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与阿布扎比飞多长时间(从成都到阿布扎比)

上海与阿布扎比飞多长时间(从成都到阿布扎比)(1)

西南石油大学蒋鹏。

从小山村的寒门学子到如今就读阿联酋阿布扎比石油学院与西南石油大学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从入校最初分不清蒸馏与分馏瓶,到如今熟练运用世界尖端分析仪器;蒋鹏花了7年。2015年,作为西南石油大学仅有的5名入选学生之一,硕2013级化学工程专业的蒋鹏飞往阿联酋,进入享誉全球的阿布扎比石油学院进修,接触石油领域顶尖的科学研究,体验中东异域文化,享受国际顶尖教育的同时,蒋鹏说:“感谢苦难的磨砺,感谢奋斗带给我的成长,也感谢母校西南石油大学为我提供了展翅的平台。”

早上5点半到晚上10点

他拿着奖学金读完本科四年

2003年春,在四川安岳县的一个小山村,蒋鹏即将升入初中,承担着一家人主要经济来源的父亲因意外事故离世,这让本来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蒋鹏一度萌发了退学的念头,但家人阻止了他,读高中的姐姐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毅然退学和母亲一起打工,供蒋鹏念书。

2009年,蒋鹏考入西南石油大学。初入大学,一学年五六千元的学费、生活费,让一家人愁眉不展;课堂上,他的英文发音也总是让同学们忍俊不禁;学术交流中,他只能站在一旁羡慕地看着别人高谈前沿科技。

为了缩小与同学的差距,减轻家里人负担,坚信笨鸟先飞的蒋鹏给自己制定了“321计划”,利用三个时间段学习:每天早上5点半到8点,背诵英文,预习当天课程;中午12点半到2点,着手科研实验;晚上10点到12点复习当天所学。两份兼职维持生活:为了节约车费,蒋鹏每天放学后跑3公里路去做2份家教,他笑称顺便锻炼了身体。坚持记录每天一悟:坚持记录每天所学,所得,所思,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

“苦难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你屈服于它,只能任它宰割,可如果用它披荆斩棘,你的成长道路,只会越来越宽。”蒋鹏在日记上写下这样的感悟。

大学四年,蒋鹏的学分保持年级第一,并以610分通过英语四级,552分通过六级。大学四年,从羡慕别人侃侃而谈和对前沿科技的陌生,到获得“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从与人交流倍感拘谨,到获得四川省综合素质A级证书;从生活捉襟见肘,到利用兼职与奖学金顺利完成本科学业,蒋鹏相信,勤能补拙,学会在不同的阶段调整自己,就好像鸡蛋一样,从外打破是压力,从里打破便是成长。

17篇论文拿到联合培养资格

两所大学联合培养的石油精英

大学期间,蒋鹏的平均学分高达4.06,为年级第一,还发表了17篇学术论文。凭借优异的学术成绩,2013年,他顺利保送成为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师从天然气领域专家诸林教授。

2015年,毗邻迪拜的阿布扎比石油学院(PI)与西南石油大学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全校数百名符合条件的优秀研究生报名,经过层层筛选,蒋鹏作为化工院代表,连同全校其他5名同学,被PI录取。

初来乍到,面对全新的异国生活,蒋鹏迅速调整自己,开启比国内更加努力的奋斗模式,尽管阿联酋比国内晚4个小时,但为了及时和国内沟通科研,蒋鹏在清晨5点打开电脑,与国内实验室交流项目,晚上12点待到图书馆关门,然后回到寝室继续学习。他坦言:“人生就是升级打怪,不同阶段我要面对不同的困难,但我坚信,总有一天我能笑对苦难。”

度过最初的不适应,蒋鹏的生活与学业逐渐好转,他不仅结识了行业尖端的专家学者,了解到迪拜在内的中东各种不同的文化,接触到石油行业尖端大型设备。2015年,他还获得了由前国家石油部部长王涛先生设立的“王涛英才奖学金”。

蒋鹏希望在阿布扎比石油学院提供的广阔平台上,潜心钻研,飞得更远,“恰若大鹏迎风展翅,云起四方之志,扶摇九万华里,览尽天下盛世。”面对未来,他依旧充满斗志。

谢娜华西都市报记者刘皓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