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考古脉络(公布最新进展中华文明再添重要佐证)

中国文化报 实习记者王添艺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最新进展此次通报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后城咀石城遗址、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商代墓地4项考古新成果,揭示史前与夏商城址建制和文化发展脉络,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再添重要实证,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中华文明考古脉络?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中华文明考古脉络(公布最新进展中华文明再添重要佐证)

中华文明考古脉络

中国文化报 实习记者王添艺

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最新进展。此次通报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后城咀石城遗址、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商代墓地4项考古新成果,揭示史前与夏商城址建制和文化发展脉络,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再添重要实证。

后城咀石城遗址:龙山时代最为复杂、完备的三重防御体系

后城咀石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2019年至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后城咀石城遗址持续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

后城咀石城遗址面积约138万平方米,结构布局保存较为完整,由内城、外城、瓮城以及外瓮城组成。外环壕位于外瓮城内侧,东西两端与自然冲沟连接,外瓮城南侧为城门入口,城门外部两侧建有马面,外瓮城城墙西侧连接一处方形台基,共同组成后城咀石城第一重防御体系。外瓮城下发现两条地下通道,其中一条由城外经外瓮城城墙、外环壕底部进入外瓮城内部,另一条由外瓮城中部向瓮城延伸与内环壕连接,具体走向、性质还需考古勘探发掘予以确认。此外,内城区域经考古勘探发现墓葬、房址、灰坑等大量遗迹,为了解内城结构布局提供了线索。

连续多年对后城咀石城瓮城、城门区域的系统发掘,基本明确了后城咀石城有着龙山时代最为复杂、完备的三重防御体系,即由外瓮城城墙、马面、台基以及外环壕沟构成的第一道防御体系,由瓮城城墙、瓮城城墙上布置的台基、墩台以及内环壕构成的第二重防御体系,由主城墙、主城门以及在主城门两侧设置两座马面构成的第三重防御体系。

碧村遗址:河套地区黄河支流河口处最大规模城址

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地处蔚汾河和黄河交汇处,2020年至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碧村遗址持续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

碧村遗址面积约75万平方米,历年考古工作初步探明了遗址结构布局,自西向东依次为小玉梁、石门墕、城墙圪垛三处遗址点。小玉梁地点为遗址核心建筑区,边缘砌筑护坡,中心建造大型五连间排房建筑,排房建筑前面为中央广场。石门墕地点初步发现大型墩台与城墙围合的城防设施遗迹,具体形制尚不清楚。城墙圪垛地点发现了遗址东城墙与城门,城门由东、南、北三个“品”字形布局的大墩台构成,东墩台为半圆形直径21.5米,南、北墩台均为方形,边长约25米,规模宏大。三座墩台之间穿插一些夹墙、夹道、小型墩台等附属设施围合而成,设置内外多重瓮城结构,进出入口设于东墩台南北两侧,西向经过两道瓮城后方可进入城内。

碧村遗址是河套地区黄河支流河口处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城址,是蔚汾河流域龙山时代晚期的中心聚落遗址。遗址的东城门保存完整、结构严密、形制规整,显示了河套地区石城遗址一类独特的城门形制。同时,碧村遗址控扼黄河两岸的突出战略位置,城址布局呈现出处处设卡、重重把关的多重防御体系,强烈指向其应是龙山时代黄河岸畔的一座关口城市,掌控着西部与中原之间的关键要道,是揭示晋陕高原龙山时代社会和政治关系的重要支点。

二里头遗址:首次发现制陶遗存,为研究早期国家都城制度提供重要依据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地处洛阳盆地中部、古伊洛河北岸台地上,遗址现存面积300万平方米,绝对年代在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30年间,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夏代晚期的都城遗址。

2021年以来陆续揭露了宫城北侧道路上的门道、宫城西部围墙等,并发现宫城西侧道路夯土墙向北延伸200余米,据此推测已知作坊区、宫殿区、祭祀区以西至少各存在一个分区。遗址出土陶窑、存泥坑、泥坯、烧土、炉渣、变形陶器、大量碎陶片以及陶垫、修整工具等均为首次发现,包含了制陶工艺的多个阶段。此外,出土大量骨、角质遗物,其中部分存在砸击、切割、磨制的痕迹,表现了骨角器加工的各个环节。制陶和骨角器加工遗址是二里头遗址手工业考古的重要突破。

“布局是了解国家统治模式重要的、有效的手段。二里头有非常严谨、非常清晰的格局,体现当时人群身份不同,位置不同,根据发掘的情况来看,最中心、最核心位置是最重要的宫殿,还有绿松石都在那边加工生产,外边有围墙维护起来,更体现它位置很重要。在主城的三个区域分别是祭祀区、宫殿区、作坊区。东西两侧是贵族居住区,根据当时居住人的身份高低、等级高低,在不同的位置,级别越高,重要程度越高。这样严谨的格局能够体现发达的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海涛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认为,中国走向文明之路是一个长期、坎坷和复杂多样的过程,对二里头遗址的持续发掘,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何以中国”。

商都书院街商代墓地:首次发现商代中期的金覆面,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

郑州商都书院街商代墓地位于郑州商城遗址内城东南部,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当地城市建设工程进行了考古勘探、发掘。

郑州商都书院街商代墓地残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墓地南北两侧发现两条壕沟,壕沟东西走向,间距约130米。墓葬主要分布于两条壕沟之间的区域,共发现25座,其中3座墓葬出土了青铜器,6座疑似祭祀坑,其余16座推测为陪葬墓,均无棺椁葬具和陪葬器物。2号墓(M2)是郑州商城考古发现等级最高的墓葬,墓口长2.93米,墓葬中间发现疑似朱砂的红褐色遗迹现象,墓内出土各类器物200余件,其中青铜礼器、兵器20件,玉器11件,金器5件,另有贝币123枚和绿松石管珠、镶嵌绿松石的牌饰等,充分彰显了墓主人的高等级贵族身份。

郑州商都书院街商代墓地是郑州商城遗址功能演变、历史沿革的重要证据。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多件黄金用品的现象较为罕见,这也是首次发现商代中期的金覆面,反映了商时期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密切联系。新发现将有力拓展商代考古研究的空间。

来源: 中国文化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