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成语出自于孙权劝学(是谁提出读书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流传的过程中,有许多字、词、句子的意思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比如“不求甚解”这个成语。甚,作“过度、非常”之意;解就是“了解、理解、解读”。不求甚解,如今的意思是指,只求知道个大概曾意思,不追求完全而彻底的了解。常用来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含贬义。

什么成语出自于孙权劝学(是谁提出读书要)(1)

陶渊明

其实这个成语本来的意思却非如此,所以今天我就对“不求甚解”作一个详细解读。

不求甚解,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先生的一篇自传体的小文章,叫《五柳先生传》,其中有这么几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译为白话文是这样的:闲适安静,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特别喜欢读书,不在字句解释上作过分深究;每当读书有所领悟,体会到作者的心意之时,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这就是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只领会一个大概意思。估计有的读者要问了:不对罢,陶渊明这种大诗人,学识渊博,怎么可能读书不求甚解?

什么成语出自于孙权劝学(是谁提出读书要)(2)

陶渊明家门前有五果柳树

陶渊明先生这种观点,要放在当时学术界的大环境下去理解。先秦古籍没有标点断句,而且过于简洁,更要命的是还有很多“通假字”,(通假字:因为当时汉字少,不够用,或者字的本意不确定,又或者口述与记录之间因方言或文化程度产生了误解,所以先秦古文之中出现了大量的通假字。)如果没有大学问家来进行注解,解释,订正,那么这些古文就会成为天书,无人能懂。所以自两汉时代起,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大家开始解读先秦古籍,这种学术行为一直持续到今天。比如诸子百家、《周易》、《诗经》、《尚书》等经典著作,每一本背后相关的注解、解读类的书都有不下百种。

什么成语出自于孙权劝学(是谁提出读书要)(3)

先秦古籍《论语》

当然,这种注解是极为必要的,是保障我们中华文化不断层的重要学术行为。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注解、阐释这种行为的度不太好把握,是很容易走火入魔的。比如两汉、魏晋时代的学者就往往过度解读(这种情况今天也有,比如像我这种半吊子解释“不求甚解”这四个字,也解释了一两千字。),古书上的三四个字,就能解释出好几万字。如果读书的时候一字一字的这样解读,去查阅相关注解书,那真是一辈子也读不完一本书了。

什么成语出自于孙权劝学(是谁提出读书要)(4)

老子画像

所以,陶渊明对这种“皓首穷经”的行为很不满,才提出“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方法。他当然不是提倡读书囫囵吞枣,而是读书之时理解本意就行了,不要钻牛角尖,过分解读。至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就是另外一层意思了,读书也要加以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如今是一个“文学大爆炸”的时代,那些著名或不著名的“网络文学家”动辄数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的“煌煌巨著”,单就字数而言,一本书就能完爆老子、孔子、墨子等所有带子的大师了。《老子》五千字,不够“网络文学家”一段暧昧描写,不够一段场景铺垫,不够一段战斗场面。所以,这些网络“巨著”我们还是采用不求甚解的读法好,不然一本书,就够我们子子孙孙读许多代了。

什么成语出自于孙权劝学(是谁提出读书要)(5)

孔子像

我这篇文章,大家也不求甚解的读读就行了,如果有所会意,不用欣然忘食,加个关注,评论区拍拍砖就行了。

本文由“山枫说文化与历史”荣誉出品,不经本人同意,切勿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