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微信对方撤回信息 微信撤回的那些事

微信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尤其是最近,面对面的机会少了,微信上的沟通更多了。信息发错,点撤回时对方却告诉你已经看到了……你遇到过这样的尴尬事吗?

为了解决“手滑”的烦恼,微信早在5.3.1.16版本中就上线了“微信撤回”的功能,对于发出2分钟以内的信息提供撤回选项。尽管2分钟是微信大数据算出来的从接收到阅读信息的平均时长,但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对方到底会在哪一刻阅读到发出的信息。而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微信撤回,引发过怎样的尴尬?喜欢频繁撤回信息的人,又是怎样一种心理?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市民和专家,听他们聊聊关于微信撤回的那些事。

生活中的撤回:

有人找回了友情

有人丢失了爱情

为了探究“女神”到底撤回了什么,白冬曾特意去抖音学习如何查看已撤回的消息。

就在前两天,“女神”撤回了一条消息,询问未果后,白冬自行“脑补”了一场“大戏”:她今天不高兴?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她开始讨厌我了?难道有了更喜欢人?“女神”的撤回,经常让白冬失眠到凌晨三四点。

找回微信对方撤回信息 微信撤回的那些事(1)

白冬和“女神”的微信聊天截图

神经大条的小俞几乎从不用撤回消息这一功能,“发错了告诉对方就行了”,朋友的撤回,她也从不放在心上,“可能对方发错了”。

小俞最近唯一一次撤回消息是在前两天,因为对某个话题意见不同和闺蜜闹掰了,这场争执最终以“谁先搭理谁,谁就是小狗”结束。

两天后,小俞先说了话,不想当“小狗”又立即撤回,闺蜜看到撤回消息的记录问她:“这撤回的算谁先说话?”小俞把这个责任推卸给了微信系统。“那时候觉得,微信撤回消息的功能是多么‘可爱’。”她告诉记者。

小郭曾是撤回功能的“狂热爱好者”,对象是刚分手的前男友。

她常因一些小事在微信上责备男友,“想着反正有撤回这个功能,每次发泄完,信息一撤回,就当什么都没发生过。”最后一次撤回,是在一个月前,男友把奶茶错点成热的,收到外卖后,小郭当即说了很多伤人的话再撤回。第二天,交往三年的男友主动提出分手并告诉她:“其实你每一次发过来的微信,我都是第一时间看的,所以你每次撤回的消息我其实都看到了。”

“那时我才明白,微信把撤回时间设置成两分钟并不是为了让你一吐为快,然后撤回当什么也没发生,而是让你思考这两分钟内到底该不该发这条信息。”

小郭认为,微信如果失去撤回功能,“大概可以让人更理性地控制情绪,因为我会思考撤回到底会给对方带来怎样的伤害。”

职场上的撤回:

有人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有人在庆幸

对于在外企工作的邱泽西来说,需要和双方领导客户打交道的工作性质,让信息撤回变成了一件更复杂的事情,她常为此坐立难安。

邱泽西提起一件每个月月初都会让她承受一轮“心理折磨”的事。每个月前五个工作日内,邱泽西都需要给外方领导发送上个月的报告书。如遇对方撤回消息的情况,邱泽西就会变得很焦躁,还会脑补一系列事情:“他发错了吗?自己做得不够好?报告书有问题?难道现在发给他的时间不对?还是说我应该先发给内部检查后再发给他……”

邱泽西尽量往最坏的方向想,“这样才会让自己在心理上不会有太大落差”。而每次做过一番挣扎,自我检讨没问题后,邱泽西就会疯狂进行自我心理暗示:“我一定能全力战胜他!”

对于刚毕业的白珏来说,遇到领导撤回消息,“简直就是灾难。”

白珏在成都一家房地产公司做行政助理,北京总部领导常喜欢在半夜发信息过来“异地监工”。刚进公司时白珏不了解领导做事风格,一次凌晨1点过,她收到领导询问一个项目的进展情况,白珏赶紧向同事电话求助,做好文案后发过去。

几分钟后,领导撤回了一条消息,白珏称,自己为此失眠到凌晨五点,总在心里反复品味领导撤回的到底是什么,这天她最终没等来领导的回复。

从那以后,每次看到领导撤回消息的提示,白珏都异常紧张,“我会下意识丢掉所有事情,等他接下来说的话,一整天心情都会受影响,这个等待的时间会变得煎熬又漫长。”为了防止看漏消息,她还将领导的微信设置成“强提醒”。

对于一些人来说,职场中的撤回也可能意味着“幸运”。在成都一家设计公司工作的小吴则非常期待甲方发来的撤回消息,因为那大概率意味着,“不用再改了。”

心理专家:

对撤回想太多者更偏“感受性”

频繁撤回者或太在意自己感受

微信中的撤回反映了什么社会心理?频繁的撤回,会给人际交往带来哪些问题?

成都市武侯区心传青少年心理服务中心理事长余宓宓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对于遇到对方撤回消息后自己思虑太多的人而言,一方面,这类人容易有“投射心理”(即自己心里认为对方是出于什么目的想法,就会认定别人是怎么想的),另一方面,这类人在人际关系上往往有偏负性的灾难性想法。

“本身人际关系比较敏感,对他人信任度不强或太在意别人看法的人,都很容易有‘投射’。他们偏向于‘感受性’,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看到别人撤回消息时,很容易把自己代入进去。”

余宓宓建议这类人可以增加“现实感”,在人际交往中平衡心态,既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也不能将这份在意无限放大。

对于喜欢频繁撤回的人,余宓宓认为,这类人可能喜欢过分追求完美,“他们太在意自身感受,没有站在对方角度考虑这一行为可能引发的信任危机等问题。”她建议喜欢频繁撤回的人试着改变自身想法,多为对方着想,不要过于追求完美。

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彭祥萍 图据受访者

编辑 陈怡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