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音乐是怎么理解的(音乐人工智能不再冷门)

人工智能音乐是怎么理解的(音乐人工智能不再冷门)(1)

文 | 卢旸

今年,音乐人工智能热度持续升温。在CAAI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世界音乐人工智能大会、2021中国音乐科技应用论坛等近期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中,音乐人工智能都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在人工智能领域,音乐人工智能也许只是细小分支。但是,在音乐家与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音乐人工智能在科研、应用方面都显示出巨大容量,表现出从冷门转变为热门的巨大潜力。

今明两年进入加速发展转折点

相比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音乐人工智能是非常小的分支。在人工智能圈,研究者倾向于探索新的神经网络、新模型等在人工智能技术上有所突破的课题,从而撰写高水平论文发表在CCF(中国计算机学会)A类期刊、中科院1区/2区期刊。尽管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已经开展多年,但是,“要改变这种学术偏见依然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讲师李荣锋认为,国内高校评价体系限制了音乐人工智能的学术空间。“在理工院校研究音乐人工智能的老师并不多,这需要对音乐有足够的热情。”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军平解释道,在理工院校,音乐人工智能项目能够获得的支持力度较小,因此困难重重,也很难做得深入。

而在音乐圈,音乐人工智能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2019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创建,作为北京市高精尖学科,代表着国际一流的优势特色学科以及新兴前沿交叉学科的融合发展成果,近年来在人工智能作曲、人工智能音乐表演与交互、智能音乐教育、音乐与脑科学等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上海音乐学院在交叉学科领域不断探索,2020年建立“音乐人工智能”博士点,今年已经招收音乐人工智能博士后进站工作,目前在人工智能与音乐教育、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人工智能作曲与制作、人工智能数据标注与分析等相关领域正在展开一系列研发工作。四川音乐学院今年也新增了音乐人工智能专业,由中国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以及复旦大学、平安科技公司的教授组成双导师团队。浙江音乐学院还获批“数字音乐智能处理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随着科技进步,人工智能与音乐结合已是水到渠成。”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于阳说。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李伟表示,音乐家们的辛勤努力使得音乐人工智能在宏观层面的整体形势有了不小的进展。

今年,在中央音乐学院的牵头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艺术与人工智能专委会、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计算艺术分会相继成立,团结了全国八大艺术门类与科技相关的人员共同探讨未来艺术。“这种顶层设计的效果是显著的,吸引了大量的学术界人才。”李荣锋说。“对音乐 AI感兴趣的人群,尤其是年轻人在迅速增加,这为音乐人工智能带来希望。”李伟预测,今明两年将是国内音乐科技从萌芽、起步、进化到加速发展的转折点,音乐家主导的从上到下的学科框架设置,以及理工科同行主导的从下到上的知识体系构建有望在中间相遇。

其实,音乐人工智能的底层科技知识体系构建还是有赖于理工专业的。“目前在国内音乐科技领域,底层核心技术几乎都来自国外,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上层的艺术学科甚至整个音乐产业的发展。”李伟说。近日,由50余位作者历时近两年联合编著的《音频音乐与计算机的交融-音频音乐技术2》已进入最后阶段,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连同为基础拍摄的同名MOOC,构成了音乐科技及计算机听觉领域的底层知识体系,以此为基础可扩展出数十门专业课程及对应的研究领域。

应用实践有“作曲”成果亦有平台

在音乐人工智能应用中,人工智能作曲总是最能博取眼球。10月9日,人工智能续写的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在德国发布,再次聚焦世界目光。1988年,德国音乐学家Barry Cooper曾以贝多芬手稿为依据,历时八年续写出了第十交响曲第一和第二乐章。而卡拉扬研究中心组织了包含音乐家和人工智能专家的团队,仅用一年时间便完成了第三、四乐章的续写。虽然瞩目,但《第十交响曲》并未在人工智能技术上有所创新。“电脑将贝多芬创作的所有音乐和贝多芬草稿储存进去,然后就可以利用这些资料来教授人工智能学会音乐创作,从一小段音乐开始,逐步实现一整套的交响乐。”2019年,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韩宝强便携深圳平安科技AI音乐团队以相同技术路线,生成了一部交响变奏曲《我和我的祖国》,并于2019年10月11日,在音乐总监林大叶的指挥下,由深圳交响乐团完成世界首演。

音乐人工智能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联系方面,音乐院校不遗余力地创造平台。上海音乐学院与华为、字节跳动等科技公司合作,近几年连续获得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科技创新工程“多维云端乐交互系统”项目和“智能辅助音乐疗愈”项目、教育部新文科“音乐人工智能专业探索与实践”项目。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主任李小兵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音乐与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发展理论研究》入选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该课题从音乐学、脑科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入手展开跨学科研究,以“音乐创作与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发展”“音乐呈现与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发展”“音乐接受与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发展”“音乐人工智能哲学——美学”为四个子课题,围绕人、音乐、人工智能三者的相互关系,对音乐与人工智能协同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归纳其规律并提出具有指导性的理论体系。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主任邱邑洪认为该课题特色鲜明,从五百多个选题中脱颖而出,是第一个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重大项目,体现了国家对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重视和支持。

投资者看好音乐人工智能项目

市场上,人工智能科技巨头也在积极布局音乐人工智能。字节跳动的bytesings、微软研究院的muzic等已在试图证明人工智能可以全端地完成整个音乐生产过程。讯飞通过唱歌合成、唱歌变声等方式将语音技术融入音乐。“有些音乐人工智能项目已经超乎过去对音乐人工智能的想象,但整体上还处于学术研究的阶段或者说是实验室阶段,能真正看到落地场景的还不多。这类项目更多是给我们描绘了用最多的数据、最多的财力人力所得出的结果,相当于整个行业的上限。”李荣锋说。

以需求为导向的音乐人工智能新兴公司也非常活跃。这些公司一般不需要非常高端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依靠组合现有模型,或作小幅修改。但是,由于公司创业者多来自音乐行业,因此进行的项目也跟音乐生活更加贴近,解决的问题也更加具体。2008年起经营琴行的贾建伟看准音乐教育、乐器制造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市场机会,于2017年京乐界乐科技有限公司,希望借助科技力量拓展音乐教育发展空间。“音乐人工智能产品研发比想象中难。它不是某个单纯的技术点,而是需要计算机程序代码、声学算法、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点相互联合。”经历4年探索,贾建伟率团队于今年5月推出“音卓尔-乐伴·智能演奏记录仪”,立足物联网,结合声乐技术,以48k高清音质实时传输乐器的演奏内容,同时传递演奏时间、乐器环境与音准等讯息。11月22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发布的《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中,智能演奏记录仪与其他55款性能优良、引领消费趋势的高品质产品入选升级消费品名单。

曾志中是一位拥有互联网与音乐复合背景的连续创业者,此前曾担任太合音乐集团总经理、微软及诺基亚亚太区音乐服务总监。“我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专注于满足市场及客户的需求。”为了解决公播音乐授权模式及版权成本、市场音乐预算及版权意识、专业的场景音乐制作等问题,他于2018年创建安谱音乐,应用人工智能作曲技术推出的BGMRadio是已经完成商业化模式的线上公播服务。目前,安谱音乐瞄准短视频音乐市场,预计在年底推出首批多首作品。“短视频音乐制作方式跟传统歌曲不同,应该像电影配乐,根据短视频情节制作适合的音乐。”曾志中说。

“人工智能音乐创作、音乐制作是投资者比较看好的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在音乐行业应用最广泛的领域。”经过较长时间跟踪观察与梳理,诗焓文化创始人兼CEO董露茜率小鹿角智库团队撰写了《2020AI音乐发展洞察小报告》。她表示,音乐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在动态中变化发展的领域,《2021-2022年的AI音乐发展洞察小报告》将梳理业内投融资交易案例。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陈世哲认为,音乐人工智能在资本市场经过两年热潮,正在趋于冷静,这是新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待音乐人工智能项目,人们常常对短期收益有过高期望,而忽视其作为科学研究的长期作用。音乐人工智能发展是漫长过程,不应过度推广,也不该被忽视,待成长起来之后相信能真正影响音乐产业。

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结构经历了转型。过去,计算机视觉一家独大,如今,自然语言处理、语音音频处理的比重逐渐提升。而音乐人工智能正好横跨两个专业,求贤若渴。“无论是大的互联网企业,还是具体的创业公司,都处于急需人才的状态。”李荣锋说。李伟则指出,音乐人工智能在国内计算机领域虽然有所进步但发展缓慢,有5年以上科研经验的人才都很少。韩宝强也提到,“从事音乐人工智研究不仅要有本事,还要有情怀,要喜欢音乐。”上海计算机音乐协会秘书长宁佐良说,“音乐人工智能的可贵之处在于无限可能性,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跨界合作、共同推动。”

明年7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首批毕业生即将毕业,而此时他们已经收到来自各大科技公司的邀请。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很多毕业生进入头部公司。陈世哲表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动引进高科技项目之外,也主动把学生送到高科技企业实习,在实践中学习,对音乐工程学科来说尤为重要。“其实高校更缺音乐人工智能的人才,只有高校教师成气候,人才培养才能成气候,整个行业才能成气候,这是我一直坚持的立场。”李荣锋说,音乐人工智能选题,很多都是暂时没有市场、不能赚钱的项目,却能实实在在地解决音乐实践中的难题,“学校研究环境相对自由,选题空间大,这些年科研环境也不断改善,真心希望大家可以更有信心地加入到高校大家庭。”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