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鹤林寺僧壁(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题鹤林寺僧壁(李涉题鹤林寺僧舍)(1)

来自百度图片 侵删

古人出行不像我们现在那么方便,随手带了本子或手机就可以记录下所观所感,所以你会经常看到一些墙壁上、石头上、门上等地方见到一些诗作,那就是这些古人随手记下的灵感,比如苏轼著名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写在一个叫西林寺的寺庙的墙壁上的一首诗,再比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就是写在王安石邻居的墙壁上的一首诗。今天这首《题鹤林寺僧舍》,显而易见,这是诗人写在鹤林寺僧舍墙壁上的一首诗。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被流放到南方的李涉突然从醉醺醺的睡梦中惊醒,睁开朦胧的双眼仔细瞧了瞧,这大好的春光似乎马上就要溜走,而自己却还没有好好的欣赏一下……倍感愧疚的李涉强打起精神,拖着半醉半醒的身体,来到了南山脚下,开始了一段“梦游南山”的旅程!不知过了多久,李涉已经晃晃悠悠的来到了山上的一座寺庙——鹤林寺之中。既然来了,那就进去接受一下“洗礼”吧!于是这位欲醉还醒的“游人”漫游在寺院之中。不多时,偶遇一位高僧,便闲聊起来。这一聊不得了,李涉那颗一直被酒精麻醉的小心灵就像沐浴了春风一般,竟然开出了释然的花朵!难得!难得!已经在纷纷扰扰的世事中浸泡了那么久,居然在这里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不虚此行啊!

李涉一度被贬官流放,在流放期间,情绪极其消沉,然而就是在这一次登山游寺中,在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于是欣然题于寺院墙壁之上,以抒发其内心“又得浮生半日闲”之感慨。

题鹤林寺僧舍

唐 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格式】七言绝句

【名句】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基调】闲适

【年龄】不详

【译文】

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注释】

强(qiǎng):勉强。

因:由于。

过:游览,拜访。

竹院:即寺院。

话:动词,说话、闲聊的意思。

偷:在有的诗歌版本中作“又”字。

浮生:意为人生漂浮无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据考是作于诗人被流放期间。

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文宗时应召为太学博士,后来又被流放南方。在流放期间,诗人的情绪极其消沉。然而就是在这一次登山游寺中,在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于是欣然题于寺院墙壁之上,以抒发其内心“又得浮生半日闲”之感慨。

【赏析】

这首诗用词简练,但意境深远:韶光不为少年留,何况早已是青春已逝,“偷得浮生半日闲”也不失为一种人生的高级境界。

“终日昏昏醉梦间”,这是诗人遭遇流放时期消极情绪的真实描述。“忽闻春尽强登山”,诗人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春尽”具有“双关”的意味:一则是指自然界的春天将要过去了,更深层次的意思是代表人生青春岁月之有限。诗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这样枉费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闻春尽”之后振作精神“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逢”表示是无意之中碰到的;“话”,这里作动词,即聊天的意思,诗人遇到了佛者,便一吐心中的苦闷与不快。“偷得浮生半日闲”,这句诗点睛之笔。一个内心被尘事纷扰的凡人偶遇一位得道的高僧,正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高僧一语点醒梦中人,凡人不再烦恼。一个“偷”字,可以窥见诗人“窃喜”和释然的心态。

愿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愿已经适应了快节奏都市生活中的我们,也能有幸寻求自这“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幸福,哪怕真的是只有半日也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