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一件衣服(毛泽东的一件衣服)

前言

中国共产主义伟大的领导人,最伟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条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经济发展了,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点难做到。而我们共产党就是要做到难做到的事。

诸葛亮曾说:“俭以养德。”毛泽东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一辈子都在用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来要求自己,有时让人心疼,但更多的是对他这样人格的敬仰。

苦日子里艰苦朴素

毛泽东一生节俭的品质,与小时候的家庭教育息息相,他的父母一生都是勤勤恳恳,节俭朴素的。毛泽东出生时,家里还是相当困难的,毛泽东的父亲为了还债,只好去当兵。当兵回来后,攒了一些钱自己做了点小买卖,这才买了些地,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后,渐渐的毛泽东的家境才稍微殷实了些,不愁吃穿。

毛泽东的一件衣服(毛泽东的一件衣服)(1)

图 毛泽东

但毛泽东的父亲从小对毛泽东的要求就很严格。从来不让毛泽东坐享其成,小时候的毛泽东要不就是在记账,要不就是在田里干活,父亲也不会特意给他吃什么好的。

17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东山书院,成为了一名新式小学的学生。那时能上起学的,大多都是地主家庭,穿着很讲究的孩子。而毛泽东却是同学中的“另类”,那时的毛泽东,唯一一件能拿得出手的,就是一套短衫裤,平时也不舍得穿,就穿着破旧的衣裤去上学,所以班上的同学都瞧不起他。但毛泽东用自己优秀的文笔和成绩,赢得了老师们的欣赏。

毛泽东的一件衣服(毛泽东的一件衣服)(2)

图 毛泽东

当时大家在课上一起写古文,老师在看到毛泽东所写的文章后,很惊讶一个在读小学的孩子能写出这么优秀的文章,很是欣赏他。没过多久,老师便告诉毛泽东,说他不用再读小学了,推荐他去省城里读中学。也正是年少时老师对他的认可,让毛泽东懂得了,一个人能否成功或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不需要外表优越于他人,而是充实自己,内在更为重要。

在走上革命道路后,毛泽东更是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在延安时,毛泽东作为党最重要的领导人,依旧初心不改,他的衣服满是补丁,袜子也是缝缝补补直到不能再洗的程度。他说:“衣服不需要太好,我对衣服的要求就是能保暖,不会把肉露出来就好了。

然而,毛泽东棉衣里的棉花都露在外边,他依旧穿在身上。有一次,负责照顾毛泽东的女儿的韩桂馨在帮他缝补衣服,衣服补了又补已经不能再补了,心里实在想不通,战士们都穿上了崭新的新军装,为什么身为主席的他不能给自己申请一件新衣服呢。

毛泽东的一件衣服(毛泽东的一件衣服)(3)

图 韩桂馨

于是她便拿着衣服去问毛泽东,可毛泽东看了看衣服,笑着对她说:“就劳烦小韩阿姨再补补吧。”身边的工作人员看到毛泽东从始至终对自己都如此“抠门”,心疼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毛泽东却说:“衣服的好坏都不重要,我们比起那些在前线流血流汗的战士们,他们更需要衣服和补给,我们少穿一件新衣服,就能多买一颗子弹,我们的战士们就能少流血,我们就能早一天胜利。

1932年红军终于打下了福建漳州,胜利过后,战士们的伙食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有不少吃上了饭和猪肉,但毛泽东的铁饭盒里,依旧是青菜或者豆芽。

长征时期,妻子贺子珍为他炼了一小罐牛油,毛泽东视若珍宝。偶尔取出一点牛油加上盐做成一碗炒饭,毛泽东特别爱吃。他还把这一小罐牛油当成招待客人的“特产”,每当来了客人就招呼贺子珍将牛油拿出来做饭。

毛泽东的一件衣服(毛泽东的一件衣服)(4)

图 毛泽东在延安时

事实上,当时炼制的那种牛油并不好吃,都是用来加工肥皂或者蜡烛时才会用到,平时用牛油做饭,做出来的菜膻味特别重,而且凉了之后菜的表面就会凝固成很硬的一块油,更加难以下咽,但那时的毛泽东就是将这样的东西当成好东西。

后来在延安时,一位美国记者斯诺深入战区来到毛泽东的身边,出于对中国这位共产主义伟大领袖的好奇,两人进行了很密切的交谈。随后斯诺将自己所了解到的关于毛泽东的事情记录在了他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

毛泽东的一件衣服(毛泽东的一件衣服)(5)

图 毛泽东与斯诺

书里对于毛泽东时下生活的描写是这样的:“毛泽东夫妇居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萧然,设施简单,墙上只有地图。毛泽东夫妇唯一的奢侈品大概也就是墙上挂着的一顶蚊帐。除此之外,这位领导人的生活与普通的红军战士完全一样。他做了十年红军的领导人,曾无数次地没收了地主、官僚和说吏的财产,但他自己的个人财产只不过是一卷铺盖,一些随身衣物——其中有两套还是军装。他既是主席,也是红军的指挥员,但他所佩戴的两条红领章也和普通战士的一样。

好日子里依旧坚持

1949年1月末北平解放后,毛泽东等人从西柏坡迁入北京。到北京的那天,一整天的忙碌过后,毛泽东来到了位于北京香山公园南麓半山腰的双清别墅。当毛泽东进入卧室后,卧室内简简单单的布置都很朴素,但摆在面前的一张弹簧床引起了他的注意。

毛泽东的一件衣服(毛泽东的一件衣服)(6)

图 北京香山双清别墅

这张弹簧床是之前住在这里的主人用过的,打扫别墅的同志看到这张弹簧床特别高级,也很舒适,就想着留给主席用,希望他可以休息的更好一些。

但毛泽东却“意外”地生气了,他对警卫说道:“为什么要给我准备这样的床?这床比木板床要多花多少钱,为什么昨天还能睡在硬木板床上,今天就不能睡了?我睡木板床已经习惯了,觉得睡木板床就很好,我不喜欢这个床。”说完便向警卫招手,示意把床给他拿走。

可当时正值夜晚,根本没地方给毛泽东找木板床。毛泽东这几日舟车劳顿,马不停蹄地到处忙碌,大家都知道毛泽东已经很疲倦了。于是警卫们便商量,想劝毛泽东先在弹簧床上“将就”一晚。

但正坐在办公桌前看公文的毛泽东听到他们的想法,头也不抬地说:“弄来木板床我再睡。”尽管大家都知道毛泽东习惯白天睡觉,晚上办公,心疼他的劳累却拗不过这位领袖。于是立刻让管理科的同事联系到一位木匠,请他为毛泽东制作一张木床出来。

毛泽东的一件衣服(毛泽东的一件衣服)(7)

图 毛泽东在床上看书

终于在第二天中午,木板床做好了,毛泽东见后,这才露出来满意的笑容。这张床十分简易朴实,毛泽东在香山时一直睡在上边,后来搬进中南海居住,也将这张床带去,但做了些改动。由于毛泽东手不释书,所以便将这木床加宽后,将外侧加高,内侧放低,一边睡人,一边放书。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变化。但毛泽东仍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不仅自己做到,家里人的生活也跟他一样。1949年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与刘思齐结婚,婚礼办了三桌简简单单的酒席,宴请了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婚宴后,毛泽东送给了毛岸英和刘思齐一件黑色的旧军大衣作为结婚礼物。毛泽东说:“你们结婚了,我很高兴,我没什么贵重礼物,就这一件大衣,白天岸英穿,晚上你们盖在被子上,你们俩都有份。爸爸欠你们太多了,只要你们能幸福,我就没什么遗憾了。”

毛泽东的一件衣服(毛泽东的一件衣服)(8)

图 毛泽东、毛岸英、刘思齐和李讷的合照

离开中南海后,两人捧着父亲送的贺礼,回到了他俩的新房——李克农为他俩腾出的一间办公室。屋子里的墙上贴着一张大大的喜字,除此之外只有一张木制的硬板床,床上有两床被子,其中一条还是刘思齐带来的。

毛主席的“老朋友们”

1949年10月3日,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与苏联正式建交。两个月后,毛泽东第一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身份出访苏联。

毛泽东的一件衣服(毛泽东的一件衣服)(9)

图 毛泽东与斯大林

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登上了前往莫斯科的专列。当时在专列上,服务人员为毛泽东准备了一双深褐色的牛皮拖鞋。毛泽东在床上休息过后,看到了床边放着的皮拖鞋,便穿上试了试。试过后的毛泽东很是欢喜,觉得很是舒服。

随着路程的增加,进入苏联境内的专列上,车厢内的温度也越来越低,俗话说“寒从脚起”,时任毛泽东卫士组长的李家骥很是机敏地想到这里,便想把皮拖鞋换掉,让毛泽东换上皮鞋,怕主席受冻。来到毛泽东的车厢后,正当弯腰拿鞋时,躺在床上看书的毛泽东赶忙阻止道:“别拿走呀,这双鞋我很喜欢。”后来毛泽东便把它带回国随身使用了,这一用就是整整27年。

这双“有年头”的皮拖鞋跟着毛泽东走过了大江南北,毛泽东去哪里巡视,它便出现在哪里,虽然破破烂烂,一直缝缝补补,但仍深得毛泽东的偏爱,直到毛泽东逝世,它才功成身退,现被收藏于韶山毛泽东纪念馆。

毛泽东的一件衣服(毛泽东的一件衣服)(10)

图 毛泽东的皮拖鞋

1966年6月的一天,在湖南长沙街头的一家鞋匠铺子里,有人送来了一双破破烂烂的皮拖鞋,来请鞋匠帮其修补。当时,鞋匠拿起皮拖鞋检查时,一时竟不知该说些什么,半截的鞋面已经被补过很多次,鞋底眼看也要穿漏了,这么破的鞋要怎么补,简直没有一块好地方,无从下手啊。于是鞋匠对着送鞋的人摇了摇头,“买双新的吧。”话音一落,鞋匠便将皮拖鞋扔到了一旁,扭过头去再不看它。

当时负责毛泽东生活起居及警卫工作的肖根如,捡起地上的鞋子,再三恳求着鞋匠,“这是我爷爷的鞋子,他很喜欢穿,拜托您就给补补吧。”终于,在肖根如软磨硬泡下,鞋匠不情愿但又无奈地答应了他。最后,肖根如将补好的鞋子带回了省委九处。

1967年毛泽东从武汉前往上海,照顾主席起居的工作人员在收拾行李的时候,忘记把装皮拖鞋的行李袋封住,在搬运行李上下楼的过程中,这双拖鞋便从行李袋中滑落了下来。过了一会儿,路过的驻地警卫在楼里巡逻时,看到了地上掉着的拖鞋,破破烂烂的样子,警卫万万没想到毛主席的住所,会出现这样破烂的拖鞋,心中还想着千万不能让毛泽东看到,便赶忙捡起来,扔到了外边。

毛泽东的一件衣服(毛泽东的一件衣服)(11)

图 毛泽东在专列上

不久后毛泽东的生活秘书要检查行李是否有遗落,这时才发现毛泽东最爱的皮拖鞋不见了,急忙招呼大家一起回楼上寻找。众人寻找拖鞋的声音这才传到了巡逻警卫的耳朵里,刚开始压根没去想自己刚才扔掉的就是毛泽东的拖鞋,直到听到大家的描述,这才恍然大悟,明白过来自己扔掉的就是毛泽东最心爱的拖鞋,心想这下坏了,赶忙冲下楼,到垃圾桶里找回了拖鞋。

这双“命运多舛”的拖鞋还丢过一次。1974年毛泽东返乡时候,再次住到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省委九所六号楼。长沙当时天气很是潮湿,负责照顾毛泽东起居的周福明怕鞋子潮热,毛泽东穿着不舒服,于是趁毛泽东午睡休息的时候,将鞋子拿到外边阳台上去晒晒。等到毛泽东快起床前,周福明去阳台准备将鞋子拿回去的时候,鞋子不见了。这时周福明着急了,赶忙到处打听,看谁见到了主席的拖鞋。询问值勤人员时,才得知,值勤人员看到阳台上放着一双破鞋,心想是谁这么不小心,将这么破烂的鞋放在主席休息的地方,害怕领导们看到很不雅观,便拿去丢掉了。值勤人员急忙跑到垃圾箱里将拖鞋捡了回来,他哪里知道,他丢掉的,正是毛泽东心爱的穿了二十多年之久的“老拖鞋”。

他有一件黄色的羊毛衫,穿了很久很久,直到衣领上的扣子掉了,胳膊肘那里早已破了又破,但他仍旧打上补丁继续穿着,甚至在1949年10月1日,建国大典上,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时,中山装里面还套着它。后来实在不能穿了,他也没有丢掉,一直保存在衣柜中。

毛泽东的一件衣服(毛泽东的一件衣服)(12)

图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讲话

毛泽东穿衣喜欢宽松,每到春秋之时,时常看到的毛泽东都是披着一件宽敞的大睡衣。从五十年代这件睡衣做好,一直穿到1971年,上面留下令人难以置信数量的补丁——73个。睡衣材质是木质棉,这种材质本就比较脆弱,根本经不起长时间的折腾,时间一长,就会变酥,稍微一扯动,就会变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漏洞。但毛泽东丝毫不在乎,只要能补好,就一直“将就”着。

毛泽东的一件衣服(毛泽东的一件衣服)(13)

图 毛泽东的睡衣

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不免要接待来华访问的外国贵宾。但毛泽东对自己的衣着实在是“不在意”。毛泽东一生都喜欢穿老式的长筒纱袜,而这种薄薄的纱袜上边,依旧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补丁。而且这种纱袜,如果穿得时间太久,就会失去弹性,就像一层纱布似的,在脚上套不住,脚踝往上就会掉下来,堆在一起。

照顾毛泽东的工作人员多次劝毛泽东换一些新的衣袜,他却总说身上的还能穿。渐渐地大家在毛泽东日常生活中也就不再提这个事了。但会见外宾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工作人员每次在毛泽东参会前都叮嘱他,“主席您一定记住,接见外宾的时候,别把脚伸出来,坐在沙发上的时候记得把腿收回去,不然一伸脚就露馅了,毕竟家丑不可外扬。”

毛泽东的一件衣服(毛泽东的一件衣服)(14)

图 毛泽东穿过的纱袜

因为身边人的多次提醒,慢慢地毛泽东也就记住了,养成了一种习惯。但在一次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见面时,这位延安时期就采访过毛泽东的老朋友又一次细心地发现了毛泽东的“秘密”,他在报道中写道,

“毛的脚上穿着一双已经需要擦油的棕色皮鞋,一双纱袜松松地掉到了脚踝上。”

毛泽东的一件衣服(毛泽东的一件衣服)(15)

图 毛泽东与斯诺

熟读史书的毛泽东,时刻用历史中李自成农民起义但最终失败的故事自省。当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队劫富济贫,以均田免粮的政策得到了大批贫苦百姓的支持,最终推翻名存实亡的明朝,但他在进京后治下不严,放任部下烧杀抢掠,最终失了民心,导致败北。李自成的故事充分说明了“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道理。对比先人,毛泽东心里知道,共产党虽然起源于农民力量,经历了太多苦难,但解放后依旧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人民为本,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才是最最重要的。他严格要求自己,身边所有的事物都要以朴素为标准,住所栽种的花草,要简单,每天的伙食标准要简单,身边的人不能搞特殊,一切向人民看起,他教育其他共产党人,要将精力放在为人民服务上,明辨是非,切勿“上行下效”,只顾自己快活,丢了原则。

如果说,毛泽东年幼时是被父亲强制要求勤俭,那后来的人生道路上,他从不中断自己的原则,任环境如何变化,依旧能不忘初心,以艰苦朴素的生活时刻提醒自己,以勤俭节约的原则约束自己,永远都是我们的榜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