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这一职业的特点 依旧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职业

写在开头

传媒实习,几乎是每一位新传er完成本科学业的必经历程。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几段漂亮的实习经历,不仅能够锤炼自身的专业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更是能够决定毕业后的我们能否拿到一份体面的offer。

传媒行业日新月异,但在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似乎主要有两条分明的实习路径:一条通往传统媒体,那里隐约闪烁着当初的新闻理想;一条通往各类互联网大小厂,那里深藏着“体面”“高薪”的奥义。然而,当传统媒体的零薪、倒贴等不成文规定不断压榨着我们所剩无几的光辉理想,当互联网大厂“996”的高压作息撕裂着身上的每一根神经,太多太多准备奔赴实习征程的我们不可避免地都会生发这样的疑窦:我究竟该作何选择?

趁着第23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胡师姐团队正式推出特别专栏【传媒实习的那些事儿】,带你解锁不同的人物在传媒实习中经历的迷惘、困苦,以及收获的难能可贵的成长。都是一些平凡的故事,但背后站着的却是每一位具象生动的个体,他们的故事,或许恰恰与未来的你,息息相关。

本期推出的是“传统媒体实习篇”。正文共7332字,预计阅读时间19分钟⏳。

记者这一职业的特点 依旧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职业(1)

1号人物 | 朗来了

名牌大学绝缘体,最TM烦装B

聊下去,需要技巧

踏入报社大楼的那天正好是2021年的1月1日,我当时就像甄嬛初进紫禁城一样,既新奇又害怕。头天晚上在自己的老破小里失眠了好久,既纠结明天穿什么,更纠结到时候该说什么。

—01—

初见是紧张

领导是一个有点老气的80后,他站在二楼,一脸严肃地向下望,清了清嗓子冷冷地说:“楼梯在右边,不要走错了。”

上楼的过程中我闭着眼睛深呼吸了好几口,希望借此缓解一下紧张的情绪。与互联网公司相比,报社内部的装潢显得沉闷又单调,女编辑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部发黄的座机电话,男领导的台式机上总会止不住地弹出大胸美女的广告,无线网非常鸡肋用着用着就会掉线好长时间,对此媒体老师们也很无语,但脏字刚到嘴边就又吞了回去,我想应该是怕被隔壁的大领导听到。

记者这一职业的特点 依旧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职业(2)

图源:搜狗

在北京实习时,身边的同事不是国内知名的985就是非常不错的211,而省级媒体实习生的出身却带有一股鲜明的本土特色,大都来自省会附近的一些院校。2021年年初,全国各地都在提倡用“纸吸管”,为了响应该政策,报社老师要求我们这些实习生去附近商场的奶茶店进行街采。

—02—

请您稍等

在进喜茶店之前,我对着门外的反光玻璃练习了好长时间的微笑,希望用自己的情绪去带动对方情绪。当我鼓起勇气对最漂亮的那位奶茶妹妹说明来意之后,奶茶妹妹突然变得谨慎了起来,她说:“实在不好意思,我只是员工,不能接受采访,但我可以将你的情况向我们的店长汇报,请您稍等。”

40分钟后,店长急匆匆地从外面跑了进来,她一脸笑容地向我问好,我又一次像中央电视台的撒贝宁一样,激情飞扬字正腔圆且拿腔拿调地向店长表明了我的身份、单位和采访目的。女店长倾着身子点着头,礼貌地说:“是这样的老师,我明白你的意思,这个‘限塑令’我们有了解,并且也在积极地贯彻落实,但是我负责的只是附近的两家店,公司的整体情况我并不了解,因此没有太多的发言权。”

对方就这样得体又礼貌地婉拒了我的采访。没有要到预期的答案,我有点沮丧,但为了交差我又穷追不舍地追问了下去:“请问就‘限塑令’这个话题,你们公司谁有发言权?”

女店长见我难缠,于是又微笑着说:“我现在就把您的情况向我的上级反映,请您稍等。”

1个小时过去后,女店长的上级在电话里说40分钟后就能到现场,但是1个半小时后我还是没等到对方出现,无奈之下我又把电话打了回去,对方却说最近比较忙开会没时间。

为了安抚我们失落且恼怒的情绪,在离店之前女店长塞给了我们许多样品小零食。

—03—

聊下去,需要技巧

回到报社后,女编辑笑眯眯地夸了我们几句,但后来话锋一转又展开了一系列的批评,比如说没有问清采访对象的基本信息(5W)、采访对象的回答不够具体等等。

女编辑看我面露难色,于是接着说:“聊天是有技巧的,你当时是怎么说的?”

我就把采访时的整个流程添油加醋地复述了一遍。

女编辑说,社会上的人很多对记者这个职业存在偏见,不接受采访也是正常现象。一上来就介绍自己的身份和单位会让对方充满戒备心,这样根本不可能让对方说出实话。

我点头如蒜,女编辑接着说:“假如说让你去采访一个出租车司机,你该怎么说?”

我摇了摇头,女编辑说:“你应该先聊对方感兴趣的话题,然后等对方打开话匣子后再去问你想问的问题。”

我茅塞顿开,但又似懂非懂。

女编辑又说:“例如,你可以问,‘师傅,你最近生意好不好呀?’......一般来说,出租车司机都比较辛苦,喜欢吐槽,你耐心听两句就能让他产生好感,然后就能聊下去。”

被女编辑的三言两语点化了之后,我喜笑颜开,第一次体会到沟通的无穷魅力。

记者这一职业的特点 依旧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职业(3)

图源:觅元素

交流,不仅仅是开口说话,也不是字正腔圆地说废话,而是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既包括表达的语气也包括提问的顺序和角度。对方只有在听进去的前提下才会有聊下去的欲望,而记者就要通过语言的“诱饵”慢慢地让对方说出耿耿于怀的心事和实情。

坦诚相待,无疑是采访成功的关键,好的记者往往能迅速地和任何人建立起信任关系。人只有在信任的状态下才能松弛,松弛的人往往更容易真情流露,交流只有达到这种状态才能收获新鲜的角度和素材。为了让对方卸下面具,更为了能迅速进入对象的后台,记者可以适当地隐藏自己的身份和目的,当拿到料之后再表明自己的身份和目的更加恰当。

当然,在报社实习的半年里类似的挫败和收获还有很多很多,社会是一个比书本更加精彩和富有变化的场域,实践和理论相互验证才能触碰出思想的火花。虽然传统媒体的影响力的确大不如前,但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无论何时何地都非常重要。与其隔岸观火,不如立即行动,希望每一个有理想有激情的人都能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记者这一职业的特点 依旧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职业(4)

2号人物 | 鑫光

非典型性读书人 忧郁boy 发呆大师

新传考研失利后,我用实习来抚慰自己

说来惭愧,这大概是我本科四年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比较正式的媒体实习。

—01—

缘起

2月份研考成绩出来的那个上午,我知道自己考砸了,而且是一塌糊涂的那种。

如今回想起整个2月下旬到3月末,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忙什么——经常早出晚归,却“一事无成”:对外声称不想漫无目的地海投,所以简历也没投出几个;难得的一个很对口的岗位面试,却因为自己的草率准备,无疾而终;每天坐在空置的自习教室,呆呆地望着窗口,毕业论文一直停留在提纲阶段……

记者这一职业的特点 依旧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职业(5)

直至三月底,才交上一份论文提纲的我

这样浑浑噩噩的状态持续了近一个月。

后来,得知我考研失利且一个offer都还未拿到,认识的一位直系学姐向我抛出了橄榄枝。学姐大我五届,目前是北京一家新闻网站的评论部主任,正在招评论编辑,岗位底薪5000,具体月薪多少则取决于个人一个月能写多少稿子,每篇数百,全网推送则更高。

学姐知道我的底子不错,而那时候的我想着忙点儿或许可以分散些苦闷,至少还有个offer兜底,双方一拍即合。但由于走得是“社招”,没有毕业证没法直接签约,便从实习生干起,干得好,毕业入职可以直接抵扣见习期。

没有经历“实习试用期”(后来才知道单位针对实习生还专设试用期,即一周左右的免费劳力,看看是否胜任),第二天就直接签了实习合同,线上坐班,三个月实习时长,一周五天,每天早八点半至下午五点半,每天补贴80元,负责日常的评论选题报送、写稿、约稿、审稿,以及重大主题、重要节日的专题策划等等。

80元实在不多,但相较于年初准备去的两个实习岗位,算是一点抚慰。一个是H省的知名新闻网站的评论编辑,一个是学校附近的(其实也没多近)省电视台民生频道的实习记者,均是零补贴。不过前者因为和评论部领导关系不错,多有私下约稿来往,便应允可另外给稿酬(后因自己顾虑人生地不熟,租房麻烦故放弃);后者则是师长介绍,电视台还让我交了260元的押金(后因市内突发疫情,相关手续才办完又搁浅了)。

其实,早就有学院老师告诉过我——学新闻的外出实习,零薪是常态。

—02—

忙碌的日子

我是一个学习与工作极其看重周遭环境的人,因而即使是线上坐班,仍会跑去安静的自习教室。

一如既往的早出晚归(早8点许离开宿舍,晚上11点回来),只不过,彼时那个语境下的“早出晚归”让我显得更加有底气。

浑浑噩噩的那一个月里,室友对我的“忙碌”很是疑惑,一开始表示去教室写论文尚且能够应付,可写了一个多月,进度仍停留在“提纲”阶段,任谁都觉得心虚。

同时期,整院男生宿舍还保持考研作息的,几乎都是准备复试的人,我应当算是个“另类”。好几次,背着双肩包、拎着电脑包的我,都曾被人半路问候:××,这是去教室复习了?(他们以为我是在准备复试)

记者这一职业的特点 依旧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职业(6)

某晚11点14分,自习晚归路上随手拍的月色

回回都拿写论文来搪塞,我自己都倍感惭愧,后来,我终于有底气回他们:不,我是去工作,我现在在给北京一家媒体实习。

……

实习工作一开始还算顺利,第一天帮忙修改了些漫评,自己写的稿也直接刊发了……但慢慢到了后来,就有些力不从心。不同于以往可以在广泛的社会热点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来写,受限于实习单位的媒体定位,工作中能找的选题极其有限,而且多涉及正面话术评论。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宣传”而非纯粹的时评,而恰恰,这又是我不太擅长的。

终于,从写的第二篇、第三篇开始,因为领导(工作时间唤学姐为“领导”)认为唱高调、假大空,通通被驳回了。一向认为自己评论功夫不错的我,开始经历一小段自我怀疑期。

说起来,实习前期,一直都是磕磕绊绊。领导一向高标准严要求,除了自写稿难以“一稿过”,在审阅他人投稿、约稿时,更是要通篇“美化”,不仅是修改谬误,还要严格审视观点角度、行文逻辑、言语表达等,标题也要多草拟至少3个以上,须不同角度以供选择。

记者这一职业的特点 依旧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职业(7)

我负责的一审稿件中密密麻麻的审阅痕迹

这些倒也其次,最害怕的,便是遇到质量差的约写稿。单位对于质量差不能刊发的特约评论员稿件,通通零稿酬,因此,作为编辑,前期一定要提前协调好,争取后面能刊发,否则容易得罪长久积累的作者资源。有一回,碰到质量实在太差的约写稿,初出茅庐的我不懂得如何和对方好好沟通修改,便硬着头皮自己上场,几乎是将原稿改了个遍,虽然最终刊发了,但也因此耽误了自己的其他工作而被批了一顿;还有一次,没和作者协调好,对方得知稿子最终被弃用,直接黑脸甩话,害得领导亲自下场调解……

教训吃多了,慢慢的我也懂了,作为编辑,不能只会写稿。

所幸,到了中后期,各项工作逐渐开始熟稔:毙稿频率少了,也写出了全推稿件;在建团百年的节点,和领导共同熬了三宿、统筹策划的系列专题视评反响热烈;浅浅结识了早有耳闻、靠写评论拿下范敬宜教育新闻奖的复旦高材生,朋友圈里也多了几位以前只能在少数几大家媒体上看到的评论大牛;开始负责带新来的实习生……

如今想想,如果继续留在那里实习,我大概率能够收获更多的见识和成长。

—03—

戛然而止

五月底六月初,学校突然通知毕业生6月5号前全部离校,没有毕业典礼,没有班级聚会,没有专门的毕业照(许多同学甚至都还未返校),几乎是在一周之内,我完成了答辩 毕业同学合影 打包寄送行李 离校,实习工作也因此搁置了一周。

回到家,在我交上了实习的最后一篇稿子后,我选择提前一个月结束实习期。领导知道我的心思,也尊重我的选择,并且考虑到实习若不够三月,单位便不给开实习证明,便表示会让我继续挂名,一直到实习合同标示的结束日期。

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对于那位学姐,只偶尔有过断断续续的联系。

记者这一职业的特点 依旧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职业(8)

离职后和学姐的一些琐碎日常

互动虽然一直不多,但她在我心里一直是最最敬重的一位学姐。

毕竟,在我今年最糟糕的日子里,正是她给我了一处“栖身之所”,让我因为忙碌而来不及有更多的郁郁寡欢。

记者这一职业的特点 依旧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职业(9)

3号人物 | hammer

爱睡觉导致永远吃不到早餐的新传人一枚~

谁懂!我的实习生活真的很香!

—01—

一份开始,与一份结束

可以说,我大学期间的唯一一次实习来得意外,同时连同实习一起带给我的,也远不止在简历上加上了一行字那么微薄。

2021年新传考研结束后,出于对大学以来没有过实习经历的慌张,以及同学们基本上在我们考研期间就已经顺利地实习上,甚至已经确定工作单位了的情况,我和室友匆匆开始了漫天撒网式的投简历。我所在的大学在东部沿海城市,而我的简历投到了五湖四海,生怕没有单位看到我。幸运的是,元旦那一天,我和室友收到了隔壁省会城市一传统媒体的offer,并通知我们去面试。

幸运的是,面试十分顺利,确定了上岗时间。时间很紧,我们需要在几天时间内在单位附近租好房,安定下来。回到学校后,一边用力享受着最后的大学时光,一边开始慢慢把自己宿舍四年积攒的痕迹搬离出去,心中百感交集。我的青春在这所大学所剩无几,下一次见面就是毕业,而我又的确在开始一趟全新的旅程。

记者这一职业的特点 依旧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职业(10)

考研结束后没有回家,直接开始实习

—02—

一段想象,与一种现实

这段实习经历,是我之前接触过的理论与实践的第一次碰撞。很奇妙,但实实在在也刷新了我对这个行业的原有认知。

“风风火火”——这是我对我印象中的新闻人的形容。他们洒脱,热情,奔走在任何社会事件的第一线,他们可以在台风天稳住自己,可以在战场上深入一线带回最新战况,可以在各大庆典上拿出自己最专业的姿态。当社会笑的时候,他们让社会不要笑出狂妄;当社会哭的时候,他们也在鼓励这个社会,不要哭出沮丧。

而我经过几个月以来的实习,我感受到其实“平平淡淡”才是新闻人的常态。社会上不是每天都有那么多风风火火,反而机械式地重复,是我们的“基操”。我刚入单位,每天朝九晚五,中午休息两个小时,平时的工作就是审稿核对,工作无聊且枯燥,但是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去审查杂志上的纰漏。偶尔的一次出新闻,对我来说都是一种甘之如饴。

记者这一职业的特点 依旧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职业(11)

日常带教老师布置的工作

—03—

一段奇遇,与一种力量

实习期间被派去支援防疫是一次意外的际遇,原本我的实习工作仅仅是整理编辑文档,校对杂志之类的活,但是3月份市里出现疫情,我所在的区全域被设为防范区,由于人手不够,于是连实习生也一起被派到一线去支援。

和带教老师一起到达发生疫情的村里后,老师便着急忙慌地和村主任走了,留给我的只有一个采访对象的联系方式。在和村上的志愿者沟通了解之后,得知我和摄像老师需要进入到管控区内,采访这个采访对象——一位被困在其中的孕妇和她的老公,他们在当时的管控区内开店,而家在另一个区,当地发现病例后,这位孕妇和她的丈夫被封锁在管控区内不能出去,所以吃穿用度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的老师便想让我通过采访这对夫妻来了解该村是如何去安排和照顾三区内特殊人群的。

由于时间紧张,来不及去思考具体的采访问题和采访方式。我一边穿着防护服,一边在脑海里整理着大概的采访思路,这是我第一次独立采访,深入到了管控区,更没有带教老师在身边,心里难免慌张。

那天天气很热,因为带着眼镜,加上口罩和防护帽,我不断呼出的热气阻挡了我的视线,更让我呼吸愈发困难。跟随防护人员来到孕妇的店中,她正躺在一张由很多椅子拼接而成的木板上,我很难把它叫做“床”,他们平时就在这里休息,晚上才会到对面邻居为他们腾出的小房间里去休息。她的丈夫在屋内缝制衣服——这也是他们的日常工作,他们夫妻俩也因此自嘲说:“因为是开纺织店的,所以在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盖的。”考虑到他们的情况特殊,在该村被管控起来后,房东不仅给他们安排三餐,对门邻居更是专门腾出了一间房给这夫妻俩住,让他们睡得更安稳。

在采访过程中,具体的采访问题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很闷,呼吸很困难,只想快点脱下这身防护服。结尾的时候,我们问这位孕妇有没有什么愿望或者需求,她说:“还有三天就要产检了,希望到时候能够解封。”我们当时没有说话,但是依照当时的疫情形势,我们都知道,打赢这场保卫战还需要更多时间。

回到村委会,把稿子写好后,我给我的姐姐发了一张照片,是我和摄像老师在进入管控区之前穿着防护服,不约而同地竖着大拇指的自拍照。我的姐姐是护士,也是在一线配合防疫工作,看到我的照片后,她调侃道:“这下知道穿防护服多难受了吧。”

随着疫情慢慢得到控制,我的实习生活又回到以往的节奏。偶尔,也会怀念那段时期,和伙伴们天天泡在村里、时刻留意身边有无新闻线索、分享其他驻点记者的新闻……那时候我好像看到了我们这个行业的热血。

我采访回来后一周,村里的主任打电话告诉我,虽然暂时还未能如愿解封,但是她们给村里那位孕妇安排了特殊通道,让她按时去医院做上了产检,那一刻,我心里莫名涌上一股暖流,好像是我的报道真真切切地帮助到了某些人……

记者这一职业的特点 依旧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职业(12)

进入管控区内采访

现在,我也已经研一上岸,实习也早已结束。虽然实习是我新传考研后才开始的,但是对于我现在的研究生生活来说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原本新传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况且新传理论与新传实践,可以说差别并不小,很多理论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并没有书本上说得那样完美,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调和。

实习这半年的时光,是我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宝石”,这一枚宝石在外人看来平平无奇,但是它映射着我生活里的平淡与惊喜:是每天坐在办公室机械式审稿的平淡,也是看到自己的新闻稿上了报纸的惊喜;是他人讨论得热火朝天,而我独自在一旁调试设备的平淡,也是活动结束后听到大家称赞的惊喜;是每天要自己面对柴米油盐的平淡,也是每周期待和室友出去采购看到打折的惊喜……我的实习经验在我生活里没有逊色,让我至今也怀念我的那半年。

记者这一职业的特点 依旧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职业(13)

#记者节##职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