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战争三国志内容(东西方文化差异-三国志VS全面战争三国)

作为一名80后,对于游戏三国志,是有很深的执着。从Dos系统的三国志1,到经典的三国志9,最后到更新的版本三国志14,都玩过。三国志是日本游戏光荣开发制作一款策略游戏。日本做为亚洲国家,一直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再加上对三国故事的熟悉程度和理解能力,其游戏的策略和思路也基本符合中国文化的主体。所以我们以三国志为样本,所为东方文化的代表。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视频,刷到全面战争三国,立即被它宏大的战争场面所震撼。便第一时间购买了steam的游戏,体验一下。这是我第一次购买 steam游戏,也是第一次玩全面战争系列。全面战争是由Creative Assembly开发并由世嘉发行的一款大型即时战略游戏。从水墨化的开场,地图的分布和设置,城市的布局风格以及兵种的设定和配置,可以看出游戏开发者,对中国文化以及那个时代是做了深入的学习和了解,甚至文言文的应用都让中国人毫无违和感,使用的非常适当。人物造型也借鉴了很多影视作品的形象,让人倍感亲切。作为一款由英国游戏公司开发的游戏,虽然外在的表现已经很中国化,但是底层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还是有很多西方根深地固的文化影响。所以我们以全面战争三国为样本,为西方文化的代表。

当然以游戏做为文化对比的切入点,也许非常片面。所以我们也不对比技术细节和展现方式。我们只对比游戏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推动着战争的进程?是什么决定了战争的胜败?战争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全面战争三国志内容(东西方文化差异-三国志VS全面战争三国)(1)

战争的目的

从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山河。到刘邦败项羽,非刘姓不可封王。那个时代的中国就已经建立了天下一统的思想,这个思想也一直沿续至今。也正是这个思想,让中国在后面的千年历史浪潮中,分分合合,数度分裂割据,又数次统一强盛。统一,是刻在东方文化的基因里的,那怕是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韩国,也想着有一天能够南北合并。

所以我们玩三国志时,我们需要经过艰难的生存期(没有被周边势力消灭),还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期(发展为主,减少战争消耗),然后慢慢进入扩张期(选择一个进攻方向,避免两线做战,开始进攻),最后开始强强决战(在有利的地点,与对方决战)。这一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挥你的军队,平推敌方的城市。当最后一城市被攻破,统一的幕布落下,音乐响起,你建立了某某朝代,战争结束,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强盛,四海升平。这才是你最大的成就感和快感所在。我们是以战止战,我们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权力,不是为了地盘,不是为了击败对手。这一切只是方式方法而已,我们战争的最终目的是结束战争,建立大一统的朝代,让百娃远离战争之苦,安居乐业。

而全面战争三国的游戏逻辑就非常简单。所有的割据势力,大家各自发展,积累经验和声望,随着声望的提升,所有的势力也开始从候,公,王的晋升之路。当有势力可以封王时,可以选择是否称帝,称帝的话,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势力也会称帝。这样就进入了三国时代,三个势力就开始互相攻伐,其他还存在的势力慢慢成为三大势力的附庸。而当你的势力攻占其他两个势力的首都时,你就已经赢得战争的胜利。你就不需要再继续打下去了。

我们以偏概全的认为,西方文化中的战争是为了击败对手。而击败对手的体现方式就是攻占对方的首都。当你击败对手之后,对手势力是否还存在,以后还会不会再次战争,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你赢得了战争,三个国家中,你最厉害。我想这也是欧洲大陆数千年来的战争都是为了利益的原因。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从来没有发生为了统一而进行的战争,那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相对统一的罗马帝国。

当我们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也就非常容易理解全面战争三国里面出现非常多的附属势力。当你进攻一方势力,想要吞并他时,他会先和你进行战争,等他评估,发现打不过你的时候,他会申请成为你的附属,保留自治权,但是丧失了外交权和贸易权。这个模式和今天的欧盟非常像。大家每个势力保持相对的自治权,以宗主国为代表,形成一个势力群体。大家为了共同的目点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势力,以为自己获取更大的利益。

我们看今天的西方世界。美国也是联邦制国家,每个州有自己的选举和立法,甚至有自己的军队,大家聚集在美国的旗帜下,成为一个国家。那以美国为首,盎格鲁–撒克逊人国家组成的核心,法德为盟友,集中了一众西方小国,甚至脱亚入欧的日本和半个韩国(韩国三心二意,只算半个)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势力群体。

我们看今天的联合国投票,一投多少个国家支持美国,觉得美国代表了正义。我们看今天的俄乌战争,觉得欧洲好傻,为了乌克兰和民主,经济上拼命的伤害自己。当我们玩全面战争三国,明白了附属势力之后,你就该明白,附属势力没有外交权和贸易权,这些都是由宗主国决定的。而如今世界最大的势力是西方势力,美国就是宗主国。

战争的目的,为何而战?只有理解了为何而战,才能明白战争胜利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到底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很多人喜欢脱离战争的目的,用战损,时间,收益来定义战争的胜败。最明显的争论就是抗美援朝,中国到底是胜利了,失败了,还是平局。之前我也一直以为是某些人,逻辑不清,思维混乱。然而当玩过全面战争三国,了解西方判定游戏输赢的方式。你就了解,当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利益的时候,用战损,时间,收益来定义战争的胜败,是多么的合理。我想也许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吧。

全面战争三国志内容(东西方文化差异-三国志VS全面战争三国)(2)

外交

以最新的三国志14为例,三国志的外交系统比较简单。亲善,经过外交人员的沟通,通过金钱,粮草,名品,来改善双方关系的关系值。当两个势力之间的外交关系升级到平常等级或者以上等级,两个势力之间就可以成为同盟,同盟关系下,两个势力之间不会进行互相的讨伐战斗。缔结为同盟的话,两个势力之间,还可以相互在维持兵站的情况下,顺利通过互相的势力范围。同盟之间还可以请求攻击,共同讨伐第三方的势力领地和协同防御城池等。同盟关系的合约是有时间限制的,通常为三年。盟约结束之前的六个月,可以开始进行外交活动,进行续约。或者寻找新的盟友,改变战略方向。

除了结盟之外,当你与对方势力的战争相持不下,进入消耗战的时候,你可以展开外交,进入停战状态,通常期限为二年。发展壮大之后,再进攻对方。当然也可以在两年时间里,通过释放俘虏,亲善关系,争取两年之后,可以结盟。

三国志的游戏设置也是比较符合东方文化。国与国之间,势力和势力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整体。军事通行权,协同做战,金钱和军粮支持都是在同盟的条件下发生。而且势力之间,不管地盘大小,实力强弱,权力和义务都是平等的。

而全面战争三国的外交系统就要复杂的多,而且也更加的尔虞我诈,充满变数。主要有合约,互不侵犯协定,军事通行权,贸易协定,联军(组建或者加入),附庸(让别人成为你的附庸或者你成为别人的附庸)。我们简单汇总一下,西方的外交关系和东方传统外交关系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不同特点。

1)各项权利的分离。如军事通行权和贸易协定。在东方文化的理解上,这些权利只有在同盟或者至少友好势力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西方文化却认为这些权力可以分别去谈。这些文化的影响,沿用至今。美国需要攻打阿富汗,就可以通过金钱购买中亚各国的军事基地,便于调兵和后勤补给,而中亚各国也为了各自利益,给予支持,战争结束后收回。甚至在国策上,也能提出与中国关系的三分法。竞争,合作,对抗。作为一名普通中国人,我会觉得美国是不是被中国逼的精神分裂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同时存在三种关系。但是玩过全面战争三国之后,似乎又觉得有点合理。只要中美没有开战,确定最终敌对关系,有些领域竞争,有些领域合作,有些领域对抗,很符合西方的思维方式。

2)多边关系与权利平等。在三国志中,势力和势力之间都是双边关系,我和A势力结盟,我也和B势力结盟,但是A势力和B势力的关系,与我无关,甚至他们正在开战,也不影响我同时是他们的盟友。而在全面战争三国之中,我与A势力结盟之后,组建联军,而我又要与B势力结盟,就必须是我,A,B三方势力的联合,而且必须得到A势力的同意,否则无法结盟。如果有新的势力想主动加入联军,也必须得到现有联盟的所有成员国同意。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和现在的国际关系,以及欧盟北约的关系很像。而直到今天,中国依然奉行独立外交,不结盟的政策,甚至希望法德也能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当我玩了全面战争三国,如果这是西方文化下的传统思维方式,法德的独立外交永远不可能实现,除非法德脱离欧盟和北约。然而法德确又是欧盟的发起国和北约的重要参与国,是现有体系的受益者,所以法德可能主要脱离欧盟和北约吗?

3)贸易协定的重要性。在三国志中,根本不存在贸易协定,中国历来都是重农抑商,中国古代与少数民数的多次战争也是由贸易不畅引起的。总整上,中国古代处于农业社会,自给自足,贸易给中国带来的收益不大,反而麻烦不少。唯一重视贸易的就是宋朝,还是弱国,为后世所不齿。但是在全面战争三国中,开展贸易成为非常重要的环节,甚至上升到军事同样重要的程度。贸易的中断,对一方势力的打击也非常沉重,大家可以自行参考俄罗斯。我想这也和西方不是大一统国家,贸易自古就对西方很重要相关。为什么在全面战争三国中,贸易协定这么重要?在后面的内政篇再详细解释。

4)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自治权。在三国志中,各方势力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就算三国演义中,曹操挟天下以令诸候,也是道义上的,不会对其他势力的军事权,贸易权,外交权产生影响。然而在全面战争三国中,出现了附属势力的概念。这个附属势力的概念会强于中国古代与朝鲜和越南的藩属国的概念。中国古代国家强盛的标志就是万邦来朝,藩属国向宗主国进贡,宗主国会回礼并册封,当然当藩属国受到攻击的时候,宗主国也会军事协助,比如韩鲜,甚至还出现宋朝向辽金进贡的事情。但总体上,还是名义上大于实质上的意义。直到今天,中国依然主张国与国之间的平等,至少国格上的平等。而在全面战争中,出现的附属势力则完全丧失了军事权,外交权和贸易权,只保留内政的自治权。军事权,外交权和贸易权完全由宗主国决定。大家可以自行对比一下,欧洲小国,甚至日本韩国与美国的关系,还有美国的长臂管辖。如果我们用宗主国和附属势力的关系去理解,是不是很多事情就合情合理了。他们都不是完全独立的国家,美国大兵不是在家门口,而且坐在家里。

全面战争三国志内容(东西方文化差异-三国志VS全面战争三国)(3)

说完外交关系,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外交手段。三国志中,外交是需要使臣去执行的,而且使臣的个人能力,与对方重臣的关系以及双方目前的关系,甚至双方主公之间的关系都会对外交成败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使臣的个人能力,这也是文臣重要性的体现之一。如果没有厉害的文臣,在外交和登庸上会非常艰难。

而在全面战争三国中,使臣完全没有。外交的成败由交易的利益决定。在外交选项中,系统认为可以,则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可以直接达成协议。系统认为也许,则需要看你提供的条件是否足够,系统会给一个百分比,百分比越高,你付出的越多。只要你肯付,就可以达成一致,而且城市可以做为利益,进行交易。这一点和战争的目的非常一致,就是为了利益,秉承了利益至上的原则。大家可以去看看中美之间的数轮谈判,是不是更有感觉。

全面战争三国志内容(东西方文化差异-三国志VS全面战争三国)(4)

在三国志14中,只要达成一致,协议内容没有完成,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没有完成,你都面临严重的惩罚。两年左右的时间,无法进行任何外交活动。不能进行外交活动,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会严重影响你的战略方向,甚至会陷入多线做战的境地。最让我郁闷的是,有一次盟友请求我协防城池,我不愿意,要拒绝,然后对方的使臣和我辨论,我输了,被迫达成协议。于是我派了一支部队过去意思一下,最后城池被破,判我毁约,暂停外交活动一年半。

而全面战争三国中的毁约,基本没有什么压力。附属国也有可能叛乱独立,直接攻打宗主国。你也可以谈判,帮助对方的附属国独立,削弱对方的势力。只要利益够,合约不重要。看看今天的美国,在国际社会上,想退就退。对自己有利则用,无利则废。我想全面战争三国在做游戏设置时,肯定不是故意丑化谁,仅仅是西方文化下的逻辑思维的自然体现而已。

全面战争三国志内容(东西方文化差异-三国志VS全面战争三国)(5)

内政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并留下许多传奇佳话,桃园三结义,关云长千里送嫂,刘备长坂坡怒摔阿斗,三顾茅庐,曹操跣足迎许攸,孙策托孤等。求贤若渴,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君主们礼贤下士,有才能之人,择明主而侍之,大的名门望族甚至多头下注,以保存家族。所以人才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是推动内部发展,外交战略及至军事胜败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在三国志14中,人才的重要性得到充分体现。武将在对外战争中的贡献,文臣在外交,人才登庸上的价值都和执行人本身的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所有的内部的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农业建设,军事建设,巡查等都必须要有人,才能进行。而且完成的时间,效果和成本,也和执行人的个人能力强相关。所以在三国志14中,有没有人?有多少人?有多少厉害的人?直接决定了势力的发展程度和发展速度。

而全面战争三国,则完全体现不出人才的重要性。外交已经在上篇介绍过了,直接由利益决定,和人无关。军事有一定的关联,但也远逊于三国志,会在军事篇中详细探讨。内政建设上,也与人基本无关。建设的时间回合是由建筑本身决定的,是固定的。建设完全不需要人的参与,建设的主要限制就是金钱。人才唯一的作用就是在官职任免时,整体加成效果不一样。而且不需要担心人不够用,后面会出现各种各样乱七八糟名字的人,他们会领兵上战场。完全没有俘虏敌方武将,登庸敌方武将来发展自己的设置。

我们回到现在,来看看各国的政策。从人才的培养能力上来看,肯定是美国最强,吸纳全球的人才,通过自身系统的再培养,最终通过各种优越的条件留下人才为美国服务,从而提高和巩固自身的科技优势。中国的清华北大就是这个系统的参与者。而移民政策而是更偏重底层的人群,更倾向廉价劳动力,当然有技能的廉价劳动力更好,扩充人口也是不错的选择,这方面以法德更为明显。每次爆发战争,都是欧美敞开国门,吸纳低层人民的重要时刻。而中国的移民政策主要侧重高端人才的引进,虽然偶有鱼目混珠,但整体上,还是希望这些人给中国的发展注入动力和科技上的提入。正常外国人,想拿中国绿卡,基本不可能。

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事例,也许大家能够更好的理解东西方人才的差异。钱学森回国,中国用11名美国飞行员俘虏和钱学森的要求回国的信件,换取美国放行钱学森。简单概括,东方重用,西方重养。

全面战争三国志内容(东西方文化差异-三国志VS全面战争三国)(6)

我没有笼统地谈经济,而且直接说金钱。只为了更直接的探讨问题的本质。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金钱都很重要,这是人类的共识,也是事物发展的内驱力。但是金钱到底有多重要,东西方还是略有差异的。我们回到游戏。

三国志14中,金钱用来支付官员薪水,建造升级建筑,提升士兵等级和使用高价士兵做战的基础。但是,如果你没有钱了,会发生什么?官员抱怨,忠诚度下降,会被敌对势力登庸,整体发展停滞。怎么解决?出兵,扩张势力范围,然后把官员迁到新的城市,达到收支平衡。因为在不升级建筑,不使用高级兵种时,最大的支出就是官员薪水,而官员的人数的增加,也能在相同士兵数量的基础上,极大地提升部队的战斗力,有利于扩张。

全面战争三国中,金钱的作用和三国志差不多。然而当没钱时,危害却有很大的差别。你可以收支不平衡,但是不能金钱余额为0时,而你还是负支出。这时你就破产了。如果发生了,会怎么样?除了所有的发展停滞之外,你军队的人员会停止补充并下降。也就意味着,你的战斗力在下降。具体内容,我们会在军事篇中展开探讨。怎么解决?很难。在战斗力下降的情况下,时间越久,越难解决。那能不能快速攻占敌方城市解决?看运气。因为在全面战争三国中,城市不是一个整体,而且分为中心县城和周边的资源卫星城。而且每个城市也不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系统,而是开放式贸易结构,有农业城市,资源城市,港口或商业城市。而且你对敌对势力的发展状况,也不是特别了解。很有可能,你打下一座城市或卫星城,你的负支出更多。相比而言攻占资源城市,港口或商业城市,中心城市会好一点,但是会增加粮食的负担。总是,当你破产之后,灭亡是大概率事例,很多新手玩游戏,不是军事上被消灭了,而是死于破产。

金钱这么重要,而贸易可以大幅增加收入,就也是外交中贸易协定的重要性的原因。这也是东方重农,西方重贸最直接的体现。

全面战争三国志内容(东西方文化差异-三国志VS全面战争三国)(7)

粮食的重要性在三国志和全面战争三国中都有体现,而在全面战争三国中,更为具体,直接导致人口减少,从而影响税收和金钱。

总体而言:三国志中,内政不好,影响发展。全面战争三国中,内政不好,特别是金钱和粮食的平衡非常重要,处理不好,会导致灭亡。

全面战争三国志内容(东西方文化差异-三国志VS全面战争三国)(8)

军事篇

这个环产是游戏的最高潮,最受玩家欢迎,也是玩家最愿意花时间的环节。开战,战斗吧,热血沸腾的时刻,开启了。由于本章节的特殊性,我们稍微讨论一下,战斗细节。

三国志的发展过程是从武将战斗逐步演变到战法演示。个人还是最喜欢武将带的士兵一对一PK,释放武将技的打法。我已经不记得是三国志几了,虽然现在看来有点傻,但是武将差异最明显,战斗最爽的版本,特别是一放武将技,大片士兵最杀死的感觉。如果单论战斗场景,全面战争三国绝对震撼。宽阔的战场,给了士兵和武将驰骋沙场的空间,兵种的配种和阵法的演练,也是最贴近真实战场。关键是没有了规则的限制,在这片战场,这群战士由你随意掌控。步兵列阵前行,骑兵侧翼包抄,切割敌军阵地,大角度迂回至敌军后方,诱敌深入,潜藏埋伏。这些你都可以在每场战斗中,任意运用。绝对满足你挥军征伐的充分想象。

回到文章的主题,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三国志和全面战争三国游戏的底层逻辑和设置,探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真实的战场上,武将对一场战争的胜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战神白起,再对比一下秦国同时期其他将领,深刻感受一下将领的个人魅力。在三国志中,武将的整体作用呈逐个版本下降的驱势,这是和游戏轻战斗重战略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而在全面战争三国中,将领的作用已经是非常弱的,乃至于后期会出现各种各样稀奇古怪名字的将领。和内政篇一样,我只能简单归纳为东方重用,西方重养。

在三国志中,低价兵种是不耗金钱的,而高价兵种,攻城器械以及舰船是耗钱的。我们可以理解为义务兵,军费主要是用于装备。而在全面战争三国中,除了组建军队,需要一笔比较昂贵的费用之外,后期每个回合的维持费用也相当可观。我们可以理解为合同兵,军费中人员费用占了很大一部分。这种设定,使军队对经济的依赖度非常大,每个势力的前期都养不起军队,经济成为制约军队发展的第一大因素,而在三国志中是人口。

我在网上简单搜索了一下现在军人的工资。随着军队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对人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从1988年开始实施士官制度,目前士官人数占军队人数60%左右。士官月薪从6000元到12000元不等,再加退伇金13万到110万不等。大家不要去盯着那个上限,那不是一般人能拿到的。当然其他福利,我们就不谈了,毕竟对军队也不熟悉。我们看一下,美国。根据网上资料,光士兵的工资从1733美金到7500美金,这绝对是相当高的费用。感兴趣的,大家可以自己上网搜搜。我们再看一下俄乌战争中的俄罗斯,合同兵是职业军人,只有合同兵才会参与对乌作战。目前前线兵员吃紧,新的合同兵,月薪3320美金。

我们简单总结一下,为什么当兵?或者说拿什么来征兵?征兵成本越高,维持军队的成本也越大,对经济的压力也越大。西方以利,成本自然大。东方以义,成本相对较轻。

全面战争三国志内容(东西方文化差异-三国志VS全面战争三国)(9)

三国志中,攻占城市的目的,是为了占领和拥有。除了土匪和少数民族会掠夺城市之外,各大势力以争取天下为目的,不会掠夺城市。而在全面战争三国中,你攻占对手城池,会出现占领选项,同时还有掠夺并占领和掠夺不占领的选项。

我特意回忆了一下,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哪怕是少数民族征战中原王朝的战争,比如蒙古,女真族,甚至大和民族。发生过屠城,以削弱抵抗意志为目的,但是没有成建制掠夺的。或者最混乱的时候,纵兵抢劫,比如李自成进京。而大部分以王师自居的,都是爱护百姓,约束部队,比如曹操以发代颈,望梅止渴的故事。再看看历史上著名的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和圣地耶路撒冷,再看看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之后的火烧圆明园,再看看现在欧洲博物馆里的中国藏品。你就能够理解,掠夺是西方文化刻在骨子的基因,这是西方文化下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与文明等级无关。游戏只是一个背后逻辑的展现方式。

举一个最新的例子,请欣赏歌曲《我为美国偷石油》。

全面战争三国志内容(东西方文化差异-三国志VS全面战争三国)(10)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行为差异。我简单梳理一下逻辑。中国的战争观,主要是以统一天下,或开疆拓土为主要目的,以占领和长期经营为方式,所以需要一批为国为民为崇高理想而战斗的战士,这样的战士,成本更低,战斗意志和战斗力更强,更随意做出牺牲,也更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大家可以自行对比一下,共产党的军队和国民党/军阀的军队对比。可以了解一下是什么支撑大唐安西都护府的白发兵?而西方的战争,多为利益的争夺。多以雇佣兵,海盗,为钱而战的人为士兵,所以成本更高,当然军事素养也可能更高,但是为利是图,更害怕牺牲,当战争胜利后也伴随着掠夺的产生,忽略或轻视占领地的民众利益。大家可以参考西方的殖民史,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最新的,美国入侵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甚至俄乌战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