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流云髻发型(历代发型哪款最美)

供稿/万澄阴

编辑/亦行

标准的流云髻发型(历代发型哪款最美)(1)

发髻是古代妇女最常用的一种发式。所谓发髻,就是挽束头发,将其盘结于头顶或颅后。由于挽束方式的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各异。他们的出现,最早可上溯到西周,战国以后日益普及。自此之后,中国妇女的发型,便一直以梳髻为主,直到本世纪初,因受新的生活方式影响,才纷纷剪去发髻,改作短发。

标准的流云髻发型(历代发型哪款最美)(2)

《后汉书 逸民列传》记载着一个故事:东汉士人梁鸿,为人高洁,娶同县女孟光为妻。在出嫁那天,孟光穿着豪华,装饰入时,不料过门之后,梁鸿七日不予答理。孟光知悟,“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梁鸿见之大喜,不禁赞曰:“此真梁鸿妻也!”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在东汉时期的汉族妇女中,曾流行过椎髻的习俗,与椎髻并存,当时还有其他更为繁复的髻式,不过普通妇女日常家居,则以椎髻为主。

标准的流云髻发型(历代发型哪款最美)(3)

椎是一种用木料制成的棰子,其上有把,是古人一种搥击的工具。将发髻称为“椎髻”,是因为这种发髻的造型与木椎十分相似的缘故。

标准的流云髻发型(历代发型哪款最美)(4)

早在战国时期,居住在西南地区的妇女,已有梳椎髻的习俗。秦汉时期更盛行于世,并传至中原。

标准的流云髻发型(历代发型哪款最美)(5)

受椎髻影响,秦汉妇女的发髻一般多垂得很低,而且都梳于颅后。有关椎髻的形象资料,比较典型的有西安临潼始皇陵出土的秦代女俑;广州动物园工地出土的汉代鎏金女铜俑及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等。这种下垂式的发髻,在整个秦汉时期的妇女发式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标准的流云髻发型(历代发型哪款最美)(6)

名重一时的堕马髻,便是垂髻的一种。关于它的出现,众说纷纭,有说它产生于汉武帝时代,有认为是始于汉桓帝。这种发髻的主要特点是下垂至肩背,侧在一边。南朝徐陵《玉台新咏 序》称:“妆鸣蝉之薄鬓,照堕马之垂鬟。”唐李贤注《后汉书 梁冀传》时引《风俗通》也称:“堕马髻者,侧在一边。”据说梳着这种发髻,加上愁眉、啼妆等妆饰,似刚从马上摔下,能增加妇女的妩媚之态。同时,走起路来,也有特殊的步姿,名为“折腰步”。

标准的流云髻发型(历代发型哪款最美)(7)

堕马髻这种发髻样式在汉代的文物资料中仍可看到,如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陶俑;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的木俑;陕西长安洪庆村、西安任家坡等地出土的陶俑;湖北云梦、江陵等地出土的彩绘木俑以及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著衣木俑等。尽管出土区域分布很广,但这些泥塑和木俑的发髻样式都很相似皆由正中开缝,分发双颞,至颈后渐渐收束,挽髻于背。粗看起来,这种发式与椎髻比较相近,不过它另在髻中分出一缕头发,朝一侧垂下,给人以发髻散落之感,这正是堕马髻的基本特征所在。

标准的流云髻发型(历代发型哪款最美)(8)

倭堕又作“䰀鬌(wǒ duǒ)”,这个名称常见于古代诗文。如乐府诗《日出东南隅行》:“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从汉魏至隋唐五代,倭堕髻这种发式,一直受到妇女的青睐。唐人的诗词中,对此髻式的描述更是俯拾皆是,如温庭筠《南歌子》词:“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顾况《宜城放琴客歌》:“头髻鬈(quán)鬌手爪长,善抚琴瑟有文章。”等等。倭堕髻的样式,既为“堕马之余形”,那就必然和堕马髻有相似之处,至少仍保留着堕马髻那种低垂、倾斜、侧在一边的特征。这种发髻样式,在考古发掘中时有所见。如洛阳东郊汉魏古城遗址出土的一尊泥塑供养人头像,其发髻就具备了这些特征。从塑像看,这种发髻的梳结方式是总发于顶,在颅顶正中挽一发髻,发髻朝一侧倾斜堕落,再用簪绾住。这种发髻挽得很低,正符合诗文所谓“倭堕低梳髻”的特点。

标准的流云髻发型(历代发型哪款最美)(9)

灵蛇髻始于三国时代,相传为魏文帝皇后甄氏所创。它的具体特征是像游蛇那样蟠曲扭转,故以“灵蛇”名之。这种发髻样式在传世绘画中还能看到。如东晋顾恺之所绘《洛神赋图》中的洛神,就梳着这种发髻。从画图上看,可知当时妇女在梳这种发髻时,都将头发掠至顶部,然后梳成一股或双股,再盘成各种形状。后来流行的飞天髻,便是在这个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标准的流云髻发型(历代发型哪款最美)(10)

飞天髻的梳挽方法是将发集中在头顶,然后析分为数股,每股弯成一个圆环。与“灵蛇”、“飞天”等发髻齐名的盘桓髻,其发髻大多堆集于头顶,似层层叠云,又因其弯曲、盘旋而得名。崔豹《古今注》称:“长安妇人好为盘桓,到於今其法不绝。”从形象资料来看,直到隋代,仍有不少妇女喜欢作这种发髻,其样式可证之于陕西西安、安徽亳(bó)县等地的隋墓出土的陶俑及甘肃敦煌莫高窟的隋代壁画。

所谓云髻,顾名思义,当指一种云状的发髻。这种发髻的样式,在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中反映得比较具体。该画绘的是唐太宗乘步辇接见吐蕃使者的真实故事。画中九个宫女发髻完全相同,都作成朶(duǒ)云之状,连额发的处理也作成云形,可视为云髻的典型样式。

标准的流云髻发型(历代发型哪款最美)(11)

螺髻本是儿童发式,因其形似螺壳而得名。至唐代,成年妇女也开始梳起这种发髻,且十分流行。和凝《宫词》:“螺髻凝香晓黛浓,水精鸂鶒(xīchì)飐轻风。”即指此。这种发髻在山西太原金胜村唐墓出土的壁画、陕西干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的石墎线刻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唐墓出土的帛画上都有明确的描绘。

标准的流云髻发型(历代发型哪款最美)(12)

半翻髻也称翻荷髻,它的形状有点像翻卷的荷叶,特别是从侧面看,最为相似。梳挽时由下而上,至顶部突然翻转,并作出倾斜之势。反绾髻的编发是梳发于后,集为一股,有点编成发辫,由下反绾于头顶。

标准的流云髻发型(历代发型哪款最美)(13)

三角髻是民间传说中上元夫人所梳的一种发髻,因发髻作成三搭,分列于头部三处而得名。唐代妇女曾模拟此式而为之。她们一般将发分为四组:前额部分编为一髻;左右两侧各作一髻,垂于耳际;脑后之发则任其下垂。河南洛阳谷水唐墓所出土三彩女俑即作此髻。

标准的流云髻发型(历代发型哪款最美)(14)

双环望仙髻流行于初唐及盛唐时期。湖北武昌唐墓所出土的陶俑及陕西西安唐墓的壁画都见有这种发髻实例。从图像看,这种发髻的梳结方式是由正中分发,将头后分成两股,先在头顶两侧各扎一结,然后将余发弯曲成环状,并将发梢编入耳后发内。梳这种形式的发髻,以少女为多,中年以上的妇女似不多见。

标准的流云髻发型(历代发型哪款最美)(15)

丫鬟也作“丫环”,又作“鸦鬟”,它也是古代妇女的发式之一。所谓丫鬟,就是把头发梳挽成环状,分别于左右两鬓。丫鬟与丫髻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丫髻是一个实心的发髻,而丫鬟则是一个空心的发环;二、丫髻往往高耸于发顶,而丫鬟则多垂于耳际。这两种发式,在梳挽时,对于不同年龄的妇女,也有所区别。一般妇女在幼年时以梳丫髻为主,成年之后则梳丫鬟,到出嫁之日,再将发鬟改成少妇的发髻。如果已过婚龄未出嫁,那就只能梳鬟而不能梳髻了。

标准的流云髻发型(历代发型哪款最美)(16)

惊鹄髻的前身是惊鹤髻。惊鹤髻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的样式在传世画迹中也可找到,如甘肃天水麦积山北魏壁画伎乐天的发髻,作两扇羽翼形,似鹤鸟受惊,展翅欲飞,是为典型的惊鹤髻实例。到唐代这种类型的发髻在妇女中仍很流行,至今在一些图像中仍可看到。 ​

标准的流云髻发型(历代发型哪款最美)(17)

乌蛮髻也是一种少数民族的发髻,唐人所谓“乌蛮”,一般指南方的倮倮(luǒ),这个民族的男女发式,通常都梳椎髻。唐代的妇女在椎髻的基础上作了一番改造,梳时将发掠向颅后,在头顶挽成一髻,然后朝前额搭下。它与椎髻的不同之处是前者将髻挽在头顶;而后者则垂在颅后。 ​

标准的流云髻发型(历代发型哪款最美)(18)

峨髻是中晚唐流行的发式。唐李贺《十二月辞》中有“金翅峨髻愁暮云”之语。这种发髻的主要特点是朝上高耸,似陡峭的山峰。据说有些峨髻,竟高达一尺以上。传世的《簪花仕女图》就绘有这种情况。

标准的流云髻发型(历代发型哪款最美)(19)

朝天髻是一种高髻。它的作法是梳发于顶,先编成两个圆柱形发髻,然后将发髻朝前反搭,伸向前额。为使发髻高耸,一般还在髻下衬以簪钗等物,使发髻的前端高高翘起。这种发髻在山西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中有此典型式样。它的流行虽在宋代,但却始自五代。

《宋史 五行志》云:“蜀孟昶末年,妇女競(jìng)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说的正是这种情况。五代妇女的朝天髻样式,在四川成都王建墓出土的石刻上也可看到。与朝天髻相比,同心髻的形制要简便得多,一般只要将头发挽至顶部,编成一个圆形发髻即可。四川成都、江西景德镇、山西太原等地的宋墓所出土的陶俑、瓷俑及木俑等,都见有这种髻式。流苏髻系从同心髻演变而来,它的基本造型与同心髻相似,惟在根部盘束丝带,带垂于肩。梳这种发髻的妇女形象,在宋人《半闲秋兴图》中可看到。

标准的流云髻发型(历代发型哪款最美)(20)

明清时期的妇女髻式,在高度上有明显的收敛。不但像峨髻、半翻髻这种高髻不易看到,就连朝天髻也很少达到。这个时期的妇女发髻,主要有牡丹头、钵盂头及松鬓扁髻等。

标准的流云髻发型(历代发型哪款最美)(21)

牡丹头是一种蓬松的发髻,编梳方法是先将头发分成数股,每股单独上卷至顶心,再用发箍绾住。头发少的妇女,也可掺入一些假发,以扩大发髻。这种发髻梳成后,酷似盛开的牡丹,极富装饰情趣。

标准的流云髻发型(历代发型哪款最美)(22)

钵盂头始于清代,因其造型与覆盖着的钵盂相像而名。清李渔《闲情偶寄》称:“今之所谓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种种新式,非不穷新极异,令人改观”,可见其流行情形。这种发髻在传世绘画中可看到。

标准的流云髻发型(历代发型哪款最美)(23)

松鬓扁髻是明末清初汉族妇女的时髦发式。清叶梦珠《阅世编》称:“崇祯年间,始为松鬓扁髻,发髻高卷,虚朗可数,临风栩栩,以为雅丽。”所谓“松鬓”,并不单指两鬓,实际上连额发也包括在内,给人以庄重、高雅的感觉。 ​

@易州兄弟文化

工作之余,来点儿历史知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