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肖永亮简介(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

7月25日上午,“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1年度十件大事”在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上发布。发布的“十件大事”,第一件是“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2021年6月,《伟大征程》在国家体育场演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壮美画卷。党和国家领导人同约2万名观众共同观看。

7月25日,刚刚参加完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开幕式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采访,他是《伟大征程》的核心主创、执行导演,也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广场活动的总导演。肖向荣还曾经担任过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执行总导演,2019年又担任国庆七十周年群众游行活动的总导演。近年来,肖向荣创作的当代舞剧《冼星海》在国家大剧院等剧场成功演出,广受欢迎。

北京师范大学肖永亮简介(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1)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受访者供图

肖向荣谈到在重大的活动中如何展现中国文化的问题时说,文化归根结底要落到人的身上,文艺创作就是要观察人,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要用情用力讲好当代中国人的故事。情要用真情,力要用真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肖向荣说。

要讲好中国人的故事,就是要让人看到中国人的脸庞,看到当代中国的人精气神

新京报:你多次参与党和国家的重要活动,近年来担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群众游行总导演,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广场活动的总导演。在这些活动中,你最想表现的是什么?

肖向荣:我非常幸运,从2007年我们国家就组建了文艺的“国家队”,我就参与了许多大型活动。当时是迎接百年梦圆的北京奥运会,我跟张艺谋导演一起工作,负责了残奥会闭幕式的导演工作。2009年又担任了《复兴之路》的执行总导演,那个时候还是四零后、五零后挑大梁,我作为七零后导演还是挺年轻的。

我一直以来也在思考,文艺创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所导演的这些活动要向世界传递什么的问题。2010年,我去美国做访问学者,一位外国同行就问,我们看了你们的奥运会,感受到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璀璨。但是,你们中国人现在是什么样子呢?

这个问题给了我很大的震动。我们要讲好中国人的故事,尤其是讲好当代中国人的故事,就是要让人看到中国人的脸庞,看到当代中国人的精气神。

我们说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到文艺创作,就是要观察人。文化归根结底是落到人身上,人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你把当代中国人塑造好,当代的中国故事就讲好了。

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21年前,我们北京申奥成功的时候,中国人激动、兴奋之情,完全表现在脸上,那时的照片任何时候拿出来都激动人心。我后来经常想,我希望展现的,就是这样一张张有活力、阳光的、健康的、友善的中国人的脸。

新京报:去年6月,你参与执导的《伟大征程》演出、播出取得了巨大成功。人们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党旗在我心中”这一章,党旗从千百只手中捧出时的场景。可否介绍下,你在表现方式上是如何考虑的?

肖向荣:2019年的时候,要我做国庆群众游行的总导演。10万人的活动,这么大的舞台,无论我们做什么,都将成为塑造中国形象的舞台。我当时想,我们要传达的是今天中国人的面貌,要用自然清新不做作的方式真实地反映我们的精神状态。在长安街,10万群众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脸庞。

讲故事的方法有很多。在《伟大征程》中,我思考如何表达当代中国人对党的情感。去年6月25日我们排练演出,下着大雨,当千百只手捧出党旗的时候,我们现场每一个人都非常激动地鼓起掌来。这是一种真诚、自然的表达,不造作,能直达人心。

在建党百年的大会活动上,从献词、开场曲,我也是想要超越“表演”的状态,用“交流”的方式真诚地让艺术直达人心。这是表演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功夫做在了看不见的地方。

新京报:你导演的当代舞剧《冼星海》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时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在艺术创作和教学活动中,你是如何做到把革命文化和艺术创作融合到一起的?

肖向荣:革命文化是近百年中国文化的一股洪流,是革命文化衔接的传统文化,也衔接了大众文化,革命文化是先进的文化。

革命这个词,它就是推陈出新的意思。革命文化最重要的就是推陈出新的文化。我们强调“守正创新”。中国有五千年文化传统,我们要传承,也要创新。这个创新的潮流就是从革命文化中来的。

今年是北师大建校120周年,我们也在梳理北师大的校史。北师大在1915年就有音乐系了。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这里就有一批教育家、艺术家在大学里设置课程,开启民智。我们一开始就奔着大众的艺术教育而进行的。

在我看来,它是百年来中国整体社会发展、觉醒的源动力。它是一条主轴,重新带动了大众文化。

经历了两次奥运的北京市民,心胸越来越宽广,眼光也更具世界性

新京报:你参与了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工作,如今北京成为“双奥之城”,在你看来,奥运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

肖向荣:北京奥运会可以说让北京市民和北京这座城市的氛围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举办北京奥运会,迎接全世界的客人,使我们在精神上更加开放了。

在奥运会后,我们不断开放国门,人来人往,北京人见的世面越来越大,心胸也越来越宽广,眼光更加具有世界性。可以说,奥运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北京人和北京,这种影响是精神层面的,它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脚步,赋予了整个城市巨大的生机活力。

新京报:北京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你认为北京应该如何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肖向荣:去年北京东城区发起成立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我担任副院长。我也发挥自己的专才,跟大家一起探讨了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等话题。

我提到,一是要让老文化新起来。要通过新的传播方式,要有新的观念,利用好这些“老东西”。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接近当下最主流的年轻消费者的方式,让更多年轻人融入到这些文化中。现在叫“网红经济”,你看故宫就做得很好,他们既赢得了市场,又做出了有品质的东西。

同时,我还提出,要让厚重的四九城“轻”起来,这是轻盈的轻。想到北京,总是厚重有余。2019年以来,我们一直寻找代表北京的形象,后来我们找到雨燕,它轻盈、有韧性,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希望北京文化通过创新的方式,能够被激活,飞进寻常百姓家。

文艺出精品,首先就是要想明白“艺术是为大众服务”这个问题

新京报: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为年度主题,您如何看待这两个主题?

肖向荣:互鉴这个主题词特别好。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闭环式的文化系统里完成传承创新,它寓意着文明交流互动的主题。传承创新是纵向的,互鉴是横向的,意味着我们要打通中国和世界的关系。

同时,文化创新是因,美好生活是果。一切创新不能改善人民生活,它的创新都是无意义的创新。

这两个主题都非常好。

新京报:这次论坛还将设立文艺精品创作与传播分论坛,你对年轻的艺术家和文艺创作有何寄语?

肖向荣: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一定比我们强。

回顾我们经历的国家的重大事件,我认为,归根结底,要完成艺术家或者教育家的使命,首先要思考的是“为谁服务”的问题。你的故事是讲给千千万万人听的。

艺术家很容易陷入自己的世界里,那或许是灵气展现的地方,但你也一定要出得来,要知道自己的作品是“给谁看”的问题。你的艺术创作是“为了谁”的问题。

艺术、教育是为大众服务的。文艺出精品,首先就是要想明白这些问题。

新京报首席记者 吴为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刘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