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字诗楷书欣赏(中书协理事的藏头诗实在看不下去)

前天看了一个头条视频:中书协理事张志和现场书写自己做的七言诗。下面的评论中,许多人指出这首诗既不合辙也不押韵。忍不住将诗作了截屏,反复琢磨,接连改了三遍。

40字诗楷书欣赏(中书协理事的藏头诗实在看不下去)(1)

诗是写给苏绣大师姚建萍女士的,文字如下:

姚黄魏紫呈国色,

建树全凭针艺绝。

萍逢得识神妙手,

绣中仙子世无多。

显然,张理事新近相识苏绣大师姚女士,在看到她的作品后惊叹不已,于是用心地做了一首 “ 藏头诗”相赠。能书写自己做的诗,在当今书法界还为数不多;然而,此诗虽然一番美意,却既不合辙也不押韵,说实话,连顺口溜都算不上。

所谓合辙,也就是用字的平仄要求。当然,如果是写 “古风”,没有太严的规定。但是,张理事显然是按律诗 “七绝” 来做的。因为按普通话来读,第一、二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两两相对,正是七绝中的 “平起仄收” 式。

问题出在第三句:本应 “粘” 第二句,也就是第 2 字应该和前一句的第 2字同一声调,整句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但此诗第三句第 2 字的 “逢” 却是平声,与上一句的仄声字“树”不同调。这就叫 “失粘 ”。

请看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迴。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除第一句入韵外,平仄格式与 “姚黄” 一诗相同。第二句开头为“碧水”(仄仄),第三句开头为“两岸”(仄仄),声调相同。这就是 “ 粘 ”。

40字诗楷书欣赏(中书协理事的藏头诗实在看不下去)(2)

第四句声调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用字声调没错,问题出在押韵上。七言诗的韵脚是第二和第四句的最后一字,“多” 字和 “绝” 字押韵吗?一个是 “uo”,一个是 “ue”,根本不搭界。首句己经不入韵,第二、第四句再不押韵,这还像诗吗?

从句意上看,第二句的 “逢” 和 “识” ,意思上也重复了。明明有“萍水相逢” 这个成语,声调是“中仄平平”,也正好合辙,何必硬加压缩,生造一个“萍逢”的词语呢?最后一句的 “绣中” 也语义不清,“世无多” 更不够味:己经夸人家为 “仙子”,不能说得更好一点吗?

所以下面的第一改,是把上述的毛病都改掉。按中华通韵,“绝” 属 “三鹅”,所以第四句的韵脚用了同部的 “杰” 字:

姚黄魏紫呈国色,

建树全凭针艺绝。

萍水相逢神妙手,

绣宫仙子化人杰。

比较原诗,不合辙押韵的硬伤没有了,但是读起来仍然不够和谐。这是为何呢?其实还是新韵的问题。按古代读音,这四句诗句末的 “色、绝、杰” 都是入声字。而普通话里没有入声:“ 色” 读第四声,仍是仄声,而 “绝、杰” 读第二声,变成了平声。

所以最好还是用一个古代也是读平声字的韵。于是想到用第二句的 “针” 字,然后第四句用“尘”(中华通韵十二恩):

姚黄魏紫呈国色,

建树全凭绝艺针。

萍水相逢神妙手,

绣宫仙子下凡尘。

这样,第四句也更加流畅出彩。七言四句,最好有这样的句子。

40字诗楷书欣赏(中书协理事的藏头诗实在看不下去)(3)

在二改之后,反复推敲句意,觉得还可以再改。第一句 “ 姚黄魏紫” 是个成语,指五彩的牡丹,后面再来个 “呈国色”,“ 国色”也就是牡丹,语义就重复了。翻译成大白话,好比说 “ 面前是五彩缤纷的牡丹 ”,单纯的陈述,语感平淡 。其实一开头就要表达牡丹刺绣给人的视觉感受:鲜艳夺目,让人惊艳。

40字诗楷书欣赏(中书协理事的藏头诗实在看不下去)(4)

第二、第三句中的“绝艺”、“神妙”一类用语,属于抽象概念词语,应尽量不用,而且 “针艺绝”、“神妙手”,搭配上也觉生硬。其实好的诗句,往往平白如话,如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完全没有拗口的文辞。于是再作改写,以充分表达面对牡丹刺绣的由衷赞叹之情:

姚黄魏紫摄心魂,

建树全凭线与针。

萍水相逢夸妙手,

绣宫仙子下凡尘。

笔者也是一个诗词爱好者,对网上看到的一首诗作以上的分析和修改,并非对张理事的格外挑剔;不过是以此作个例子,说说怎样写好一首旧体诗。我自己写诗,也是这样反复推敲修改,并经 “ 搜韵网”的“律诗校验”才最后定稿。希望此文能对同样爱好诗词的网友有所启发。

40字诗楷书欣赏(中书协理事的藏头诗实在看不下去)(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