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穷人的真实生活(从小县城赤贫到首都中产)

本人出身于一个小县城的赤贫的家庭,2005年来到首都,到目前为止,在北京有4套房产,和一些现金类资产,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

这是到目前为止,对自己生活最粗略的概括,后面还可以再拆开说细一点。

这样概括,我可不是敢于炫耀自己人生一点小小的成果,你看我连“成就”这个词都不敢用,实际上,虽然还没有老,但我觉得自己一辈子大概也就这样了,这一生基本是失败的,这一次来到人世间,就算不是完全白来了,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收获。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只是苟活而已。

只是厚点脸皮称自己为中产,其实我并不确知自己算不算中产,我只是混迹其中、忝列其间,希望平安混到退休,谁也不要发现我其实是个傻瓜,是个笨蛋。

人生的前30年,我几乎都生活在赤贫的状态,就是没有资产,没有积蓄,总是靠一些小钱过活,完全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用赤贫这个词,应该并不算夸张。

当然这30年之中,虽然一直穷,但人生还是发生了至少两个比较大的变化:一是考上了大学,二是分到了一个还凑合的单位。

一个省会城市的省级单位,收入也很低,开始月薪只有280元,是的你没有看错,不到300元,那是90年代末期,当然还有一些奖金,但是每年的收入只是吃饭而已,积蓄是谈不上的。

从无产到有产,转折就发生在2000年,那年突然发生了一件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单位分房了。

是的,那个年代,世界上还有“分房”这种好事。我赶上的,应该是全社会最后一批,至少在我们单位,比我只晚一年的就没有了,我搭上了最后最后的末班车。

这其实真是算比较幸运的,因为比我早的,人家确实为社会做了多年贡献,理应享受福利分房,比我晚的,以后贡献再大也没有福利分房了。我是在还没有为社会做出多大贡献时,享受到了最后一波政策福利。

虽然只是不到60平的老破小,但是居然成了省会城市的有房一族,是之前没敢想的,因为按照当时的收入,要攒钱买房几乎是完全看不到希望的,虽然当时房价并不高。

90后穷人的真实生活(从小县城赤贫到首都中产)(1)

这个房子,单位象征性地收了 1W 元,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地过了户,顺利地办了个人的产权证。

以前印象中,单位分房,是一个难于上青天的事,但我们这一批办得异常顺利,有一个背景,就是当时单位在谋求国企改制,也就是所谓的 MBO 。

改制时,原公司持有的资产越多,管理层收购的难度也就越大,所以当时管理层倾向于把原来一向捂在手里轻易舍不得给员工的东西,从速处理掉。这样他们收购就相对容易一些,因此我们相当于是在这种特殊背景下捡到了便宜。

不管怎么说,忽然有了自己的房子,这种幸福感,是后来我无论再买什么样的房子都不再有的了。

告诉了老家的妈妈,她和全家,那种幸福和欣慰可想而知,我猜她以前都不太敢去想我怎么买房怎么成家的事,这让她卸下了多大的一块心事,心里一下轻松了多少,每想到这个,我都对这个小房子充满了知足和感恩。能让家人幸福快慰,这种感觉真的太好了。

于是在这个小房子,和相恋多年的女友成了一个简陋的小家,第一次在自己的家里过起了甜蜜的小日子。

房子虽小,但位置是真的舒服,走路3分钟就可以到单位,楼下就是一条满是菜市场和各种饭店商店的小街。500米之内,东边是高校(打球跑步太方便了)、南边是酒吧、北边是城市核心商圈。我还有一批一起打球喝酒的铁杆朋友,直到我现在都感觉,那时我生活里所需要的美好的东西几乎都集齐了,那时的生活几乎可以满足我的一切了。

那个时候,我对余生最大的憧憬,就是在这里生一个小孩,我每天下午去球场打球,妻子和孩子在球场边看我挥汗如雨、给我加油助威,然后我牵着她们的手一起乘着夕阳回家。

90后穷人的真实生活(从小县城赤贫到首都中产)(2)

这个梦太美了,如果真的能这样过一生我真的就心满意足心满意足了。没想到这个美梦很快成了泡影,生活没有按照我设想的轨迹运行下去,之后我过上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人生。

这个时候,我的人生发生了两个比较大的变化:一是妻子去北京读研究生了;二是单位组建了一个创研部门,我从一线生产所被抽调到创研中心。

当时的我,无论如何想不到,这两件事竟然这么大地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收入突然提高了起来。

前几年,每到年底,奖金少则几百块,多则几千块,反正基本上就是让你欲哭无泪的那种。

到了新组建的部门之后,第一年的奖金就有两三W,第二年就到了5W,第三年,就猛然增加到了将近20W。

收入提高这么明显,除了业绩的因素,就是纯粹因为新部门的领导这个人,他本身就是公司层级的领导,新部门由他组建,所以他也就兼任我们部门领导。他本身级别就比较高,性格也比较大度豁达,平时遇下甚厚,而且也稍稍有点刻意收买队伍的人心,所以这几年给我们的待遇比正常的更优厚一些。

发奖金一般都是快到年底,记得那一年是2004年,当时单位习惯的做法还是发现金的,当我把将近20W一捆一捆的现金遮遮掩掩收到一个提袋里,拎回家,自己又偷偷数了几遍,脸上漾着财迷的笑容,那感觉简直如在梦中。

不怕别人笑话,我当时真的是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钱的,甚至连想也没想过有一天真的能有这么多钱。

之后的几天全都高兴得晕晕的,简直晚上睡觉时都会经常笑醒。

这就是一个没怎么见过钱的人,突然有了点钱之后的真实反应。

不过当时是真的幸福,这种感觉,以后赚到再多的钱也没有了。

90后穷人的真实生活(从小县城赤贫到首都中产)(3)

这时候其实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钱该怎么处理?

当时只顾高兴了,把钱存起来,就想着以后可以好吃好穿好喝,平时不舍得买的东西,这时候都可以考虑一下了,以前不敢想的买房买车,也敢于去想一想了。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处置这笔钱。

我是很多年之后回想起,才意识到这真的是一个问题的,才明白自己当时是多么茫然无知的。

这就是很多穷人家的孩子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完全不懂怎么管钱,甚至完全意识不到这是一个问题。

想想在2004年左右,你手里拿着20几W现金,你该怎么处置,来让你的后半生过得更好,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有技术含量的事。

可惜我当时是真的不懂,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问题,这就是穷孩子的局限。假如我的家庭,别说是富豪,就假如已经有3代是中产以上,或者,哪怕就我父母这一代是中产以上,我此时就一定早被教导过如何处置钱的问题,至少知道这是一个需要懂的问题,知道主动去学。

可惜当时只知道钱是用来花的,完全不知道它是可以用来投资的。

我简单说几个事实,你应该就明白我在说什么。

2004-2005年前后,腾讯只有大概1块钱,茅台大概4块钱,苹果公司最低到只有3毛钱 。。。

当然,要说能精准捕捉到这些万中无一的机会,属于强人所难,没有人能做到。

但是,当时我大A大概1200点左右,而3年后就迎来大牛,道指大概10000点左右,而后至今一路长牛,而我们那时是已经有了公募基金的 。。

而且,当年一线城市房价5-6K,已经开始低速起飞 。。

如果一个家庭是有打理财富的意识的话,即使当时识别不出这样史诗级的机会,只要在努力布局,那和无所作为会是有极大的差异的 。

90后穷人的真实生活(从小县城赤贫到首都中产)(4)

这个时候的状态,是懵懵懂懂的无忧无虑,当时事业上,我们部门是一群俊男靓女组成的和谐的小团队,是全公司的精英部门,我们每天开心地做着我们喜欢工作;家庭上,妻子即将研究生毕业,我当时的设想是她能到省会的高校做一个老师。

那时顺理成章的想象是,我将来成为一个资深的大工程师,妻子成为一个优雅慈祥的教授,我们就这样老去。

我等着她毕业回来,想象着我们幸福地一起密谋选房选车。

但是变故突然就发生了。

变故之一,是我们部门整体出走,我们头决定带我们离职创业了。

后来,这个创业的小团队已经由10来个人发展到近千人的大公司,还挺辉煌的,我算是创业团队的元老之一,但由于后来我早早的离开,未来所有的辉煌都与我无关了

假如这个帖子的主题是讲述我如何屡次错过一个亿的,我可以详细地聊一下这条线,但一来讲起来可能枯燥啰嗦,二来我只是想记录一些曾有过的生活、曾经历的变化,并不是详细记录职场生涯,所以这一段不再多讲。

值得玩味的,只是当你以上帝视角看自己过往时,看到假如当时做不同的选择,你将过截然不同的人生,有时难免会产生一点小小的感慨。

变故之二,就是妻子毕业之际,跟我提出了分手。这件事真正地,强行地,完全地改变了我人生轨迹。

妻子提分手,是我万没想到的剧变,也是我成年以来遭遇到的最可怕的一次人生打击,整个人几乎垮掉了。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这社会,分分合合不是很普通的事吗,谁还会那么在意?

也许是的。事情本来很普通,但我当时对自己的人生系统做的是一种现在看来极其危险的设定,我毫无戒备地、毫无备份地设定自己的余生全部和她一个人绑定,从未考虑过其他可能。

我设想的所有的未来都是和她一起的,当时认定她是我世世相守、此生再遇、永不会分开的那个人,有点幼稚吧,但当时我不知不觉默认了这样的设置。

这种底层的错误设定,导致一旦有变,容易发生整个系统崩溃,而不仅仅是程序出错。

我当时就是这种情况,巨大的痛苦和混乱之后,我患上了严重的抑郁,当时的感觉就是系统崩溃了,人生垮塌了。

身体还如往常一样在社会上游走,但感觉心里是空的,一切都找不到意义,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有时候站在楼顶,望着地面就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诱惑,隐隐觉得只要离开这世界,就能解脱了。如果有得过抑郁症的朋友,也许能理解我所说的

这时候抑郁症其实已经相当严重了,我已完全无法再正常工作,也完全无法再在原来的环境里生活,也就是在这时,我离职北上,来到了北京。

90后穷人的真实生活(从小县城赤贫到首都中产)(5)

抑郁症是熬了很多年才逐渐恢复的,事后我有一个切身的感悟,在这里啰嗦几句,希望对看到的朋友有一点小小的价值。

就是我们对自己的人生,一定要设计成多点支撑,最好是三个以上的支撑才比较安全,比如事业、感情、亲友、爱好等等,而且,这几种支撑的配比一定要均衡,切不可过于偏重其中之一,无论这种东西是多么的动你心魄。

无论无何,都不可以把自己的重心全部寄托在一种东西、或某一个人身上,无论这个东西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外物,无论这个人是父母、恋人还是子女,把重心全部系于一身是极其危险的。

人生总在变化,失去什么、失去谁都是有可能的。我们可以很爱 TA 们,失去 TA 们我们的设定可以是很痛苦,但绝不能系统崩溃,设定必须是尽快度过痛苦然后继续生活。

说白了就是无论遭遇什么,都要死皮赖脸地活下去。这样的设定才是安全的,才是健康的。

抑郁症的状态中,心里那种空洞和茫然是很难熬的,我当时有一个想法,就是随便买辆车,从4S店就出发,不设目的,开上它随便去哪里,一个人浪迹天涯。

如果真的这样做了,以后的人生又不一样了,搞笑的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驾照,没有办法真的去这样做。

在抑郁中煎熬的那几年中,很庆幸我没有只是等死,而是挣扎着做了两件正确的事。

一是找了一份新工作,试着去接触一种新的环境,开启一段新的生活。

二是在实在不知道干点什么的情况下买了一套房。

新工作和买房,是接下来这几年生活的主线。

先说一下工作。

90后穷人的真实生活(从小县城赤贫到首都中产)(6)

之前只有大学毕业这一次找工作的经历,说是找工作,其实我也没有去找,当时都是用人单位到学校去接洽的,系里通知我去面试,我就去面了一下,然后糊里糊涂的定了下来,所以我基本上是没有找工作的经验的。

好在那一年,已经有了英才网。

我的学校和专业都还是可以的,当时行业也确实景气,所以简历放上去之后,面试机会还是不少的。

这里插一句话,我反思过去时发现,凡是比较重大的失误,都是吃了没知识和不积极这两种亏,有时候这两者就是一回事。

比如找工作这事,我当时就是把简历发到网上而已,其他的几乎没做任何准备,这其实对自己的未来是很不负责任的。

换做其他更积极上进的、更肯花心思的人,比如我有的同学,从上学时就研究透了求职经,把行业内那些可选择的单位,哪些好哪些坏,哪几个最优质,哪些处于什么层次,早早研究透了,求职时就可以有的放矢,直接向着最优质的机会努力。

而我很多年一直懵懵懂懂,随遇而安,知道很多年以后回顾往事,才察觉这些得失。

找工作这么大的事,假如先做知识准备,再去有的放矢,得到好结果的概率会大很多的。由于没做任何准备,只是撞大运,所以面试的单位当然良莠不齐,好在运气还是不错,最终撞倒了一个不错的公司。

那是一个外企,美资的设计公司,我去面试时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那里,看起来各种高大上,陈列的作品也相当有水准。

面试完我就在心里偷偷地想,如果这里肯要我就好了,别的面试就都可以推了,隐隐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么高级的公司。

之后若干天没有消息,我就主动给他们打电话去问,面试结果怎么样,是不是考虑录用我,其实当时的心态是死马当活马医,行就行不行拉倒,不行就准备别的面试了。

我一直是个非常消极被动的人,按往常习惯我是不会主动去问的,但实在是喜欢这个公司,就强迫自己主动了一回,但就这么一次主动,就给自己带来了超好的回报——我被录用了。

当时人力老师问,你求职时报的薪水是多少来着?

我告诉她是 1w,心里忐忑不安地想,该砍价了,如果给到我8k我也是能接受的,再低的话,我要不要考虑,该怎么谈。

人力老师瞄了一眼手里的职级表,淡淡地说,噢,那行吧,给你定得比这个高,你就尽快办入职吧。

入职新工作,这时的薪水大概是12k,好像还有个年底双薪,其他的就没什么了,基本上没什么绩效奖金。这时的月薪比以前多了不少,但总收入其实比以前还低。这是2005年,薪资只能说还可以,说不上高也说不上低,反正够开销,也还有些剩余可以积蓄。

之后的几年,工作基本就是这么一个状况,没有什么大的起伏,然后可以说说买房了。

90后穷人的真实生活(从小县城赤贫到首都中产)(7)

这是在到北京之后不久,仅仅不到半年吧,才入职新工作,就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买了。

这个下手真的算是挺快的,对比就是,我那些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工作的已经好多年的同学,还没有一个买房的,几乎所有人都在观望,感叹房价太高,想等降一点再买,那个时候,有很多人是相信房价会降,甚至会崩的,那时的主流房价是5-6k左右。

我出手快当然不是因为眼光好,有远见,而仅仅是草率而已。

前面说我在不知道该做点什么的情况下去买了房,这可不是凡尔赛,这仅仅是当时抑郁症难熬,生活中有什么能做的事就咬咬牙去做,有点像抓救命稻草一样。

然后果然收房、装修、买家具家电、搬家入住,很是忙了一段时间。有一些有意义的事做,把抑郁的时间和空虚的心情填满,是我无意中做对了的事情,这对恢复真的是很有帮助。

买的时候房价是6k,后来涨了很多大家都知道,一定又有同学说到运气,但这其实并不是我个人的运气,这是那个年代的运势,大家都知道,后来的十几年间,全国都在拼命盖房,全国房价都在涨,涨势惊人,一个如此大的行业、这种规模的发展和膨胀,在人类历史上都从来没有发生过,以后应该也很难再现了,这件事如此宏大,不是咱们从小角度可以简单说清的,反正我是不敢简单用运气两个字来描述的。

但是对于我个人,买房这件事可以复盘的东西不少,有运气也有坑,其实我更想多聊的是坑,坑才是干货。

买房这事我对自己的简单总结,就是有一些小精明,但完全没有大智慧,没有格局。

小聪明体现在:

1,买房前算了一下账,如果不买房,当时所住的房子(两居室)租金是1800元(现在看很便宜是吧),如果买房,交了首付后月供也多不了多少,与其交租金,还不如还月供。这是在还没有接触过任何炒房经的时候自己想到的,还算有点小聪明;

2,按照当时手里的钱,不但交完了首付,还预留出来足够的装修费用,还预留出来一些钱用来还一段时间的月供。这个计划筹措得当,也是因为我一向比较谨慎,可能的情况下永远留有余地,永远不把自己的生活置于险地;(比如有的人会选择砸上所有钱再借外债,力争全款,避免贷款还息,会让自己在某一段时间非常狼狈)

3,选房时考虑了到单位的距离,考虑了交通的方便(那个时候不多见的双地铁位置),选了非常适合自己需要的户型(考虑了非常远期的亲人家人的使用),等等。

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考虑了种种这些问题,应该还算有一点小聪明吧,但这比起大的失误来,就真的微不足道了,后面详细说说我做错了什么,有什么大的失误,踩了什么坑。

买房这事,虽然尽力想了一些事情,但在大的方面,其实错漏百出。之前说过所吃的亏往往是因为没知识,而没知识往往是因为没去主动学,主动做知识储备,也就是无知者无畏。

其实买房这么大的事,真用心的话,是需要做很多学习和准备的。事后看,其实我犯了相当大的错误:

错误1:选位置。其实就是他们经常说的location,location,location。正确的做法,是应该在全北京考察未来哪里的房子最有价值,最有升值潜力,带着投资的眼光去寻找标的。但我没有,我当时的理解只是需要一个住的地方。这个错误能有多大呢?这么说吧,如果我当时研究了这个问题,选到了好的学区房,日后是有可能升值到20-30w每平的,而当时这些房子的价格彼此都差不太多。如果不算运气最好的状况,只是选到了一般好的位置,升值到10w 是毫无问题的。

但是这么重要的功课我根本就没做,当时的我对北京的方位毫无概念,根本就没去研究一下哪些地段好。

一个直观的对比是,和我几乎同时买房的一个同学,他的房选到了西二环边上,而我的房,选到了北五环。当时他买的价格是8k,只比我多2k 。。有北京的同学吗?你们一定知道若干年后,这是什么样的后果吧?

所以没知识、不学习,就一定会吃到血淋淋的教训的。

错误2:还是选位置。除了升值的因素,买房子一定要考虑以后很多年里你最可能生活、工作的位置,而不是当前最方便的位置。

我们行业的好公司,基本集中在北京西部,具体就是二三环之间,而我当时的公司在北边,这是一个相当偶然和孤立的事件,假如我离开这家公司,我的房子就处在一个相当尴尬的位置,就是距离所有可能的好单位都远,非常远。日后很多年,甚至直到现在,我都还在品尝这个错误的恶果。

同样还是举例我那个同学,他选的位置,导致他直到现在都还可以骑单车去上班,平时根本不用开车,而且即使换工作,大概率也还是可以这样,因为同类型的公司大都不远。英明吧?而我是迟钝到好多年后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 。。

错误3:看重价格,不会分辨品质。

当时附近同时在售、可以备选的还有好几处楼盘,有的只贵1-2k,但是品质好很多,位置好到爆,毫不夸张,楼下就是国家级公园,绝品视野,而且品牌开发商,只贵1-2k而已。

我当时如果选择这几个高品质楼盘,同样的价格会少十几平米,为了多点面积,我选择放弃了高品质楼盘。

当然,事后多年的生活品质是差很多的,升值的价值也是差很多的 ,而且那么好的位置,以后几乎没有机会买了 。。

以上这样对比,是不是可以明显看出来我说的小聪明和大格局的区别了吧。

总的来说,除了贫困出身造成的没有眼界、没有财富观,主要是怪我自己太懒,没有去多研究多学习。日后还陆续吃了很多类似的亏,踩了不少这样那样的坑,后面再详细说。

工作和房子都安顿好了,可以过一段安宁的生活了。

这期间,我一边熬着抑郁一边考了一个证,这个证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说还挺重要的,日后也的确给我带来了很多支撑和帮助,现实点说其中之一就是当时就可以增加一些兼职收入。

其实前半生,我是一直有危机感的,我一直觉得在被生活追杀,一直在闯一个个关口,我也一直觉得前面有些关口,度过去之后,一定可以到达人生的安全区。

其实我这个直觉是对的,当时的我不知道后来有一个词叫财务自由,说的就是当你不工作也有足够的收入,还可以过不错的生活,可以不被劳役束缚。

但我当时想的不是自由,而是安全,就是说,如果你一天不工作就一天没饭吃,其实这样的生活是很危险的,这种状态就是叫做朝不保夕。只有当不工作也有饭吃,才算到了安全区。

考完这个证,我向人生的安全区迈进了一步。

但是没过多久,又出事了。

我所在的这个公司,发生了和我之前单位一摸一样的变故,就是高管带团队大规模出走,公司哗变。

前面说过这是一个美资的公司,其实当年国内的业务,就是一个海归高管,拿着美国公司总部的一个授权,单枪匹马回到国内创立的,从招兵买马到开拓业务,几乎都是这位海归亲自打拼的,一来国内发展迅猛,二来这位海归确实强大,国内业务迅速做大了,这位也就不甘心受总部辖制,想要自己创业了。

公司的裂变很是惨烈,美国老板亲自飞过来平叛,但海归老总还是带走了几乎大部分精锐,公司大伤元气,几乎一蹶不振。

我当时可以选择留在公司,也可以选择跟老领导一起出走,但我选择的是两条路都不走,回家做一个自由职业者。

这在当时有几个原因:

一是我前面说的证考下来之后,我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小安全区,就算不工作,也有一点兼职收入,吃饭还是够的,就是基本没有饿肚子的问题了;

二是除了抑郁依然严重之外,自己还有相当重的疲劳症,就是极容易累,一天即使什么都不干,还是感觉非常疲劳。这也是一个几乎困扰我一生的问题,至今无解,因为我打球、游泳、长跑,什么剧烈运动都没问题,体力也还好,但是只要待着就累。这种状态上班,每天在办公室里都极为煎熬;

三是我也确实没有胸怀什么大志,没有一定要成就什么事业、爬到什么位置的想法。

就这样决定宅在家里了。

90后穷人的真实生活(从小县城赤贫到首都中产)(8)

但是经历这一次职场之变,我还是发现了几个问题,几个也许是很要命的问题。

一是我发现自己的职场经历,几乎每隔 3 年一定会发生剧变。比如之前在原来的省会单位,我先是在上海分公司3年,然后回总部一线生产所2年,又调到创研中心3年,然后是来到北京,又是3年就发生如此变故。

以前没有细想,但是这一次我终于发觉了蹊跷,为什么会这么有规律呢?隐隐感觉这里面一定有什么问题。

我开始反思这是不是我自己的问题,是我太善变吗?老是不安于现状,老是跳来跳去?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就是一个以前我一直没发觉的自己的重大缺陷,我的理智并不希望自己这样的。

还好我发现并非如此,虽然每次我自己都在做选择,但似乎我每次都不是主变量,而是从变量,就是说,变得不是我,而是组织。

真实的规律是,每隔几年,组织都会发生大的变动。后来我发现,这是一个几乎在每个地方都普遍存在的规律。

那又是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就是权力和利益的调整,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在普遍地发生着。

总有人在成长,总有人要升职,总有人要退休,总有人要创业,总有人要调换 。。。社会从来会不是一个稳定态,所有的人都在谋发展,都在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因此,我们所在的组织就总是在调整变化,有的,是公司内部的人事和部门调整,有的是公司的裂变,有些人和组织兴起,有些人和组织衰败,一切一切,背后都是人。

第二个要命的问题,就是我发现自己在每一次事变里都不是核心成员。

大家可以想象,一个想要从原来的单位出走自立的团队,其核心成员一定事先密谋了很久,等一切准备就绪了才会行动。

举例来说,在上一个单位,我的同桌,就是和我坐相邻工位的同事,我们关系一直很好,我也以为我们和领导的亲密关系也是完全一样的,但事实是,离职创业这件事他从头到尾都在参与,领导最早就跟他通了气,而我是到了最后,事情几乎就已经发生了才知道内情的。

我的业务能力是明显在这个小伙伴之上的,这只能说明,在领导眼中,他是更嫡系、更可靠的,是一定会跟他走的,而对我,其实没那么放心。

但平时我们可是永远都一起喝酒一起称兄道弟的。因为确实都是好兄弟,我时候也问他们这个问题了,领导说其实也很简单,没什么复杂的,就是喝酒时我这个小伙伴说过,领导要是创业什么的他随时都会跟着走。

而我,虽然心里是这么想的,但没说出口过。

这里敲黑板了哈,有年轻同学们看到,可以吸取点教训,有些话要说出来,有些感情要表达,有些真心,你不说出来别人是真的get不到的。

90后穷人的真实生活(从小县城赤贫到首都中产)(9)

这一次公司事变,我依然是事前一直蒙在鼓里,几乎到最后一刻才知情的,而这个时候,人家新创的公司已经租好办公室装好工位电脑开始运行了。

我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我不是嫡系,不是核心成员,这也是我最后没有选择到新创公司的原因之一。

但是问题不在人家,问题在我自己。

不善言辞、不喜交际这些,是我自己早就了解自己的,但是我发现,真实的情况比这个还糟糕得多。

事实是,我几乎没有跟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反而自带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属性,就是,几乎跟所有人都不亲近,关系都很生硬。

细思极恐,因为我发现跟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同事都是如此,每个人跟我相处,几乎都会感觉被我冰到,这真的不是别人的问题,我自己都能感受到自己浑身散发着排斥别人的负能量。

但其实我又很冤枉,因为我深爱家人不说了,在职场中也是对前辈真心尊敬,对晚辈真心爱护,从不故意为难别人,总是与人为善的,但就是给人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难以亲近,甚至难以接近。

人生至此,我也不想再埋怨自己的性格是缺陷,我只能苦笑说这是我的自带属性,没有办法,而这种属性,也就在我的人生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发挥着作用 。。

客观说,我是不会成为任何人的嫡系,不会成为任何组织的核心成员的,这是我的问题也好,属性也好,我发觉,这是几乎很难改变的。

反思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我骇然发现,自己之前人生里每次面对重大的选择,所做的决定几乎都是有问题的,具体说,上、中、下三道,我每遇必选中、下道,从来不选上道。

比如说,高考时我预估的成绩尚可,本可以搏一下清、北的,事后分数证明也的确是够的,但当时没敢报,而是报了一个把握稍大一点的、但不是顶尖的名校;

毕业那年,当时的上选是考研,中选是一线城市的优质单位,但我选择了感觉相对容易的省会城市;

后来到上海分公司工作3年,又遇到留上海还是回省会的选择,我再次选择了回省会;

后来两次公司变动,离职创业的公司全部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而我两次都离职而没有选择参与创业;

后来做自由职业者时,有好友邀请我入职北京万科,这在我们行业内也算是最优质的机会了,我又没有选择 。。。

再加上之前说的买房的选择 。。可怕吧?几乎每次必选下道。

之后就开始了自由职业的生活。

这是好听一点的说法,其实就是宅家里而已。

90后穷人的真实生活(从小县城赤贫到首都中产)(10)

日子过得是真的舒服,早晨自然醒,上午看球,那时候可以从NBA的常规赛一直看到总决赛的,只要有直播的球都可以看,很奢侈。

午睡完起来喝茶,下午上上网翻翻资料。

有项目的时候做做项目,没项目的时候,就在googleearth上面,看地图上有什么特异的地方,不管是景点、商场、公园什么的,感兴趣了就跑过去看。

一辈子也没有这么悠闲过,真的是奢侈。

可惜那时候心力不足,没有利用这段空闲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比如学一两个大点的技能,时间挥霍了不少。

写了一部小说,当时还有一些点击率,本来还想再写第二部,后来稍一忙就又搁下了,就是什么都没有深入做。

好在我通常不会堕落到无可救药的程度,躺最平的时候也总还是会找点事做,趁这段时间,把驾照拿了,也总算不是一无所获。

而且,这期间,我的抑郁症差不多消失了,前前后后3年多,我终于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以后偶尔再有些小阴影,已经构不成多大的困扰了。

这时期还出现了神奇的一幕,那就是08年4万亿之后,房价在原来一直缓慢增长的基础上,又几乎翻了一倍。这个时候,就意识到它是一个资产了。

宅在家里。3 年定律依然发挥着作用,3年后,又来了新的机缘,再次进入职场。

总结宅在家里的3年,也是颇多遗憾,陆陆续续做了一些项目,圈内好多故旧介绍、牵线了各种各样的项目机会,假如我足够进取,进可以正式的做起来自己的公司,退可以和朋友团队搭建很好的合作关系,可惜,懒、不积极、怵于交际,这些痼疾永远制约着我,最终并无大成。

这几年下来,除了日常开销之外,只买了一辆车,其他的好像就没有攒下什么钱了。

但是,这时候虽然没有钱,但理论上的资产,却已经比最初涨了四五倍,当然这指的就是所住的房产,虽然是自住的,不能真的变现,但是数字一直在上涨。给人的感受就是资产带来的收入超过劳动带来的收入。

房子日渐成为全民话题,全民焦虑,我也是越来越为此焦虑。

居家期间,家里难免要有亲属过来,主要是老人,亲人团聚固然高兴,但我办公就非常不方便了,虽然我工作时别人都尽量小心的不来打扰,但还是非常别扭,假如我一直居家工作的话,这个困扰是非常大的,就是很难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你又不能拒绝家人来团聚。

这时候就觉得,还是应该再有一处房子,但当时的条件,是买也买不起、租也租不起的,于是对房价上涨感到焦虑。

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又出来工作了。

90后穷人的真实生活(从小县城赤贫到首都中产)(11)

这也是原来的一个老朋友老领导组建的新公司,邀请我参与,说实话真要感谢生活无穷无尽的给我各种机缘,以我当时的心态,去陌生的公司投简历求职,满血状态去从头开始奋斗,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了,但是老领导的公司,仿佛回到了原来的圈子,还是很愉悦很融洽的。

资历经验毕竟积累了这么多年,这时候,我进入职场的位置已经算是公司高层了,当然只是技术方面的。这也是我性格使然的、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的,就是一直选择走技术条线,不涉足管理条线的岗位。

这时谈的薪水是25k,也就是说,年薪大概去到了30左右。

这个阶段进入到了一个稳定忙碌的工作状态,而收入,比我原来预想的还要更多一些,因为除了薪水之外,我的证书附带的收入也随着市场提高了,另外一块就是前几年积攒的项目人脉并没有中断,甚至还有一些新的拓展。

在工作之外做的项目虽然不稳定,但是积累下来,每年总还是有些额外的收入。只是忙的时候确实极为辛苦。

这样整体算下来,这几年的收入还挺可观。

大概两年时间,手里又积攒了一笔钱,当它勉强达到一个鸡肋程度的时候,我的心里又活动了,开始考虑买房的事。之所以说鸡肋,是说这个钱买房做首付并不宽裕,甚至相当勉强,但是放着又不甘心,也担心房价不断上涨。

回想那个时间节点,这笔钱的处置依然是很有问题的。

比如说,那是2013年前后,炒股的朋友都知道,我们即将开启一段史无前例的大牛市,而我对此则毫无知觉,只听信股市赌场说,从不主动去了解它的价值。

再比如说,我的现金几乎全部存在活期,没有重大处置的时候从来不动,有过理财经验的小伙伴一定明白这是多么白痴吧。最简单的买个理财,投个货币基金总是可以的吧,但我当时完全不懂,也依然不知道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但我为什么买房呢?

一则这个时候楼巿热度高,就算我是个白痴也知道买房这件事是可能会很赚钱的。

另外就是买房这种投资非常符合我的农民本性,就是总相信就算它跌了,我总还是落一个可以住的地方,不会血本无归。

其实那个时候炒房团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了,就连我的朋友圈子里,也有人实践过,并给我推荐过短线炒房,空手套白狼的手法,我有的朋友靠短线挣了不少钱。

只是这种太不符合我的性格,所以从没往那个方向动过脑子。

聊起这些事的时候,我似乎总是喜欢品味得失,这可能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我在贪心不足、悔恨莫及,这可能是因为我写的不准确,实际上我的意愿确非如此。

目前我的人生基本上达到了自己所设想的初级安全区,对命运、对自己、对他人,没有任何怨恨和不足,对过往的遗憾也不会耿耿于怀。

这倒并不是说我境界多高,只是到了这个年纪,也得到过运气,也被生活毒打过,还是磨平了很多的。

我所津津乐道的得失计较,更像是在旁观另一个人,这个人我太熟悉,以至于我像是在上帝视角看他的人生,清晰地看到他的观念如何决定他的行事,他的性格如何左右他的命运,并品尝其中的乐趣。

只是这个人碰巧是我自己。

不管怎样,在这个时候我的选择还是买房。

90后穷人的真实生活(从小县城赤贫到首都中产)(12)

开始是茫无目的的海选,由于首付并不宽裕,大多数楼盘都被屏蔽掉了,最后浮现出来的三个选项,一是三环内的老破小学区房,二是三环附近的次新公寓,三是家附近新开的楼盘的公寓。

看到这里,懂得人一定马上知道该怎么选了吧。

当时的房产经纪是我的老乡和朋友,他向我力荐老破小学区房。

但是我的“选择定律”再次发挥了惊人的作用,让我坚定地做出了最下之选,那就是新开盘的公寓。

你现在打开任何一个财经自媒体的账号,ta都会告诉你公寓千万不能碰,这应该是后来大家都知道的简单常识,但我当时一无所知。

老破小的残破和新公寓高级洋气,我完全被这种直观感受主导了,后果大家也都知道,这当然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一如从前,我的小聪明还是有的,当时的盘算是:

一,公寓是办公性质,买这个房,我进可攻、退可守,就是假如我以后还做自由职业,房子可以自用,如果不自用,可以出租,可以兼顾这两种可能性,而且这个房子位置离家很近,将来很方便;

二,楼盘规划了一个比较大的商场,未来会比较繁华,也就是意味着升值可能性大。

我记得开盘的当天,人们就好像是在哄抢不要钱的东西一样,售楼处挤不进去,大家按抽号顺序进去选房,能抽到号就像中奖一样,可见当时楼市的火爆。

进去选房的现场也是拥挤混乱不堪,轮到我的时候,好户型、好楼层早就被抢光了。当时被认为最好的户型,是指最小的那个户型,总价低、将来好出售、好出租。最好的楼层当然是一层,未来出租开店是必胜的。事后证明,当时哄抢的这两种确实正确。

轮到我的时候这些都没了,剩下的选项就是2层、顶层等位置,当时抢的厉害,我必须在几分钟内决定要房还是放弃,要的话选择哪个楼层。

我选了2层,理由是未来商场如果火了,2层会有商业机会,那么租金就好。

几乎再也没有时间思考犹豫,半小时之内签完合同交完款,我只能说万幸那不是骗子开发商、不是违规违法楼盘,如果是,也没有任何时间分辨。

至此,第二套房子算是搞定,日后也顺利地收了房,不过还是发生了一些始料未及的状况,这些状况,是和政策、社会的形势紧密相关的。


连载中,未完待续

作者:悲苦重重

原贴发布于天涯社区:从小县城赤贫到首都中产,人到中年,说一说这半辈子的生活甘苦_生活那点事_论坛_天涯社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