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的语音(咬文嚼字古蜀人的方言)

首先看到本文题目,不要理解错误,古蜀人的方言「豆逼」,不是今天网络上骂人词汇。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训诂学问题,这个梗出自我国南北朝时代的大学问家颜之推的著作《颜氏家训》中。


咬文嚼字的语音(咬文嚼字古蜀人的方言)(1)

颜之推(531-591年),字介,琅琊临沂人,南梁至隋朝经学家、文学家、官员。


《颜氏家训/卷3/勉学》记载颜之推自己在蜀地益州的一段经历:

吾在益州,与数人同坐,初晴日晃,见地上小光,问左右:“此是何物?”有一蜀竖就视,答云:“是豆逼耳。”相顾愕然,不知所谓。命取将来,乃小豆也。穷访蜀士,呼粒为逼,时莫之解。吾云:“三苍、说文,此字白下为匕,皆训粒,通俗文音方力反。”众皆欢悟。【注1】

为避免读者看着吃力,将这段文言用今天的大白话翻译一下:

颜之推益州的时候,有一个大晴天,与几个朋友在外面晒太阳闲侃,他看见远处的地上泛着光点,就问当地蜀人:这是什么东东?

一个当地童仆说:这是豆逼呀!!!!!

颜之推和朋友们一脸懵逼,不知道说的什么?

就叫童仆取过来,一看原来是小豆(古代的小豆一般指红豆,红豆确实比较有光洁,如下图所示)。


咬文嚼字的语音(咬文嚼字古蜀人的方言)(2)


颜之推想起,他曾经接触多很多蜀地的文化人,发现他们都把「粒」叫「逼」。于是他恍然大悟,这就是秦代《三苍(仓颉篇)》、东汉《说文》等字书记载的「皀」字,两部字书都把「皀」解释为「粒」,读音是「方力反」。

大伙听完颜之推的解释,都很高兴,觉得又涨姿势了!!

也就是说:颜之推发现,南北朝——隋时代的蜀地方言,把「豆粒」叫「豆逼」,「豆逼」其实就是秦汉时代的「豆皀」一词,「逼、皀」同音通假。



颜之推所说的这个「皀」字,是古文字中常见的偏旁部首,我印象非常深刻。

汉字「食、即、既、鄉、卿」等很多字都从「皀」,「皀」全字像「盛满谷物饭食的豆簋」之形,「皀」的甲、金、篆三体:


咬文嚼字的语音(咬文嚼字古蜀人的方言)(3)


说个简单比喻,「皀」就是从「满满的一碗大米饭」取像(当然,先秦大米不是很普及,当时主要粟黍饭,一般用「豆」和「簋」来装):


咬文嚼字的语音(咬文嚼字古蜀人的方言)(4)

现代古文字学家一般认为,「皀」的后起字为「」和「簋」,「皀」字就渐渐废失了,只用于汉字偏旁。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生的稀松平常事,也是一件大事,所以,汉字中很多跟吃有关的字都从「皀」,关于「食、即、既、鄉、卿」等的造字意图,在我以前的一篇文章解释过,这里也就不重复。

汉字源流:「张口为「欠」,「食毕」则「既」,「美酒」曰「懿」

所以,我一直以为「皀」应该读「gui3」,我当初看到这一段时候,觉得颜之推是不是搞错了。

秦代的《三苍》已经散佚,还没有完全集结,于是,我就查《说文》和历代的字辞书,果然训「皀」有「粒」的意思,同时有「逼」的发音。


《说文》:皀,穀之馨香也。象嘉穀在裹中之形,匕,所以扱之。或說:皀,一粒也。凡皀之屬皆从皀。又讀若香。

咬文嚼字的语音(咬文嚼字古蜀人的方言)(5)

大白话解释一下,《说文》认为「皀」有两个意思:

  1. 「皀」:「谷之馨香」,像「嘉谷在裹中」之形,「匕,所以扱之」,《说文》的意思「匕」是「匙」初文,是「取食器具」,那么,「皀」就是一个会意字。
  2. 「皀」:一粒

整理《说文》的宋人徐铉为「皀」注音为「皮及切」,同时《说文》还说这个字也读若「香」。

历代的字典的注音和解释,「皀」有两个读音和两个意思:

  • 读音1:见纽缉部(入声),局力切,也即今普通话「ji2」差不多(普通话无入声),释为「谷香」
  • 读音2::帮纽职部(入声),彼侧切,也即今天普通话「bi1」差不多,释意为「颗、粒」。


咬文嚼字的语音(咬文嚼字古蜀人的方言)(6)

引自注2

所以,「皀」字从秦汉到唐宋,训为「粒」的意向,读音都是「帮纽职部(缉部)」的入声字,而「逼」也是「帮纽职部」的入声字。

颜之推说「方力反」,不能按照今天的读音去切,因为「古无轻唇音」,「方」的上古音在「帮」纽,所以,「方力反」也是「帮纽职部(入声)」,读「bi」。

举一些例子,如:有些从轻唇音「方、丰、奉」得声的汉字形声字,还是读为重唇音,如:「彷、旁、磅、邦、蚌、棒」。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汉语拼音的声母「f」,在上古音中都读「b\p」。

因此,表示「颗粒」的「皀」字,其上古音、中古音是一样的,和「逼」的读音相同。

颜之推时代大概可以看到已经亡佚的《三苍》,同时,《说文》也许引用了《三苍》的训诂,所以,「皀」释为「颗粒」这个古训被保留下来。

恰好记忆超群、博学多才的颜之推,在蜀地听到了让人费解的「豆逼」一词,于是他想起了这个古训,凭他的学识修养,很快意识到「豆逼」就是先秦、秦汉时代的「豆皀」一词,在南北朝的蜀地方言中保留下来。只不过当时的「皀」字早已废失,用同音字「逼」的来表示。

但是,本应该读「gui3」的「皀」字,为什么会有「逼」这个音?

很有可能「皀」字讹变为「白、匕」以后,古人以为「皀」字从「匕」得声,误用来记录秦方言中表示「粒」的「bi」音。



(三)

在传世字书中虽然收录有「皀」字,但从未被使用过,没有看到一个例句,「豆皀」的用法,早已湮灭在历史中。

如果不是颜之推,谁也无法理解这个莫名其妙的蜀地「豆逼」,《说文》为什么释「皀」为「粒」也是不得解。

所以,颜之推的解释被历代学者引用,如:宋代徐锴、近代的章太炎。当然,今天也有很多学者,如戴家祥,认为颜之推的解释虽然新颖,但论据不足。【注3】

我个人认为,从颜之推的记载来看,秦代官方正字文献《三苍》中,「皀」表示「粒」的意思,那么,「豆皀」可能来自先秦以来的秦人方言。同时《说文》采纳了这个说法,音韵学上也很合理,暂时没什么大问题。

东周以来,秦人渐渐控制蜀地,肯定有大量关中秦民入蜀,巴蜀渐渐华夏化,正所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没有可能:蜀地的交通闭塞,所以,秦人方言在蜀地被很好的保留下来?

这就好比跟今天的粤语、闽南语一样,因为交通不便,进化较慢,所以保留了比较多的汉语中古音。

但是,也要搞清楚,南北朝时期的蜀地方言,跟今天四川方言肯定不一样,因为今天的四川人,主要是元、明、清以来,「湖广填四川」的几次大移民。

----------------------

参考文献
  1. 颜之推,《颜氏家训/卷3/勉学》,维基文库,form:https://zh.wikisource.org/wiki/顏氏家訓/卷第3
  2. 宗邦福等(2003),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页2296
  3. 编纂委员会.(2001).,《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册 5,页27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