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吃货的自我修养汪曾祺(茶余饭后杂谈)

一个老吃货的自我修养汪曾祺(茶余饭后杂谈)(1)

【茶余饭后·杂谈】

“爬格子”得辛酸苦辣

三师 吴凤祥

人的一生会经历多少次辛酸苦辣,这其中的滋味只有自己最清楚。我是个城镇下乡知青,通过当兵这条路返城进了国营企业,后来下岗自谋职业,直至退休。一生中经历过工、农、兵、学、商、教(代课),几乎兼满了全社会的所有职业。坎坷一生,辛酸苦辣,难以言表。这里只说说我爬格子的辛酸苦辣。

退伍后,因是下乡知青,国家安排我进了国营江苏省如皋罐头冻菜制品总厂,无论是在车间一线,还是在职能科室,每月5日拿工资,15日拿夜伙,25日拿奖金,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是铁打的定律。另外自己还喜欢爬格子,时常有点“豆腐块”发表在报刊杂志,就有点稿酬,日子过得可以说是有滋有味。

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后,我有个姨奶奶(如皋方言,老伴的姐姐),辞去了大集体单位的工作,自谋职业干个体,在我市批发市场做主意,由于起步早,生意越做越红火。一次,一起在岳父家吃饭,闲谈中她同我说:“你有文化,我们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我做生意,你写稿,看谁赚钱多,看看文化值多少钱?”

我又不是文学家,写稿是个业余爱好。即使来了灵感,能与时俱进,写出来的裸稿,也要反复修改打磨好几天,哪有做主意赚钱快赚钱多。后来,随着自己下岗,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跟在她们后面学习做主意,把自己的喜爱丢在一旁。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当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住房、子女教育、自己的养老保险),解决了生存的基本要素后,特别是退休后有了固定收入,没了后顾之忧,我又重新拿起笔杆子。由于一生中以当过铁道兵为荣,就喜爱铁道兵文化,依据铁兵历史,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耕耘在宣传铁道兵精神的写作中,边学习边创作,三年多来就有一百多篇文章在网上各类媒体发表。有点小名气了,小区内和我一样来沪带小孩的来自农村的老友们对我说:还是你们有退休工资的人员好,生活无忧无虑,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没有什么“辛苦”二字了,其实并不然,就让我说说我写作中的辛酸苦辣吧!

先说“酸”的感觉。每一个正在“爬”和“爬过格子”的战友都知道爬格子的滋味,一旦来了灵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谋篇布局基本形成,熬更守夜,就习以为常。有诗为证:“爬格子,被人笑;手起泡,头发掉;耗烟草,费灯泡;喝茶水,撒黄尿;伤脑筋,少睡觉。”长时间的伏案工作,还容易引起腰酸背痛、眼睛酸涩的毛病。“爬格子”时间长了,就会产生“费力不讨好”的失落感,加之没有稿酬,就产生“与其辛苦不如换个养老方式”得厌烦心理。上一年级的孙女也“讥笑”我:“外公你又没钱拿,这么用功干什么?”说得我心里酸酸的。孩子哪里知道,写作是生活的沉淀,是思想的升华,是生活的乐趣,对我来讲那是对被裁撤了的铁道兵执着的热爱,那是我不散的军魂。通过宣传铁道兵精神,它提高了我的个人修养,陶冶我的情操,与钱没关系啊!

一个老吃货的自我修养汪曾祺(茶余饭后杂谈)(2)

我的副班长曹顺宗(网名:三羊开泰),退伍后考取公务员,后成为四川省阆中县县委副书记的秘书,他深有体会地告诉我说:做“爬格子”的工作,领导如果没有批评你,就等于表扬了你。这说明“爬格子”想得到领导表扬很不容易。他这么一说,我也深有体会。2018年至现在,四年多过去了,我在新华网、今日头条、铁道兵文化网、铁道兵战友网发表了多篇作品,受到大家好评,这说明对我取得的成绩是肯定的。我所在的“老兵原创之家”写作群,群主兼主编张涛战友为我这个来自基层连队的普通一兵,编辑了近40篇连队的故事,说明他对我从基层连队的军训、施工、后勤等工作生活的细节角度,挖掘、宣传伟大的铁道兵精神也是肯定的。几年来,我深深体会到:作品,才是作者最好的名片。是以作品说话的。作品有没有感染力,有没有引起广大铁道兵老战友的共鸣,有没有勾起老战友们对军旅生涯的记忆,大家心里最清楚,读者心里有杆称。

再说这“苦”,“爬格子”是一项艰苦、动脑、烦燥的脑力劳动,时时透着涩涩的酸楚。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为文之苦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可以有时间打打扑克,玩玩麻将,下下象棋,跳跳舞,看看电视,“爬格子”的人就没有时间,没有八小时的概念。

我们如皋有个风俗,春节抢敬到“定慧寺”(如皋的名胜古迹)的头香,来年会一帆风顺。2019年除夕,为了抢发春节00:00的头稿《铁道兵战友网——我暮年的“灯塔”》,我放弃了观看“春节联播晚会”节目,老伴喊我看赵本山小品,我厌她烦,懒得理她。因为我正在全神贯注地修改文章,我要抢头稿。那年我真抢到了头稿,所以2019年我在铁道兵战友网和铁道兵公众号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由于自己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毕业的高中生,在校学的文化知识少得可怜,自己掌握的文化知识更有限,写作中有时为了一个字准确运用,要查《新华字典》、甚至要查《袖珍字海》;为了一个词的准确表达,要查《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词典》、《古汉语词典》。一次,为了弄懂一个词,整整摸索了两个多小时。

还要弄懂必要的地理历史知识,我在写《美丽的呼伦贝尔,还记得咱铁道兵吗?》《大兴安岭,铁道兵历史功勋的永恒丰碑!》《劝说鄂温克同胞下山的故事》《伊敏河情思》《生命中的绿色》等文章时,查阅了大量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大兴安岭林区及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的地理历史资料,没有对铁道兵的热爱,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哪有这些兴趣写成这些文章。

现在虽说我已退休几年,但是时间还是很紧绷的。上午8:00之前,必须忙上一年级的孙女洗漱、吃早餐,监督孩子读古诗背英语,检查书包内应带的材料,送孙女上学,然后又去买菜忙中餐,中餐洗涮后,午休片刻才有时间坐下来学习写作,过一会儿3:30准备去接孩子放学,4:05分放学后要陪孙女晒一下秋日的余晖,再回家督促孙女做作业,作业检查完毕,再准备晚餐。晚餐后把孙女交给女儿去管理,这才放心去散步。边散步边寻找创作灵感,边散步边谋篇布局,真正静下心来写作或是等儿孙们睡了后的夜深人静,或是凌晨金鸡报晓前的万籁俱寂。再说双休日,儿女们常常要加班,我又要陪孙女去“补课”(画画、跳舞、写毛笔字),日常还有网课(“学而思”、“斑马AI”、“牛津英语”等)我还要发挥自己喜爱文学和当过英语代课教师的余热,陪孙女学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自己的学习创作只能是挤时间进行了。

再说我当年当兵,一是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兄弟姐妹6人,下乡插队5人),二是当时知青返城只有当兵这条路。正好赶上了1980年铁道兵开始精简,因此,我高高兴兴退伍回家。由于当兵时间不长,连队的事情知道就不多,要穿越历史隧道,写一篇原汁原味的连队故事,就要找多少战友了解当时情况,打电话、发视频,私聊公问。有的战友记性好,能说上一点。有的战友记忆已经模糊,毕竟四十多年过去了,就很难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把故事讲完整,把内容讲透彻。还有的战友普通话讲得不好,听起来很费劲,这些都要求我耐心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细致收集第一手资料。就像盖高楼大厦一样,要准备好钢筋、水泥、黄砂、石子等(写作素材),事先要画好图纸(谋篇布局)。我始终认为:作为作者,写一篇原汁原味的故事,写一篇有铁兵精神的散文,要符合当时年代的历史背景,要经得起历史检验,要经得起别人的推敲,要真实可靠,这是对作者起码的要求,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起码的素质。习作要花大功夫、大气力,就要不怕烦琐,不惧苦累。

一个老吃货的自我修养汪曾祺(茶余饭后杂谈)(3)

另外,由于长时间用眼,我的眼睛视力由入伍体检时的双眼1.5,到2018年退休后来申城时的不需戴眼镜,变成了2020年的100度到2022年的200度,视力逐年下降,眼睛是写作中人体里最苦最累的器官。

“辣”的滋味,估计每个爬过格子的战友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如果没有认真揣摩时政方针,领悟和紧密贴近领导思路,都有可能吃“辣”。宣传方式方法的“政见”不同不会被采用,个别“领导”还可以给你“穿小鞋”,甚者可以把你上了线的文章扒下来;有的是“武大郎开店”比我高的不采用;个别“编辑”鸡蛋面里挑骨头,“横挑鼻子竖挑眼”(成语出处:老舍《龙须沟》)百般挑剔,你的文章也不可能被采用;个别“战友”认为你没有亲身亲历,具体细节表达不准确(如《哄熊记》等)……

品尝这些辣味,面对创作中的风雨,面对冷嘲热讽,流言蜚语,我心情也会低落,但更多的还是着重调查研究,仔细揣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释放被压抑的情绪,追求精益求精,品尝“爬格子”的百味。

一篇稿子,经过反复打磨润色,投上去了,往往是心里最忐忑不安的时候,不知道能不能被采用。又如,夏日里挥汗如雨,冒着蚊虫叮咬,绞尽脑汁、搜索枯肠,炮制出一二篇,投出去如泥牛入海无消息,情绪受到打击。一次次“辣”的体验,虽然让人一时难受,但也会使我头脑清醒,纠正偏差,积累经验,找到动力。

虽然我“爬格子”有“五味杂陈”的味道,但百感交集后还是“甜”味实足。“爬格子”的确很“苦”,为此挑灯夜战、为此肝肠寸断、为此绞尽脑汁等等,但“爬格子”也有“乐”,那就是日渐丰满的思想、不断增长的见识,还有日积月累的“笔杆子”,会使我领略了收获后的甘甜。一篇稿子历尽艰辛,终于被上级媒体采用,就像看到荒原上兴起的新绿、废墟上崛起的楼群和解冻冰河里疾进的风帆,这是最让人幸福的时刻,也是人生价值最大的体现。虽然这种甜所带来的感受只是昙花一现,但它会转化为进取的动力,这种甜就会激励我不断升华人生,创造更大辉煌。

如果说,甲子之年前的我是创造物质财富的话,那么可以说甲子之年后的我是创造精神财富,这就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然而,无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都是伟大的铁道兵精神熏陶的结果。“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伟大的铁道兵精神还将永远激励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一个老吃货的自我修养汪曾祺(茶余饭后杂谈)(4)

春夏秋冬,寒来暑去,有多少辗转难眠的夜晚,有多少轻风吹拂的清晨,我思潮汹涌、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心头飘洒的还是呼伦贝尔的雪啊,心中傲立的还是大兴安岭的松,心中流淌的还是清澈的伊敏河水,眼前绽开的还是雪莲般的帐篷,林影翠色中跃出的还是战友们的身影。我牺性了无数个双休日、节假日,“爬格子”书写了百余篇铁兵的故事和铁兵精神散文,伴着兵网领导“吹路子”,点灯熬油“爬格子”,抓心挠肝“上稿子”的情景,常常令我回味无穷。无需先进,无需喝采,无需点赞,我只需默默无闻,安于清贫,孜孜不倦,置喧嚣红尘于不顾,凝神定气、敞开心扉、孤灯作陪,在铁道兵文化的天地里驰骋往返,在稠密的格子里不断耕耘……

“爬格子”,有时酸如柠檬,有时苦如黄连,有时辣如青椒,有时又甜如蜂蜜。我愿意跟喜爱写作的战友们分享这份幸福,更希望和广大笔友们一道变压力为动力,写出更多更具有真实可读性的铁道兵故事,写出更多更美的歌颂伟大的铁道兵精神的靓文,在挚爱的铁道兵文化里永久皈依!

各位战友:此篇作为茶余饭后的闲聊吧!

一个老吃货的自我修养汪曾祺(茶余饭后杂谈)(5)

编辑:乐在其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