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

三叠纪——2.5亿年前至2亿年前,是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崛起的时代,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由于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开始,因此其生物开始时分化很厉害。第一批被子植物和第一种会飞的脊椎动物(翼龙)可能也是这时候出现的,陆生爬行动物比二叠纪有了明显的发展。其中,槽齿类爬行动物出现,并从它发展出最早的恐龙。三叠纪晚期,恐龙已经是种类繁多的一个类群了,在生态系统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三叠纪也被称为“恐龙时代前的黎明”。与此同时,从兽孔类爬行动物中演化出了最早的哺乳动物—似哺乳爬行动物。但是,在随后从侏罗纪到白垩纪长达1亿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这批生不逢时的哺乳动物一直生活在以恐龙为主的爬行动物阴影之下,直到新生代才成为地球的主宰。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结束,尤其对海洋生物来说它的摧毁惨重。除鱼龙外,所有的海生爬行动物都消失了。这次灭绝事件并非在所有的地方摧残程度都一样,许多早期的恐龙也均灭绝,而那些发达一些的恐龙却幸存了。 这次灭绝事件为恐龙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恐龙在此后的1500万年中是地球上最主要、种类最多和数量最大的动物群。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1)

肯氏兽——生活在三叠纪早期的大型陆地草食性动物,身长2米至4米,体重1吨。大小跟牛差不多大,它们拥有强力的嘴部,还有强壮的下颌肌肉,可切碎植物。虽然它们的头部很大,但因为眼窝与鼻腔的尺寸关系,重量很轻。它们的结实肩带、骨盘可协助支撑身体。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2)

水龙兽——生活在三叠纪早期,身长约1米,水龙兽的外形尺寸和现代猪相似,它们长着猪一样的长嘴和一些小獠牙,从而可以挖掘地面的植被。生活于湖泊池沼边缘,以植物为生。水龙兽被许多科学家认为是地球上所有哺乳动物的祖先——因此也算是人类的祖先。这些“史前猪”在地球上繁衍了至少100万年,最后随着地球气候的改变,恐龙开始出现并接管了地球。在“水龙兽时代”到来前,地球上曾遭遇了一次生物大灭绝灾难,95%的地球生物都在一系列的火山爆发中遭遇灭绝,但这些“水龙兽”却幸存了下来,在植物丰富的地球上度过了至少100万年没有任何天敌和掠食者的“黄金时代”。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3)

犬齿兽——生活在三叠纪早期,哺乳动物的祖先。大多数犬齿兽是肉食性动物,极少数可能超过0.9米,它们成对地居住在洞穴中。与哺乳动物有许多共同点,都能在咀嚼食物时呼吸。它们都有几种不同类型的牙齿,和哺乳动物一样。犬齿兽有胡须,也许还有体毛。犬齿兽四肢位于身体之下,能快速奔跑。或许,犬齿兽已经是温血动物。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4)

盾齿龙——生活在三叠纪早期的海生爬行动物,身长2米至3米,有短而非常强壮的四肢。因为它们密集的骨头与厚重的骨板,所以它们不能浮在水面上,必须利用大量的能量才能抵达水面。从它们厚重的身体与化石发现地的沉积物判断,它们应该存活在浅水中,而非深海。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5)

引鳄——生活在三叠纪早期,身长约5米,高度为2.1米,是三叠纪早中期的最大型掠食动物。引鳄以四肢行走,四肢以半直立方式位于身体之下。它们有大型、类似恐龙的头部,头部长达1米,具有多颗锐利、圆锥状牙齿。捕猎时,它用强有力的上下颌咬住猎物,再用锋利牙齿把猎物撕碎。在三叠纪晚期,引鳄的生态位被蜥鳄、波斯特鳄所取代。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6)

鱼龙——是一种类似鱼和海豚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它们看上去像鱼,但它们并不是鱼。鱼龙主要是以乌贼类为食,即使是长达10米的侏罗纪泰曼鱼龙也不例外,虽然它们也时不时吃些大的脊椎动物。除了乌贼,鱼龙还吃鱼和其他海洋动物。最大的鱼龙身长15米,体重可达80吨。最早出现于约2.5亿年前,比恐龙稍微早一点(2.3亿年前),约9000万年前它们消失了,比恐龙灭绝早约2500万年。在三叠纪中期,今天还未能确定的陆栖爬行动物逐渐回到海洋中生活,演化为鱼龙,这个过程类似海豚和鲸的演化过程。在侏罗纪它们分布尤其广泛,在白垩纪它们作为最高的水生食肉动物被蛇颈龙取代。与恐龙一样鱼龙及其同时期的蛇颈龙躲过了三叠纪末的灭绝事件,并在侏罗纪早期立刻多样化,来填补空缺的生态位。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7)

幻龙——又名“伪龙”,生活在三叠纪早期,身长3米至4米,体重1吨,长有锐利的牙齿,捕食各种鱼类,它们四肢相当发达,可以想象它们会爬上岸捕食或产卵。有点象鳄鱼,都有扁长型的尾巴和四条短腿,它们还有一张长满了钉子状尖牙的大嘴巴。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海洋中,但有时也会到陆地上生活。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8)

迅猛鳄——又名布里斯托鳄,生活在三叠纪晚期,身长接近5米。迅猛鳄的外表类似恐龙,因为它们的大型身体与直立姿势。但它们其实是主龙类,恐龙的近亲。迅猛鳄是种伏击掠食动物,以小型动物为食(例如舟爪龙)。迅猛鳄的腿部强壮,显示它们可以快速奔跑。迅猛鳄的近亲有蜥鳄、波斯特鳄。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9)

舟爪龙——又名”异平齿龙”,生活在三叠纪晚期,身长1.3米,体重约20公斤,是种草食性四足动物。它们具有喙状嘴,上颌有多排粗厚的牙齿,下颌则只有一排牙齿。当它们进食时,可有效地切割植物。它们可能会被蜥鳄与迅猛鳄等大型掠食动物猎食。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10)

始盗龙——生活在三叠纪晚期,身长1.2米,体重10公斤,是大小像狗一样的肉食性动物。它是趾行动物,以后肢支撑身体。它的前肢只是后肢长度的一半,而每只手都有五指。其中最长的三根手指都有爪,被推测是用来捕捉猎物的。科学家推测第四及第五指太小,不足以在捕猎时发生作用。始盗龙可能主要吃小型的动物。它能够快速的短跑,当捕捉猎物后,会用指爪及牙齿撕开猎物。但是,它同时有着肉食性及草食性的牙齿,所以它也有可能是杂食性动物。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11)

链鳄——又名“有角鳄",生活在三叠纪晚期,身长5米,高度约1.5米。身体拥有鳞甲,头部类似猪。链鳄使用它们铲状口鼻部来拔起植物。背部侧边有两排尖刺,肩膀两侧各有一只长达45厘米的尖角,这提供链鳄额外的防护以抵抗掠食动物。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12)

蛇颈龙——是一类适应浅水环境中生活的类群,从三叠纪晚期开始出现,到侏罗纪已遍布世界各地,在白垩纪晚期灭绝。身长11米至15米,个别达到18米。头小,颈长,躯干像乌龟,尾巴短。头虽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内长有很多细长的锥形牙齿,捕鱼为生。四肢特化为适于划水的肉质鳍脚,使蛇颈龙既能在水中往来自如,又能爬上岸来休息或产卵繁殖后代。蛇颈龙类与鱼龙类一起统治着中生代的海洋。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13)

翼龙——是飞行爬行动物演化支,生存于三叠纪晚期到白垩纪末期,翼龙类是第一种飞行的脊椎动物,翼龙的翼是从位于身体侧面到四节翼指骨之间的皮肤膜衍生出来的。较早的物种有长而布满牙齿的颚部,以及长尾巴。较晚的物种有大幅缩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齿。翼龙类的体型有非常大的差距,从小如鸟类的森林翼龙,到地球上曾出现的最大型飞行生物,例如风神翼龙与哈特兹哥翼龙。最大的翼龙,其翼展可达12米,相当于一架飞机大小。支撑翼龙飞行的翼膜结构,完全不同于其后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鸟类和蝙蝠类翅膀结构。翼龙常生活在湖泊、浅海的上空。一些翼龙具有脚蹼,可以从天空中发现飞行的昆虫以及水中游动的鱼、虾等小型水生动物,并且迅速出击,准确地捕食它们。大多数的翼龙都是食肉动物,它们的猎物包括鱼,水生的无脊椎动物,和其它陆地动物。有些翼龙是腐生动物,有些是食草动物。在陆地上时,翼龙可直立行走。当恐龙称霸着陆地时,翼龙却控制着天空,它是恐龙时代名副其实的空中霸主,霸主没能逃过白垩纪末期的物种大灭绝。传统理论认为,早期鸟类的竞争,导致许多翼龙类灭绝。到了白垩纪末期,只有发现大型翼龙类。而小型翼龙类已消失,生态位被早期鸟类取代。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14)

蜥鳄——生活在三叠纪晚期,身长7米,蜥鳄以完全直立的四肢行走。它可能以埋伏方式攻击猎物,某些研究人员认为它们可能以艾雷拉龙或较小的始盗龙等恐龙为食的掠食者。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15)

波斯特鳄——生活在三叠纪晚期,有些像鳄鱼和霸王龙的杂交种。波斯特鳄体长6米,具有较高的巨大头骨,能够抓住并杀死当时大多数大型动物,令人恐惧的终极猎杀者。波斯特鳄的颈、背和尾部覆盖着像鳞片一样的盾甲状结构,成为鳞甲。波斯特鳄的前肢比例很小、纤细,主要以双足行走。外表与后来的像霸王龙一样的大型兽脚类相似。像波斯特鳄这样的初龙类动物,以其他三叠纪大型动物为食的直接证据,来自后者骨头上保存的咬痕。波斯特鳄的体型不适于快速奔跑,但它具有比当时大而笨重的植食性动物较长而细的腿,它可能从隐蔽处冲出,在它们身体侧面造成致命伤口,从而猎杀它们。它显然是一种令人生畏的捕食动物,较小的动物包括当时的恐龙都会对它敬而远之,三叠纪晚期霸主非它莫属。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16)

派克鳄——生活在三叠纪,是一种小型槽齿类爬行动物。身长0.6米,体态轻巧,行动灵活。弹跳力极好,能跳2米多高。头部小,牙齿小呈针状。它们是肉食性动物,可能以昆虫与其他小型动物为食。派克鳄拥有相当长的后肢,能够以后肢快速奔跑。这种能以两足运动的趋势,让派克鳄成为早期两足爬行动物之一。它们的后代继承了这种优势,在三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中,顽强的存活下来。未来的恐龙(包括植食性,肉食性)都是由这类小型槽齿类爬虫演化而来,它们将开启新的篇章。详见BBC与巨兽同行。

侏罗纪——1.996亿年前至1.455亿年前,在三叠纪出现并开始发展的恐龙,已迅速成为地球的统治者。 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当时除了陆上身体巨大的雷龙、梁龙等,水中的鱼龙和飞行的翼龙等也大量发展和进化。在爬行动物迅速发展的同时,哺乳动物也开始发展。 三叠纪晚期出现的一部分最原始哺乳动物在侏罗纪晚期已濒于绝灭,侏罗纪早期产生了哺乳动物的另一些早期类型——多瘤齿兽类,至白垩纪末绝灭。而侏罗纪中期出现的古兽类一般被认为是有袋类和有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鸟类在侏罗纪首次出现,这是动物生命史上的重要变革之一。槽齿类绝灭,顶替上来的是恐龙的另一类型——蜥臀类。在侏罗纪有两类最为繁盛:一类是凶猛的肉食性恐龙,另一类是笨重的植食性恐龙。伪龙类和板齿龙类都绝种,但鱼龙存活了下来,生活在浅海中的动物还有一群四肢己演化成鳍形肢的海鳄类和硬骨鱼类。其他的海洋生物还有蛇颈龙和短龙。到了侏罗纪晚期,鱼龙和海鳄类逐渐步向衰亡。 侏罗纪是裸子植物的极盛期,地面上长满了蕨类和木贼所构成的浓密植被。 这一时期全球各地的气候都很温暖,涌入裂缝而生成的海洋产生湿润的风,内陆的沙漠带来雨量。植物延伸至从前不毛的地方,提供分布广泛且数量众多的恐龙(包括最大型的陆上动物)所需食物。侏罗纪的昆虫更加多样化,大约有一千种以上的昆虫生活在森林中及湖泊、沼泽附近。除原已出现的蟑螂、蜻蜓类、甲虫类外,还有蛴螬类、树虱类、蝇类和蛀虫类,这些昆虫绝大多数都延续生存到现代。侏罗纪的物种多样,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得到了空前发展,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17)

大椎龙——又名“巨椎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身长6米,是一类早期的植食性恐龙。它们身体修长,前肢具有锐利的拇指指爪,可用来协助进食或抵御掠食者,研究认为大椎龙是二足恐龙。大椎龙经常会遭到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并合踝龙(一种小型掠食动物)攻击,而它们会以手与脚上的大型指爪来防卫。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18)

并合踝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身长3米,腔骨龙科肉食性恐龙。这种食肉小恐龙全身站立时,能从人的头顶咬下一块肉来。锋利的尖爪和锯子般的牙齿,让这些食肉动物如虎添翼。它们很可能是夜行动物,它们的眼睛很大,像两颗电灯泡。它们通常成群捕猎,中空的骨架让它们箭步如飞,任何小动物都无法逃脱它们的魔爪。它们不会放过任何到手的美味,包括同类的幼仔。它们是中生代的豺狼,无论哪种生物见到它们,都会第一时间退避三舍。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19)

双脊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身长6米,体重达半吨,站立时头部高约2.4 米,是侏罗纪早期的肉食性恐龙。头顶上长着两片大大的骨冠,故名双脊龙。前肢短小,善于奔跑,能够飞速地追逐草食性恐龙。比如全力冲刺追逐小型、稍具防御能力的鸟脚类恐龙,或者体形较大、较为笨重的蜥脚类恐龙,如大椎龙等。在追到猎物后,会用长牙咬并同时挥舞脚趾和手指上的利爪去抓紧猎物。双脊龙鼻嘴前端特别狭窄,柔软而灵活,可以从矮树丛中或石头缝里将那些细小的蜥蜴或其他小型动物衔出来吃掉。与后来的大型食肉恐龙相比,双脊龙的身体显得比较"苗条",所以它行动敏捷。由于它的口中长满利齿,也能捕杀一些大个子的食草恐龙。但是,也有些科学家怀疑它的牙齿功能,说它只是一种食腐肉的恐龙,因为双脊龙在上颌介于前颌骨和颌骨之间的接合处有深深的沟槽。前颌骨或许具有窄的勾状喙,用来咀嚼食物。因此古生物学家推测它的觅食方式也许像秃鹫一般,专吃动物死尸,不同的是它只适于吃那些大型原始蜥脚类的死尸。要想吃大型动物的死尸必须装备有一个窄而钩状的前喙,以便撕裂动物的皮肤,而双脊龙恰恰具备了这样的嘴。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20)

真蜥鳄 ——生活在侏罗纪中期,身长3米,拥有高度延长的口鼻部,使得它看起来类似现代长吻鳄。真蜥鳄的体型修长,可能借由摆动尾巴,在水中前进。它的前肢相当短,可能会在游泳时贴近身体,以增加在水中的流线性,以锐利、针状牙齿捕抓鱼类与头足类。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21)

鲸龙 ——生活在侏罗纪中晚期,身长约18米,体重25吨,是长颈的四足草食性恐龙。鲸龙庞大的身躯靠柱状的四肢支撑着,其前后肢长短差不多。大腿骨约有两米长,背部基本保持水平状态。鲸龙的牙齿可能像耙子一样,可以扯下植物的叶子。它们生活在中生代海滨低地,以厥类叶片和小型的多叶树木为食。同时期的有斑龙及扭椎龙,鲸龙可能是它们的猎物。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22)

扭椎龙——又名“优椎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身长7米,体重720公斤,一直是欧洲最著名的大型肉食性恐龙。它的身体比早期具骨板的鸟臀目恐龙要长得多,结构和斑龙类似。头很长,长长的上下颌中满是锯齿状的牙齿。其前肢生有三指,后肢长而粗壮,不仅能支撑起身体的重量,还能够敏捷的追赶猎物。扭椎龙是一种大型的肉食性恐龙,它能够快速地奔跑,去追逐猎物。有可能成为它的食物的恐龙有鲸龙、棱齿龙和剑龙等。但是扭椎龙也可能是一种食腐动物,即使是相邻岛上的腐尸,也能吸引它把尾巴作为平衡舵,从这个岛游到那个岛。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23)

双型齿翼龙 ——生活在侏罗纪晚期,身长1米,翼展1.5米。头大,具有尖利的牙齿。它们可能主要生存于海岸地区,可能有多重食物来源。以昆虫为食。研究显示,它们的颌部可以做出迅速的开阖动作,颌部肌肉适合作出捕抓与固定的动作,牙齿具有刺穿的功能。因此双型齿翼龙有可能猎食昆虫、小鱼或小型陆地脊椎动物。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24)

始祖鸟——又名“古翼鸟”,生活在侏罗纪晚期,身长1.2米,是一类长着翅膀的双足兽脚亚目肉食性恐龙。头部像鸟,有爪和翅膀,稍能飞行。除身上有鸟类的羽毛外,一般认为它是爬行动物到鸟类的中间类型,但仍属于恐龙。它有细小的牙齿,可以用来捕猎昆虫及其它细小的无脊椎生物。飞行能力不强,只适于短距离树间或树到地面间的低空滑翔。一种意见认为它原来是一种善于奔跑的恐龙。从奔跑开始,在奔跑中用前肢来拍打空气以加快速度。这时候前肢上鳞片变成原始羽毛的变异类型,在适应这种习性的过程中逐渐得到完善,最终发展出带羽毛的翅膀,由翅膀扑动而开始离开地面到空中滑翔。这种理论称为鸟类飞行起源的“奔跑说”。另一种意见认为,始祖鸟原来是树栖的。在树上利用带羽毛的翅膀滑翔,是一种有利的活动方式。这使得前肢上鳞片变成原始羽毛的变异类型,获得了更多的生存和繁殖机会,最后终于发展成带羽毛的翅膀而获得飞行能力。这种理论称为鸟类飞行起源的“树栖说”。后来,从挖掘出来的始祖鸟标本来看,它不但翅膀上有爪,后趾末端也有尖利而弯曲的爪。这种爪对奔走不利,而对攀援树枝有利。这似乎支持了“树栖说”。始祖鸟可能是迅猛龙的祖先,到底是不是鸟类祖先,古生物界众说纷纭,还得进一步研究。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25)

梁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身长27米,体重约为19吨,是一类大型四足植食性恐龙。梁龙的脑袋非常小,所以它不聪明。鼻孔位于眼睛之上,当遇到掠食者攻击时,它会潜入水中躲藏。头顶上的鼻孔不会被水淹没,便于呼吸。有着长颈及像鞭子一样的长尾巴。它的前肢略短于后肢,形成大致水平的姿势,可以用吊桥来比喻梁龙的体型结构。关于长尾巴的功能,过去曾有许多假设,例如实际防卫或制造声响的功能。这尾巴可能是用作平衡颈部。尾巴的中央部分有双叉型的人字骨,可能是支撑脊椎,或是在尾巴压在地面时,保护血管免受破损。如同其他蜥脚类恐龙,梁龙的前脚掌有大幅改变,手指与掌骨排列成垂直柱状态,横剖面为马蹄形。它的牙齿只长在嘴的前部,而且很细小,这样它就只能吃些柔嫩多汁的植物了。一些大型肉食性恐龙会猎杀梁龙,如同时代的异特龙及角鼻龙等掠食者。梁龙会用它强有力的尾巴来鞭打敌人,迫使进攻者后退;或者用后腿站立,用尾巴支持部分体重,以便能用巨大的前肢来自卫。梁龙前肢内侧脚趾上有一个巨大而弯曲的爪,那可是它锋利的自卫武器。就像人类的鞋后跟一样,梁龙的脚下大概也生有能将其脚趾垫起来的脚掌垫。有了它,梁龙在行走时就不会因为支持沉重的身体而使肌肉感到太吃力。可以想象得出,梁龙在吃食的时候,尾巴在不断抽打的情形。梁龙可能属于无定时活跃性的动物,觅食、移动行为跟白天黑夜没有正相关,只休息短暂时间。梁龙科里有很多巨无霸,包括梁龙、巨龙、地震龙、雷龙、双腔龙等。梁龙科里最大的要属易碎双腔龙,身长70米,身高约为25米,体重192吨。易碎双腔龙是目前已知最大的恐龙,也是史上最大的陆地生物。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26)

雷龙——又称“迷惑龙”,“阿普吐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身长26米,体重35吨,它们是陆地上存在的最大型动物之一,是一类大型四足植食性恐龙。雷龙有着长颈及尾巴,它们的颈椎比梁龙较短、较重,而腿部骨头较梁龙的结实、较长,被认为是比梁龙更粗壮的恐龙。在正常的移动时,尾巴会离开地面。可能生活在平原与森林中,成群结队而行。雷龙喜欢群体活动,当一大群阿普吐龙从远处走来时,一定是尘土蔽日响声如雷——这就是它名称(雷龙)的由来。雷龙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吃东西,而且还得狼吞虎咽。食物从长长的食营一直滑落到胃里,在那儿,这些食物会被它不时吞下的鹅卵石磨碎。现在仍未知晓雷龙要吃多少食物才能满足它的巨大体型,但有可能是不断的吃,只是在让身体体温下降、饮水或除去寄生虫时才会停止。它可能受到Megalosaurus(斑龙)的攻击,有揣测指出雷龙是站立睡觉的,它们可能是以其巨大体型及族群行为去抵御掠食者。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27)

斑龙 ——又称“巨齿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身长9米,高3.5米,体重不详,是一类大型兽脚亚目双足肉食性恐龙。斑龙拥有相当大的头部,并且拥有强有力的上下颌,牙齿巨大呈锯齿状,与较长的牙根,固定在颌骨内。牙齿顶端向后弯曲而倒伏,像一把把带有锯齿的锋利弯刀。它们的前肢短小,而后肢强壮,适合奔跑。这些身体结构同霸王龙十分相似,虽然体型较后者偏小,但同样是一台可怕的杀戮机器。斑龙可能猎食剑龙类与蜥脚类恐龙,也有可能如清道夫般搜寻食物。但这无损于斑龙掠食者的形象,暴龙可能也是搜寻食物者。要维持如此巨大的体型,进食时的效率是很有必要的。

从冰河时期到恐龙时代的所有生物(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28)

腕龙 ——生活在侏罗纪晚期,身长23米,高12米,体重约为40吨,是一类大型蜥脚类四足植食性恐龙。腕龙有个长脖子、小脑袋和一条粗短的尾巴,走路时四脚着地。不同于蜥脚下目的其他科,腕龙的前腿比后腿长,这样能帮助它支撑起长脖子,身体结构像长颈鹿。牙平直而锋利,鼻孔长在头顶上。吃东西时,不咀嚼就将食物整块吞下。腕龙吃的树梢上嫩叶,其他食草类动物是够不着的。依靠长长的脖子,它能够摘取最高处的树叶。腕龙有发达的颌部,需要吃大量的食物,来补充它庞大的身体生长和四处活动所需的能量。它们群居并且一起外出,游荡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寻找新鲜树木。侏罗纪时期气候温暖,植物兴旺,为恐龙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爬行动物有个特点,身体终生都在不停的生长,各种类型的恐龙都在不停的吃不停的长,而腕龙这样的大型恐龙生长速度更快,吃得也更多。身边的植物吃完后,它们利用长长的脖子不用移动身体就能吃到远处的植物。腕龙不做窝,也不照看幼崽。生幼崽时是一边走一边生,这些恐龙蛋于是就形成了长长的一条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