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第二篇主要内容

小说由十三日记组成,作者在第一则里,写了“我”的那种“趋向光明,逃离黑暗的情绪表现”的指向,作为小说主题的张本,第二、三则日记,写“我”害怕被人吃,所以怀疑不决,恐惧不安,揭示出狂人“吃人”的社会观的形成,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狂人日记第二篇主要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狂人日记第二篇主要内容

狂人日记第二篇主要内容

小说由十三日记组成,作者在第一则里,写了“我”的那种“趋向光明,逃离黑暗的情绪表现”的指向,作为小说主题的张本,第二、三则日记,写“我”害怕被人吃,所以怀疑不决,恐惧不安,揭示出狂人“吃人”的社会观的形成。

第四则到第十则写“我”就决心要突破这个吃人的罗网,从实证到思辩,进而奋力抗争。日记的最后三则,是‘我’的呼吁和呐喊,急切希望一扫封建,向往“没有吃过人”的“新的生命”——现代人的出现。

这样《狂人日记》的十三则日记就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我” 的厌死求生,反抗封建礼教,渴求精神解放的生命情绪一个以小说的形式对。

《狂人日记》介绍: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狂人日记》一发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别”而引起了许多关注新文学的人们的注意。而它的特别,主要就在于它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小说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形式。此外,作者口中所带有的“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和新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寓热于冷”的风格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所以,茅盾说:当时“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

作者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