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用法(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

1【而】 (一)用作连词,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高考语文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用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高考语文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用法(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

高考语文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用法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门关崎岖又险要,一人守关万人攻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到北边去救赵国,西边击退强秦,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而且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企图挣几斗禄粮。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这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儿子夭亡了啊!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跂,qì,抬起脚后跟站着。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项王手握剑柄,直起身子,问道:“来人是干什么的?” 跽,jì,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刘表妒忌他的才能而不能重用(他)。

③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楚怀王贪得土地因而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交)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耐心地久立远视,盼望皇帝能亲自驾临。望幸:盼望皇帝到来。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为幸。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这样罢了。

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决,xuè,通作“翅”,迅疾的样子。抢,qiāng,突过。控,投下,落下来。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

②三月而后成。(《孙子兵法》) ★三个月后才能制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大呢!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诬告请示,追究这件事,处死了五人。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后来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公婆,公婆溺爱自己的儿子,管束不住他。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理活动,或许不同于这两方面的心理,为什么呢?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品)?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早上晚间,在这儿听见的都是什么?除了杜鹃的哀鸣,就只有猿猴的悲哭。)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盔甲,向曹操投降呢?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忠实的臣子,精壮的士兵,投置了锐利的兵器,而谁敢把他怎么样。)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怎么样”。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凭借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他们这种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之别到底怎么样呢?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刘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焦母对仲卿说:“(你)怎么能这样没见识!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孩子你冷了吗?想吃饭了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普通人交往尚且互不欺骗,何况大国呢?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计较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只要君王(果真)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圣人高明的缘故,愚人糊涂的缘故,大概是从这种情形产生的吧?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现在逃跑也是死,揭杆起义也是死,一样是死,为国而死总可以吧?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狱中杂记》) ★我对这些事有感触,就拿杜君的话普遍询问狱中的人,大家说的都一样,于是便写了下来。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于欣赏山水的乐趣。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事情上,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算晚了。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捕蛇者说》) ★我曾经对这句话怀疑过。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 ★君子爱好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多次反省。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原君》) ★也不怪他将天下看成是私有的了。乎:对于。

⑦进乎技矣。(《庖丁解牛》) ★(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论语》) ★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4.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朝廷上举行设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玉)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估计我已回到军营,你再进去(辞谢)。)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他们)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如果事情不成功,这就是天意)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侯嬴(我)本是夷门的守门人。)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指谬乎?(《报任安书》) ★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不是与我个人的旨趣相违背吗?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