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四大情友:临川四梦与红楼梦的

作者 潘学军

红楼梦的四大情友:临川四梦与红楼梦的(1)

我阅读《红楼梦》,时不时还会想起汤显祖。原因是,他们一前一后,在艺术上的关联和姻缘,一个是戏剧领域,一个是小说领域,都对中国的艺术和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汤显祖(公元1550年—1616年)是我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今年是他逝世400周年。他一生著述甚丰,著名的有“临川四梦”,即《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而其中的《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在明代300年的戏曲史上,乃至后来的戏剧作品,它的影响至深,是少有的,也代表了明代曲创作的最高峰。

在汤显祖逝世100多年后,到清代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诞生了,他的祖上三代四人先后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他的曾祖父曹玺到父辈三代四人,因受到康熙帝的庞爱,权势和富贵,盛极一时。到雍正上台后,接二连三遭受到打击,最后被抄家,举家北迁到北京,从此,家道日衰。到曹雪芹时,已举家食粥酒常赊、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境地。他诗画样样精通,家道贫困后,傲视权贵,饱受世态炎凉。在清贫如洗的窘境中他坚持《红楼梦》的写作,今天我们看到他的原著尽管只有八十回,可是耗尽了他的心血。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作,无论在思想的深刻性和创作艺术的独创性,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自己的家族兴衰为背景,写家亡人散的悲痛之情。有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的,有婚姻爱情不得自由的,有人性受到抑制而失去尊严的,也有世态炎凉世情险恶的,诸如此类。《红楼梦》要说的,都包含在里边了。盛衰无常,如梦一样荒唐,甲戌本第一回前的“凡例”,有一首诗:“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在第一回里又说:“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然而,曹雪芹在小说不是谈论色空的虚无那一套,而是讲人世间的大悲大慈与大爱,在感受展转无常的人生痛苦和得失的悲痛之后,寻找到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寄托,即就是情。以情为切入点,对政治黑暗的抨击,对人生路途无望的悲吟,以他独特的方式,来关注这个大悲大苦的世界。曹雪芹在第一回里就说红楼是“大旨谈情”,这里的“情”就是大情和至情。尤其是贾宝玉的“情不情”,不但用情于有情之人,还用情于不情之物。对天上的燕子、水中的游鱼,都与它们对话,诉说衷情。而黛玉是仙界的绛珠仙草下凡,她是来“还泪”的,而宝玉的情则是痴,是恕,是关怀,是给予,是至高无上的“意淫”,是超于功利和物质之上的至情。有人认为曹雪芹什么都看透了,看空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什么都爱空了,曹雪芹还会说“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吗?他还会写石头无材补天而日夜嗟叹吗?他还会对几个“异样女子”念念于心吗?他还会写出红楼这样的一部大书吗?宝玉以庄子之道来灭情,但失败了。大观园在美丽之后,破灭了。在曹雪芹心中比阿弥陀佛、元始天尊还尊贵无比的女儿之情,最后死的死,散的散了。对家族之盛的无限怀恋,但最终也变成了幻影了。以庄子之道灭情而又为情所累,对所有的女儿百般关爱呵护,但最后个个都走向死亡或离散,对家族的鼎盛最是眷恋,但那只是过眼云烟。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生命的无常变化,宝玉看似是受享,是快乐,是遁世,但却隐藏着无限的悲痛和无奈,有人说红楼是有逃世的迹象,或许有,但只是一种感叹,是暂时的对现实痛苦的消解,在这种消解中,曹雪芹感叹世情的无常和无奈。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得好:“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这不正是汤显祖所说的“人知其乐,不知其悲”吗?鲁迅先生又说:“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女儿的死亡是美的死亡,宝玉将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予了她们,最后也希望承担着她们的所有的痛苦和不幸,即鲁迅先生所说的“爱博而心劳”。清代胡文英在《庄子独见.庄子总论》中说过这样的话:“庄子最是深情,人第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三闾之哀怨在一国,面漆园之哀怨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我们所说的老庄之道在逓世,其实那只是表面的现象。相对于儒家而言,儒家对于世道是立是建,而老庄之道在于消在于解,同样是对世情的悲悯和关怀。而对于情,在曹雪芹看来不是建立具体的生命和形体上,而是超越于世间万物之情的大爱,即“情不情”。曹雪芹与汤显祖一样,不相信佛家的生命轮回,在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穿越于生死和梦与现实之间,杜丽娘因情而死,最后因情而生,她的情是超越生死界限的。黛玉的爱也超越于现实之上的,黛玉的“情情”,还有她的“还泪”,至死不悔,至死不恨。宝玉的“情不情”,不也是越超于物质和现实之上的吗?是胡文英所说的庄子之情,是超越于时空之上的,是大爱,是大慈,是大悲。汤显祖认为“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情可以超越生与死,这样的情是“情之至”,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情人”。这就是他的“情至说”。汤显祖与曹雪芹相比,两者对于情的感受是相因相承的,有论者认为曹雪芹的情是宗教式的崇拜,看来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即在曹雪芹笔下的情是圣洁、虔诚而不可亵渎的。他不是在小说中借贾宝玉的口中说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吗?又借甄宝玉的口中说出女儿两个字是极尊贵的,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对女儿之情,已经上升到极至的状态,即宗教般的崇拜。

汤显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至深,从《牡丹亭》笔下的杜宝可以看出,杜宝基上文武全能,是好官又是好人,修齐治平,全都齐备了,但他的思想复杂性,与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又是密不可分的。汤显祖深受思想家李贽的影响,朱熹提倡以“理”灭“情”,而到了王守仁,开始关心人心与人情,把程朱那套的理学变成心学,心学同样影响着文学。李贽提出“童心说”,即赤子之心。“童心说”肯定了人的情感与欲望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而汤显祖也高举“情”之大旗,在“临川四梦”中,汤显祖也是讲“情”的,肯定了人的正常的欲望和情感,要打破封建礼制的束缚和压抑,追求的是人的真情和真爱。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和爱的渴望,同样是一种至情和至爱,也体现了汤显祖对儿女之情的悲悯和怜爱。

同样地,在曹雪芹的笔下,他对情的理解和诠释,也是借小说中人物而表达出来的,如说“女孩儿未出家,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变出许多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了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老,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是没有受物欲支配的爱,这就是女儿之情。小说中的宝玉,虽贵为公子,然乐于为女儿充役,不分地位高低,都给予关心和同情,责已恕人,为人揽过,也是一种赤子之心。有红楼论者引李贽的“童心说”来解释宝玉的“情不情”,也是讲得通的,与汤显祖的至情至爱的“情至说”,也有相通之处。如果说汤显祖为女儿之情而悲悯,那么曹雪芹在小说中也为儿女之情而“千红一哭”和“万艳同悲”,都体现了千古的至情和至爱!

在太虚幻境大门上的石牌坊上有副对联,横批是:孽海情天。联额是:厚天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世间情为何物?曹雪芹说是“情情”,是“情不情”,是“意淫”。红楼第三十二回蒙古王府本回前有一脂批,引汤显祖诗云:“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到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两者对情的理解和感悟如出一辙。有论者认为《牡丹亭》中的杜宝是汤显祖的化身,汤显祖把杜宝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化身,或许寄托着汤显祖对人生与社会的美好的愿望,但现实的黑暗和无情,这样的美好终成幻影。汤显祖又有失女之痛,他又把无限的情感寄托在世间所有美好的女子的身上。曹雪芹对人生理想的无法实现和对现实黑暗的不满,因而写《红楼梦》而一哭。又感碌碌无为,转而又把人生的悲愤之情和痛苦的眼泪洒向闺阁之中,所以第一个出场的英连,象征着对“有命无运”的世情悲愤和对人生理想的苦闷与无奈。

红楼梦的四大情友:临川四梦与红楼梦的(2)

我想起了脂批说宝玉作为诸艳之“冠”。十二钗中,论个人的性格、才情、美貌真是各具特点,在相似中又不相同,难为曹雪芹写得出来。我认为十二钗各代表十二个不同类型的人物,还代表着曹雪芹心中不同类型的女儿美,不论从神态到才识到性格,有的是诗才美,如黛玉与宝钗,但两者又不同,一个是逸才,一个则是博学。湘云豪爽豁达,有魏晋风度的倜傥,不拘于礼法。有的则是工于女工,如晴雯,补雀金裘,那手艺是无人可比,同时又直爽尖酸。袭人的才,则体现细心周全,有话不乱说,能顾大局,所以贾母说她是没嘴的葫芦,等等。曹雪芹心中有多少幽壑,埋有多少女儿?可见他笔下的女儿,个个都是美的,但我说的美并不是说个个都没有缺点,如脂批所说的,真正的美人都有一陋,如果个个都美的完整无缺点,那么这样的美人都没有个性而是公式化了。也体现不出曹雪芹写人的写实性,即要符合现实中的情与理。但不管这些女人有什么缺点,在宝玉眼中都是美的,他都用心去体贴,有一种痴、恕、仁,为她们分忧,为她们揽过,即警幻所说的“意淫”,也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爱博”,是一种至情和至爱。宝玉分享她们的快乐,更愿意承担她们的痛苦,所以鲁迅先生又说宝玉“心劳”,当她们最后星流云散时,宝玉又万分悲痛。清人姚燮在《读红楼梦纲领》中说:“宝玉于园中姊妹及丫头辈,无在不细心体贴。”清人陈其泰于《红楼梦回评》中也说:“宝玉之于美人,务在以心相交接,使美人体会我心,至于终身不忘,斯已足矣。”宝玉于他周围的人,其情是至情、纯情和形而上之情,心中没有优劣,只有美,他心中是以情作为考量去对他周围的人和事的。与汤显祖的超于物质、地位和生死界限的“情至说”有什么两样呢?

世间人只有情难尽,情难了,情难诉,情难解,厚地高天,汤显祖心中的情与曹雪芹心中的情, 同样是人文的关怀,人世间的悲悯,都是一种至情,情在“临川四梦”中与在《红楼梦》中,都是相通想感的。是在梦破灭后的对世情沧桑的忧患和关怀,是对人性崇高的赞颂,是对人间至情的高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