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扶风韩氏家谱(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屈氏家谱)

茫茫宇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守望相助;薪火相传,代代不息。作为生长于具有灿烂悠久历史文化中国的华夏儿女,作为善于记载历史、传播文化、承前启后的炎黄子孙,我们是祖国大地上一支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勇于建设和捍卫国家,重伦理、守道德、肯吃苦、耕读传家的屈姓氏后裔。我们的居住地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扶风县法门寺镇云塘村上务子(雾滋)组。

陕西扶风韩氏家谱(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屈氏家谱)(1)

我们怀着对党和国家的崇敬和感恩,对屈氏先祖的追思和祭拜,对家族后人的启迪和期望,我们在此公元二0二0年(庚子)之春族人商议修补家谱。

我们原有的家谱案表在公元1966-1976年给烧毁了。对此我们只有遗憾但没有怨言,因为历史上任何一场触及灵魂的革命都可能带来破坏和失误,我们要以宽厚之心待人待物。据我们的记忆,原有的家谱案表比较简单,只是回朔三、四代人的记载和画像,未能反映我们最早的来处。而这次补写家谱时至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信息如浩瀚海洋,各种姓氏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我们更能得益于信息化时代的各种手段,在家谱撰写的过程中,广泛利用他人言之有据的新发现、新见解,新证据,把我们的新家谱撰写的更早远,更充实,更深刻,更完善。

树有根,水有源,万物皆有缘。我们的屈氏家谱通篇主要是探究和叙述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到了哪里?我们的先祖是谁?我们做了什么?我们继承什么?我们未来干什么?等等。

由于根据和我们一起生活过的老人的回忆,也只能上朔四、五代先人,再往前就没有直接的依据了。只能靠阅查有关历史资料,引用相关研究成果。我们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我们不能把老人记忆中没有,而史料和一些学者发表的论文以及民间传说中已有并可信可用的依据抛弃,我们不能将家谱历史断档。

我们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尽量放在序言中予以描述。我们在家谱的正文记谱中即是唯一的、比较确切的叙述了。以下问题一一道来。

一、我们来自哪里?

我们目前居住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北的上务子(雾滋)村,清朝乾隆与嘉庆年间前居住在黄堆北边的屈家窑。再往前没有先辈的传闻只能依据其他资料和传说了。而这就要借鉴史料中屈姓的起源、陕西关中屈姓的来源等论述了。

(一)屈姓的几种起源

研究表明,屈姓是一个非常典型、非常古老的姓氏,屈姓是中文姓氏,其来源有七种说法:一说是屈姓来自远古黄帝后裔狂屈竖的后代;二说是屈姓来自夏王朝屈骜的后代;三说是屈姓来自春秋时期封地;四说是屈姓来自春秋时期姬夷吾封地;五说是屈姓来自南北朝时期拓拔部汉化改姓;六说是屈姓来自蒙古汗国时期屈出律汉化改姓;七说是屈姓来自满族汉化改姓。

但传统意义上的屈氏始祖,始于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武王之子芈瑕,受封于屈邑今湖北省秭归县,子孙后代遂以封地名“屈”为姓,距今已近2700多年。由此,屈氏是楚国的公族,屈氏起源于芈姓。屈氏得姓后十分兴旺发达,春秋战国时屈姓载入史册的达十余人,以三闾大夫屈原最为著名。

(二)楚国屈姓的鼻祖

楚国(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楚国在周文、武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史称“大启群蛮”。前704年,熊通僭(jian)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仔细点讲,楚国的屈姓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莫敖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武王熊通有个儿子叫熊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熊瑕于屈地(今湖北秭归),并把屈作为熊瑕的食采之邑,其后史称为屈瑕,或莫敖瑕。

(三)楚国及其屈姓系黄帝后裔

楚人的始祖和商朝、周朝的始祖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轩辕黄帝的后代。商人和周人是黄帝曾孙帝喾[dìkù](高辛)的后裔,而楚人则是黄帝孙子帝颛顼(zhuānxū)(高阳)的后裔。史料记载,楚之先祖出自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帝颛顼高阳氏。颛顼后第五代曾孙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郑一带)。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是楚之先祖。季连之后曰鬻(yù)熊,如同服侍父亲一样跟随周文王,其曾孙熊绎,当周成王时,封为楚子(楚国国君,爵位为子爵)。

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西周初期楚人领袖熊绎:“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此一论述认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后裔从北方迁徙至“丹阳”。“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yǐng]”,楚国国都在楚武王时期从丹阳迁至郢(故址在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熊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因此楚国的屈姓系黄帝后裔,一脉相承。

(四)屈原是屈姓和华夏的骄傲

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离骚》里面,对自己身为黄帝之孙高阳的后代充满了自豪之情“帝高阳之苗裔兮”。屈原,名平,战国时期楚国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诗人。创作了《离骚》、《天问》等20多篇不朽的诗篇。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诗句流传千古。他在楚怀王朝期,因遭奸臣诬害,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眼看楚国将陷于秦国铁蹄之下,于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后来,人们就定这一天为端午节,作为人民纪念这位伟大诗人的传统节日。时至今日,为了纪念和发扬屈原的伟大爱国精神,我们国家专门设立了端午节假日,使人们永远铭记这位爱国先贤。我们屈姓后裔众生更是应该从骨髓里自觉学习和继承发扬屈原的这种伟大精神,时刻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第一生命。

(五)我们来自楚国丹阳屈邑之地

1、据史料记载,陕西关中的屈姓,主要来源于秦、汉时期六郡迁徙的贵族公族。西汉最早的一次迁豪出自《汉书》的《郦陆朱刘叔孙传》:“敬从匈奴来,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夕可以至。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与。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强族,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安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且实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上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

《汉书·地理志》云:“汉兴,立都长安,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赀(zi)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诸陵。盖亦以强干弱枝,非独为奉山园也。”“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可徙初陵,以强京师,衰弱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贫富。”

2、关于扶风当地民间传说,各户姓氏包括屈姓都来自明朝山西大槐树移民,我们认为对屈姓而言证据不足。一是屈姓在陕西关中很少,宝鸡地区除了凤翔陈村镇紫荆村出土石碑记载有元代蒙古贵族官员达鲁花赤在当地征战后留居改姓名屈术外,在关中地区其他屈姓都认为是楚国屈姓迁徙关中的后代。我们概莫能外。

3、据史料记载,西汉、东汉动荡期间,关中屈姓有逃离到山西去的。但明初山西屈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被分迁于河北、北京、江苏、河南、山东等地,史料没有记载有重新返回关中的。

4、一般来说,北方山西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手腕上靠里两寸都有一个明显的褶皱环,小拇指指甲也有分岔,民间传说是当时移民在迁徙路途中都是朝廷用绳索绑住双手防止逃跑留下的印记,而在上厕所时需要解手,陕西、山西许多地方还传承着把上厕所特别是大便叫作“解手”的习惯。而我们屈姓的人让大家看过手腕就是没有,小拇指甲也没有分岔。

5、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我们屈姓的来源只有一处,就是楚国丹阳屈邑之地,即今湖北宜昌的秭归县。

二、我们到了哪里?

据史料记载,我们的屈姓先祖在汉高帝九年,即公元前198年11月,由楚国屈邑之地迁徙到了陕西关中长陵邑。即今咸阳市东约20公里的秦都区韩家湾乡怡魏村一带。还有其他说法。

(一)陕西关中长陵邑

一曰长陵邑。陵邑,又称陵县,是通过迁徙大量人口聚居在陵旁而形成的行政区域。《汉书》中有明确的记载:“长陵,高帝置。”长陵邑设置最初的目的在于“徙郡国民以奉园陵”[4]卷9《元帝纪》,汉代已经盛行卜择吉地的堪舆之风。有关葬地选择风水的思想,在吸收阴阳五行和《周易》八卦学说的基础之上,获得了重大发展。

长陵邑所在的咸阳原地势一平如砥,居高临下,南滨渭河,北靠北山,遥望终南,是块“累世隆兴”的宝地。西汉时期在高、惠、文、景、武、昭、宣七帝帝陵和薄太后、赵婕妤二后后陵都设置了陵县,并多次迁徙居民充实人口。长陵邑是西汉设置的第一个正式陵邑,是以汉高祖刘邦长陵为中心建造的专供守陵、护陵和祭祀之用的特别行政区。作为特殊的地方行政组织,长陵邑在巩固首都长安的政治中心地位,“强干弱枝”以拱卫京师,促进首都长安地区经济繁荣,发展长安周边文化教育事业和促进关中地区民间风俗多样化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长陵邑城址位于今咸阳市秦都区韩家湾乡怡魏村,高祖陵和吕后陵在其南。长陵邑的城址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2200米,东西宽1245米,墙宽7—9米。地面上城墙保存最高处达6米。城墙均夯筑,夯层一般厚6—8厘米;墙基夯层较厚,一般15—18厘米。南、北、西三面城垣各开一门,南、北二门相对,西门辟于城垣中央。

《后汉书·郡国志》中“长陵”条,刘昭注引蔡邕作《樊陵颂》云:“前汉户五万,口有十七万,王莽后十不存一。永初元年羌戎作虐。至光和,领户不盈四千。园陵蕃卫粢盛之供,百役出焉。民用匮乏,不堪其事。”[1]卷109《郡国志》这座曾经兴盛一时的城邑,在三国时代开始被废弃。

(二)陕西关中茂陵邑、安陵邑

二曰茂陵邑。《汉书·地理志》载:“汉兴、立都长安,徙楚昭、屈、景及诸侯之家于长陵”。有学者认为,当时内徙的关东大族有10余万之多,不可能全部至于长陵邑。根据《关中记》:“徙民所置县者凡七,长陵、茂陵各万户,余五陵各五千户”的记载,长陵邑置万户的说法可能较《汉书·地理志》更接近真实情况一些。

但我们分析认为,汉高祖九年徙关东六国贵族于长陵邑,而茂陵邑是汉武帝当朝时所建,后者比前者要晚五十多年,这种说法难于成立。但也作为一个悬念,供后人考证。

三曰安陵邑。据学者研究,《汉书.高帝纪第一》载,九年,“十一月,徙齐楚大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中国戏剧出版社《二十四史》p945页)“屈氏居安陵”(《汉书.地理志》)。

惠帝刘盈,是西汉自汉高帝刘邦之后的第二位皇帝。安陵,西汉惠帝刘盈及张皇后合葬陵园。位于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白庙村南。刘盈(前211~前188),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子,西汉第二位皇帝,公元前195年即位,在位7年而卒,葬于安陵。

安陵邑,故城在惠帝安陵之北900米处。陵邑遗址平面为长方形,东墙和北墙依稀可见,墙宽9米,高2--2.6米。历经两千二百年保存至今。西汉十一个皇帝有九个葬在咸阳原上,其中建立陵邑(徙民置县)的有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由于这五个陵邑都在咸阳原上,所以咸阳原又称五陵原。

当时,每个陵邑居住的人口有十几万到几十万,历经两千二百余年的风风雨雨,现在这五个陵邑除长陵邑、安陵邑尚有残迹外,阳陵邑、茂陵邑、平陵邑已看不到痕迹。另有史料记载,与多迁徙关中的六国贵族居住,以严加看管防范的长陵邑有所不同,安陵邑中多迁徙楚国(楚地)的中下层贵族和一些武士家族,也许是因为楚汉之争给汉朝留下的印象太深,自己的老祖宗刘邦输的太不堪,汉朝对楚地贵族以及楚地军人忌惮颇深的缘故,安陵邑中大量迁置了楚国的爰氏、籍氏、闳氏、班氏等中下层贵族子弟。此外,根据《惠帝纪》注引《关中记》曰:"徙关东倡优乐人五千户以为陵邑,善为啁戏,故俗称女啁陵也。"的记载,安陵邑也是一座娱乐行业相当发达的城邑,城内安置了很多来自关东地区的倡优乐人,即表演艺人。

而我们屈氏属楚国公族贵族,应该不在安陵邑徙民之列。

综上所述,经过分析判断,我们屈姓先祖由楚国迁徙到关中后,主要还是落脚长陵邑。即就是部分落脚安陵邑、茂陵邑,此三陵邑也相距不远,也都属于西汉太常和三辅之地,在汉武帝后归右扶风管辖。

(三)陕西关中右扶风屈家窑

当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西汉,名美阳县、邰县始归雍国(今凤翔县)后属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归右扶风辖领。由于汉代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社会比较稳定, 人口增长迅速, 陵邑内地狭人众的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有不少人外迁到陵邑周围地区。据学者研究,在汉武帝之后汉昭帝、汉宣帝朝期,即距汉初关东六郡徙民117年之后,出现了人口由长安及先建陵县向关中内部其他地区扩散的现象。由此推测,我们屈家窑屈氏的先祖很可能是在汉昭、宣时期由长陵邑迁移到此地的。

我们屈氏先祖二次迁徙所居屈家窑,位于关中西北面的乔山脚下,属于典型的黄土沟壑地带。民国27年即公元1938年前我们家族每年春节还要去此地祭祖,后因此年一场火灾烧了老祖案没有了祭拜的祖先名位以后只好放弃。这里临沟背坡,先祖主要是凿土崖挖窑洞居住,人、畜饮水是靠人力去挑沟底的溪水或在庭院挖窖蓄积雨水生活,并在周边耕种土地和作务庄稼。

我们分析,先祖在西汉中期来到这个地方,一是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便,远离长安京华喧嚣和与他人竞争;二是此处土地比较贫瘠,看上的人家不会多,也没有灌溉设施,主要靠天吃饭,外力干扰很少;三是可以凿窑洞居住,省去许多建筑材料,并且冬暖夏凉;四是虽算关东楚国贵族,但在经历迁徙关中一百一十多年后,已经适应了朝代、气候、文化、民俗等多方面制约和熏陶,安心于农耕田园生活,不会成为当朝的心腹之患。我们的先祖就是这样世世代代以农为本,勤劳作务,顺从朝廷,缴粮纳税,善惠近邻,联姻他姓,生儿育女,薪火接续,累年累世,不断壮大。

另据《扶风县志》记载,屈姓在扶风县除了我们家族外,还在黄堆、召公、法门东桥、午井等地方也有分布。

三、我们走过哪里?

我们的屈姓先祖由楚国屈邑之地迁徙关中长陵邑,一路上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据考察史料,很可能走的是“商於古道”路线,因为这条路线捷近,并与楚国有缘。

商於古道,开辟于商末周初。荆楚部族首领鬻熊受封为楚子,在率领族人自关中移居江汉的民族迁徙过程中开拓此道。“周公奔楚”亦自商於道(武关道)经蓝田去丹阳(关于丹阳,有多种说法,此指今陕西商洛市)。

“山势分开秦楚界,水声流尽汉唐人”。在秦朝时,这条古道是秦国通往楚国、晋国以及南方其他地方的重要通道。它最初是秦国为运送战争所需物资而开辟的一条通道,也成就了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浩浩征途。

据史料载,秦楚为争夺商於这块地盘,曾展开多次拉锯战,大多以秦胜楚败而告终。战国时期,张仪为了破坏齐楚联盟,曾欺骗楚王说,如果楚王不与齐国联盟,可将商于肥沃的土地割让给楚国。楚王信以为真,就同齐国解盟,然后向张仪索要土地。但张仪翻脸不承认。楚王大怒,发兵攻打秦国,结果大败而归。从此,楚国一蹶不振。后来,狡诈的张仪又以与楚王谈判为名,诱使楚王来到商於,并趁机将其扣押。楚王无奈,最后客死他乡。不久,楚国也被秦国所灭。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感怀于这段历史,曾写过一首诗,题名就叫《商於》:“商於朝雨霁,归路有秋光。背坞猿收果,投岩麝退香。建瓴真得势,横戟岂能当。割地张仪诈,谋身绮季长。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乡。”此后,唐朝诗人周昙、李涉、杜牧都曾吟诗赋词,抒发心中的感慨之情。

商於古道狭义为起“商”止“於”,广义又为“武关道”、“商山道”、“商州道”相同段的路径。秦汉时称武关道,唐以后称蓝商道、商山道、商州道。因朝代和区域建制的变迁,其路径区域大部在今陕西商洛市。由于该古道位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之争的军事要地商、於;即起于秦、楚北南通商中心和关口的“商邑”;止于河南省内乡县柒於镇“柒於”,因前述战国时期张仪欺楚事件而得名。

古道由丹水(丹江)水路和旱路组成,穿越多个城池驿站地域,全长六百余里。商於古道在商於上游是“武关道”的路径。主要利用秦岭北侧灞水河谷和秦岭南侧丹水河谷连接开辟而成。因唐代时其起止点有所变化。由长安东出,溯灞河西侧南行,经今蓝田县城,过灞河至坡底村,上七盘岭,绕芦山北侧,经六郎关、大坡垴过蓝桥镇,溯蓝桥水而上至新店子,经牧护关翻越秦岭,进入商地。顺丹水(丹江)支流七盘河而下至黑龙口,经麻街抵商州城;又东南经现丹凤县、穿越丹江北侧丘陵,过桃花铺、铁峪铺到达武关下河南南阳、邓州、湖北荆襄以至江南和岭南地区。

公元前202年,这条在秦朝历史上立下汗马功劳的商於古道上又一次扬起战争的风烟。刘邦的十万大军长驱直入,终于让秦国走向灭亡,并在关中长安立都,奠基建立了西汉王朝。

四、屈氏的众人品格及后人在全国的分布

屈姓得姓后十分兴旺发达,春秋战国时屈氏和景氏、昭氏为楚国最有势力的三大王室宗族,显赫一时。这一时期名载史册者达十余人,以三闾大夫屈原最为著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为属华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是《左传》中记述的古楚先民的创业过程,屈姓当列其中。

筚路(辂)是荆柴做的大车,蓝缕是褴褛的衣衫。当年的楚国先民,就是穿着破衣,拉着柴车,开垦了山坡林地,创建了楚国,创立了积极进取、革故鼎新、开放融合、至死不屈的楚文化精髓。

公元前223年楚灭于秦,屈姓从此开始徙奔四方。一部分为避难散居今湖北、湖南等地。汉灭秦,迁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族于关中,屈姓亦列其中,也为屈姓入陕之始。西汉后两湖之地的屈姓有一部分迁居浙江临海,一部分迁居江苏泗洪、盱眙等地。而两汉之交的动荡不宁,使关中屈姓有进入山西、河北、山东者,其中一支迁居河南洛阳。

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今浙江临海、江苏盱眙、河南洛阳的屈姓家族庞大,人丁兴旺昌盛,为屈姓临海、临淮、河南郡望。三国时汝南人屈晃因仕宦于吴,落籍今江苏省境。北魏时屈遵家族在河北北部、辽宁南部的繁衍也颇引人注目。随着同时期屈突氏改屈姓,极大地壮大了屈姓家族。隋唐时屈姓发展表现为南北争雄,竞相发展。宋元时屈姓在南方的发展压倒了北方,播迁于南方广大省份,今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均有屈姓人定居。明初山西屈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被分迁于河北、北京、江苏、河南、山东等地。明清以后,屈姓分布地进一步扩大。

由此可见,屈姓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记载,2009年在当今的姓氏排行榜上屈姓名列第一百八十二位,人口约七十六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8%左右。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外,屈姓都有分布,而在世界上,凡有华人的地方,也有屈姓存在。

五、雾滋屈氏家族起源发端精述

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探析,可以确切地认为,现居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镇云塘村上务子组(古称雾滋)的吾屈姓一枝,始属轩辕黄帝之孙高阳帝之后裔,其屈氏先祖于汉高帝九年(公元前197年)11月遵朝廷令由楚国屈邑之地,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途径“商於”古道,离汉水,过丹江,越秦岭,迁徙落脚关中长安帝都之西北三十五华里处长陵邑。享朝廷利田宅之恩策。立足黄土地,农耕作务,代代相传。

汉昭帝、宣帝(公元前87年-公元前49年)当朝期间,吾先辈再次从朝廷令迁徙至关中右扶风屈家窑,今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镇农林村屈家窑组。背坡面沟,挖土崖凿窑而居,以沟底溪水为人畜之饮,以周边之地为生存之本。继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楚国精神。睦近邻,善助人,联姻他姓,繁衍生息,累年累世,薪火永续。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55年左右)由屈家窑迁徙至上务子(雾滋),此处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作,而人畜饮水依平地凿井三丈有余,人力轱辘缠搅井绳取之,年复一年,辛勤劳动,颐养勃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