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闪击战战略(二战巴格拉季昂行动)

二战德国闪击战战略(二战巴格拉季昂行动)(1)

二战苏德战争的巴格拉季昂行动,可以算得上东线战场战略大反攻的经典战例。这次行动的成功,并不局限于苏军歼灭了德军东线中央集团军群的主力,更在于苏军以牙还牙,采取了复制德军进攻白俄罗斯时的闪击战方法。那么,与德军1941年6月22日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相比,巴格拉季昂行动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呢?

其一,都是6月22日发动进攻,采取突然袭击的闪击战方式相同

也许是苏军的有意安排,亦或是战场环境的促成,1944年6月22日,苏军发起收复白俄罗斯的巴格拉季昂行动时,时间正好与1941年6月22日德军闪击苏联时是同一天。这是巧合也是战局的安排。

一方面,1941年德军闪击苏联时,作为苏军最重要的西部特别军区(后改为西方方面军),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快速打击下,溃不成军,是战争打响以来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损失。几十万苏军被俘,不到一周时间,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失守,德军前锋直指莫斯科。

对于德军的闪击进攻,苏军输在防御准备不足和对德军麻痹大意上,这种快速打击加突然袭击的方式,是苏军在战争初期遭受重大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战德国闪击战战略(二战巴格拉季昂行动)(2)

另一方面,1944年苏军发起巴格拉季昂行动时,也是使用突然打击的方式。但这种突然袭击却有着与德军巴巴罗萨计划相似而又有不同的地方。

巴巴罗萨计划是不宣而战,名副其实的突袭;而巴格拉季昂行动却是在预设战场上的突然打击,客观上讲,德军已有所准备。但苏军的打击方式却与德军的闪击战非常相似。

巴格拉季昂行动,苏军共动用了244万人,5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300架飞机和36000门火炮,也是象德军闪击苏联一样,先使用战斗机对地面德军纵深实施空中打击,再使用炮火覆盖延伸,然后使用装甲坦克对维捷布斯克和博布鲁伊斯克进行钳形进攻,最后收复明斯克。整个战役歼灭德军17个师,有50个师的德军损伤过半。

从战役过程和结果看,巴格拉季昂行动所复制的闪击战术,比德军闪击白俄罗斯时更成熟效果更好。这是苏军在战场上学习战争再用于战争的结果。

二战德国闪击战战略(二战巴格拉季昂行动)(3)

其二,战前都做了周密的部署,对手错判进攻方向成为战役失败的诱因

如果说巴巴罗萨计划是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作掩护的话,那么,巴格拉季昂行动就用盟军开辟第二战场作说辞。德军闪击苏联时,分三路大军掩面而来,使斯大林错判德军进攻方向;而苏军收复白俄罗斯,同样北中南三面联动,德军同样错判防御方向,招致战役失利。

德军闪击苏联,中央集团军群担负着主攻任务,为了达到在冬季到来前占领莫斯科的目标,德军甚至连冬装都没有准备。作为闪击战的一部分,巴巴罗萨计划将进攻目标定在一个主攻两个助攻上,4支装甲进攻集群有2支配置在进攻莫斯科方向。

德军的三路进攻迫使斯大林采取了错误的判断防御,他将苏军的主要防御方向放在南线乌克兰和高加索优质资源上面,从而招致苏军西方方面军反应不足和防御失利。

二战德国闪击战战略(二战巴格拉季昂行动)(4)

反观苏军巴格拉季昂行动,德军同样面临苏军三面反攻的局面。1944年,苏德战场形势发生急剧变化,1943年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后,德军在东线的装甲打击力量明显青黄不接,虽然仍有5000多辆各式坦克可供调遣,但面对源源不断在数量上占据优势的苏军T34的加入,苏军的装甲打击力量已经后来居上。

一方面,苏军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整个巴格拉季昂行动,除了斯大林和他的助手外,只有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参与计划,直到战争打响前,才让参战的几个方面军指挥知晓,而且还采取了通信静默及昼伏夜行的方式进行战略大转移。

另一方面,苏军将大量的装甲坦克部署在南线乌克兰地区,声东击西。苏军作出一副要在南线展开进攻的态势,致使德军将大量的装甲调到南线,仅给中央集团军群配置了600辆坦克,还将擅打防御战的莫德尔派到南线指挥,应该说,德军的这个部署是招致战役失败的决定性因素。

从这个层面讲,在德军防御力量不足、防御战线又过长的情况下,掌握苏军主攻方向就显得特别重要。而苏军恰恰摸透了德军急于求成的焦急心态,直到战役打响前才紧急调动部队部署到中线。这场行动,苏军做得真是天衣无缝,声东击西战术恰到好处。

二战德国闪击战战略(二战巴格拉季昂行动)(5)

其三,都将对手重兵集团作为打击目标,战役结果影响深远

有些人说了,中央集团军群不是德军最重要的打击力量吗?就算只剩下600辆坦克,还有第4、第9集团军和第3装甲集团军可供使用,怎么说不行就不行了呢?实际上,即使德军在中央集团军群调集重兵,仍然于事无补,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1944年,苏军在夏季大反攻中,除了巴格拉季昂,还有几场战斗同时进行。苏德战争进入大反攻的战役被称为十次打击,巴格拉季昂只是这十次当中的第五次。而配合巴格拉季昂行动,苏军还发起了另外4场进攻战斗,他们分别是6月10日卡累利亚地峡-芬兰进攻行动;7月13日利沃夫-桑多梅日进攻行动;7月18日卢布林-布列斯特进攻行动;8月20日雅西-基什尼奥夫进攻行动。

虽然这些战役规模相对较小,但苏军却是有意部署的,他们从北到南依次排开,而且从时间上也是有意与巴格拉季昂错开。也许是后勤保障来不及才这样安排,但更大的可能是,苏军统帅部为分散德军注意力和兵力部署才这样安排。

二战德国闪击战战略(二战巴格拉季昂行动)(6)

第二,德军指挥上分歧严重,缺乏预备队后继无援。一些人认为,德军统帅部没有将莫德尔提前派到中央集团军群是个错误,实际上,恩斯特.布施担任指挥时就已经发现了苏军排兵布阵的意图,但他的建议多次被统帅部否定。

1944年6月6日,当盟军在西线登陆诺曼底后,恩斯特.布施和前线将领们已经发现苏军在往中央集群对面运送兵员,但德军认为莫德尔的北乌克兰方向才是需要防守的重点。而此时,中央集团军群38个师中,34个已经布防在一线,只有3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作为预备队。

恩斯特.布施见主攻防御方向争取不到,增加预备队也没有希望,他只好作罢,客观上,他的建议被忽视,也是造成德军战场失利的原因之一。结果是,仅仅一周时间,6月28日,苏军4个方面军全线压过来,他也被解了职,成了替罪羊。

第三,莫德尔是东线德军最后一根稻草,作用有限。德军对巴格拉季昂行动的清醒认识,是战斗打响后的第三天,但此时苏军已经占有了战场上的主动权。莫德尔6月28日接替中央集团军群指挥权后,他原以为可以调动北方集团和南方集团的兵力增援,可没想到南北都遭到苏军截断,致使中线德军增援无望。7月3日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被苏军收复,后续的战斗德军仅仅是且战且退了,到了8月底战役结束,莫德尔也只能退守到波兰境内了。

二战德国闪击战战略(二战巴格拉季昂行动)(7)

总结:巴格拉季昂行动,苏军之所以能所向披靡,完全在于筹划周密指挥有序,根本没有给德军翻盘的机会。从战略上看,这次行动把德军中央集群撵出了国门;从战术上看,就是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闪击白俄罗斯的精彩复制,这是一场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复仇之战。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二战风云录》

精彩推荐:二战苏德战争,苏军为何没有歼灭库尔兰集团?留着扛木头

二战哈尔科夫战役,曼施坦因顿涅茨行动,为何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战哈尔科夫战役,曼施坦因顿涅茨行动,为何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何歼灭1个集团军就成为转折点?把希望打没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