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章节简介(大学注释五)

大学章节简介(大学注释五)(1)

【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意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所谓直心无妄,是不要欺骗自己。如同嫌恶臭秽,爱好美色,这叫做自敬。因此君子一定要谨守如一。小人平时生起邪念,无所不想,见到君子后隐藏掩饰自己的念头,而显示自己的善意。别人看自己,如同能看到自己的内心一样,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内心的真实想法,体现于外表。因此君子一定要谨守如一。曾子说:“众目所视,众人所指,可畏啊!”财富润饰房屋,德行修正自身,内心宽广则身形安泰舒适。因此君子一定要直心无妄。

注释

[1]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中庸》:“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宋·李光《读易详说·复》(卷五):“ 阴尽阳来,天地之复也。知不善之不可为,而复于善,君子之复也。修身之道莫大乎此。韩子以为见不善之端而能止之也。”

郑《注》:“谦,厌也。”

孔《疏》:“谓见此善事而爱好之,如以人好色,心实好之,口不可道矣。言诚其意者,见彼好事、恶事,当须实好、恶之,不言而自见,不可外貌诈作好、恶,而内心实不好、恶也。皆须诚实矣。谦,读如慊,慊然安静之貌。心虽好、恶而口不言,应自然安静也。”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一百五十)河南程氏(颐)曰:“人须知自谦之道。自谦者,无不足也。若有不足,则张子所谓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也。”庐陵胡氏(铨)曰:“诚,无妄也,自欺则妄矣。人之恶臭好色根于心,非伪为也,是诚也。自慊,自敬也。诚生乎谦敬。《易》一谦而四益,盖谦敬之大也。”霅川倪氏(思)曰:“自谦,注及诸家皆作‘慊’,窃谓不必改经文,只作谦可也。《谦》之《彖》曰:‘人道恶盈而好谦。’此好恶之正也,人能知谦之,好恶则公矣。又,谦者有其实而若虚者也。不谦之人以虚为实,务矜夸以欺人,不惟欺人又以自欺。” 又曰:“诚,一也,而有善恶之异。诚于为善,诚也。诚于为恶,亦诚也。诚于中,必形于外。君子与小人皆然。君子知其如此,故谨其独而诚于为善。世有攻人之伪者,其人奸恶又甚于所攻,而其说曰吾所为表里如一,不欺也,诚实也。此乃敢于为恶者尔,彼则伪于为善尔。乃诚于为恶。是小人之无忌惮者。故诚则若一,而有善恶不同,不可不辨。重言‘必慎其独’,申其义而谆诲之也。”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心之所发,阳善阴恶,则其好善恶恶,皆为自欺,而意不诚矣。”“人之为善,须是十分真实为善,方是自慊。若有六七分为善,又有两三分为恶底意思在里面相牵,便不是自慊。须是‘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方是。”

[3] 慎独

独,中外一也。清·恵栋《周易述·易微言上》:“老子《道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寞兮,独立而不改。’河上公注云:‘独立者,无匹双。不改者,化有常。’案:独即一也,道独行,故君子慎独。道不改,故不可须臾离。《淮南·原道》曰:‘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独立,块然独处,上通九天,下贯九野。’”“蜀、独同义。《尔雅·释山》:‘独者蜀。’《注》云:‘蜀亦孤独。’《方言》:‘一,蜀也,南楚谓之独。’《管子》云:‘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半农人云:‘抱蜀即《老子》抱一。’”

明·魏浚《易义古象通·随》(卷三):“天地大寤在夏,而大寐在冬,梦境之清即觉时之爽,人心气机总无顷刻停止。子亥一阳之动,天心不移,正在此际,故君子必慎其独,惟善息者知之。”

明·潘士藻《读易述·系辞上》(卷十二):周子(敦颐)曰:“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吾心之妙万物以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耳。《中庸》论不睹不闻,莫见莫显之几,而归其功于慎独。《孟子》论有事勿正之道,而约其要于勿助勿忘。勿助勿忘,便是慎独。慎独,则寂感自一。寂感一,则如洪钟含声,明镜蓄照,不将迎于物,物至应之。应已不留,本体不动,拟议无所,及思虑无所用至矣哉。” 清·纳兰性德《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兼山郭氏(忠孝)曰:“独之道何为哉?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其如斯而已矣。何谓敬?主一之谓敬。何谓主一?《孟子》曰:‘必有事焉之谓也。’必有事焉,则上天之载,可以驯致之也。”(《中庸解》)潘思榘《周易浅释》(卷二):“《复》:‘六四,中行独复。’《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复,心德也。四,心位也。心以中行,初以震应,其复也。迹未形而几已动,人不知而己独知,故曰‘独复’。此君子慎独之功。”

《庄子·庚桑》:“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幽闲之中者,鬼得而诛之。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能独行。”

《朱子语类》:“所谓‘诚其意’者,表里内外,彻底皆如此,无纤毫丝发苟且为人之弊。如饥之必欲食,渴之必欲饮,皆自以求饱足于己而已,非为他人而食饮也。又如一盆水,彻底皆清莹,无一毫砂石之杂。如此,则其好善也必诚好之,恶恶也必诚恶之,而无一毫强勉自欺之杂。所以说自慊,但自满足而已,岂有待于外哉!是故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精粗隐显,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

《礼记集说》:新定钱氏(时)曰:“独,非必暗室屋漏之谓,虽大庭广众而一念之动我自知耳。于此致谨,正是做不自欺功夫。常人只谓心之隐微,人不知不见便走作了。若于此时凛乎其严,便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如何敢欺?一个‘毋’字,三个‘必’字,立词甚严,学者所宜深体。”

[4] 厌然

郑《注》:“厌,闭藏貌也。”

[5] 诚于中,形于外。

《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诚于中,则隐而微。形于外,则显而见。

“诚则形,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皆独之效也。故曰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荀子·不苟篇》:“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髙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虽从必疑。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6]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郑《注》:“言可畏敬也。”

孔《疏》:“君子修身,外人所视,不可不诚其意。作《记》之人,引曾子之言以证之。‘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者,言所指、视者众也。既视者及指者皆众,其所畏敬,可严惮乎!”

《礼记集说》:龙泉叶氏(适)曰:“人之所以兢兢然畏屋漏如畏宫庭,出门阈如严宾师,高其闬闳,设其干橹,学者不可以毫厘犯者,惧私意之贼而一日之厌然者著于外也。此君子之所独致,人安得而共之?故人莫不有此独也,溺于所同,流荡委靡,而其所谓独者败矣。‘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人伦之内,常见此理,而人不自觉。唯君子畏之为甚严也。丘山积于微尘,江海聚于涓流,此知者之所深察‘富润屋、德润身’由毫末之微积而至于不可掩之效。”

[7]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礼记集说》:蓝田吕氏(大临)曰:“言诚于中,形于外,充实而有光辉,非诚不至也。故君子必诚其意。”石林叶氏(梦得)曰:“人之富足则能润屋而已,德之修则非特润身而已。充实在内,则其心也广;辉光在外,则其体也胖。《孟子》曰:‘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明·蕅益大师《四书解•大学直指》:“‘十目’、‘十手’,正是‘慎独’、‘诚中’处。‘润屋’、‘润身’,正是‘形外’处。”

解读

按:本段说“诚其意”,先必“慎独”。君子诚之为贵。诚者,成己成物。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两见,前者就“自谦”说。“谦”字,本篇从胡铨以《谦》卦解作“敬”。敬者,本明者也。由敬入诚,君子之学也。叶适云:“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中心诚然,其坚实而不破,纯一而无所疑者,君子与小人同也。唯其善恶邪正之念,泛然往来于其间,二而不一,杂而不纯,然后外物乘之,夺其至微者而为之主,此不可以不察也。”慎独,谨守如一之谓。“独”字,清·惠士奇作“抱一”解,非独处之意。

第二个“慎独”,就自欺说。谨守如一,德配天地。一毫自欺,则邈为一物,与天地不相似。小人以人为可欺而为不善,实则自欺以欺人,但其良心尚知不善为可耻,所以见君子而有所掩饰。“人视己,如见其肺肝然”,是自欺无益于己。《中庸》: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故君子必深戒而“慎其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