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徽派建筑图(一座现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陈氏五进士府第)

明清徽派建筑图(一座现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陈氏五进士府第)(1)

2023姓氏文化研究谱牒文化交流簪缨门第|陈氏五进士府第

六十多年前,在兴化学宫以西至税牛桥吴(甡)家总大门以东、儒学街北侧,有三条平行的巷陌,东首紧邻学官的为宗家巷,巷内居住着明嘉靖“后七子”宗臣的后裔,中间为邵家巷,西首紧靠中原才子坊的为陈家巷,此巷内全为陈氏后裔居住——陈四房和陈五房——即五进士府。聚族而居,其乐也融融。抗战胜利后,陈家巷易名为陈五房巷。

兴化陈氏为宋元时“顾、陆、时、陈”四大家之一,据《玩易堂陈氏宗谱》载,北宋元祐年间始祖七二公携全家自平江府(今苏州)迁居兴化东北隅距县城仅千步的千步庄垦荒。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人入侵,游骑骚扰,百姓逃避一空,陈氏独居家闭门,有蜘蛛结网于门上,得免于难,因称其地为“关门陈”。元代,因陈氏垦地多,缴税多,例得奖为山东历城(今济南)与广东增城县令,陈氏亦由关门陈迁县城南门内儒学街。明初,善武、精医的陈十大随大将沐英平云南,遂寄籍云南昆明,子孙繁衍,皆至显达。

明清徽派建筑图(一座现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陈氏五进士府第)(2)

明清两代,陈氏人才辈出,科甲鼎盛。

明嘉靖五年(1526),陈常道成丙戌科三甲第64名进士,官至四川松潘兵备道副使。万历三十八年(1610)陈爰诹字周伯成庚申科三甲第108名进士,曾任四川西充知县,廉能具备,考为天下循良第四,擢礼部主事,积劳成疾,卒于任所,赠封光禄寺少卿。崇祯十年(1637)陈履忠字凤阿成丁丑科三甲第89名进士,历任江西吉安(一说吉水)、直隶邢台知县,有政声,崇祯帝曾于甲申之变前夕召见,后仕南明弘光朝,官至吏部主事,卒于官。顺治十八年(1661)陈以恂字长恭号式阿成辛丑科二甲第18名进士,授河南府推官,丁父忧后,任山西平遥知县,修葺城池,轻徭薄赋,民无车差之累,清理狱讼,剿灭盗贼,大兴教化,多施爱民惠政。山西巡抚赞其得民心,慈惠清廉,曾主修《康熙平遥县志》后辞官归里,平遥百姓为其竖立《去思碑》,又工笔彩绘平遥县城垣、房屋、街道、店铺,家家摆香案迎送之《攀辕图》以赠之,此图曾悬于兴化大南门内陈氏宗祠中。陈以恂之子陈尔周,字斯斋,号梦轩,曾任安徽黟县儒学训导。辞官归里后,郑板桥曾赋七绝题黟人所赠《致仕冬归图》后:“空装不载一钱文,锁得黄山几片云。待到江边开匣看,又随飞雁去纷纷”。道光二十五年(1845)陈广德字茂亭成乙巳恩科三甲第27名进士,官至户部主事。致仕后,任兴化文正书院山长。咸丰元年(1851)与刘熙载同修《兴化县志》,咸丰四年(1854)为兴化《施氏族谱》撰《序》,称“白驹场施氏耐庵先生明洪武初由苏迁兴化,复由兴化徙白驹场”,首肯“耐庵之精于文”。

康熙初年,陈以恂辞官归里后,曾对祖宅进行修建,使“五进士府”初具规模。陈四房、陈五房房屋结构大致相同,而五房尤胜。五房中轴线上一连三进:照厅、大厅、大堂屋。大堂屋两翼又有东堂屋、西堂屋,计三院九间,西堂屋后为日寇炸毁。大厅正梁悬有巡抚凤阳等处地方都察院左都御史林起龙奉顺治皇帝圣旨题“瓊林世宴”匾额,“四牌楼”上亦悬此额,以旌表陈氏科甲之盛。此匾上方悬“四世恩荣”额,下方悬“好义急公”额,为陈玉纶立。左悬“行为士表”额,里中赞陈广德,右悬“急公好义”额,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褒陈士杰事载《兴化县续志·人物志·陈士杰传》,清季,陈士杰曾衔命往山西救灾,归来后不愿为官,不受赏赐,只“任育婴、崇节、南普济堂采访,贞孝、节烈分局经理,兼刘庄保婴堂事”(《陈士杰传》),里人传为美谈。大厅抱柱楹联为“望重南宫,廿二世家声清白;文高北斗,一万卷艺苑英华”。大厅之西为方厅,方厅北有古槐一栋,相传为元代陈氏祖先手植,盘根错节,枝繁叶茂。高耸参天,常有乌鹊鸣其上。室内悬灰底蓝字“古槐书屋”匾额,两侧悬鱼跃鸢飞真气象,龙翔凤翥大文章联。雕窗净几,借书满架,汗牛充栋。方厅南垒石为园,引山石、太湖石玲珑剔透,匠心独运。假山石后种双桂树,八月花开,香飘遐迩,庭中花木扶疏,又杂植梅、桂、竹、牡丹、芍药、蔷薇之属,夏日盆荷排列有序,隆冬腊梅、古柏相映成趣,园东南皆为廻廊,曲径通幽,木雕、砖刻相映成趣,木雕镌有板桥兰、竹、石及何绍基、王文治名流书画,砖刻除福、禄、寿星外,尚有板桥六分半书“聊避风雨”四字。园西南有小亭翼然,亭内供奉百花神,为主人坐花醉月之所,亦为朔、望焚香之处,雅静中显簪缨之余辉。照厅之东南有小楼及平房数橼,为陈以恂自平遥归来后,键户著书、弹琴品茗之处,名曰玩易轩,书家吴学博题横额,岁久漫漶,丐王熹儒重书,两侧悬李復堂题“一帘画影半夜书声”联。主人居轩中深研易学十六年,著有《周易心学·卦赞》《春秋三传合注》《两晋史钞》《宋元明史钞》《檀弓解略》《大栋轩集》《家居诗》等,著作等身,为清初著名经学家和史学家。海陵杜光先曾慕名来访于此诵《心学·卦赞》并题字。大门坐西朝东,南北两翼有轿房,大门内巨型屏风镌有山西平遥清廷屡征召不仕的明遗民高士傅山(字青主)先生书“四朝科甲,两省人文”联语,为赤褐底绿字,以旌原籍兴化、寄籍昆明陈氏家族两支场屋的隽,屡登龙门,时人以为荣。

据《续修兴化县志》载,陈五房后裔陈玉纶、陈士杰、陈康寿祖孙三代相继行善举,修桥铺路,放赈施药,“热心地方公益”(《陈士杰传》),曾去苏州请画师绘彩色围屏,绢画历史故事,布施给城隍庙,张于木框上,每年灯节时展出,内燃蜡烛供游人观赏,燃烛由陈氏、王氏等四家轮流。曾捐资重修文昌祠、仓颉祠、晏公庙、大王庙、莲池古刹、李公步月台,修建桃李园,倡修富安桥。“邑人官京师者胪举事实上闻大总统”(《陈土杰传》),得以褒奖。陈四房后裔陈康和肄业于天津南开大学,毕业于中央党务学校,后出任《苏报》社长,曾衔命赴日本考察新闻事业,抗战时主办《文化周刊》兼战时教育部驻江苏省督导员,宣传爱国抗日,胜利后(民国三十五年)当选为制究国民大会代表、第一届立法委员兼内政委员会召集人,1972年六月病逝台北,葬阳明山公墓。五进士府为现存最完好的一座明清古建筑群,弥足珍贵,亟待整修。

文稿:陈麟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