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不上流浪者的国学大师(与陆元静书下圣贤如何可学而至)

比不上流浪者的国学大师(与陆元静书下圣贤如何可学而至)(1)

学习阳明心学,我们是否明白自己的心?明白仁义礼智信的真正涵义?明白喜怒哀乐的深层原因?

圣贤如何可学而至,而不只是在文字上打转?如何明白自己的起心动念,并防于未萌之先?

本次大讲堂,我们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王文静院长,与立平老师、海峰老师,一起解读《与陆元静书》。

【要点速览】

教育的最大功能就是“消变于未形”。我们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旦有了恶念,纸上有了污迹,再去克除就来不及了。作为家长、老师,自己先要有清澈的良知,孩子的良知才能清澈。所以真正的孩子教育,是在他们小时候,防止和预防不好的品质。换句话说就是保护——我们要做孩子清澈良知的守护者。

●“不思善,不思恶”,不仅“恶”不能执着,“善”也不能执着,就算是金子的细粒,落在我们眼睛里,眼睛照样受不了。我们要认识自己原本的真心,“执着”的时候其实就是心上有了私欲。

●在酬酢万变的工作中,只要循理就能“静”。

●我们在一言一行中,要随时提着自己的“照心”,把自己放到自己的对立面上,审视和观察当下的自己。这就是“照见”的功夫。

●阳明先生讲的“必有事焉”,就是“常提不放”、“戒慎恐惧”的功夫。不论有事无事,都是“致良知”一事。

古之英才之所以能做出伟大的事业,是因为他们的良知更为清澈。今天大多时候,我们都只是学习了他们外在的气质和聪明睿知。但聪明睿知乃性之质,它来自于性之体。所以,如果我们不在性之体上用功,而仅仅是去学些计谋,在阳明先生看来就是“行不著、习不察”。

●所谓“行著、习察”就是我们对自己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清清楚楚。

●良知本来就是“明”的,不管我们的外在表现美不美。我们能去私欲,是因为我们能知善知恶。 “气质不美者”,是因为我们心上的障蔽和渣滓多了点,所以我们只需去掉渣滓、回到原点,就能越来越“明”,就能“质美”起来。

●之所以说阳明心学简易而广大,就是因为它是“根”上之学,直接在心上下功夫,而非记诵、训诂之学。

●圣贤如何可学而至?今天,我们看圣贤的传记,看到的只是他们的良知之用,看他们写了几部书、打了多少胜仗、用了什么计谋、立了多少事功……但如果不在心上克私去蔽、复其本体,就会仅仅变成一个文字者,偏到羊肠小道上去了。

阳明心学是活泼泼的学问。喜怒哀乐是性之情,我们学习阳明心学不是去掉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是不让七情主导和浊染我们的心,因为一旦心被遮蔽就会生出忧愁烦恼。我们只有不断通过致良知,把七情的遮蔽去掉,才能恢复到心之本体的那份真乐。

●教育界有两句话:一是“导之以正”;二是“导之以乐”。“正”了才能“乐”。

●我们的心如同一面镜子,当它明亮的时候,世间万物都能“一照而皆真”。妍也好、媸也好,从镜前走过之后,镜子又会空空如一、恢复平静,这便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空灵”状态。

●圣人的心是一面特别透亮的镜子,有一点点灰尘,他就会感到不够明亮,就会立即打扫(改过),所以圣人常见己过。但我们常人的心,因为镜之未磨,即便落上尘埃也很难察觉。

无论有事无事,都要从根本的心上用功。我们不会因为今天还没有发病,就放弃服药和调理,因为病根尚在。我们学习阳明心学,就是要去掉病根,防于未萌之先,调理自己的内心深处,恢复良知本体。


声明:原创文章版权归“致良知四合院”所有

任何组织、机构、个人不得擅自转载和二次修改,转载请留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