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十种专用方法(谈诗歌鉴赏的技巧)

诗歌鉴赏应必备的审美接受能力


诗歌鉴赏的十种专用方法(谈诗歌鉴赏的技巧)(1)

一.关于刘勰提出的诗文鉴赏中的“深识鉴奥”的解说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泽方美。知音君子,其意垂焉。”

其意是说:只有深入精辟的见解,才能使读者识别体会到艺术作品中的内蕴及微妙,达到心灵的沟通,获得精神的欢悦,艺术美的享受就像春天, 站在高处,大家会感到一种生机勃然的怡悦和欢畅,就像悠扬的乐声和美味,总是能够留住来往的客人一样,这是因为优秀的作品,就像那被举国推崇的兰花一样,娇姿百态,散发着久长的芬芳,作品也可称之为国花啊,只要经过细心的把玩,体味 你就能感受领悟到她的美妙,真正的欣赏者,怎么能不把自己整个的心交给她呢。

诗歌鉴赏的十种专用方法(谈诗歌鉴赏的技巧)(2)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

刘勰的这段精彩的论述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优秀的作品含孕着深蕴和奥妙,就像兰花的幽香,就像美乐和佳肴一样,有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魅力。

第二,登高望远方有满目春色,作品的微妙魅人之处,只有深识之人才会发现,领略。

也是在这“知音篇”中他说:“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难道文章十分深奥吗?怕的只是自己认识鉴别的能力太浅薄罢了);

第三,要达到“鉴奥”而“欢然内怿”的并非容易,除了深刻的实践,还需“知音君子其意垂焉”,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之中,贴近、深入它,“其香弥芳;”反复“玩绎”才能见其美妙。

刘勰提出的以上这段“深识见奥”的理论中,向我们阐述了:读者在阅读诗文过程当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条件,才能顺利完成阅读活动的观点。

怎样才能做到“深识见奥”呢?刘勰提出了他的看法:“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嵝,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他说:大凡操奏千支曲子之后才能通晓音乐,观看千把宝剑之后才能识别剑器;所以全面观察的方法,务必先要广博地观览。观看过高山更显出土堆的小,经过沧海更识别沟水的浅。对文章轻重的评论没有私心,对作品的爱憎没有偏见,然后评论文章作品才能做到公平合理像衡器衡量东西一样,分析文章作品才能做到明晰全面如明镜。

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观千剑”,“博观”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鉴赏诗文,要洞悉诗文——“即艺术作品中的内蕴及微妙,首先要见多识广。也就是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的:“不破万卷书,不行万里程,读不得杜诗。”

“破万卷书”是“学识”;行万里路程是“见识”是否还有其他的内容呢?

明代的袁宗道在《士器识而后文艺》中重新提出唐代裴行俭“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的命题。在他看来,文人应当首先具有高尚的品德,宏阔的胸襟,深远的识见即“器识”才能从事艺术活动。他并且说:“虽然识先矣,而尤要焉。”

阅读活动中,有时人云亦云,陈词滥调,是非不明,并不单纯在于这个人的品德怎样低下,胸襟多么空虚,关键在“无识”。无识就会把学问做错了,就会思想不对头,方向歪了,是鉴赏的大忌。

后来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说林》中又提出志识”与“器识”大体相同

尤其清代学者叶燮提出诗歌鉴赏应当具有知解、辨识诗歌中“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倘恍以为情”的——专识。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是一项专门的学问,鉴赏诗歌需要“专识”。

总之,在诗文鉴赏活动中,博览精研为“鉴识”偏于感性实践经验的为“见识”勤于书本理性知识的为“学识”;重在艺术规律把握的可称为“专识”;强调创作或鉴赏者主体修养的是“器识”“志识”;是非分明的为“卓识”;慧眼独具的为“只识”、上下古今谓之“博识”;勾连八方为“通识”。 我以为诗歌审美鉴赏主体需要凝聚以上复合的审美接受能力,才能达到刘勰所言的“深识鉴奥”。 而要形成这样的审美接受能力需要有着长期的诗歌鉴赏实践,一点点积累才逐渐形成的。

二.举例分析:诗歌鉴赏必备的审美接受能力。

文学创作与鉴赏本是一种往复逆向运动的关系,作者通过创作完成对客观生活的形象反映,把现实生活丰富的内容,凝缩到艺术作品之中,而读者通过欣赏在作品艺术形象的诱发下感知和认识也许比作品包蕴着更为丰富的生活原貌。

一部文学作品价值的实现,在于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努力。这一点作者与读者基本是相同或相近的。

金圣叹在《水浒第九回批》中说:“读者之胸中,有针有线,始信作者之腕下有经有纬”。

鲁迅先生在《热风.圣武》中说:“是弹琴人么?别人心上也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么?别人也需是发声器才会共鸣。”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因为任何一种对象,只对与之相适应的感觉才有意义,如果你愿意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诗歌鉴赏必备的审美接受能力

1·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诗歌的语言特点是高度的凝练,几十个字道出诗人的一段情思,尤其是古诗,距离我们少则百年,多则千年,怎样“识”得诗中情思的庐山真面目,确实是件难事。刘勰感慨道:“文情难鉴,谁曰易分?”(抽象的文情难于鉴定识别,谁说容易区分清楚?)。他除了告诉我们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的总的方法之外,他还具体的交给我们练就一些可操作的必备审美接受能力

他说:“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你看他手把手地教给我们:

所以将要审查文章的情思,先要标置“六看”:第一看文体的安排是否合适,第二看文辞布置的情况如何,第三看在文学的继承发展方面做得怎样,第四看奇与正的表现方法运用得是否恰当,第五看运用事类合不合适,第六看作品的音律怎样。这个评论的方法运用了,那文章优劣便显现出来了。作者先有情思再发为言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了解情思,沿着水波去探讨作者思想感情的源头,即使很幽深也必定能使它显露出来。年代相隔遥远,虽然不能见到他们的面,但是只看到他们的文章就可以窥见他们内心的感情。

刘勰上文这一段主要应掌握两点:一.“六看”;二.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刘勰提出的“六看”涉及鉴赏诗歌的几个要点,尤其对于初学鉴赏诗歌的学子来说尤为重要。古典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题型。从阅卷经验中我悟出,学生丢分不能很好地理解诗意很大程度是盲目答题,不辨文体,不懂古典文辞的特有含义,尤其不掌握诗歌经常运用的艺术技巧

诗歌鉴赏的十种专用方法(谈诗歌鉴赏的技巧)(3)

杜甫的《春夜喜雨》


阅读一首古典诗首先要辨析它的“文体”是讲格律,还是不讲格律的。讲格律的是律诗,不讲格律的是古风。高考的古典诗歌考律诗的面比较大,因为古风没有字数限制。分析起来占时间太长。所以一定要把律诗的特点搞清楚。

我们读律诗不能像读散文一样,而要像读八股文一样才行。 律诗有一套严谨的结构,一共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构成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组,这四组构成了起、承、转、合的关系,也就是说,首联要给全文开头,颔联要承接上文,也就是承接首联,顺势下笔,颈联要转折,尾联做总结,一首律诗就像一篇小型八股文,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律诗起、承、转、合这一规律,来理清掌握诗人抒发情感的思绪脉络。 我们以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详作分析。

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以诗人的对雨的赞叹起句。看“文辞”:一个“好”字道出了诗人的情感色彩,原来这首诗是对春雨的赞叹;一个“知”字就把“雨”人格化了。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雨为什么好呀?她“知时节”,懂得人们的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你看它多么“好”!颔联是”承“,我们看它是如何”承“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进一步表现雨的“好”!这好雨多么如人意:不耽误白天人们干活在夜里,“潜”入人间,她不张扬,暗暗地在做好事无声地滋润着经过一个冬天干旱的大地。颈联该“转”了:“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场景转换了,听到下雨时,诗人是在屋里,这一联诗人推门出来:放眼四望,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好呀!看起来,这可心的春雨准会下到天亮。原来由于“无声”诗人担心这雨会停,现在放心了;尾联该合了。不愧是律诗的大师,尾联合得好,合得妙!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诗人通过写一场夜里的春雨,最后以想象中的情景收笔: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诗人眼前呈现明天万物都得到润泽,整个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让人遐想无尽......

题目《春夜喜雨》,而诗里无一字言“喜”“‘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

很显然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为什么能看出诗人的“喜”的情感呢?因为我们正是按刘勰读诗的做法去做的:

在这位中国古典文论大师看来,作品的词文也只是阅读者达到欣赏目的的凭借的波纹而已,凭借之目的则是为了深入探寻作品之“源”——入作者之情,见作者之心,这是一条曲径通幽的崎岖小路,知音者循此攀登,却能步入光辉的艺术殿堂,获得艺术的真谛,刘勰准确的运用字似与波、流、源三者的区别,向鉴赏者暗示出如何理解诗歌当中的言、象、意三者的关系,无疑,在他看来,只有情与心——作者的意,才是艺术作品生成的源头,鉴赏者只有心领神会作者之意,才能提纲挈领,品味出这般谋篇布局,如此遣词造句之妙。即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所说的:“读诗心须细密,察作者用意如何,布局如何,措辞如何,如织者机梭,一丝不紊,而后有得于古人”

刚才我们一起“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春夜喜雨》的“喜”在哪里?在首联诗人对雨赞叹的那一声“好”里;“喜”在春雨及时——“当春乃发生”;“喜”在潜入、润物,不张狂;“喜”在雨中夜景之美;“喜”在诗人想象的雨后满城春色里......

所以刘勰说,诗歌鉴赏就是:“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通过我们一起鉴赏杜甫的《春夜喜雨》我们悟出诗歌鉴赏的过程实际就是“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诗歌的语言(字、词、句),语言的构成的(意象、意境)都是欣赏者作者会文本之的不可飞越、必须脚踏实地、步履攀登的崎岖之路。

正如元好问所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功夫到方圆,言语通眷属。”然而过程不是目的,会作者之意,才是作者的知音。所以除了“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之外古人又为我们读书和鉴赏诗歌时一个补充手段,那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知人论世”法。

2·知人论世:理性的补充。

杜甫的《春夜喜雨》虽然含蓄:诗文的正文中无一字言“喜”,但是我们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最终还是体味到了诗人那“喜”’雨之情。因为虽然过了千百年,人们对于春雨的期盼、体味却是人人都有的生活体验。所以这首诗还是好理解的。古典诗歌中有些诗是很难理解的,比如就唐代而言,李贺和李商隐的诗就很难理解。

诗歌鉴赏的十种专用方法(谈诗歌鉴赏的技巧)(4)

李贺的诗想象丰富,意境险僻瑰奇,诗意变幻怪谲


李贺的诗想象丰富,意境险僻瑰奇,诗意变幻怪谲,忽而天上,忽而又来到人间,似乎诗人的情思难以把握。然而如果我们对李贺坎坷的一生,有一定了解,便不难把握李贺诗的情思特点。理清李贺的一生遭遇,会发现他一生有两大纠结:一是体弱多病,一生苦受肺病的折磨,此病会经常处于低烧状态。他经常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他的诗中出现的“死“字最多。他清醒地知道人之死是不可能抗拒的,所以他嘲讽帝王求长生不老之药。然而病重的他,时时受着病痛的折磨,他感到人生苦短。留恋人生,对生的渴望是人之常情。

《苦昼短》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A·要点解析:

诗人向时光呼告: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飞逝的时光,请您喝下这杯酒。我不知道苍天有多高,大地有多厚。只看到寒暑更迭日月运行,消磨着人的年寿)。他极想与死神抗争:“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然而他深知没有长生不老的药,他直呼皇帝“刘彻”、“嬴政”的名字,辛辣地嘲讽统治阶级求长生的荒唐愚昧:“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刘彻求长生,最后只能在茂陵中慢慢腐烂成骨,嬴政求仙药,死后棺车白费了掩臭的腌鱼。

仔细揣摩这首《苦昼短》许多评论说:这首诗强调李贺在重点批判统治阶级求长生不老药的愚昧荒唐。我以为结合李贺体弱多病这一事实,其主旨感人生之短暂的无奈,应占主要的比例。

他的第二个纠结:就是作为一个神童,早有诗名,连韩愈等都亲临家门拜访。本以为凭着自己的本事,通过科举走仕途之路,会轻而易举,然而他得罪了妒才小人,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阖扇未开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怀才不遇,生活困顿,其忧苦加重了病情“忧伤肺”,仅仅活了二十七年。

清诗人袁枚说:“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正如司马迁“发愤著书”,刘勰的“蚌病成珠”。刘昼的“蚌蛤结疴而衔明月之珠”,都说明创作源于焦虑祸患、穷愁产生伟大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人生的不幸成就了“诗鬼”李贺,使之在唐代开一代诗风。

了解了李贺的人生轨迹——知人论世。我们再读他的诗就很容易把握他的诗的主旨了。

《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B·要点解析“梦是个人欲望的达成”(弗洛伊德语)

诗人在人间得不到慰藉,于是便上天与神仙交谈,诗人梦中上天,下望人间,对天上人间进行对比。天上有着清幽的环境,他和仙人一起而俯视人间,人间时间是那样短促,空间是那样渺小:“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梦天》)现实的怀才不遇和病痛的折磨只有在虚幻中得到化解,他的许多丰富的想象,实际是诗人内心苦思、焦灼、愤懑、无奈的心灵写照

《秋来》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C·要点解析:幻境成诗

这首《秋来》我以为该首诗是诗人在秋天见落叶而惊心,于秋夜编撰自己的诗集时,担忧自己死去自己的诗作无人问津,于忧虑之中恍恍惚惚似睡非睡,猛然醒来将幻觉之境写入诗中便有:“雨冷香魂吊书客。”和“秋坟鬼唱鲍家诗”这样的千年佳句。而“雨冷香魂吊书客。”中的“香魂”并不一定如一些译文译作:古诗人的灵魂。此香魂很可能是李贺梦中的红颜知己

附:“幻境成诗”的例子:

陆游《沈园》:“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

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王维《书事》:“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篇幅所限不多举例。

诗歌鉴赏的十种专用方法(谈诗歌鉴赏的技巧)(5)

李商隐的《牡丹》


3多重“识”的复合运用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关于刘勰提出的诗文鉴赏中的“深识鉴奥”的解说”中我提出九种“识”:即“鉴识”、“见识”、“学识”、“专识”、“器识”(志识)、“卓识”、“只识”、“博识”、“通识”。在诗歌鉴赏的实践中往往是几种“识”的复合运用。尤其在鉴赏比较复杂难懂的诗歌,有时需要鉴赏者具备多种审美接受能力。我们以李商隐的《牡丹》为例略作分析

锦帏初卷卫夫人,

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

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

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

欲书花叶寄朝云

李商隐的诗比较难懂,不仅那首《锦瑟》迷离恍惚,令人费解,许多诗同样有一定的难度。

这是因为它对读者的要求过高,要求读者 有一定程度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他的诗爱用典故,但绝非卖弄。而是恰到好处地为表情达意服务, 只有破解这些典故之后才能理解诗人的情感。

《牡丹》 一诗,短短八句,此咏物诗,就用了六则典故

首句用孔子见南子的故事,南子乱政之君卫灵公的夫人,春秋时著名的艳女,名声一向不好,她多次约见孔子,孔子辞谢不得,只得赴会,隔着一层锦帏向南子行稽首之礼,南子自锦帏中答拜,环佩玉声璆然,令人怦然想象帷幕中的风光。锦帷卷起了,只是初卷,稍稍揭开美丽的一角而已。以这无限的春光幽幽乍泄比喻牡丹初绽时的明艳。

第二句用鄂君子皙的故事以越女身上五彩斑斓的披风形容牡丹花瓣的雍容层叠 。

用来比喻牡丹华美的物件太多了。偏偏选了这样一件有故事的披风来形容牡丹。正是有个故事,风情全出

三四句形容牡丹随风摇曳的媚态,虽然没有用典,却用唐代舞蹈的术语:“垂手”、“折腰” 。如果不懂这两个术语,以字面意理解,那就大错特错了。更不能理解到牡丹花的摇曳多姿之美。郁金裙是指熏有郁金香料的舞裙,而并非是郁金香颜色的裙子。古诗词里常见到的所谓郁金不是花朵,而是一种外来的香料。 汉译佛经译为茶矩摩,因茶矩摩少而昂贵,人们常常以较廉价的红花、郁金来替代。名称上便发生了混淆,真正的郁金是一种浆料植物,被用作香料和药物,至于诗词里常常提到的郁金香是指郁金的香气,我们今天概念中的那郁金香花传入中国尚不过百年的历史。可见“博识”是何等的重要。

第五句用石崇的典故,石崇是晋代首富平生,最喜欢炫耀奢华,常用精美的蜡烛烧饭诗句,以石家蜡烛比拟牡丹光彩,天然花蕊和烛蕊挺拔而出,不劳人工修剪。

第六句用的荀彧(xún yù故事。他喜欢香气经常把衣服熏香,每到人家所坐之处,接连几天香气不绝,后来人们便以荀衣荀香荀令衣香来比喻人的风流倜傥或花的异香扑鼻。“荀令香炉可待熏”是说牡丹的芳香本自天生,岂待香炉熏烘。

第七句用江淹的故事,淹是南朝的文学大家江曾在冶亭留宿,一位老人自称郭璞,对自己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很多年了,现在应该取回了,江自怀中取出一支五色笔,还给了老人,从此他所做的诗歌再也没有好句子,故而后来才有江郎才尽这个成语。

第八句用宋玉的高唐赋中的巫山神女的故事。宋玉陪同楚襄王游于云梦之台,望见高堂之观上,笼罩着特殊的云气,楚襄王甚觉怪异,宋玉解释道,这就是所谓的朝云。当年我们楚国的先王也曾来高唐游玩,在倦怠之中,小憩,白日入梦,梦见一名女子自称巫山之女自荐枕席,先王便宠幸了她。女子告别的时候,说自己住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先王在第二天清早向山上望去,果然见到一种奇特的云气,感叹之下先王为那女子立庙设祭,名为朝云

诗的前六句写牡丹的情态,香色。而在最后两句诗里,诗人自己竟跳入了牡丹的世界中,相当自负地说自己在梦中得到了郭璞相授的五色笔,世间还有谁的文采,比得上自己呢?自己要用这五色笔在牡丹的花瓣上,题写最美的诗句,打破人神之间的阻隔,寄到巫山神女的手上,让她看到自己的才华。

我们只有理解这些典故,才能弄清文意。关键还在于会诗人之意,做到“见奥”:

该诗是李商隐年轻时的作品,他写诗寄给巫山神女,并非励志,做一名爱情歌手,而是以一个,自负文采无敌的年轻人,可望以这份文采,铺就自己将来进身之阶,希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而已。

总之 ,诗歌鉴赏达到“深识见奥”的必备审美接受能力还有很多。因为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比如丰富的生活的阅历对诗歌的鉴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篇幅所限,在此就不赘述了。

诗歌鉴赏的十种专用方法(谈诗歌鉴赏的技巧)(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