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襄阳民生十件实事出炉(聚焦高质量发展湖北襄阳构建内陆地区新发展格局)

新华网武汉11月18日电(胡诚、赵梦琪)日渐忙碌的襄欧班列,让越来越多的“襄阳造”走出国门;渐成规模的汉江码头,让一批批大宗货物从汉江起航“通江达海”;“米”字形高铁网络不仅让襄阳迎来“全境高铁时代”,也改变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地处鄂西北、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湖北省襄阳市,通过强枢纽、壮引擎,加速区域生产要素流动,加快构建内陆地区新发展格局。

2023年襄阳民生十件实事出炉(聚焦高质量发展湖北襄阳构建内陆地区新发展格局)(1)

航拍湖北省襄阳市。新华网发 杨东摄

“铁水公空”齐发力 构建立体交通新格局

历史上的襄阳,“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为兵家必争之地。今天的襄阳,是国家确定的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

站在新时代新发展坐标上,襄阳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着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性市场枢纽,构建立体交通新格局。

铁路枢纽加快形成——

深秋时节,襄阳北站一片繁忙。一节节装满煤炭的车皮在这里快速编组后迅速南下,昼夜不息。

2023年襄阳民生十件实事出炉(聚焦高质量发展湖北襄阳构建内陆地区新发展格局)(2)

图为俯瞰繁忙的襄阳北编组站作业现场。新华网发 杨东摄

襄阳北编组站汇集襄渝、汉丹、焦柳、浩吉四条铁路干线,是北煤南运、进出川渝的重要“咽喉”。电煤、矿石、粮食、汽车配件等物资中转、外运作业量,长期位居全国路网性编组站前三。

随着汉十、郑渝高铁相继通车,襄阳全域进入高铁时代,“早上在襄阳吃牛肉面,中午在重庆吃火锅。”成为当地居民新的生活方式。

“十四五”期间,伴随武西、呼南、襄常高铁建成通车,襄阳“米”字形高铁网络呼之欲出,并与普速铁路形成“四纵四横”的铁路客货运输网络。

汉江航运加速发展——

今年3月7日,汉江上目前规划建设的最大港区——襄阳小河港正式开航。5月14日,首单出口海外的水运货物从这里发往泰国……在不到3个月时间里,小河港成功实现从直达长江,到江海联运,再到近洋跨国航运“三级跳”,让襄阳汉江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2023年襄阳民生十件实事出炉(聚焦高质量发展湖北襄阳构建内陆地区新发展格局)(3)

航拍襄阳小河港。 新华网发

此外,襄阳机场加快改扩建,向一类航空口岸和区域性航空中心迈进。高速公路也密集成网。

建设内陆“新沿海” 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

随着交通枢纽和市场枢纽地位不断强化,襄阳这个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城市,正逐渐变成内陆开放“新沿海”。

多个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汇集襄阳——

襄阳高新区,同时集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于一身,“四区叠加”,让襄阳对外开放不断迈上新台阶。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襄阳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4.0%,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9个百分点。

九条国际物流通道货畅其流——

目前,襄阳已开通襄汉欧、襄渝欧、襄西欧等9条货运班列,越来越多“襄阳产”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借此跨境,行销全球。

物流枢纽地位日益凸显——

樊城区樊西现代商贸物流园,己形成一个集智能分拨中心、仓储集配中心、智能云仓中心、商品贸易中心等为一体的大型商贸物流运行体系。370家物流企业在此扎堆,年物流营业收入达8亿元。

2023年襄阳民生十件实事出炉(聚焦高质量发展湖北襄阳构建内陆地区新发展格局)(4)

图为襄阳传化公路港园区。 新华网发

襄阳传化公路港园区,拥有全国唯一全方位数字园区系统,物流专线覆盖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138个城市,日货物吞吐量超4500吨,为企业节省物流成本约超40%。

提升产业竞争力 构建创新发展新格局

如何将交通物流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胜势?襄阳以创新为引擎,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2023年襄阳民生十件实事出炉(聚焦高质量发展湖北襄阳构建内陆地区新发展格局)(5)

图为湖北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新华网发

汽车产业是襄阳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年产值已突破2200亿元。当前,襄阳抢抓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风口,加快建设“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已聚集30多家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形成覆盖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的全产业链,拥有200多项专利实用技术。车联网技术研发和运用也进入快车道。

除了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外,襄阳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产业也加快发展。截至今年8月,襄阳先进制造业产业链规上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6.3%,航空航天、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现代化工等产业链增幅均达20%左右。

在襄阳产业版图中,还有众多专精特新“小巨人”。

在南漳县,龙佰钛业聚焦“白色颜料之王”钛白粉生产,公司出口额常年稳居襄阳市出口榜单第一名。在谷城县,襄阳金耐特专攻汽车关键零部件精密铸造,90%以上产品出口海外……

据介绍,今年以来,襄阳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4家,总数达到191家,居全省第二;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30家,总数达到46家。

襄阳还拥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800多家,87家企业和高校入驻或签约襄阳(高新)科技城,推动襄阳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祺扬表示,襄阳良好的资源禀赋、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为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襄阳篇章奠定了基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