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蝗灾的科普片(别小瞧这次蝗灾)

2020年,在电影中曾被描绘为科幻感十足的一年。

果然,一开年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各种妖魔鬼怪齐齐上阵,打的人措手不及。

新冠肺炎还如同一朵乌云笼罩在我们的头顶之上久久不散;

蝗虫又来势汹汹,急匆匆地闯入了我们的视野。

2020年,太难了。

今天鱼叔要推荐给大家的,就是关于这讨人厌的——

《吞噬非洲的蝗虫》

关于蝗灾的科普片(别小瞧这次蝗灾)(1)

网上最近流传着的一张图,实在赫人。

就是这只如同灾难片怪兽一般的蝗虫。

关于蝗灾的科普片(别小瞧这次蝗灾)(2)

看起来不像是鸡能吃的,倒像是能吃鸡的。

不过,微博科普账号「博物杂志」已经辟谣,上图并非本次蝗灾的蝗虫;

而是一种来自南美洲的学名为Tropidacris cristata(鸡冠花巨蝗、橙斑翅巨蝗或堇色花癞蝗)的蝗虫。

而本次蝗灾真正的主角,外貌并不如上面那只巨蝗一般凶神恶煞。

但杀伤力却不可小觑。

它就是——

沙漠蝗。

关于蝗灾的科普片(别小瞧这次蝗灾)(3)

沙漠蝗是蝗虫科中一种栖息在沙漠的短脚蝗虫。

这一类型的蝗灾已经威胁了亚非农业长达数个世纪。

在全世界,至少有十分之一的人口的生计受到过这种饥食昆虫的影响。

这种看起来体型小小的昆虫,却可能是蝗虫类中最危险的一种。

关于蝗灾的科普片(别小瞧这次蝗灾)(4)

这个困扰多地的诅咒到底从何而起?

是什么引起蝗虫灾害爆发?

我们对于迁移性蝗虫到底了解多少?

以上是本部纪录片中所要探讨的问题。

在古代,迁移性蝗虫就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最大的祸害。

几十亿蝗虫成群入侵,能够从印度一路攻到大西洋。

所到地区,颗粒无剩。

关于蝗灾的科普片(别小瞧这次蝗灾)(5)

西非通常是蝗灾爆发的起点,可见当地必然有某种孕育蝗灾的根源性问题。

为了解开沙漠飞蝗的秘密,法国昆虫学家安东·福卡展开了详细研究。

答案就在西非萨赫勒地区中心的沙漠中。

长久以来,萨赫勒游牧民族为了寻找牲畜生长所需的牧草,足迹遍及广大的沙漠。

他们游牧范围如此之大,自然不可避免地会同蝗虫迁移的路线交错。

在询问当地牧民后,安东将蝗虫的迁移足迹锁定在了撒哈拉附近。

在广袤的沙漠中,他发现了蝗虫的足迹。

撒哈拉沙漠是迁移性蝗虫真正的家园。

它们在这里远离同类,过着平静的生活。

关于蝗灾的科普片(别小瞧这次蝗灾)(6)

在所谓的独居阶段,沙漠蝗虫个体的表现与浩浩荡荡、杀气腾腾的蝗虫群大相径庭。

此时,它们只是长达4英寸、后腿发达、力气很大的大昆虫。

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危害。

但这种沙漠蝗虫,一生中却有着好几种面貌和生活形态。

关于蝗灾的科普片(别小瞧这次蝗灾)(7)

每一次脱皮,都代表着一次进化。

而它一般会经历五次蜕变。

科学家花了很长时间才搞明白,原来他们长期以来面对的不同面貌的昆虫,其实是同一种物种。

迁移性蝗虫在沙漠区明明单独过着无害的生活。

但令人费解的是。

是什么让它们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聚集在一起;

并且改变形体、颜色和行为,形成巨大的怪物群体用无底洞般的胃口摧残所经之地?

根据毛里塔尼亚博物学家说法,沙漠蝗虫最喜欢聚集在沙漠区的浓密灌木丛,又偏爱吃洋槐、稷或者蒺藜等植物。

安东推测,是食物的吸引造成了独居蝗虫在短时间内聚集到了同一片区域。

一场雨的到来,加快验证了这一猜想。

降雨会使沙漠中生出许多新鲜植被,给蝗虫带来致命的诱惑。

而当沙漠再次迎来太阳之时,大量新生的植被又会在暴晒之下迅速变得干枯。

被吸引过来的蝗虫被迫聚集在残留的少数植被附近。

这引发并加剧了群体间的食物争夺战。

关于蝗灾的科普片(别小瞧这次蝗灾)(8)

蝗虫的生活形态和行为由此发生了转变。

它们在聚集期间内会进行集体繁殖,很快就从无害的独居个虫变为饥食的群居昆虫。

迁移性蝗虫恐怖的地方还在于,它们的繁殖力非常强大。

关于蝗灾的科普片(别小瞧这次蝗灾)(9)

不到几天的时间,蝗虫的数量就可以暴增一百倍甚至一千倍。

它们聚集在有限的空间内互相摩擦接触,绷紧的身体导致这种具有强壮后腿的生物互相蹬踢、碰撞。

这种刺激触发了它们代谢及行为的改变,导致蝗虫从静态单独阶段转变为合群阶段。

关于蝗灾的科普片(别小瞧这次蝗灾)(10)

每到一个接替的世代,数量都可增加至原本数量的十倍。

它们可以数月内不繁殖;

只需一场雨,蝗虫群中就能上演一场繁殖大戏。

沙漠蝗的一次受精过程会持续几个小时,但只一次就能够使大量的卵受精。

雌性蝗虫会寻找合适的软土来产卵,对温度和湿度都有要求。

这时,雨后的沙漠则成为了得天独厚的产卵场所。

它们会用腹部在合适的软土区挖一个洞,然后在里面产下60到80枚虫卵。

关于蝗灾的科普片(别小瞧这次蝗灾)(11)

蝗虫每次沿路暂停的时候,都会在停留地区留下无数个定时炸弹。

这些炸弹不露于表面,在广大的沙漠中几乎不会被发现。

但只消两周多点的时间,它们就能够钻出卵荚,成长为又一轮威胁。

关于蝗灾的科普片(别小瞧这次蝗灾)(12)

幼虫出生后三十天,一般处于发育的第五阶段,翅膀还未长出。

但体型已经增长至最初的三倍。

它们会在灌木上度过寒冷的夜晚,白天下地温暖身体。

然后聚集成大型生物活动走道,根据盛行的风向迁徙。

关于蝗灾的科普片(别小瞧这次蝗灾)(13)

这种小蝗虫的行列每天可以前进两公里,在没有找到食物之前不会放慢速度。

像这样聚集着三百万幼虫的蝗虫群,在一个小时之内,就能解决一亩庄稼。

一天之内,就能吃掉三吨的植物;

迁移性蝗虫,会吃掉一路上所有的遇到的植物,所向披靡。

关于蝗灾的科普片(别小瞧这次蝗灾)(14)

这个阶段的蝗虫尚且不能飞行。

等它们经历了最后一次蜕皮,长出翅膀之后,便是蝗灾的前兆。

蝗虫跟随风向飞行,一天可覆盖天空飞行100到200公里,甚至会飞到海拔2000米左右。

沙漠蝗虫每天消耗掉的绿色植被,与它们自身的体重相当。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是它们的馋食对象。

蝗虫的破坏性,令它们成为许多中东文化中饥荒的代表。

纪录片中探讨了蝗灾的成因,展示了蝗虫的生活形态与行为轨迹。

但对于怎么真正解决蝗灾,至今仍是一个难题。

1915年3月到10月的蝗灾,几乎消灭了巴勒斯坦所有的植被。

我国也曾经遭受过严重的蝗灾。

据《中国救荒史》记载,秦汉时期蝗灾每8.8年就会发生一次,两宋时期是3.5年。

到了明清时期,便发展到了平均2.8年一次。

不管是受灾的范围还是程度在当时都能说得上是历史之最。

但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便再也没有爆发过大范围的蝗灾。

那么,这次中国是否会被称为「史上最严重蝗灾」波及到呢?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表示:

「应不会对我国形成严重威胁。」

关于蝗灾的科普片(别小瞧这次蝗灾)(15)

沙漠蝗在中亚和西亚虽然长期形成严重灾害,但中国并不是这类蝗虫的分布区。

加上,近年来我国蝗虫监测预警和防治能力不断提升,防治技术水平属于世界领先水平。

防蝗药械储备充足,抗蝗灾风险能力较强。

但就像@博物杂志说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小范围的蝗灾一直存在于我国的新疆、内蒙、青海等牧区。

关于蝗灾的科普片(别小瞧这次蝗灾)(16)

昆虫学家、植保人与它们的斗争从未停止过。

这次蝗灾是否会影响到我们还是一个未知数。

持续观望的同时,也不该过分掉以轻心。

疫情尚未结束,如果能够躲过此次蝗灾自然是众望所归。

但即使没能躲过,相信我们也一定可以挺过。

2020年,终会有开春之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