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奈何伯仁因我而死(伯仁却因我而死)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谚语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大致意思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间接的伤害了某些人,也指犯了无心之过后心中怀有愧疚。这句话出自于《晋书·列传三十九》,当我们看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后,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时,或许会产生和古人不一样的感悟。

我不杀伯仁奈何伯仁因我而死(伯仁却因我而死)(1)

晋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乱,此时刘隗向晋元帝建议杀光王氏家族成员。王敦的弟弟王导及家族受到牵连,为了请罪一大早王导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等候皇上发落。这时王导的好朋友周顗【yǐ】进宫,王导希望周顗能替他说些好话,便小声对他说:“伯仁(周顗的字),我们全家100多口人的性命全都靠你了。”结果周顗当没听见,昂首走进宫去。周见到皇帝,说王导是个忠诚的臣子,为王导说尽好话,晋元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周喜欢喝酒,在宫里喝醉了才出来。这时王导仍然在宫门口等着,又叫周,周没搭理他。一边走还一边嘀咕:“今年杀叛军贼子,换个斗大金印带在身上。”出去后到了家,又连忙写了一篇奏折,词语恳切,替王导他们求情。王导不知道(周顗)是救自己,反而非常恨他。王敦打仗胜利后总揽朝政,询问王导:“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两大才子,应该做三司这样的大官,没有什么可以疑虑的。”王导不回答。又问:“如果不做三司,那应该可以做尚书令、尚书仆射吧?”王导还不说话。王敦便说:“如果不配为官,那就杀了吧。”王导还是沉默。于是王敦大手一挥,杀!周顗人头落地。后来王导在整理中书省文件时,才发现当时周顗极力为他辩白的奏章。周顗一直在维护他,只是不在他面前表示出来而已。想到自己不负责的沉默,一股强烈的负罪感涌上心头,王导拿着奏章悲伤流泪,他回家后对家人说:“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我的怨恨而死。幽冥之中,我对不起这个良友呀!”

我不杀伯仁奈何伯仁因我而死(伯仁却因我而死)(2)

我们会有疑问,为什么周顗要救王导,却没有告诉王导自己救他这个行为呢?这个我们要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待,当时中国处于晋朝,周伯仁的做法属于:“知我者,不因我言,而由我心”。有典型的“魏晋之风”,周伯仁和王导倾心交往,他认为王导了解他的心,而王导却没有用心去和周伯仁交往,只是通过外在言行来做出对好友的判断。从而导致心生怨恨,周伯仁也因为此被杀害。其实也不能完全怪王导怨恨周伯仁,设想下当时王导的状态,全家100多口人战战兢兢地跪在皇宫门口等候发落,生死全在皇帝一念之间,这时候好友周伯仁去面见皇帝,此时王导的内心等待的只有周伯仁那句:“我帮你向皇帝求情”,而不是周伯仁面无表情地经过。就算王导也是用心去交周伯仁,也会被周伯仁冷漠的举动而心寒。可以说周伯仁自己没有表露清楚自己真实想法的行为也是导致后面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我不杀伯仁奈何伯仁因我而死(伯仁却因我而死)(3)

从这个历史典故中我们是不是也要思考下我们现代人的一些人际交往,朋友之间交往在用心的同时,也要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内心,行动和想法要统一,这样才能减少误会,避免发生“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悔恨之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