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问什么是笔法(问学张舜徽)

编者:对于国故研究如何入门,很多大家都给出过大同小异的书目张舜徽先生的《初学求书简目》的特点在于“素质”和内功的培养,按此书目逐一阅读,从文字学入手直到经史子集,所需时间会长于其他书目,但打下的基础较为全面扎实我们现代人忙忙碌碌,也许不太可能,但按其分类各选一书精读一遍还是很有必要的,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书友问什么是笔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书友问什么是笔法(问学张舜徽)

书友问什么是笔法

编者:对于国故研究如何入门,很多大家都给出过大同小异的书目。张舜徽先生的《初学求书简目》的特点在于“素质”和内功的培养,按此书目逐一阅读,从文字学入手直到经史子集,所需时间会长于其他书目,但打下的基础较为全面扎实。我们现代人忙忙碌碌,也许不太可能,但按其分类各选一书精读一遍还是很有必要的。

————————

余讲学陇上,兼授国立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学院两校课。为文、史两系讲“校雠学”及“国学概论”既毕,诸生好学者请问今后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因略举必读之书及下手功夫所宜讲求之事,相与勖励。但取浅易可行,俾能循序渐进。乃述所语成《初学求书简目》以授之。诸生皆已肄业大学,而以“初学”标目,非轻慢之也,实以远大期待之也。诸生虽已入上庠,习专业,然语乎学问之大,固犹初学耳。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姑以初学自处,则虚中能受,孜孜以求,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其必底于大成无疑也。志学之士,其勉乎哉!一九四七年十月六日舜徽记。

举列书目,不尚繁多,但取其切要而初学可通者略示入门之蹊径而已。书之易得者,不复注明版本。读书以识字为先,学文以多读为本。必于二者深造有得,而后可以理解群书。故晓示门径,以斯二者居首。

识字

下笔为文,可用今字今义;阅读旧籍,必识古字古义。士而有志习本国文史,则日接于目者,皆古书也。苟不识其文字,何由通其语意,故读书必以识字为先。古人称文字学为“小学”,意即在此,谓幼童入学,首在识字也。文字有形有音有义,分之则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合之则可统于一。初学从事于此,可阅读以下诸书:

《文字蒙求》四卷(清王筠撰,石印本)

此书从《说文解字》中纂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形声字中,仅收四种),凡二千四十四文。原以启发童蒙,实则已成为读说文者先路之导。王氏于每文之下,释以浅语,初学得此,可引起识字之兴趣。

《说文解字》十五卷(汉许慎撰,商务印书馆摹印大徐本)

阅《文字蒙求》后,可依其义例,取大徐本《说文》细读一过,分类辑录,使九千余文形、声、义了然于心。形声字为数太多,可以声为纲,将同从一声之字,比叙并列,可悟声中寓义之旨。

《说文解字注》十五卷(清段玉裁注,崇文书局本,石印本)

将《说文》分类钞录一过以后再看此书,比较易懂。段注精到处,全在发凡起例;其武断改字处,多不可从。

《说文释例》二十卷(清王筠撰,原刻本,世界书局石印本)

此书为王氏精心之作,融会贯通,自抒所得,多精到语。王氏又有《说文句读》三十卷,乃删取段氏《注》、桂氏《义证》而成,成书在《释例》之后,不及《释例》之精。

《说文古籀补》十四卷,附录一卷

《字说》一卷(吴大澂撰,写刻本,翻刻本)

吴氏以前,固有取铜器刻辞中之单字以上证《说文》者,然着为专书以补许书者之遗,则自吴氏始。其《字说》乃专据金文以考证古文字,篇幅虽简,精义颇多,足以启悟初学。 (《古籀补》有丁佛言、强运开补辑之书,兹不一一举例。)

《契文举例》二卷(清末孙诒让撰,蟫隐庐刻本)

《名原》二卷(孙诒让撰,光绪三十一年刊本,千顷堂书局翻印本)

孙氏于金文、甲文均有研究,《契文举例》一书,为我国学者有甲骨文字专著之始。又曾摭拾铜器遗文与甲骨刻辞证说古文字之形体,述为《名原》,乃我国学者用甲文考证古代文字之始。

金文、甲文之学,今已蔚为大国。自罗振玉、王国维以下,作者日多,述造益富,考证之功,后来居上。其书既丰,不可遍举。今但列吴、孙二家,既以明先贤提倡之功不可没,复由篇卷短简,可为守约之助耳。初学循兹阶梯,进而求诸后起之书,必深入而不欲出矣。研绎金文、甲文之后,始知字形之学,不可专据《说文》,廓然有以自广也。然初学必须精熟《说文》,而后有分析远古文字结构之识力。所以研究金文、甲文,必在精读《说文》之后,方能有下手处。为学贵能循序渐进,不可躐等,初学尤宜从基本上用功,切勿浅尝浮慕,虚骛高远。

以上字形

《广韵》五卷(宋陈彭年等重修,商务印书馆印本)

是书为古今音总汇,学者所宜详究。隋陆法言《切韵》即在其中,但由于后人增加字多,不易区辨耳。 《说文》每篆末所用反切,乃徐铉据孙愐《唐韵》补入,与《切韵》、《广韵》均有不同。

《音学辨微》一卷,《四声切韵表》一卷(清江永撰,四川刻本)

江氏音学湛深,而尤精于审声。此二者着墨不多,实为初学阶梯。必由此入门,方能于审声辨音,有所解悟。

《切韵考》六卷外篇三卷(清陈沣撰,四川刻本)

陈氏研究《广韵》,至为精邃。尝据反切上字四百五十二字彼此系联,共得四十声类,在声韵学上贡献极大。 《切韵考》卷六及外篇卷三,通论古今音韵源流得失,自抒心得,多精到语。

《说音》一卷(近人江谦撰,中华书局印本)

江氏重视双声之为用,此书发明极多,晓示学者循声求义之法,最为切要。尝谓“解形、声、义。通声为本”,确为不易之论。

研究字音之学,以审声为亟。至于考证古韵部居,又在其后。考明古韵,宋明学者已开其端,至清乃臻极盛。自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江有诰,下逮近代章炳麟、黄侃,皆号名家。分部虽有不同,要归于古疏今密。诸家著述俱在,卷帙浩繁,非初学所能卒读,如不得已,可取清代夏炘《古韵表集说》(北京大学出版部有排印本)一观。再参以近人音论之书,便可知其梗概。

近人专论音学著述,兹亦称列数种于下:

《古双声说·娘日二纽归泥说》(章炳麟撰,载《国故论衡》卷上)

《音略·声韵略说·声韵通例》(黄侃撰,载《黄季刚先生遗著专号》)

《文字学音篇》(钱玄同撰,北京大学出版部排印本)

《中国音韵学通论》(林尹撰,中华书局印本)

黄、钱并为章氏弟子,又以声韵学施教于各大学有年,影响最大。林为后起,兼问学问于黄、钱,于声韵讲求亦精。其书条理清晰,最便初学。

以上字音

《尔雅义疏》(清郝懿行,同治四年重刊本,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尔雅》一书,虽列入十三经,其实乃汉初学者裒集经师传注而成,为训诂之渊薮。清乾嘉时,邵晋涵撰《尔雅正义》,在郝疏前,其书甚精,可与郝疏并行。近世陈玉澍有《尔雅释例》五卷(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排印本),可以参考。

《小尔雅训纂》五卷,《附考》一卷(清宋翔凤撰,广州刻本)

《小尔雅》补《尔雅》之所未备,续加裒集,为十三篇。清儒理董是书,尚有胡承珙之《义证》,王煦之《疏》,葛其仁之《疏证》。葛书最下,宋书较翔实。

《方言笺疏》十三卷(清钱绎撰,广雅书局刻本)

扬雄《方言》,亦训诂之宗。钱氏疏证是书,由声转以明故训,在《方言》注说中为善本。

《释名疏证补》八卷(清末王先谦撰,湖南思贤讲舍刻本)

刘熙《释名》专主声训,以声音之理,解说万物得名之由,语多精谛。王氏以毕沅《疏证》为底本,用集解体例,汇萃众说,并附己见,撰为是书,亦甚翔实。

《广雅疏证》十卷,《博雅音》一卷(清王念孙撰,淮南书局本)

魏张揖续裒传注,欲以广《尔雅》之所未及,故名《广雅》。王氏疏证是书,至为精博。用古声通转之理贯穿故训,舍其自定古韵二十一部之说,绝口不谈,而惟以双声说字。所以启示治训诂学之途径,最为明切。隋代避炀帝讳,改《广雅》为《博雅》,曹宪作《博雅音》,王氏校定其书,附刊己作后。

《释大》八篇(王念孙撰,高邮王氏遗书本,渭南严氏单刻本)

王氏以双声之理贯穿故训,而训诂之学大明。又曾以守温字母为纲,类辑同义之字而系联之,初取凡字之有大义者依所隶字母加以汇释,撰成《释大》。今可见者,仅存牙、喉八母字八篇。上虞罗氏得其稿本,即刊入《高邮王氏遗书》以广其传。此虽为未完之书,而条例俱在,学者可由此领悟双声之为用,至大至广,乃讲明字义之康庄大道也。

以上字义

读文

文与学本不可离。清儒焦循谓“文非学无本,学非文不宣”,此真千古名言!尝见读书甚多、人皆称之为书簏者,而不能下笔为文,偶书笺启,亦辞句艰涩,至有文理不通者,众莫不讥讪之,而其人亦自引为终身憾事。此由少时读文不多,无所取则,故吐辞不能自达其意也。昔人言文章之事,不外“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字。后四字尚可由讲求得之,至于前四字,非可以语言形容,虽在父兄,不能移其子弟,全赖诵习前人文辞,优柔厌饫,以取揣摩之益。昔扬雄以善赋名,或问何以臻此,雄答以熟读千首赋,则自能之矣。可知为文之功,贵在多读。初学诵习古人文辞,宜自近代始。由明清至唐宋,然后及乎汉魏六朝,以上溯周秦。庶乎由浅入深,自近及远,有自得之乐。大抵唐宋以来文辞,明白宣畅,无不达之情,无难解之句,初学读之,自可舒展其气,以发为辞能达意之文。古今选辑古文者甚多,初学者可采用下列诸家选本。

《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清姚鼐选编,木刻本,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续古文辞类纂》三十四卷(清末王先谦选编,商务本)

姚氏纂古文辞,分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选录自周末至清初之文凡七百余篇,但有圈点,不加评定。王氏沿其体例,补选清代三十九家之文,编为《续编》。初学诵习古人文辞,可由此溯流而上。

《经史百家杂钞》二十六卷,《简编》二卷(清曾国藩选,商务本)

曾氏分古文辞为十一类,与姚氏分类有分合异同,而以著述、告语、记载三门统之。选录文辞,博及经史。篇幅较姚选为富,而卷数转少,一卷之中所包者多耳。曾氏又别选其中精要之文四十八篇,以备朝夕吟诵,名为《经史百家简编》,乃守约之本也。

姚、曾两家选本,皆不评点文法,俾读者能自知其妙。此是大家路数,与村塾所用选本如《古文观止》、《古文析义》、《古文笔法百篇》之类以推敲字句相尚者,迥然不同。二者相较,直有雅俗之分,学者宜知其高下也。姚、曾二家选本诵习之外,可进求清李兆洛《骈体文钞》、梁萧统《文选》读之,以略窥古今文辞之变。初学但求能为明白宣畅、辞能达意之文,不必规仿辞藻华丽、不切实用之文,然于古今文章流别、得失高下,不可不知。

右列识字、读文二端,乃有志读书者之基本功。必辨识古字,而后能开卷读书;必文笔条达,而后能自抒所得。加以多诵明畅之文,使思路清楚,亦有助于理解估计,故读文之事,尤不可缓。二端举矣,乃进而阅读经、史、子、集四部之书,循序渐进,必日起有功也。应读之书,类列如下:

一、经传

昔人综举六艺,有所谓“五经”、“六经”、“九经”、“十三经”诸名目。今日读书,不必为其所限。有列在十三经而不必即读者,如《仪礼》、《公羊传》、《榖梁传》是也;有未入十三经而不可不读者,如《国语》、《逸周书》、《大戴礼记》是也。必破此旧界,而后能推廓治学范围。经传中最重要者,则有:

《诗》三百篇

此是两周诗歌选集,实存三百五篇。可从其中考见政治得失、民间疾苦,不徒为文学之宗而已。汉人注解,有毛《传》郑《笺》;宋人注解,以朱熹《诗集传》为善。

《尚书》二十八篇

今通行本《尚书》,有五十八篇。其中惟二十八篇比较真实可信,余皆后出伪品,清代学者考论明晰,已成定论。清末吴汝纶有二十八篇写定本,可以采用。诵习时可取史记《五帝本纪》、夏、殷、周《本纪》对校读之。近代姚永朴有《尚书谊略》,今人杨筠如有《尚书核诂》均可参考。

《逸周书》五十九篇(并序为六十篇)

本称《周书》,“逸”字后人所加也。旧有七十一篇,著录于《汉书·艺文志》。班氏自注云“周史记”;颜《注》引刘向云:“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其中如《克殷》、《世俘》诸篇,足以补正《尚书》。清儒研究此书者甚多,以朱右曾《周书集训校释》为善,有崇文书局刻本,又最易得。

《左传》三十卷

此据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之卷数,指原书也。后世为之注或疏者多定为六十卷,由注说增丰耳。 《春秋》是鲁史旧名,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史事。文辞简略,全赖《左传》详述史实,补充其内容。行文亦条达畅利,在叙记文字中堪称上乘。初学可以杜注为读本,兼看孔疏,自能理解其义。

《国语》二十一卷

此书与《左传》相表里,多载春秋列国言论,国别为书,故名《国语》。记载断限,与《左传》同止于智伯之亡。昔人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外传》,明其可以并行也。三国时韦昭为此书作解,近人吴曾祺撰《国语韦解补正》,可采用。

《礼记》四十九篇

此即唐人所修《五经正义》中之《礼记》也。古人称解礼之文为记,《汉志·六艺略》礼类著录《记》百三十一篇,班氏自注云:“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汉世传《礼记》者,有戴德及其姪圣,各有选辑之本。此四十九篇即圣所传,故又称《小戴礼记》。其中除解礼之文外,多论列伦理政治之篇章,《大学》、《中庸》即其中之二篇。唐初列《礼记》入五经,所以重之也。汉有郑玄注,唐有孔颖达疏,最为翔实。清代朱彬《礼记训纂》,可以采用。

《大戴礼记》三十九篇

此汉人戴德所传,原有八十五篇,亡佚过半,今存者止此数。其中保存远古遗文不少,《夏小正》其一也。 《曾子》十篇,亦甚精醇。 《本命》、《易本命》诸篇,更涉及天地造化之理。其他有关伦理政治之论文,价值不在《小戴礼记》下。北周卢辩曾为此书作注,然甚简略。清代孔广森所撰《补注》、王聘珍所撰《解诂》,均胜旧注。

《论语》二十篇

此乃孔门弟子所记孔子之言行录,所载以问答之语为多,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殁,弟子各出所录,删除复重,纂为是篇,实后人研究孔子思想之重要依据。至其所言立身行己之道,有历久远而不可易者,犹可学于古训以为今用也。通常所用注本,为朱熹《集注》,可参看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

《孟子》七篇

此亦门人弟子所记,为研究孟子思想之唯一依据。文章亦恣肆奔放,无不达之情。叙事之文,以《左传》为美;说理之文,以《孟子》为高。初学熟诵其文,亦大有裨于属辞也。惟其中言心言性之语,多为宋明理学家所傅会,清儒戴震作《孟子字义疏证》及《原善》以正之,学者可究心焉。注本除朱熹《集注》外,宜参看清代焦循《孟子正义》。

《周易》十二篇

经文原止上下二篇。益以《彖》、《象》、《系辞》,各分上下,再加《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等四篇,故共十二篇,实《汉志》旧题也。此乃我国古代阐明事物变化原理之书,其道周普,无所不包,故称《周易》,亦简称《易》。 “易”是“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周易正义》已详言之。初学虽苦其辞奥衍难究,然不可不诵习其书,但可置于诵习其他经传之后,以求易于理解,能通其意也。注本可用程颐《易传》。

《周礼》六篇

此书原名《周官》,是战国时人裒集列邦分官设职制度,编为一部有系统之官制汇编。由于取材非一地,故彼此多牴牾。一部官制汇编而名为《周礼》,周乃周普、周遍之意,礼谓制度也。昔人以周代礼制目之,故尊之者谓为周公致太平之迹,黜之者目为刘歆伪造之书,互相攻诋,争论不休,而其实皆非也。必明乎斯旨,而后能知《周礼》一书之实质与作用。其中保存古器物、古文字尚多,可资考古,学者所宜籀绎。清末孙诒让所为《周礼正义》甚精博,远胜旧疏。

附:研究经传必须涉览之书

《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四部丛刊》本)

《经籍籑诂》(清阮元主编,世界书局缩印本)

以上音读训诂

《十三经注疏》(阮元刻本附校勘记,石印本,世界书局缩印阮本)

《清经解》(阮氏辑刻),《清经解续编》(王先谦辑刻,石印本)

以上经解(此类书卷帙浩繁,初学不必求木刻本,但得石印小本即可。无力购取者,可从图书馆借阅。)

《经学通论》,《经学历史》(清末皮锡瑞撰,商务印书馆本)

《经学通诰》(清末叶德辉撰,湖南教育会排印)

《经学教科书》(近人刘师培撰,《刘申叔先生遗书》本)

《经学略说》(近人章炳麟撰,章氏国学讲习会印本)

以上源流得失

二、史籍

史主记事,古今治乱兴衰、与章制度、人物高下、政教得失悉在焉。士必读史,而后能增益学识、开拓心胸,非特多识前言往行而已。宋代言道学者,谓读史使人心粗,非也。史籍浩繁,初学可取其常见而必读者览之,自可益人意智。其他开创体例之书,亦当知其内容,便于寻检事目。兹并举其要者如次:

《史记》一百三十卷

《汉书》一百卷

《后汉书》一百三十卷(范氏原书九十卷,益以《后汉书》八志三十卷。)

《三国志》六十五卷

此四史皆须通读,《史记》、《汉书》中保存论政论学之文及辞赋甚多,在我国未出现文集以前,此无异于文辞总集。且马、班皆以文学名世,读其书可学其文。 《汉书》十志,尤为精要,学者所宜详究。《后汉书》、《三国志》行文亦甚雅洁,诵习既久,自有益于修辞用字之功也。初学且耐心读四史,所得必多。至于通观全史,又在其后。四史刻本甚多,易于觅取。凡易得之书,例不注明版本,下皆仿此。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卷

此书上起战国,下终五代,贯穿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删繁存简,勒为一编。草创之始,虽有刘恕、刘攽、范祖禹分任纂辑史料、裒为长编;而删订润色,悉由司马光一人总其成。例如南北朝史实,纷乱难理,司马光笔削之后,条理分明;《唐纪》长编原为六百卷,司马光删订为八十卷。此非有大识力、大魄毅,而能运之以大手笔,绝不能办此。宜其编成之书,为当时及后人所叹服也。初学于此书,必须通读。胡三省注甚精博,亦须细心究览。如欲考知五代以后史事,可览毕沅《续资治通鉴》及陈鹤《明纪》。

《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

宋末马端临依仿唐杜佑《通典》体例,推广其门类,补充其内容,纂成详考典章制度之专书,分为二十四门。如欲探寻典制沿革,一检即得。此与专详治乱兴衰之《资治通鉴》可以相辅而行。清代续修之《续文献通考》及《清朝文献通考》,可以检寻宋以下各朝典制。

《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

南宋袁枢以每事为起讫,将《资治通鉴》改编为二百三十九事,每事自具首尾,便于寻览,学者称便。此例一开,遂为史籍辟一新径,纪传、编年之外,又有纪事本末体矣。效其体而从事纂述者,明陈邦瞻有宋史、元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有《明史纪事本末》,黄鸿寿有《清史纪事本末》,高士奇有《左传纪事本末》 ,李铭汉有《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其书甚多,虽不能遍览,然当知其体例,以便检寻史事。

《唐会要》一百卷,《五代会要》三十卷

会要是专详一代典章制度之书,宋初王溥作唐、五代《会要》,实创此体。以其断代为书,于一代典制稽考独详,自可补正史及《通典》、《通考》之缺漏,而检寻为便。沿其体而纂述者,南宋徐天麟有《西汉会要》、《东汉会要》,清代孙楷有《秦会要》,杨晨有《三国会要》,龙文彬有《明会要》。至于官修之书,则称会典,明清以来始盛,其例实导源于《大唐六典》,与会要复异,史料价值不大。

《华阳国志》十二卷

此乃我国古代之地方志也。东晋常璩记述自远古至东晋永和三年有关今汉中、四川及云贵等地风土人物,撰为是书,创后世地方志之体例。古代方志保存至今者,以此书为最早而最完好。其中所载史实,有时可补正史之缺。例如《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南征事甚简略,仅寥寥二十字,而此书《南中志》乃有数百字之详细记录。可知地方志之为用至弘,必加重视。揭斯一例,可概其余。 《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皆有此书。

《高僧传》十四卷

此乃我国古代佛教传记也。南朝梁释慧皎纂集汉魏六朝名僧行事,分为十门,述为类传。自后汉至唐初,共正传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唐释道宣效其体撰《续高僧传》,宋释赞宁纂《宋高僧传》,明代沙门如惺撰《明高僧传》。此种传记,为研究宗教源流者必须参考。

《畴人传》四十六卷

此即我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也。清代阮元编述是书,而尤详致于天文算法之发明。其后罗士琳有《续编》,诸可宝有《三编》,华世芳有《近代畴人著述记》,商务印书馆印本俱附刊在后,甚便检寻。

《四朝学案》

此即宋元以来学术史也。世界书局合印黄宗羲之《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江藩之《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唐鉴之《清朝学案小识》以成此书。初学欲知四朝学术流别,自可涉览。

《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近代梁启超着此二书,实为清代学术之总结。清代学术,成就巨大,唐鉴所撰《学案小识》、徐世昌所编《清儒学案》,皆不足以明一代学术之盛。梁氏于清代学术流别剖析最详,可从其中取得治学途径与方法。

附:研究史学必须涉览之书

《史通》(唐刘知几撰,世界书局印本)

《通志·总序》(宋郑樵撰,在《通志》卷首或坊刻《三通》序中)

《文史通义》(清章学诚撰,世界书局与《史通》合印成册)

此三书为史评要籍。于古代史书义例源流,剖析既明,且又各抒己见,读之可增广识力,初学必须详究。

以上史评

《廿二史札记》(清赵翼撰,世界书局印本)

《廿二史考异》(清钱大昕撰,潜研堂刻本,《丛书集成》本)

《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撰,广雅书局本,《丛书集成》本)

清代学者校理全史,以此三家用力最勤。钱、王主于考证,赵则综合论事,各有所长,可取有关部分参考之。

以上史考

《中国历史研究法》又《补编》(梁启超撰,商务印书馆印本)

《史学略说》(章炳麟撰,章氏国学讲习会印本)

《国史要义》(柳诒征撰,中华书局印本)

《中国史学概论》(朱希祖撰,辅仁大学印本)

近人综论史籍义例、源流及读法之书,以此数种为最适用,初学宜涉览及之。

以上综合论述

《中国史》(共四编,王桐龄编述,北平文化学社排印精装本四厚册)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编述,商务印书馆印精装本二厚册)

《中国通史》(吕思勉编述,开明书店印本上下册)

《中国通史要略》(缪凤林编述,商务印书馆印本三册)

今人所编通史,以此四家为善,纲举目张,条理分明,一变旧史之体式,成为有系统之书,初学涉览及之,可悟史籍新编之法。大抵治学不宜局限几部旧籍,自必参考新著,昔贤所谓“不薄今人爱古人”,学者宜识此意。

《中国文化史》(柳诒征编述,南京钟山书局印本上下册)

《中国文化史》(陈登原编述,世界书局印本上下册)

今人编文化史,以此二家为善。作者涉览既广,故取材甚丰。

以上新编通史

三、百家言

诸子之书,以立言为宗。论道论政,语多精诣。初学之士,所宜旁通博涉以自广也。今但取其切要而常见者举列如左:

《管子》

《商君书》

《老子》

《庄子》

《墨子》

《晏子》

《孙子》

《荀子》

《韩非子》

《吕氏春秋》

以上周秦诸子

《淮南子》

《盐铁论》

《法言》

《论衡》

《潜夫论》

《申鉴》

《中论》

《抱朴子》

《世说新语》

《颜氏家训》

以上汉魏六朝诸子

初学读书,不必讲求版本。能得清人精校精刻本固善,否则即以世界书局所印《诸子集成》为读本亦可。得一书而诸子之书俱在,无有便于此者。且其书所收入者,多属清人注本,又遍加句读,较木刻本之无句读者为佳。右列诸书,惟徐干《中论》不在其中,《汉魏丛书》、《四部丛刊》皆有之。

《读子卮言》(近人江瑔撰,商务印书馆印本)

《诸子通考》(近人孙德谦撰,江苏存古学堂印本)

《诸子考略》(近人姚永朴撰,正谊书局印本)

《诸子学述》(近人罗焌撰,商务印书馆印本)

此皆通论诸子之书,有论说,有考证。初学涉览及之,可于诸子源流得失、学说宗旨,憭然于心,而后有以辨其高下真伪。再取今人所编哲学史、思想史之类观之,庶乎百家之言,有以窥其旨要也。

以上近人通论之书

四、诗文集

我国至六朝时,虽已有自编文集之例,然今可得见之唐以前自编文集不多。至于汉魏人集,则皆后人从他书裒集而成者也。唐宋以来,由于雕板印刷之术盛行,文字传布之法乃广,于是诗文集遂日盛一日,不可胜读。今惟择取其重要者,略加标举。其无专集者,以总集补之。

《楚辞》

此乃西汉末年刘向裒集屈原、宋玉、景差、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及己作而编成之总集。 《楚辞》一名,亦向所定。屈原赋仅其中之一部分,凡《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天问》一篇,《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夫》各一篇,共二十五篇。初学切不可将《楚辞》与屈赋并为一谈。尝见引书者称“屈原楚辞”,误矣。 《楚辞》中屈、宋作宜熟读,注本可采用朱熹《楚辞集注》。

《文选》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选录远自先秦、下逮梁普通七年,凡一百数十家诗歌、辞赋、论赞、笺启、碑志、哀诔以及其他杂文,都为一集,世称“昭明文选”,实为唐以前文学精品之总集。唐人李善为之作注,极精博。今人高步瀛撰《文选李注义疏》,甚详赡。

《弘明集》

《广弘明集》

梁释僧佑裒辑自东汉迄梁佛学论文为《弘明集》十四卷,唐释道宣续辑自六朝至唐佛学论文为《广弘明集》三十卷,可据以考明禅学源流。其中保存唐以前遗文不少,如牟融《理惑论》,即在《弘明集》卷一;阮孝绪《七录序》,在《广弘明集》卷三,其他有用之文尚多,初不限于论佛也。二书均已收入《四部丛刊》。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清代严可均裒集自远古以至于隋三千四百九十七人之文成此总集,凡唐以前文辞悉在其中,全书七百四十六卷。私人无力购取者,可从图书馆借观。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近人丁福保裒集唐以前诗以成斯编,全书分十一集,五十四卷,探索唐以前诗者,不俟旁求。其中不少诗篇可取以证说史实。医学书局排印本可用。

《乐府诗集》

宋代郭茂倩裒集古代民歌散谣以成斯编,全书凡一百卷。明梅鼎祚编《古乐苑》五十二卷,又补其遗。

《杜工部集》

《元氏长庆集》

《白氏长庆集》

杜甫、元稹、白居易之诗,可以考史,与其他吟咏风月者不同。唐宋以来专集太多,兹举其最重要者数家以示例。

《韩昌黎集》

《柳河东集》

韩愈、柳宗元同为唐代文章高手,又同时而友善,因并称“韩柳”,唐以下究心古文者悉尊重之。

《欧阳文忠集》

《临川集》

《东坡七集》

欧阳修乃北宋文坛领袖,学问门路既广,诗词散文成就亦大。王安石一代伟人,于政治改革卓有高识,坐言而可起行,诗文并美,词以峭拔见长。苏轼多才多艺,兼擅众长,文既汪洋恣肆,诗词尤工。

《陆放翁全集》

《稼轩词》

陆游、辛弃疾乃南宋时爱国思想最浓厚之文学家。陆氏所作诗歌近万首,词亦婉丽飘逸,自具一格。辛词慷慨激昂,尤足以兴起人。

“诗不必人人皆作”,此顾炎武名言也。填词格律尤严,非初学所易为,皆不如写好散文之重要。初学但知欣赏诗词即可,不必轻动笔也。扬雄以善词赋名于西汉之末,晚乃自悔少作,目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唐代史学家刘知几亦自谓“耻以文士得名,期以述者自命”;所规甚远,皆足取法。至于有志在学问上用功,则不可不读清人文集,其目甚繁,今则未及举列,可参看《书目答问》,逐类求之。

以上总集专集

《文心雕龙》

《诗品》

此为梁代评文、评诗两部专著。刘勰《文心雕龙》分上下编,各二十五篇,篇又各系以赞,于文辞渊源流别、得失高下,剖析至明。钟嵘《诗品》分上中下三卷,品评自汉至梁一百二十家之五言诗,分别等第,显其优劣,区为上中下三品而类列之。此二书在古代文坛为创体,学者不可不观。

以上诗文评

五、综合论述

经、史、子、集四部必读之书,已略举于上矣,尚有综合四者加以论述之书,如笔记、辨伪、书目、通论之属是也。其所论述,既遍及四部,自当别为一类以区处之。兹亦分别举列其中重要之书如次:

《梦溪笔谈》(宋沈括撰,《四部丛刊续编》本)

《容斋五笔》(宋洪迈撰,《四部丛刊续编》本,又通行本)

《困学纪闻》(宋王应麟撰,《四部丛刊续编》本,又通行本)

《丹铅录》(明杨慎撰,通行本)

《笔乘》(明焦撰,《粤雅堂丛书》本)

《少室山房笔丛》(明胡应麟撰,广雅书局本)

《五杂俎》(明谢浙撰,襟霞阁本)

《广阳杂记》(清初刘献廷撰,《丛书集成》本)

《日知录》(清初顾炎武撰,通行本)

《十驾斋养心录》(清钱大昕撰,通行本)

《癸巳类稿》(清俞正燮撰,通行本)

《陔余丛考》(清赵翼撰,通行本)

《信摭》,《乙卯札记》,《丙辰札记》,《知非日札》,《阅书随札》(清章学诚撰,《章氏遗书》本)

《东塾读书记》(清末陈沣撰,通行本)

《无邪堂答问》(清末朱一新撰,广雅书局本)

笔记为读书心得之记录。自宋以来,作者日繁,览之可以裨益见闻,增进识解。在四部之书略涉涯涘以后,尤赖广览笔记以为积学之资。今择取朴学家笔记可资考证者十数家之书,称列如右,以为博闻之助。

以上笔记

《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书目答问》

汉、隋二志,必须精熟,此乃考明唐以前学术源流、书籍存佚之书。 《四库提要》论列古今学术流别尤详,读之可得治学门径。清末张之洞所为《书目答问》,分类举要,晓示学者求书之途,至为详尽,有志以博通自期者可常检之。

以上书目

《尚书古文疏证》(清阎若璩撰,《清经解续编》本)

《考信录》(清崔述撰,《崔东壁遗书》本)

右二书考证经传真伪、事实有无,于籀绎古书启示辩证伪书伪事之法,读之可以增进识力。康有为因鼓吹变法而著《新学伪经考》,此种有为而发之议论,流于偏激,故不及焉。

《四部正譌》(明胡应麟撰,在《少室山房笔丛》内)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近人梁启超撰,在《饮冰室合集》内)

右二书考辨之言,遍及四部。此外若明代宋濂之有《诸子辨》,清姚际恒有《古今伪书考》,皆甚翔实,非不可观;但初学贵在守约,能从其中取得辨伪之法即可,不必贪多也。

以上辨伪之书

《国学概论》(今人钟泰撰,中华书局印本)

《国学概论》(今人王易撰,中国文化服务社印本)

《国学概论》(今人钱穆撰,商务印书馆印本)

今人编述《国学概论》者众矣,此三家书较可适用。钟书分为六书、广韵、章句、六艺、诸子、目录、汉宋异同、文章体制等八章;王书分为经学、小学、哲学、史学等四编;钱书则随时代早晚,次第叙列历朝学术风尚,共为十章。大抵剖析源流,评骘高下,要言不烦,多中肯綮,此固三家所同也。初学涉览及之,必能于古今学术有所知其梗概矣。

以上新出概论

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台湾学生书局,200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