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对后金有哪些胜仗(明朝对后金野战不能打么)

明冤.第二章.⑪

明朝对后金有哪些胜仗(明朝对后金野战不能打么)(1)

因为前面几次野战的失败,就断定在野战中永远无法战胜敌人,必须回避野战,只能修城守城。这种僵化思维之荒唐,稍有头脑者都能明白。而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不仅当时一些官员将领,甚至现代许多人,都偏偏抱有这种荒唐观念。

应该问他们一下。哪支军队天生能野战?今天不能野战,就永远不能野战?这个场合野战不行,就等于所有场合野战都不行?兵少时野战失败,兵多时,还一定失败?在正面作战失败,难道埋伏偷袭也没机会?什么战争是可以放弃野战,只靠修城守城来获取胜利的?

军队野战能力无非取决于训练水平,装备条件,和将领的指挥能力。要打胜仗,就必须在这些方面硬碰硬,一个个问题解决。先灌输所谓游牧狩猎部族军队野战无敌的思想,那是把自己吓死。蒙古骑兵据说野战无敌,还不是在朱元璋时期,和朱棣时期被明军打得满地找牙?

以明朝的人才数量,物资条件,要训练出野战能力碾压后金的军队,完全可以实现。嘉靖时期打击倭寇,一开始明军也是遇见倭寇一触即溃,戚继光训练戚家军后,就变成明军野战无敌,倭寇望风而逃。

如果从上到下都灌输后金野战无敌,明军只能守城,那这种灌输本身就成为心理暗示,结果到了被逼不得不打野战,哪怕兵力和战力相当,也会出现兵将信心突然丧失而溃败。反之,如果能竖立起必须打赢野战的决心,逐步培养军兵打野战的胆气,这才有争胜的可能。

正如熊廷弼给前线将领的指示中所说:“各官军见主兵者,不言不语,不遣不调,亦必谓‘上之人且怕鞑子,而况于我’,则何以壮三军之胆,鼓屡败之气哉?夫犁庭扫穴之事,今何敢望。而计处零窃雕抢之贼,使军士今日杀几级,明日杀几级,渐渐滑其手而大其胆,日复一日,而士气自鼓,军威自振。勿谓此小小意思若不屑为,而谩言将大有所图也。”[1]

熊廷弼的这一军事思想,也正和后来毛文龙东江之实践,不谋而合。

对明朝来说,野战不是能不能打的问题,而是必须要打,下定决心,也一定能打赢的问题。只知道死守据点,等于把战争主动权拱手让人,等于未战先败。只有敢打野战,才有可能窥伺敌方的薄弱环节,抓住对己方有利的战机,在有利于己方的时间和地点歼灭击溃敌军。这不过是最浅显的道理。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战斗力确实低于日军,但即便如此,也不等于说放弃野战。

孙承宗等人关外修城的理由无非是既想积极进取,又认为野战打不过后金,那就只能依托坚城,步步推进。这表面上看似乎是扬长避短,攻守兼备,两全其美,但这种策略其实是攻不成攻,守不成守。

说守,别人可以绕开你的城池,绕道蓟门,攻进关内。说攻,修建宁远、大凌河这些城池本身是害怕野战,既然如此当然不会主动进攻,只能龟缩在城里,成天等着别人来攻你。别人不来打,你就拿对方没有办法。

在金人后方稳固的情况下,明朝关外几个孤零零的据点,就算攻不下来,后金也可以长期围困。如果明方派出军队去解围。这样的形势就变作后金围城打援,以逸待劳,等你进入预定的战场来。

为害怕野战而修城,修城的结果却是让明军在更被动的形势下进行野战,这就是孙承宗和袁崇焕等人推行的政策的实质。

这个政策的唯一作用就是白白消耗明朝政府本就极端紧张的人力物力资源。


[1] 熊廷弼.前经略书牍第二.与柴、李、贺三总兵 又 己未十月二十日//熊廷弼集.87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