夏天的成语简介(成语里的夏天轶事)

夏天的成语简介(成语里的夏天轶事)(1)

夏天已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在我国的成语文化中,会形容炎热的天气为骄阳似火、火伞高张,夏天的景色则是万木葱茏、鸟语蝉鸣……这些经久不衰、传承至今的成语来自于古代经典、著作,历史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结构紧密,其形式以四字居多,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思想智慧。下面,让我们一起体验成语中的夏天趣事和轶闻吧。

夏天的成语简介(成语里的夏天轶事)(2)

夏天的成语简介(成语里的夏天轶事)(3)

·【解释】吃在冷水里浸过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

·【解释】吴牛指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天气多炎暑,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故卧地望月而喘。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形容天气酷热。

·【出处】北宋·《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成语故事】在晋武帝时,有一个叫满奋的人,向来怕吹冷风,尤其更怕寒冷刺骨的冬风。 有一天,风很大,他刚好进宫朝见武帝,看见宫里的窗户是透明的琉璃做成的,好像很不坚固,不禁发起抖来,脸色变得很苍白。武帝觉得奇怪,就问他原因。满奋照实回答。武帝一听,便笑著说:“琉璃窗根本是密不透风的。”满奋觉得很不好意思,便也笑著说:“臣犹吴牛见月而喘。”意思是说:我就好像吴地里的牛一样,一看到了月亮就吓得喘起气来了。

夏天的成语简介(成语里的夏天轶事)(4)

夏天的成语简介(成语里的夏天轶事)(5)

·【解释】用口袋装萤火虫,照着读书。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出处】《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成语故事】晋代车胤从小就好学不倦,但因家贫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因此浪费晚上的时间他觉得十分可惜。在一个夏日的夜晚,他见室外到处飞舞着萤火虫,就用白纱布袋把捉来的几十只萤火虫吊在书本的上方,借着微弱的光线进行读书。

·【解释】原意是夏日里梅子酸甜,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带兵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阳)的张绣时,经过方城县一个叫梅林铺的地方。时值夏日中午,天气十分炎热。曹操派人四处找水,又命令士兵就地挖井,始终见不到一滴水。士兵们全军都很口渴。为了不耽误行军,曹操灵机一动,站在高处,指着前面一个小山包说:“ 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个个来了精神,加快行进速度,最后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夏天的成语简介(成语里的夏天轶事)(6)

夏天的成语简介(成语里的夏天轶事)(7)

·【解释】放任蚊子吸食自己的血直至叮饱。特指儿女的孝心。

·【出处】元·郭居敬《二十四孝》: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攒肤。恣渠血之饱。虽多。不驱之。恐去己而噬其亲也。爱亲之心至矣。

·【成语故事】晋朝人吴猛,幼年母亲早逝,与父亲相依为命。由于家贫买不起蚊帐,每到夏夜,吴父常常因蚊虫叮咬而睡不好觉,吴猛年纪虽小,但非常有孝心,为了让父亲睡好,自己竟赤裸上身,让蚊子咬吸自己的血,希望蚊子喝饱了血就不再叮咬父亲。吴父去世后,吴猛为父亲守丧三年,三年里他烧纸供奉,早晚祭奠,从不间断,受到后人的赞誉。

夏天的成语简介(成语里的夏天轶事)(8)

夏天的成语简介(成语里的夏天轶事)(9)

·【解释】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出处】西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成语故事】孟简子担任梁国和卫国的丞相,后来犯了事出走齐国。管仲来迎接他,问他:“你当丞相时,你家里有多少门客?”孟简子说:“有三千多人。”管仲说:“现在有几个人跟来了?”回答说:“只有三个人。”管仲问:“为什么这样呢?”回答说:“其中一个人的父亲死了没钱葬,我给他葬了;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没钱葬,我也给葬了;一个人的哥哥吃了官司,我帮了他,后来人被放出来了。所以这三个人跟来了。”管仲上了车说:“唉!我一定会衰败的,我不能像春天的风一样吹在人身上,我不能像夏天的雨一样落在人身上(夏雨雨人),我一定会衰败的。”(来源:中国文明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