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音乐人(音乐观察这届90后为啥)

2021年12月11日,一场国内大型音乐盛典落下帷幕。

华语乐坛十大金曲名单一出,很多网友都感到疑惑,纷纷表示没听过《云与海》《白月光与朱砂痣》等歌。

直到副歌响起,大家才明白过来,它们都是2021年短视频平台BGM里的高频歌曲。对此网友吐槽说:“华语乐坛什么时候衰成这样了。”

网络时代节奏加快,催生了很多快餐文化。网络歌曲因其贴近生活,表达直白,受到大众欢迎。

90后的音乐人(音乐观察这届90后为啥)(1)

柳 爽

去年10月,柳爽一首《漠河舞厅》红遍网络,播放量超30亿。被誉为“国产rapper之光”的马思唯,早年同样是在网络走红。

“传统音乐沦为BGM”的背景之下,抖音联合浙江卫视打造了一档跨屏互动音乐综艺,《为歌而赞》。节目站在时代风口,打破流量和质量壁垒,探索视频时代的音乐可能性。

去年6月,《为歌而赞》第一季完播,收获无数热搜,百赞团“评委”还因“敢怼”火出了圈。

今年4月9日,《为歌而赞》第二季强势回归,第一期爱乐歌手请来了柳爽和马思唯。

看完第一期后,带着期待和些许困惑,【往事叉烧】对两人进行了采访。

跟他们聊一聊心中的音乐梦,看看两人怎么“反抗”百赞团的“不服就怼”。

90后的音乐人(音乐观察这届90后为啥)(2)

马思唯

90后的音乐人(音乐观察这届90后为啥)(3)

采访马思唯的时间是下午六点,刚连上麦,马思唯的声音就响起来:“哈喽,大家好,我是马思唯。”他声音低沉,带着一点点四川口音。

马思唯是第二次参加《为歌而赞》这个节目,算得上轻车熟路了。他形容自己是来见老朋友的,因为“只有老朋友才对你说实话”。

马思唯是四川郫县人,在大学期间组队唱歌,凭《崂山道士》闯出了名声。在国际上,马思唯算得上知名度很高的中国嘻哈歌手,被称为“国产rapper之光”。

他的梦想很坚定,要当一名说唱歌手,靠说唱音乐白手起家,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经历了亚洲、北美、欧洲巡演,在全世界和各种音乐人切磋竞技,感受世界各地的嘻哈文化。2021年马思唯回国,先后参加了两档音乐说唱综艺,去年又参加了抖音联合浙江卫视打造的《为歌而赞》。

参加综艺的一个原因是他想顺应潮流,他在节目里说:“我真的不知道现在年轻人喜欢什么,所以我就想把我喜欢的东西做好,展示给他们就行了。”

面对《为歌而赞》这样一个崭新的音乐综艺,他稍稍有点紧张:“如果我演砸了的话,大家会很失望的,但我觉得这一次是,对我的很好的一个考验。”

早在很小的时候,马思唯就有股子征服欲,他把名字刻在郫县的大街上,桥洞里,佯作标记一样“占领”它们。

小学二年级,马思唯迷上了周杰伦的《忍者》,他告诉【往事叉烧】,周杰伦的《忍者》和《双截棍》是他第一次接触 rap,“他那样哼着,就觉得他整个人让人很着迷,觉得很酷”。

逐渐地,他把周杰伦和潘玮柏的歌几乎都听了个遍。

到了初中,马思唯又在同桌的MP3里听了一首《Where Is the Love?》,瞬间为之疯狂,那段时间,他把喜欢的歌手Pete Rock画在了卧室墙上,还不顾父母反对纹在了胳膊上。后来自学编曲,加入了一个说唱团队,为此差点毕不了业。

上了大学,马思唯兼职在早教中心教画画,在超市里推销牙膏,每天一边观察人流一边思考自己将来要做什么。

90后的音乐人(音乐观察这届90后为啥)(4)

图源: 微博@马思唯

在朋友眼里,他是个理想主义者,梦想着“把工作当玩,但不把玩当工作”,但在长辈眼中,鼓捣音乐就是“不务正业”。

为了向周围的人证明自己,22岁马思唯选择离家出走,义无反顾走上了音乐之路:“我是个向大海发起挑战的水手,就算我的口袋里什么都没有”。

【往事叉烧】问他,自己追梦路上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马思唯想都没想:“我觉得没有什么最大的困难,只要你喜欢就没有困难,爱就没有困难。”

90后的音乐人(音乐观察这届90后为啥)(5)

柳爽的采访安排在第二天下午两点,电话接通,他低沉、磁性的嗓音一下子就把人拉回《漠河舞厅》。

去年10月,这首歌在抖音爆红,累积播放量超过30亿,被无数网友拿来用作视频BGM,还因为孙宇晨的“淘气”,一度火到了国外。

柳爽创作这首歌的契机,是因为他在漠河采风时在舞厅遇见一位老人,后来加入文学想象创作出了故事,并给老人化名为“张德全”。

因为这首歌歌词的文学化叙事,柳爽还被冠以“音乐小说家”的称号。在《为歌而赞》第二季舞台上,他一出场,杨宗纬就夸赞道:

“柳爽这个人,我觉得他很有韵味,你能从他歌里面感受到故事。”

实际上,自从凭大学创作的《姥爷》出道以来,柳爽的歌一直注重叙事,情感细腻、委婉、相对敏感,歌词的选取和排列带有很强的文学性。

去年新出的《玫瑰窃贼》,其歌词“冰山坠入碎河,孤星奔赴焰火”,更是被网友评价“美得像诗”。

就音乐和文学的关系而言,他告诉【往事叉烧】,“对于中国听众,大多数人还是比较注重歌词内容和表达内容,比较注意歌手在唱什么,传递怎样的价值观”。

并且因为要考虑歌词押韵,开口闭口等发音技巧,所以在词曲创作时,他会很注意歌词的文学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个东西(文学)和音乐关联密切,如果不断提高文学素养,多写多看,那么创作歌词时词库就会更广。”

90后的音乐人(音乐观察这届90后为啥)(6)

图源: 微博@柳爽

跟马思唯的经历相似,柳爽最喜欢的歌手也是港台歌手,谢霆锋。他1992年出生,家乡是新疆库车,一座美丽的西北小城,即历史上的龟兹。

从小柳爽性格就比较敏感,喜欢听一些抒情歌曲,晚上自己在家写东西。

2000年那会儿正是谢霆锋最火的时候,在表哥的影响下,柳爽把谢霆锋早期的几张专辑听了个遍。上初中的时候,他还跟着大院里的小战士学了几个吉他和弦。

【往事叉烧】问他,这么多年的追梦路上,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柳爽想了想,说:“其实困难一直都有,人生总会有大大小小、陆陆续续的困难。”

前几年没怎么有名气的时候,柳爽的名字很少人知道,一首新歌上线,也只在小规模的音乐圈子传播。

后来成名了,走在街上都能被人认出来。他对自我的要求也逐渐严格,因为不是科班出身,柳爽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比较欠缺,尤其是乐器和编曲方面,这两年一直在努力提升。

90后的音乐人(音乐观察这届90后为啥)(7)

跟柳爽不太一样,马思唯成名较早,2018年就去了美国。

马思唯算得上一路顺风顺水,直到在国外遇到比较严重的文化“水土不服”。

早在2018年1月更高兄弟赴美之前,就有美国记者担心他们是否真的被美国歌迷认同。

记者认为,他们在海外最成功的的歌曲《Made in China》利用了他们中国人的身份,“可能只是一种表情包式的成功”。

在马思唯走红后的几年里,他的音乐风格变化很大。早年创作的《崂山道士》非常接地气,里面用了大量类似“崂山”、“三清观”、“举人”等传统文化元素;《WeChat》也反映了“朋友圈卖包卖貂皮”的代购现象。

但自从走向国际,歌词、立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在创作出《Promise》等情歌之后,网友质疑他过分商业化,甚至还有歌迷表示:崂山道士之后,再无马思唯。

针对网友质疑,马思唯解释说:“《Promise》这首歌,只是因为跟朴宰范一起在做的时候,我们两个都想唱一些,他想唱中文,我想唱韩语,然后也没有想过这首歌适合谁或者怎么样,只是说我们在享受创作的过程,然后音乐就这样出来了。”

90后的音乐人(音乐观察这届90后为啥)(8)

图源: 微博@马思唯

在音乐的商业性和艺术性平衡方面,马思唯看得很开:

“我喜欢的音乐风格有很多。我是以喜欢为出发点先把它搞出来,至于商业还是艺术,这是别人给我定义的,而不是我自己定义的。

虽然喜欢周杰伦,但是周杰伦那种国风歌词没有给马思唯带来丝毫影响。他笑着说:“听周杰伦的时候我还很小,对那些歌词还不太懂,只是听旋律。”

谈到嘻哈音乐中的传统文化,马思唯又笑了:“嘻哈音乐只是一个载体,只是说在这个载体上把那些传统的一些东西运用进去就行。”

90后的音乐人(音乐观察这届90后为啥)(9)

图源: 微博@柳爽

不同于马思唯身上明显的Hiphop标签,柳爽虽然被贴上“民谣歌手”、“音乐小说家”等称号,他却多次表示自己想做一个多元化的歌手。

【往事叉烧】问他,“音乐小说家”这个称呼对你创作有影响吗?

柳爽说:“当然会有,任何一个标签或者称号都会对你有一个固定思维的引导,让大家会有一个固定思维去理解你。但实际上有些歌它可能没有故事,它就是一种心情,它莫名其妙就出来了。”

这两年,柳爽开始在曲风上转型,从最开始的民谣到后来的流行音乐,再到后来的摇滚,甚至还尝试过更偏门的一些风格。“我想通过尝试不同的音乐曲风,来发现自己更擅长和更喜欢的”。

来到《为歌而赞》第二季,也是他多元化转变的一种尝试。

早期刚出道的时候,他控场能力不强,只能站在台上紧张地把歌完整唱完,后来逐渐地,他开始加上一些动作,舞台设计和呈现形式也更炫酷。

90后的音乐人(音乐观察这届90后为啥)(10)

严格意义上说,君乐宝《为歌而赞》第二季不是真人秀,而是抖音联合浙江卫视打造的一档跨屏互动音乐综艺。

自上线以来,节目播放量一路飙升,上了数不清的热搜,被称为“最敢说”的节目。

《为歌而赞》第二季,节目组邀请了柳爽、马思唯参赛。

90后的音乐人(音乐观察这届90后为啥)(11)

图源: 《为歌而赞》第二季

沿用第一季设定,《为歌而赞》第二季的百赞团由100 位抖音创作者组成。他们年龄不同、性格各异,职业、兴趣几乎没有重合。最大程度地还原了网民原生态,代表着“大众的耳朵”。

因为他们的“不专业”,再加上“音乐”和“碎片”的对立,传唱度和专业度的不容,代表“流量”的百赞团和代表“品质”的歌手极易产生碰撞交流。

碰撞存在于百赞团和歌手之前,也存在于百赞团内部。而节目最大的看点就在于此。

第一位上台演唱的是新生代音乐人王赫野,他凭《大风吹》在抖音爆火,年仅24岁。他唱了一首《热铁皮房顶的夏天》,被雷佳老师称赞“满满的少年感”。但抖音创作者王铁锤直接表示“我听完后非常失望”,他毫不客气地说:

“你用《大风吹》那么大的一个流量,一个资源,却创作出了这样的歌,就像是一个大牌化妆品品牌的总监出来做微商了。”

90后的音乐人(音乐观察这届90后为啥)(12)

图源: 《为歌而赞》第二季

杨宗纬唱了首改编的《我想要》,赢得了大家一致好评,抖音创作人王濛说他“唱出了大男人隐忍的爱”,还有人断言“今晚第一,当仁不让”。

可仍旧有人站出来发表异议:“你想要天上的月亮,也想要地上的霜,你到底想要啥?”

90后的音乐人(音乐观察这届90后为啥)(13)

图源: 《为歌而赞》第二季

参加《为歌而赞》第二季之前,柳爽对百赞团的“毒舌”有点担心,担心他们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批评而批评,结果现场演唱完后,百赞团的评价出奇的好,他跟郑楠老师合作的《漠河舞厅》最后收获了71个音符,还把梁龙感动到落泪。

柳爽对百赞团的疑虑打消了,他说:“他们(百赞团)发言的人都特别可爱,并且很有自己的个人风格。短视频博主是个不能忽视的群体,我觉得这个事情(百赞团评价)是一个百花齐放的状态。”

参加《为歌而赞》第二季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柳爽想跟优秀的团队合作,并“挑战一下自己”。他说自己参加节目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一些音乐前辈,结识了许多认真做音乐的朋友。

90后的音乐人(音乐观察这届90后为啥)(14)

图源: 《为歌而赞》第二季

早年做音乐时,柳爽只注重音乐品质,很少考虑受众和传唱,他觉得,只要作品是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甚至歌词、段落古怪都是可以的。

“所以有的时候你专注于自我的表达,可能人家不知道你在干嘛,但是你会沉浸在你自己的那种自嗨里。”

但逐渐地,柳爽意识到做音乐不是一个自娱自乐的事情,需要在意听众的感受,开始有意识地平衡两者:

“如果你把你的东西拿出去,同样也能给别人带来共鸣和感受的话,我觉得这是一个双倍快乐的事情。”

90后的音乐人(音乐观察这届90后为啥)(15)

图源: 《为歌而赞》第二季

跟柳爽一样,马思唯对百赞团的点评同样表达了欣赏。

马思唯在《为歌而赞》演唱了新歌《豆瓣酱》,被抖音创作者质疑“编曲有问题”,还有一位评价说“就是这一首歌,我觉得它节奏过快,用不到我的视频里去”。

在被第一季“毒舌”评委“否定”之后,马思唯第二次来到了这个舞台,他觉得在这里可以跟不同类型音乐人交流,而且“舞台、音效都是很好的体验”。

“最重要的是,你可以和百赞团面对面地去交流音乐”。

《为歌而赞》第二季的舞台上,马思唯带来了一首情歌《Like Me》,跟袁维娅搭档,是新专辑的第一次演唱。他说:“这首情歌在传递男女之间常见的一种矛盾,写情歌就是要有碰撞和矛盾。”

在马思唯看来,百赞团是一群很有个性的人,他们就是想要看见歌手的个性。所以自己只要用最舒适的方式表演音乐,展示自己的个性,然后听一听大家对自己音乐的反馈。

舞台很燃,马思唯戴着墨镜,穿着牛仔裤在台上唱rap,袁维娅独特的声线引起阵阵尖叫。

到了百赞团投票环节,有的抖音创作人表示“歌曲有种吸引力,把我往里吸”,还有人说“豆瓣酱配鸡尾酒,很绝很上头,我很喜欢”。

也有人有异议。第一季没给音符的“滤波哥”这次仍旧没给,他说:“里面没有古典元素。”另一位年龄较大的抖音创作者直言:“我一句没听懂,希望马思唯可以考虑一下我们中年听众。”

另外郁可唯还调侃他牙齿太白,“在他旁边不能笑”。

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兴趣、不同出发点的百赞团评价,马思唯说:

“我还是善于接受大家的意见的,但是我自己有把尺子,能够对我有所启发的,我会吸收和接受。但音乐方面怎么创作,我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如果你不坚持你的方式,你就没有办法成为那个独特的你。”

到了最后环节,王嘉尔猜测马思唯能收获90个音符,还有人猜80多,最后马思唯只有74个音符,他努了努嘴。

马思唯告诉【往事叉烧】,“其实百赞团他们可能有些(人)很毒舌,有些(人)可能是说的跟你音乐没有关系的东西,但这就是我们,作为音乐人在这个时代每天都会遇到的。”

作为一个音乐人,马思唯很明白如果自己想要进步,自己的音乐想被更多人听到的话,就一定要经受住这种“质疑”:

“这是你必须要去经历的一个体验,我觉得都是很好的一个学习过程。”

90后的音乐人(音乐观察这届90后为啥)(16)

柳爽和马思唯音乐风格迥然不同,但很多音乐理念却不谋而合。

当问到好音乐、经典音乐的标准时,两人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柳爽说:“按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真挚是最重要的,无论歌曲在不在讲故事,有没有表达一件事,最重要的是真挚,而不是比如说浮夸或者是戴一个什么样的帽子,贴一个什么样的标签。”

马思唯也表示:只有沉淀下来的音乐才叫经典。在他看来,好音乐的标准是不会变的,“一是必须要有质量,二是要符合这个时代,三是特别,四是要能够打动人”。

在大众普遍唱衰音乐的今天,他丝毫不担心短视频的冲击,他觉得短视频只是为音乐传播提供了更多途径。

90后的音乐人(音乐观察这届90后为啥)(17)

图源: 《为歌而赞》第二季

回到节目本身,百赞团的设定正在于他们对新媒介的娴熟使用,了解传播规律。

他们不是专业出身,行业千奇百怪;他们“不尊重”音乐,只在意“碎片”;他们发言太过“主观”,评价“毫不相干”。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代表了大众真实的感受,能给到最直接最有效的音乐传播经验。通过这种音乐人和抖音创作者的对垒,《为歌而赞》真实地进行了一次音乐市场化模拟。

早在第二季开篇,就有人抛出了一个观点:不懂音乐的人,不能评价音乐本身。

对此王嘉尔说:“这是什么话,音乐是大家都在听的一件事,地球上只要有人,大家都可以说。”

杨宗纬也说:“尤其放在现在这个年代,某种程度,通过一些评论,你的音乐才会被人听到。你才有可能去,让这首歌找到对的人。”

传统音乐窘境之下,《为歌而赞》很难得地在说真话:在碎片化、市场化、流量化的今天,那些优秀、精良的录音室歌曲,还有多大市场?

这是每个音乐人,不论实力歌手还是新生代音乐人,都要直面,并反思的问题。

从这个层面上说,《为歌而赞》是对当下音乐发展前景的一场测验,也是一次改革的尝试。

它为创作者们模拟了一次现实的市场操练,帮助歌手更好找准市场定位,把握时代脉搏,打通流量和品质。

也让歌曲更积极适应短视频平台需要,便于“视觉化”传播。

而对于“碎片”和音乐的好赖评价,且先放在一边。毕竟,音乐在严格意义上,并无优劣之分。

正像《为歌而赞》的slogan一样:乐无正解,百赞成歌。

只要有人喜欢,有人哼唱,这首歌就有它存在的意义。

... ...

部分参考资料:

1、《马思唯:我珍贵得像大熊猫一样 只有成都才有》,Rolling Stone大水花

2、《抖音神曲:一场流量先行的数据主义狂欢》,刺猬公社

3、《漠河舞厅“变形记”》,棱镜

4、《论追上时代,崔健也绝不认输》,新周刊

5、《抖音做音综,不止让凤凰传奇翻红》,毒眸

6、《不服就怼,这新国综看得我手心全是汗》,毒sir

7、《马思唯:从郫县闯到美国,再回到郫县》,哔哩哔哩

封面、配图来源:《为歌而赞》第二季,微博、网络,侵删

-END-

作者 | Zack

#音乐人##rap##嘻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