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社戏经典语录(深度解读鲁迅社戏)

本文来源:公众号「领读人申怡」

大家好,我是申怡。

今天是早直播预习的第5天,可以看到,咱们的队伍正在越来越壮大。

就像我曾经看的一个电影情节:

一个人有一天选择了要开始跑步,慢慢地越来越多人跟着他一起跑,最后队伍变得越来越长。

这部电影叫《阿甘正传》。

鲁迅的社戏经典语录(深度解读鲁迅社戏)(1)

阿甘的身上,有一种执着,心无旁骛的坚定。这样的坚定,让他前方的路越来越开阔,最后获得了国家级别的荣誉。

咱们这个【30天寒假预习营】不也是这样吗?

一天天队伍越来越壮大,大家每天跟着我的早直播坚持预习,坚持下来,必有收获。

鲁迅的社戏经典语录(深度解读鲁迅社戏)(2)

(寒假营每日早直播安排)

好了,进入正题。

今天我们要预习的是鲁迅先生的《社戏》

大家回忆一下自己以前的语文课,一篇课文讲几节课?

鲁迅先生的《社戏》,精讲的话,2~3节比较常见,但是我要压缩到半个小时的预习怎么讲呢?

——讲方法!

让孩子学会怎么“学”,是比深度讲内容更重要的事情。

鲁迅的社戏经典语录(深度解读鲁迅社戏)(3)

讲之前,我们要先知道,《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

鲁迅的社戏经典语录(深度解读鲁迅社戏)(4)

那么咱们思考一个问题,《呐喊》收录的都是什么文章?

比如《药》、《孔乙己》、《故乡》等,都是痛苦、黑暗的悲剧,再来看《社戏》,讲了看戏、聊天、偷豆子,孩子们特别快乐。

为什么一篇特别欢乐的文章会夹在一堆悲剧里?

下面,我们就深入地聊一下《社戏》。

1

《社戏》讲的是戏

但终点并不是戏

鲁迅的社戏经典语录(深度解读鲁迅社戏)(5)

鲁迅的社戏经典语录(深度解读鲁迅社戏)(6)

鲁迅的社戏经典语录(深度解读鲁迅社戏)(7)

鲁迅的社戏经典语录(深度解读鲁迅社戏)(8)

鲁迅的社戏经典语录(深度解读鲁迅社戏)(9)

鲁迅的社戏经典语录(深度解读鲁迅社戏)(10)

鲁迅的社戏经典语录(深度解读鲁迅社戏)(11)

鲁迅先生写:

“在20年中,我只看过两回中国戏。”

第一回为了看热闹,到场看到只剩中间有几个座位,他想坐,但人家不让他坐,说这个是预留座位。

想想看,一个剧场坐满了人,嘈杂喧闹,拥挤不堪,就中间几个好位置空着,留给谁的呢?

一定是权贵。在这样一个讲阶层、庸俗冷漠的社会中,“我”这样的人根本没有位置。

第二次去看戏,等一个大角,结果周围闹哄哄,最后大角也没来,从此他就不再看戏了。

这两回,写的是戏吗?明显不是。

写的是阶级分化的严重、社会的喧闹和无秩序,这个社会是如此躁动,让人不安。

于是他开始写小时候看戏、和伙伴们偷豆子是多么快乐。

成年世界的复杂冷漠,和小时候的单纯形成鲜明迥异的对比。

所以说,《社戏》的要点并不在戏,也不在景色,更不在于我们印象中的“偷豆子”的活动,那鲁迅先生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

是对单纯而宁静的生活的向往。

2

看似怀念的是童年

但讽刺的是“社会”

回忆小时候的片段时,鲁迅先生写,农村好像很落后,但对“我”来说就是乐土。农村亲戚关系复杂,人也随和,就是不小心闹起来打了太公太婆,大家也不会觉得怎样。

再对比第一次看戏连座位也没有,农村是多么自由的所在!

我们再看这里的“人”和“景”:

十二岁的双喜乘船带孩子们去看戏。

那航船,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景色描写突出了人物的快乐、少年的风采,风景美、童趣美,满心满眼都是自由和快乐。

再看偷豆子的时候,双喜问: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阿发没有说可别偷我们家的,而是看了一看,直起身子来说,偷我们家的吧,我们家的大!

这是什么?无私。

淳朴的背后都是无私,这些在城里人看起来很“傻”的品质,恰恰能构成最好的社会面貌,构成一个干净、纯净的社会。

这段看似在写孩子们的故事,实际上写的是什么?——社会

鲁迅的社戏经典语录(深度解读鲁迅社戏)(12)

3

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

有同一个母题

大家都知道一个综艺节目,叫《向往的生活》,它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呢?

有人说了,因为那是大家理想中的生活。

没错,同样展示美好生活的文章还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出了多少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咱们来看一段原文: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见到渔人,非常惊讶,怎么来了一个外人?

于是问他从哪里来,然后邀请渔人到家里做客,好酒好菜招待,村里的人一看来了客人,纷纷来问,从此以后大摆宴席,吃完这家吃那家。

试想,如果在现在,门口看到一个陌生人,还有谁会邀请他回家去吃饭?

要是有一家人请了一个陌生人吃饭,现在的人是不是就会说“他们家可真傻,居然去请一个外人进家吃饭。”

所以你会发现不管是古代的《桃花源记》还是现代的《鲁迅》,他们表达的东西,竟然是那么地统一。

桃花源代表什么?

《社戏》里的童年农村生活代表什么?

代表的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鲁迅当时面临的社会我们都了解;陶渊明同样,他所在的东晋,也是政治混乱斗争频繁,听过我讲《世说新语》的都知道,那么帅的嵇康都在政治斗争中被人家给干掉了,陶渊明说我不玩,我本身就混不了一集就得领盒饭,所以要找一个“桃花源”。

其实不管是鲁迅还是陶渊明,他们之所以要写《社戏》或者《桃花源记》,都是因为面临的生活和社会太累了,太复杂了。

就像我们忙碌的成年人,下班后一样会幻想没有压力、干净纯洁的世外桃源,文章之间能相互串联,也能串联到我们的生活。

所以你看,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是共通的,这就是我说的为什么我们要学古诗词,要学文言文?当你学了《桃花源记》,你还怕理解不了鲁迅的《社戏》吗。

鲁迅的社戏经典语录(深度解读鲁迅社戏)(13)

我再问一个问题,如果不考虑提高语文成绩,你会更愿意读什么样的文章?

或者说,孩子更愿意读什么样的文章?

一定是有矛盾点的文章。

比如《社戏》为什么收录在《呐喊》里?

陶渊明为什么写《桃花源记》?

读之前要先设问题,找到矛盾点。

那预习时,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呢?

有,读全文。

关于《社戏》,大家以前可能都多多少少有些了解,但通读全文以后,是不是变得更加透彻?

孩子也是一样,不同年级学习的段落不一样,当孩子把文章连起来读通,就能抓住强烈的对比,理解作者意图,联系到生活里,产生感悟。

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和陶渊明都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千年前和千年后,一脉相承,其实哪怕外国文学,也能联系到古文言文。

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我们每天直播预习是在学习什么?我们在学习练功,呼吸吐纳,学方法。

所以不光要读现代文,读《桃花源记》,还要读文言文的天花板《古文观止》,整个都读通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语文是一层窗户纸,只要捅破,那么你就看到一片光明。

鲁迅的社戏经典语录(深度解读鲁迅社戏)(14)

最后,我们来聊聊读书的意义,我们读鲁迅的《社戏》,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没有发现一个共同点?

都是一个心灵栖息地。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希望我们都能够找到桃花源,解放自己,找到空间来释放自己。

比如约朋友唱歌、密室逃生,那都是我们的桃花源。

假如孩子突然有一天很不听话,或者爸爸妈妈突然发脾气,你要想,也许他们只是累了,需要一点空间而已。

所以,不论是孩子和家长,我们都要学会相互体谅。

也要学着去找到那个,你心中的桃花源。


*本文来源于申怡老师的早8点【30天寒假预习营】。

鲁迅的社戏经典语录(深度解读鲁迅社戏)(15)

周四早8点,在视频号「领读人申怡」直播间,继续预习《阿Q正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