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八大误区最新消息(奔跑两年伤停半年)

接着前一篇《感性认知》,聊聊跑步的技术面,或者说科学层面。

如果能够用一句话来形容,我想说的是:跑步是与自己身体的一场精妙对话

下面从配速、跑量、跑姿、心率、步频步幅、伤病等问题依次探讨。这个顺序基本就是我作为小白开始跑步后的关注次序。有趣的是,对于富有经验的跑者而言,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可能正好相反。并不是说速度不重要,对于追求成绩,目标是拿到波士顿马拉松门票的朋友来说,配速和跑量当然重要。不过那也是建立在无伤前提下的锦上添花阶段。

文章略长,8800字。以一个业余跑者的心得来说,但愿覆盖完整,也算给自己的一个交代。

跑步八大误区最新消息(奔跑两年伤停半年)(1)

  • 配速

当我们第一次戴上手表,出去跑上一趟,回来迫不及待地点开APP,最关注的可能就是配速和距离(或者已经在手表上看过)。配速快了,是看得见的进步,内心中成就感满满。

殊不知跑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项目,只谈配速不谈其他(尤其是心率),就好比抛开剂量谈毒性——不是耍流氓,就是没文化。

如果没有做过任何功课和学习,直接去跑步,往往会跑得偏快(相对于自身来讲)。你甚至会体验到那种强烈的心跳,要跳出胸腔般的感觉。即便是有经验的跑者,也很容易在不知不觉间提高速度,去“挑战自我”。所以有句话绝对是常态:跑快容易,跑慢难。

就我而言,在明白这一道理的情况下,时不时还是会下意识地提高一点速度。这两年最快的时候大概就是10公里配速5分钟。这成绩和严肃跑者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但对我来说,在没有进行过有意的强度和速度相关训练下,已经接近极限。要知道这两年我的体重基本在80公斤附近(停跑后反倒下降一些),这是大体重跑者的门槛。60公斤的人跑同样速度和距离,完全是两码事。因为跑步所消耗的绝大部分能量都是用来克服体重。

当明白这些关联之后,我对速度的追求便有所下降。真要追求成绩甚至参赛的话,显然我需要大幅减重。我没有这个渴望,曾经增肌就很不容易,难道还要主动减掉?我所希望的,用二次元的话讲就是力量与敏捷双修,虽然哪一项都不会发展到极致,但是均衡。

所以对于初跑者来讲,不要过于注重速度,甚至可以去压低速度。在你对于其他事项尚没有充分的体会和认知前,放慢速度能够大幅降低受伤的风险。毕竟,快那么一两分钟,对于处在这种阶段的小伙伴来说没什么意义,减肥也不在于这点。

  • 跑量

和配速类似,跑量也是可以带来成就感的数字。上次跑3公里,这次跑5公里,自豪!

殊不知这同样存在伤病隐患。一般来说,跑量的跨越不宜过大,主流说法是每周的跑量比前一周增加最好不要超过10%。跑步是一项循序渐进的运动,保守一点总不会出错。

当然,这个量因人而异。基础好的朋友多跑点也没什么。毕竟同样的跑量下,配速不同,心率不同,那也有着天壤之别。

就我而言,最开始几个月,大概每月跑量几十公里。后来多的时候每月超过了100公里,总之大多维持在两位数。这基本属于休闲跑、健康跑的范畴。

跑圈有“垃圾跑量”的说法,意思是没有训练效果的跑步,又浪费时间。这是对于以尽快提高成绩的严肃跑者而言的,一般人不必在意。就你我来说,只要跑了,就比坐着强。

对于要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来说,情况完全不同。较高的跑量配合适宜的配速,乃是铸造有氧能力的不二法门,极其重要。缺乏有氧基础的速度训练有种本末倒置的意味。

跑步八大误区最新消息(奔跑两年伤停半年)(2)

基普乔格“破二”挑战提前进行标志性庆祝

村上春树在准备马拉松期间,是要有意拉高跑量的,每月300公里以上吧;

大神基普乔格长期保持较高跑量,每月800公里起步,其中很大部分是轻松跑(是他的轻松跑,不是我们的),意义就在于提高或保持有氧能力;

国内职业运动员,每月上千公里的也不稀奇;

即便大众里的很多严肃跑者,每月也都是好几百公里。

  • 跑姿

起初关心跑姿源于两个因素,一是跑起来帅,二是跑步的经济性。

对跑步有一定理解后会明白,动作帅并非没有内在意义。我们往往会觉得长跑运动员跑起来好看,动作流畅,身姿潇洒。而普通路人常常跑起来比较难看,步伐沉重,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又说不上来。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易被忽视。

运动员的帅源于动作的正确,姿态的正确。

有一些动作是速度的结果,比如后撩腿,看着很漂亮,但是如果没有高配速,是不可能有自然的后撩腿的。这是普通人学不来的,与能力相匹配,不需要学。倘若我们有一天拥有了高配速水平,自然就有这种动作了,无需纠结这个问题。

跑步八大误区最新消息(奔跑两年伤停半年)(3)

还有一些动作或者说姿态,是应该学习的。比如核心的稳定与竖直(或微微前倾)。核心这个词可以理解为腰腹和躯干,核心力量自然就是指腰腹力量。刚开始跑步的人很容易关注具体部位的动作和姿态,比如脚掌落地,比如摆臂姿势,比如脚的蹬地和腿的抬起等等。其实核心才是关键。

就我个人而言,真正恍然大悟醍醐灌顶般的时刻就是对核心的关注。人体首先是一个整体,跑步的时候也应保持在一个整体协调的状态。在我终于把核心打直,挺胸抬头的那天,跑步的感觉忽然就降临了,如沐春风。

一些路人之所以跑起来难看,多半是动作有问题,而这往往就是核心的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会呈现所谓“坐着跑”的姿态,即上半身向前倾或驼背,但屁股却向后撅着,好像有把透明的椅子粘在屁股上,看起来脚步沉重而吃力。

跑步八大误区最新消息(奔跑两年伤停半年)(4)

我对这种姿势有自己的形容:那就像有一根绳子套在脖子上拉着他们跑。而正确的跑姿应该是这根绳子套在肚子上,拉着我们跑。换句话说,跑步应该是用核心来驱动,而不是靠双腿来驱动。这一点必须要靠实践才能体会。

对应这种错误,正确的姿态应该是脚落地后,在单腿支撑的那一短暂瞬间,脚的位置基本处于身体重心的正下方。这基本就要求你的躯干或者核心保持平衡姿态。躯干微微前倾同时保持正确属于进阶了,不必刻意追求。

还有一些路人,也许是想让自己显得轻盈,也许是想吸引目光,他们跑步的时候具有跳跃性,具有弹性,仿佛羚羊一般。这样做其实并不明智,实际效果约等于做了无用功 降低了速度 增加了受伤风险。不停地在垂直方向上做大振幅跳跃,显然比正常的只做横向运动 小幅度的垂直振幅更容易出问题。

这段的重点是,大迫杰的帅源于长得帅 动作帅,双帅叠加。

基普乔格的动作也是帅的,其核心极其稳定,几乎没有垂直振幅,仿佛一架没有感情的永动机。

国内的吴向东也是蛮帅的,2019年在上海一战成名(手动狗头

跑步八大误区最新消息(奔跑两年伤停半年)(5)

)。

跑步八大误区最新消息(奔跑两年伤停半年)(6)

会长吴向东

但是,不要以帅气或自以为是的姿势模仿别人,因为这样除了看起来姿势可能一样之外,其他所有内容(甚至包括姿势本身)可能都和你的模仿对象不一样。事实上也基本不可能一样,因为首先人与人的身高体重就各不相同,没有最标准的跑姿,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跑姿。况且随着你运动能力的变化,适合你的跑姿也会随之变化。所以除了避免一些明显错误外,没必要专门追求某种特定姿态。

总之,跑得帅和跑得具有经济性,两者基本是协调统一的。跑得难看往往也就跑得不对。

我以为的理想境界,是在跑步的时候忘记下半身的存在。双腿就像车轮,在机械性地,圆润地循环运动。

对一般人来说,理想的跑姿往往就是在大原则正确的情况下,对自己身体“失去意识”的状态。越是刻意的有意识的动作,反倒容易出现问题。

  • 脚掌落地

单独讲脚的着地,是因为我曾一度特别关注过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理解外翻与内翻。汉语的这个翻译很坑,容易令人混淆不清。我曾长期记不清哪个是哪个,短期记住了也会忘记并继续分不明白,更何况网上有一部分解释是错的。

跑步八大误区最新消息(奔跑两年伤停半年)(7)

外翻=外侧翻起=过度内旋/内倾/内转= pronation

内翻=内侧翻起=过度外旋/外倾/外转= supination

两个词看起来唬人,但实际上并不算是大问题。我想大部分人都会有轻度的侧翻足,我自己有内翻,大迫杰有内翻,很多运动员都有。这几乎就不是问题。

某个角度讲,内翻其实是一种身体的减震机制。我们在脚触地的那一刹那,脚部是内翻没错,但很快就会过度到全脚掌着地。我想外翻也是类似。

假如你没有过度到全掌着地这一环节,那问题可就大了。这样的人大概也很罕见。

市面上专门针对内翻和外翻的跑鞋有很多,想必也成为了一种卖点或噱头。

其实,相比侧翻,更重要的问题可能是前脚掌/全脚掌/后脚掌哪个先落地。这是我前期很关注的,估计也是很多初跑者关心的事情。

之所以关注这个,是因为坊间有后脚掌着地伤膝盖的讨论,而且大迫杰现在是前脚掌着地的跑法。

我专门看过这方面的研究,有学者做过实验,后掌先着地的跑法确实对膝盖的瞬时冲击力更大,在波形图上的峰值更高。不过这究竟对跑者们带来的影响如何,也不好说,因为跑步从来不是哪一项指标或数据就能说了算的。

跑步八大误区最新消息(奔跑两年伤停半年)(8)

2018年纽约马拉松,德西萨(左),基塔塔(右)

世间虽有前脚掌着地的日本选手大迫杰,但也有后脚掌着地的埃塞俄比亚选手基塔塔(2020年伦敦马拉松冠军)。

后脚掌着地,必然是会快速过度到全掌着地的。而前脚掌着地则未必,观察大迫杰的跑姿后发现,他现在脚后跟那一小点好像全程都不着地的(也可能和跑鞋有关)。我曾看过他的采访,之所以会转型为这种跑法,是因为有一段时间他的训练地点正好在一片森林山区,时常要在林间小路中奔跑。为了适应那种地形,他自然而然地转变成了前掌着地模式。

其实,有些严肃跑者在比赛的时候,为了获得较好的成绩,可能会在后半场疲惫的时候从全脚掌着地改为后脚掌着地。因为大家多少都有体会,用后脚掌着地法跑步确实要轻松省力一些。道理在于,本应由小腿肌肉承受的负担,一部分转嫁到膝盖去了,自然会轻松一点。

而前脚掌着地法,据说对小腿的肌肉力量要求更高。当初我是懵懂地听进去了,后来才真心明白,小腿肌肉力量固然重要,但可别忘了你的体重因素。人家50多公斤体重的跑者,怎么跑都不成问题。你一个两百斤的胖子,稍有不慎就会受伤。

跑步八大误区最新消息(奔跑两年伤停半年)(9)

反正,主流意见就是全脚掌着地是最为稳妥的,自己怎样舒适怎样来即可。这好像跟没说也差不多。

由于尝试了一段时间的前掌着地,我的左脚底前外侧一度出了点小毛病,自我诊断并非足底筋膜炎。虽然是模仿大迫杰造成的,但我怎么能怪人家,毕竟是偶像,偶像永远是对的(开个玩笑)。不过这确实就像技术派去分析股市,市场永远是对的,赔了就是你自己“分析”得不对。价值投资派则笑而不语。

现在回想起来,以自己80公斤的体重,去尝试前脚掌着地,确实比较神经。不过并不后悔,很多事情都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才学到的。

至于后来,我也没有特意关注过自己是什么掌先着地,可能是全掌吧,反正那个小伤情已经没了。总之,无意识的着地,就是最好的着地。如前面所讲,没有最标准,只有最适合。

  • 步幅与步频

初跑者往往步幅较大,而步频较慢,因为普通人总是下意识地想要迈大步,以为这样跑才是更快更远更努力。我开始就是如此。

其实,较大的步幅,或者说有意无意地迈大步,基本会导致前面说的问题——后脚掌先着地。对一般人来讲,此时的体态很可能已经核心失衡,即塌腰,躯干前倾但重心偏后,屁股后撅。

有人疑惑了,运动员的步幅不是很大吗?的确很大,但他们的大步幅是建立在核心平衡稳定的状态下,虽然配速很快,但不需要刻意地迈步伸腿,腿甩过去步幅自然就很大,换言之在空中飘移距离很远。

普通人费尽心力地伸腿跨步,结果却是每一步都没有多远,甚至还构成刹车效应(重心偏后的后脚掌着地法会给自己带来更多向后的阻力)。这其中的差别并不是看看文章就能真正理解的,要结合自身揣摩。

这里要提到另一个词——送髋。如果是田径类的体育生,大概对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是作为普通跑者而言,不了解也应该去了解。其实这和上面所说的核心平衡,重心平衡等等是一个意思。你的重心要往前送,而不是身体往后坐。否则再努力地迈腿也是徒劳,事倍功半。

讲得再通俗一些,腰眼儿给我往前顶!

跑步八大误区最新消息(奔跑两年伤停半年)(10)

上图是前几天纽约马拉松上,复出后参加首马的大迫杰。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侧照来理解和体会核心挺直/送髋/腰眼儿往前顶的意思。

有人跑了几十年,可能也不知道什么是送髋,什么是核心。

这真的很重要。一旦明白之后,将会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再说步频。步频与步幅息息相关,同样速度下,提高了步频,步幅自然会减小,反之亦然。

主流看法和研究认为步频保持在180左右最为合适(每分钟180步),当然依身高等因素可以作小幅调整。我最初的步频是低于180的,后来经过有意识的调整,已形成习惯,稳定在180左右。

较高步频的好处在于:

1、脚掌触地时间更短,能够发挥肌腱的弹性,节省力量,减少受伤风险;

2、压低步幅,减轻蹬地力度,减小垂直振幅,把体重分摊到更多的步伐中;

3、人与地面接触次数越多,对身体的掌控力就越强,乃至形成“水上漂”的状态。

当然,步频并不是越高越好。过高的步频一定会带来能量的过度消耗,心率升高,使人跑得不快却变得疲劳。保持在180或较为适中的频率即可。

特别要指出的是,对于大体重跑者来说,高步频小步幅,是最为保险的跑法。不要觉得这样跑难看,这比撅着屁股大跨步地跑要好看多了,也安全得多。

至于提高步频的方法,有人会带着节拍器,或者听着180步频的音乐跑(真有这样的音乐)。我什么也没用,通过有意识的改进,形成习惯后就一直无意识地保持了。

  • 心率和最大摄氧量

度过萌新阶段后,心率大概是我最关注的一项指标,每跑必看。

就像很多人对于异性的体重没有概念一样,心率也是很多人没有概念的一项数据。

然而正是这项数据,才让我体会到文章开头说的那句话:跑步是与自己身体的一场精妙对话。

就我自身来说,无论跑6公里8公里还是10公里,如果跑完第一公里后心率在150以下,那么后面的里程多半可以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完成。如果第一公里后心率达到150以上(虽然用时更短),那么后面可能会有点痛苦了。

这里并非预测的意思,而是说心率实时反映了你过去一段时间/距离内的身体运动状态。

我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的身体是一个如此精致而敏感的系统。如果你过度地使用它,那么它就会罢工。如果能合理地使用它,那么它就可以细水长流,持续地输出。

对应到跑步活动中,只要我们稍作提速,心脏可能就会很快地予以反应,心率提升。降速后的反应则相对会慢一点。

跑步八大误区最新消息(奔跑两年伤停半年)(11)

大迫杰在非洲训练

我们常听到“拉爆了”的说法,其实每个人大概都体验过。还是中学生时难免要参加长跑测验,在那个啥也不懂的年代,绝对是被拉爆过的。通俗说就是开始跑得挺快,跑到中后程就撑不住了,只能以龟速痛苦前行。

简单理解就是心肺有氧系统超负荷了。关于这个我可以想到很多比喻。

比如一个蓄水池,一边注水一边排水。当两种速率相当时,水池可以永远保持恒定水位。但注水速率超过排水后,有限时间内就会水满溢出。它承受不了了,决堤;

比如高通那一代代处理器,从骁龙821到骁龙888,“火龙”的称号虽然没有代代相传,却也始终没有丢弃。就拿888来说,玩游戏的人可能就会遭遇发热量过大温度过高进而降频掉帧等情况。如果你还持续使用,大概只能维持在降频(低性能)状态。这就是被拉爆了,想恢复原样只能等着它降温;

比如摄影拍照或拍视频,如果拍出来的画面过曝了,那你后期是拉不回来的,废了就是废了,不是黑就是白,要用只能凑合用。

回到跑步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一场比赛被拉爆了,那就是过热崩溃七窍冒烟,后面能慢慢完赛已然不错,别想着在现场还能恢复状态。

所以单从合理性和舒适性的角度讲,我们跑步时要尽量保持在合理的心率,即奔跑强度。

如果从追求成绩,提高水平,去比赛竞技挑战极限的角度讲,我们就要提高这个被拉爆的门槛,也就是常说的有氧能力,或者说最大摄氧量(VO₂ Max)。

跑步八大误区最新消息(奔跑两年伤停半年)(12)

在上一篇文章中有提到供能比例这个问题。高水平选手的有氧能力很强,最大摄氧量很高,也就是说他们能够在较高强度/较快速度下依旧保持以有氧系统供能为主的模式持续输出。而大比例的糖原供能介入后,人是无法长时间维持高强度负荷的,只能降低运动表现,挥手告别下次再见。

对普通人来说,不必过多关注这个最大摄氧量。它一方面取决于天赋,另一方面需要在青春期就进行强化训练才能进行提升。年龄稍大之后,便错过了提升的最佳窗口期,即便努力训练,能保持不下降就已经不错了。

在研究心率的时候,可能还会看到MAF180这个字眼(Maximum Aerobic Function)。其背后的意思就是最大有氧心率上限为(180-年龄),下限再减10,视伤病和状态情况可以再减一点。这其实没什么高深的,就是为人们提供了一项适合有氧跑的心率范围。这只是个参考值/区间,每个人的体质会有差异。它基本属于轻松跑、休闲跑、健康跑的范畴。要参考的话我们只需记住(180-年龄)这个算法就行。

  • 作息与训练

在严肃跑者/运动员当中,有一部分人过着苦行僧一般的日子。他们早睡早起,作息严谨规律,戒烟戒酒甚至戒糖,令人钦佩。

基普乔格显然属于此类,他是个极其自律,极其谦逊,又性格和善的人。前不久,我们男子马拉松国家队的选手们去非洲基普乔格那边合练,他们连跟在基普乔格后面吃土都觉得高兴,没有贬义,见到偶像的兴奋心情真的难以言表。

跑步八大误区最新消息(奔跑两年伤停半年)(13)

大迫杰的作息也大体如此,在经历过俄勒冈的打磨后,力量训练进入他的训练日程。有趣的是,曾放弃体制出走美国的他,最近加入了日本GMO实业团。由于和Nike有约在身,他在实业团中的身份暂时叫Playing Director,也是有趣。

还有一部分人过着不那么“严肃”的生活。这里特别要介绍日本另一位个性选手,大迫杰的好朋友——设乐悠太。他曾在采访里明确表示,自己跑步就是为了挣钱。跑步之余,喝个啤酒,吃个烤串,怎样快乐就怎样来。在广泛引入力量练习的现代训练模式下,他也不进行力量训练。他认为跑步所需要的肌肉,在单纯的跑步时就已经得到了充分训练。我竟无言以对。别看这位大兄弟是个白面小生,骨子里可真是叛逆,动不动就来个自杀式跑法,不把自己拉爆简直就不开心……即便如此,他和大迫杰可是同一级别的选手,都是日本顶尖。

跑步八大误区最新消息(奔跑两年伤停半年)(14)

对于普通跑者来说,良好的作息可以借鉴,力量训练也可以加上,但是吃喝方面就不必那么严格了吧。开心就好。

  • 伤病与健康跑

提起跑步,很多不跑步的人想到的可能就是膝盖,觉得跑步伤膝盖,可别把膝盖跑坏了。网上甚至还有“30岁的身体60岁的膝盖”这种耸人听闻的说法。

凡事要多独立思考。运动员月跑量近千公里也没见哪个是膝盖废了的,你一个月才几十公里就把膝盖跑坏了?即便真出毛病了,是自己胡乱瞎跑的问题,还是跑步这件事本身的问题?

跑步会带来磨损,这是没错。但是在科学前提下跑步,其造成的磨损相对于其带来的关节和肌肉的增强,可能真不算什么。

就我个人的经验,有两类人需要特别注意跑步相关的健康问题。一类是大体重跑者,一类是毫无忌惮放飞自我的跑者。

按主流说法,男性80公斤,女性70公斤就算大体重跑者,可以作为参考。

至于那个BMI指标在这里就别用了,不适合跑步。道理很简单,同样穿43号的鞋,由于身高未定,BMI可高可低,脚部的负担显然和BMI没多大关系,而体重则有直接影响。

上面说的这两类情况,我都经历过。前期放飞自我,效仿大迫杰前掌着地跑法,结果就是带来小伤。之后断断续续休养了一阵子才康复。

后来经过持续的奔跑,以及对脚部状态的忽略和隐忍,导致了较明显的跟腱(滑囊)炎(Achilles tendonitis),最终决定停跑。目前半年过去了,自定义恢复了99.9%,已重新开始佛系跑步。现在连手表都不用了(垃圾荣耀2越更新越完蛋,搜星极慢,搜到了路径也漂移到姥姥家),干脆直接用手环。

停跑再复跑,运动表现自然不如从前,佛系看待就好,又不是以此为生的运动员。何况状态的恢复一般也就是个时间问题。

从跟腱炎这件事去反思,我才明白这和体重有较大关系,因为跑姿方面已经没有多大问题。毕竟自己站在大体重跑者的门槛上,跑步强度较高(相对于自身而言),日积月累下来,势必带来物理性的损伤。这种长时间积累出来的伤情,往往也需要长时间的恢复。其实在早期脚部并非没有反应,只是总觉得它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又不忍心停下跑步,所以才发展到后面难以承受的地步。

在B站上发过心得体会,有不少人以亲身体验支持了我的说法。

总结下来就是,一方面要加强拉伸与恢复,一方面要加强肌肉的力量训练(都这么说,也有练习,但具体关联和成效尚没有直接体验到)。最重要的是,不要忽视小幅度的痛感和伤情,不要给其发展的机会。

  • 环境与装备

环境因素有不同方面,首先是路面。通常认为,有塑胶跑道是最好的,草地当然也不错,土路也可以,最差也要在沥青路面跑步。如果是石板路的话,还是算了。

我比较接受这种看法,毕竟马拉松都是在马路上办的。不过现在我的认知是,有软地当然很好,但如果速度够慢的话,石板路大概也没什么问题。退一步讲,难道在硬地上,我们就不走路了吗?

其次是气候条件。气温和湿度,对于运动表现来说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以我的理解,这还要带上体重的系数。同样的路线,同样的距离,秋冬时候我跑的成绩“很理想”,而转入夏季后,成绩显著下滑,心率明显上升。这种敏感性类似于跑步强度和心率的关系,天气热了一点,体感就会明显不同。不过这都是正常现象。

至于高海拔,没体验过,不谈了。

跑步八大误区最新消息(奔跑两年伤停半年)(15)

2022年9月25日基普乔格在柏林马拉松上破纪录时的跑鞋

关于装备,跑鞋当然是第一个要说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内翻外翻问题,大体重跑者无脑选择顶级缓震系即可。这能够最大限度地为我们提供缓冲和保护,这类朋友不应该去关心运动成绩,要关心的话先减重再说。其他选手,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降级购买。

如果是有一定经验的跑者,以及追求成绩提高竞技水平的选手,那自然离不开轻型跑鞋。抛开支撑性和回弹性不说,那真的是越轻越好,多1克都嫌多。想象一下那种迎风起飞,或是清风吹过发丝的感觉……如果你没穿过轻型跑鞋的话,建议尝试一下,会打开一个新世界。至于碳板跑鞋,等你真的需要时,自然也不会再问需要与否的问题。

其他穿着类装备,以轻便、排汗和透气性、不妨碍伸展活动、可携带简单物件为考量就可以了。冬季的话还要考虑保暖性。

另外,在公共道路上跑步时如果戴耳机的话最好不要开降噪模式,而要反过来开环境音增强。我就曾经对一个听歌跑步的人边比划边大喊“来车了”。随时关注周围环境,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

说了这么多,对于初跑者而言还是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前行。直接给自己灌输一大堆理论,是很难立即转化和吸收的,需要跑过一段时间去自行体会。

这就好比摄影,参数也很多,普通人可以先买一个镜头,拍一阵子,逐渐就明白自己还需要怎样的焦段,还需要什么设备。同理,只有你跑了一段时间,才能明白怎样的速度、跑姿、跑量甚至心态更适合自己,并且还需要特别关注哪些问题。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空读理论无用,跑起来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