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我的爸爸妈妈活动目标(我是爸爸我是妈妈)

中班幼儿的自主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他们能明确地分清自己和同伴,了解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有着不一样的外表和习惯,也在渐渐学习尊重同伴的想法和行为方式,这为幼儿的游戏带来了新的突破:孩子们设想的游戏情节更加丰富、更加具有个性化的内容,体现出幼儿个体对生活的思考和兴趣,他们要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在游戏中表达出来,“娃娃家”就是一个这样的缩影,幼儿设想出很多“不可能”的情节,在丰富游戏的同时,也为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带来了挑战,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中班我的爸爸妈妈活动目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中班我的爸爸妈妈活动目标(我是爸爸我是妈妈)

中班我的爸爸妈妈活动目标

中班幼儿的自主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他们能明确地分清自己和同伴,了解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有着不一样的外表和习惯,也在渐渐学习尊重同伴的想法和行为方式,这为幼儿的游戏带来了新的突破:孩子们设想的游戏情节更加丰富、更加具有个性化的内容,体现出幼儿个体对生活的思考和兴趣,他们要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在游戏中表达出来,“娃娃家”就是一个这样的缩影,幼儿设想出很多“不可能”的情节,在丰富游戏的同时,也为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带来了挑战。

关注幼儿向内的娃娃家游戏

由“失踪的爸爸”引发的情节创新

丁丁是娃娃家里的爸爸,他说:“我每天都要上班的。”他在游戏中一个固定的时间告诉“妈妈”:“7点了,我上班去啦!”接着,“一天都看不到人。”,娃娃家里的“妈妈”丽丽向老师告状说:“爸爸天天都不在家,宝宝想要出去玩呢!我不要和丁丁一起玩了!”而丁丁说:“爸爸不是要上班吗?等我下班就晚上了,公园都关门了!”

显然,幼儿的兴趣、经验在此时出现了差异。《指南》的社会领域目标指出,“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丁丁和丽丽之间缺乏沟通协商,也就无法产生合作。在角色游戏里,中班幼儿的行为已经从简单的平行游戏发展为出现交往合作的意向,幼儿意识到游戏伙伴对自己的意义和影响,就像丽丽,她就觉得爸爸不可以一直在上班,是应该“陪陪宝宝”的。

教师与幼儿进行了个别沟通和集体讨论。与丁丁、丽丽个别沟通的目的是:了解不同需求,化解误会。丁丁对教师说:“我爸爸就是这样上班的,爸爸说要挣钱呀没时间和我玩!”丽丽则说:“我妈妈有时间就叫爸爸带我玩,爸爸也喜欢带我玩。不然爸爸就没有用了(意思是家里就不需要爸爸了)。”看来,幼儿的游戏行为是来自于真实生活感受的。对于他俩而言,这都是正常的表现。教师与孩子们展开了集体讨论:爸爸妈妈都有工作,那小宝宝去哪里?如果爸爸或妈妈不上班,上班的那个人什么时候下班回家呢?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爸爸妈妈也是回家的,经常在早晨就会看见他们啊。那么,在游戏里,爸爸和妈妈也会下班,当然也可以陪宝宝玩啦!孩子们设想:娃娃家的爸爸和妈妈上的班有很多内容:在马路上当辅警执勤,在超市里担任理货员。在餐厅上班的孩子们发现,游戏里的人就像真正的爸爸妈妈那样,会上班、会下班、会领工资,很有趣!没想到,一个“失踪的爸爸”引发的问题,不但解决了矛盾,还生成了很多新的游戏情节!

由“爱美的妈妈”产生的新“产业”

中班的幼儿有了更加鲜明的自我意识,性别意识得到增强,女孩们更喜欢在表演、艺术等活动中展现自己。乐乐就是一个“爱美的妈妈”,还带动创造了一批“就业新岗位”呢!

娃娃家的“妈妈”是乐乐。她自己的妈妈是一名美容导购,也喜欢给乐乐打扮得美美的。乐乐经常在游戏里发展出独特的情节,如自己绘制蝴蝶结、剪下来贴在“家”里,打扮娃娃,每天“出门”都要照照镜子。有一天因为梳妆打扮,送“宝宝上亲子课”都迟到了!亲子课的“老师”提醒她下次不要迟到,她说:“我要找一个好看的蝴蝶结,所以迟到了。要是有卖蝴蝶结的就好了!”

教师听在耳里,记在心上。于是和大家讨论:你们在游戏的时候有遇到需要材料却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吗?孩子们说了很多想要的材料:娃娃家的服饰和生活用品、建构区的辅助物、表演区的饰品、益智区的有难度的玩具、户外游戏中的小车等等。教师和孩子们一块儿用半成品再造、改造,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新玩具,既满足了乐乐等孩子搭配的需要,也发展了幼儿包括审美能力在内的各项能力。

以上两个案例,素材都来源于幼儿对实际生活的观察、对自己父母的观察,他们或是觉得很有趣,或是向往像成人那样生活、表现自己。在创造情节的同时,也为思考情节冲突和学习解决问题带来了新风尚。从幼儿的思考中不难发现,幼儿对成人的生活既是喜爱和模仿的,也是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创新的,呈现出幼儿对现实中亲密的父母家庭关系的渴望和学习兴趣的指向,这将是教师在教育中的新关注点,探寻幼儿在成长中的期望,使幼儿的心理、人格得到发展和完善。

娃娃家拓展的社会性探索

负责的“居委会大妈”

君君是娃娃家的妈妈,同时也是“中五班居委会”(幼儿命名的)的管理人员,她称自己是“居委会大妈”。这个经验来源于她的奶奶就是做此工作的,君君是在模仿奶奶。

君君发现几个娃娃家里的垃圾“太多了”,她说:“垃圾要分类啦!垃圾要分类啦!不分的要罚款哦!”“妈妈”小花说:“给我一点垃圾袋吧,我家没有垃圾袋。”君君一拍脑门:“是啊!垃圾袋。你等我一下。”说着,她从老师那里拿来垃圾袋,为小花解决了问题。

教师问孩子们:“居委会要为大家发垃圾袋吗?”孩子们觉得不用发,但如果哪个家里急着要,居委会也能帮忙给一个。这就明确了居委会的工作职责:帮忙,而不是义务,垃圾分类应由每家自己做好

,保持环境的整洁。孩子们还认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可以多办一个“健身房”,让爸爸妈妈们下班来锻炼身体。这个想法显然与一般的社会健身房不符,但游戏本身是具有创造性的,因此,“小区健身房”诞生了。教师感到,及时的、必要的干预能促进幼儿对当前问题的思考,帮助幼儿明确个人的责任,也避免游戏陷入忙乱。

快乐的志愿者

城市里有了共享单车,孩子们常常看见家人和路人骑着单车,好不羡慕,于是游戏里也有了几辆“单车”。可是,经常有小朋友把“单车”停在不方便大家走路的地方,或是停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影响了游戏。这时,“志愿者”产生了。娃娃家的点点说:“我不上班,我把宝宝送到幼儿园以后,就可以上街整理单车。”

这是一个好主意!于是,各个娃娃家里的“老人们”也行动起来了,他们负责整理单车使它归位,把每个人骑过的单车停放在固定的地方,还制定了值班表,就不用大家一起整理了,“志愿者”工作更有秩序了。

这两个案例,呈现出幼儿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自主创造性,也大大拓展了在娃娃家游戏的幼儿的活动范围,赋予他们更多的社会职责和功能,激发出强烈的自主创造活力。居委会、志愿者,都是生活中的鲜活形象,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幼儿却没有局限于角色,而是在将自己的身份从爸爸、妈妈扩展到这些社会角色的同时,赋予了更多的内容,这是幼儿新的想象,也体现出幼儿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如果真的成为居委会工作人员、成为志愿者,相信孩子们会将自己的主张付诸实施,成为很好的社会工作者。

综上,角色游戏承载了幼儿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中班幼儿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从“娃娃家”游戏中,教师看到幼儿不但是优秀的爸爸和妈妈,也正在模仿现实生活中的父母那样的社会责任。《指南》社会部分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游戏中,幼儿展现出的思考、创意和最终的收获,将为他们适应社会、创造自己的生活带去更多的灵感,促进其社会适应及能力的发展。

区域活动自由、自主和开放式的交流,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知识技能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在角色游戏“娃娃家”里,幼儿不但获得角色身份的认同,而且有充分的自主权决策设想和行为,他们的交往、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最大化的发展。本文立足中班幼儿的现实经验和社会发展需要,阐述了以观察者和陪伴者身份影响幼儿“娃娃家”游戏、促进幼儿明确角色意识、发展游戏情节的有效指导策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