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剧名家概述(巡抚王文韶豪绅叶德辉都是老戏迷)

湘剧名家概述(巡抚王文韶豪绅叶德辉都是老戏迷)(1)

湖南省湘剧院《哑女告状》

湖南地方戏曲一共有19个剧种。其中湘剧、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等8个剧种,称为大戏。湖南花鼓戏的6个流派和其它5个剧种,则被称为民间小戏或民族戏。大戏是指演出排场较大、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所演的剧目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剧种。小戏是指民间自娱自乐、角色较少、情节较简单的小型戏曲。不过,大戏与小戏的划分,只是约定成俗,并非一成不变。实际上,作为小戏的湖南花鼓戏,经过不断发展壮大,其影响力早已超过了8个大戏剧种。

8个大戏剧种中,有两个剧种叫湘剧:一个叫湘剧,另一个叫衡阳湘剧。都是湘剧,为何分为两个剧种?其实,前面那个湘剧,准确地说应该叫长沙湘剧,主要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由于省垣的地理优势,长沙湘剧占据了主流地位,故称为湘剧。而流行于衡阳、郴州一带的衡阳湘剧,则被视为湘剧的一个分支。不过,尽管衡阳湘剧早已成为一个独立剧种,可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它申报的项目名称仍然是“湘剧”,而不是“衡阳湘剧”。由此可见,长沙湘剧与衡阳湘剧本质上还是亲兄弟。

湘剧名家概述(巡抚王文韶豪绅叶德辉都是老戏迷)(2)

湖南省湘剧院《马陵道》

即便是亲兄弟,两者还是有一些差别。声腔是一个剧种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一个剧种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主要标志。长沙湘剧有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四大声腔,现以高腔和弹腔为主。长沙湘剧的高腔,源于江西弋阳腔。明朝初年的“江西填湖广”大移民,将弋阳腔带到了湖南,与长沙、湘潭的民间音乐、方言、民俗相结合,形成了长沙湘剧早期的声腔。低牌子也称低腔、低词,据说其渊源可上溯到元代的杂剧和南北曲。明末清初,昆腔传入湖南后,也曾被长沙湘剧吸收,不过后来逐渐衰落,如今的长沙湘剧已无昆腔剧目。清乾隆年间,弹腔在湖南流行,成为了长沙湘剧的主要声腔。长沙湘剧现存剧目中,高腔和弹腔剧目占98%以上。

衡阳湘剧有昆腔、高腔、弹腔三种声腔,现以弹腔为主。昆腔是衡阳湘剧最初的声腔。据说它的源头,是明代天启七年(1627年),桂王就藩衡州,带来的昆腔戏班。明末,王府伶人流散民间,搭班演出,昆曲遂与地方方言和民歌音乐相结合,形成了衡阳湘剧的昆腔。弋阳腔传入后,又形成了衡阳湘剧的高腔。弹腔传入后,昆腔和高腔逐渐被边缘化,弹腔在衡阳湘剧中占据了主要地位。衡阳湘剧现存剧目中,弹腔剧目约占70%,昆腔和高腔剧目约占30%。

无论是长沙湘剧还是衡阳湘剧,历史都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但是,湘剧这个名称,却直到1920年才有。在此之前,长沙湘剧戏班一般称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或湘潭班子。衡阳湘剧戏班称为衡州班子或衡州大戏班子。1920年,长沙出版的刊物《湖南戏考》第一集,有西兴散人所作的序言。序中说:“闻之顾曲家,湘剧全盛于清同光间。”湘剧这个名称,才正式见诸文字记载。

湘剧名家概述(巡抚王文韶豪绅叶德辉都是老戏迷)(3)

湖南省湘剧院《十三福》

晚清是湘剧鼎盛时期。由于是正统的地方大戏,湘剧受到了许多达官贵人的追捧。如同治年间和光绪年间先后两次担任湖南巡抚的王文韶,就是湘剧的铁杆戏迷。中华书局出版的《王文韶日记》中,有45条关于王文韶在长沙看戏的记载。日记中提到的戏班有普庆、五云、仁和、泰益、庆和、玉联、人和、永和、小普庆、保和、清华等11个。提到的昆腔剧目有《游园》、《看状》、《剌虎》、《和番》、《秋千》、《叠罗汉》等,弹腔剧目有《探母》、《审头》、《三进士》、《错姻缘》、《马芳围城》等。最让人大开眼界的是,光绪十五年九月初六(1889年9月30日)的一次官方活动中,仁和、泰益、清华三个戏班联合演出《马芳围城》,上台的演员竟多达百余人。那种壮观场面,连老戏迷王文韶都叹为观止。

当时有位叫李芝云的湘剧艺人,极受王文韶赏识。据范舟《封疆大吏与湘剧》一文考证,李芝云是湖南岳阳人,生于咸丰初年,五云科班出身。据说其人温文尔雅,风姿潇洒,又会武功,扮演雉尾、文巾、罗帽、盔靠、穷生等各式各样的角色,无一不精,被观众誉为近百年来湘剧小生全材。从清末到民初,李芝云载誉湘城,历三十年而不衰。王文韶曾夸赞李芝云为“湘中艺林第一人”。

湘剧老艺人中还流传着一个感人故事。太平天国战乱时期,江苏富豪吴少云来长沙避难。吴少云酷爱戏曲,曾资助湘剧艺人组建仁和、清华等戏班,与李芝云一见如故,情同手足。后吴少云家道中落,李芝云倾其私囊,助吴少云纳粟捐官,被分发到云南。光绪十五年(1889年),王文韶升迁云贵总督。李芝云便央求王文韶关照吴少云。吴少云得以担任大理通判。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王文韶入京担任帮办北洋事务大臣。而吴少云偶因失职被削官,流落云南,无以度日。李芝云闻讯后,日夜焦虑,决心为好友解难,于是只身赴京,求见王文韶。但由于王文韶政务纷繁,李芝云进京月余未获一见。无奈之下,李芝云在王文韶府门前长跪不起,哀告吴少云在云南冤情。王文韶被李芝云的情义打动,答应施以援手。不久,吴少云得以官复原职。

湘剧名家概述(巡抚王文韶豪绅叶德辉都是老戏迷)(4)

湖南省湘剧院《生死牌》

晚清湖南豪绅叶德辉,是湘剧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不仅酷爱湘剧,同时还是戏班和剧院的老板。湖南规模最大、演艺最精、名声最盛的湘剧戏班同春班,就是叶德辉牵头组建的。湖南最早的湘剧演出专用剧院同春园,也是叶德辉利用自己私宅的后园改建的。叶德辉的同春班,精英荟萃,人才济济,演职人员多达300余人。受到湖南巡抚王文韶赏识的湘剧小生李芝云,也是同春班的成员。

同春班内部,按演艺水平和行头好坏,分为天、地、玄、黄四个演出单位。天、地字号班子在戏园和堂会演出,玄、黄字号班子包演庙台戏。演出的价格,也是按等级收费。天字每场24串钱,地字20串,玄字16串,黄字12串。演员工资按演艺水平高低付酬,相差悬殊。辛亥革命后,叶德辉将同春班的事务,交给李芝云等31人管理,自己退居幕后。所以,同春班又称“卅一堂”。

叶德辉对于湘剧的发展,无疑发挥过重要作用。不过,叶德辉其人比较好色,与众多湘剧伶人纠葛不清,绯闻不断。为争抢某名伶,他曾与曾国藩之孙曾广钧大打出手,令人侧目。传说叶德辉又好男色,曾看上春台班的俊俏小生言道南,小生不甘受辱,喝镪水自杀。

湘剧名家概述(巡抚王文韶豪绅叶德辉都是老戏迷)(5)

湖南省湘剧院《拜月记》

说到湘剧的老戏迷,不能不提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的孙子胡绳生。胡绳生原籍益阳,世居长沙,20岁时纳粟捐官,因不太适应官场生活,后辞职经商。胡绳生对戏曲十分热爱。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集合一批湘剧票友,创办了著名的湘剧业余演出团体“闲吟曲社”。曾刊印《湖南戏考》、《戏源复活》两种刊物,并搜集校正湘剧传统剧本30余集,剧目400多个。该社历时20年,阵容强大,影响很大。

抗日战争时期,长沙湘剧艺人先后组成七个湘剧抗敌宣传队,分赴湘南、桂北等地,宣传抗日。抗战后期,不少名演员在战火中牺牲,湘剧受到严重摧残。1949年以后,湘剧班社陆续改组为湘剧团。1960年,湖南省成立了湘剧院。几十年来,湘剧院取得了不少成就。湘剧传统剧目《拜月记》、《生死牌》,拍成电影,风靡全国;湘剧现代戏《园丁之歌》,历经波折,影响巨大;湘剧高腔《山鬼》,参演中国首届戏剧节,震惊剧坛;湘剧高腔《马陵道》,获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

2006年,湘剧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保护单位为衡阳湘剧艺术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湖南省湘剧院、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桂阳县湘剧保护传承中心新增为湘剧项目的保护单位。长沙市还将湘江剧院定为“湖湘戏剧传统文化基地”,作为长沙湘剧和花鼓戏固定的演出剧场。不过,虽然获得了政府的大力保护,却难改湘剧观众越来越少的残酷现实。2009年,湖南红网甚至引发了一场《湘剧,将黯然退出历史舞台?》的网络对话,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对湘剧的不同看法。

王文韶、叶德辉、胡绳生们早已远去,湘剧昔日的辉煌也一去不返。可保护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始终是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文/谢志东)

湘剧名家概述(巡抚王文韶豪绅叶德辉都是老戏迷)(6)

湖南省湘剧院《子血》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戏曲研究所《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5:湘剧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2、湖南省戏曲研究所《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3:衡阳湘剧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3、范舟《封疆大吏与湘剧》(艺海,2018年第1期)

4、袁庆述《湘剧功臣叶德辉》(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