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商鞅是怎样一个人(商鞅有着如此才能)

放在春秋时期,在我看来确确实实比较有能力的人,当数专攻刑名之术之人,无论是吴起还是商鞅,放到现在,都应当是人类社会中的佼佼者。

而为秦国一举奠定称霸之基的商鞅是如何当上秦孝公入幕之宾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

商鞅之出

商鞅同吴起一般,是卫国人的后代,商鞅更是卫国国君的远房亲戚,不过那时候的卫国名字前面得加一个"前"字。商鞅也是一名刑名之学爱好者,刚开始的时候他呆在魏国,替魏国丞相公叔座办事,官拜中庶子。

历史上的商鞅是怎样一个人(商鞅有着如此才能)(1)

魏惠王

这公叔座在长时间地相处后发现商鞅这个人才能不可估量,就想着要挑个时候将他举荐给魏王,那什么算是好时机呢?作为商鞅能力的知情者,如果他给商鞅安排一个不怎么大的职位,那是在埋没商鞅的才能,也卖不了商鞅人情,所以很明显,无论是为国还是为了私情, 丞相都是商鞅最应该呆的位置。

但商鞅上台便意味着公叔座要让位了,施恩哪有占着位置来的愉快,因此公叔座就一直在拖,一直等到自己病倒,这次机会来了。

公叔作荐

公叔座病倒后就一直躺在家中养病,魏惠王听说后挑了了个时间去探望公叔座,到了公叔座家里,魏惠王就装作悲痛状,问道:"您生了这么大的病,万一有了个三长两短,那这个国家该如何是好?"意思就是你没了,诶,谁还能来当宰相呢?

公叔座清楚这就是举荐商鞅的最好时机,便道:"我的侍从商鞅身怀奇才,大王您可以将国家大事托付于他之身。"

魏惠王听完就沉默了下来,惠王为什么要沉默下来,他得掂量一下这公叔座是什么个意思,公叔座侍奉了魏国三代人,当年设计逼走了吴起,自此公叔座的势力便是魏国内数一数二的存在,如今这个宰相举荐的人又是他的亲信,容不得他不仔细考虑一番。

公叔座见此知道惠王多半不会用商鞅,等到惠王打算离开的时候,就支开了左右的人,再次跟惠王说道:"您要是不打算用商鞅,那就请您杀了他,免得他将来成为魏国的祸患。"

这次惠王答应了,毕竟公叔座都说到了这份上。、

历史上的商鞅是怎样一个人(商鞅有着如此才能)(2)

公叔座

可是公叔座没想到的是,他在大家面前是在举荐商鞅,而等到左右散去后,他才偷偷告诉惠王请他杀了商鞅,这的确是保全了公叔座的名节,但这让惠王能怎么办呢?魏国宰相当面就告诉你请你重用商鞅,你倒好,到头来开始追杀商鞅了,这不是不把老臣放在眼里吗?这让别的臣子怎么想?

所以,为了惠王自己的名声与完全的统治,他是不会动商鞅一分一毫的。

拒绝逃离

而公叔座却在惠王离开后将商鞅叫至屋中,告诉他:"我之前在国君面前举荐了你,但看样子国君并没有打算重用你,我做事首先便是终于国君,其次再忠于朋友,之后我告诉大王应该把你杀了,你现在有生命危险,你快点跑吧。"

商鞅很有想法,他认为惠王之所以不愿意用自己是因为惠王不再信任公叔座,因此不信任自己的才能,于是便道:"既然大王他不会因为您的话而重用我,那他又如何会听您的话杀我呢?"

历史上的商鞅是怎样一个人(商鞅有着如此才能)(3)

商鞅

这意思就是他觉得我没能力,因此不打算重用我,那他又如何会因为觉得我有能力而杀我呢?

商鞅这句话可谓是杀人诛心,在公叔座病重时便不再小心翼翼地同公叔座讲话,而是"直言不讳":您已经失去了大王的宠爱与信任了。

我想公叔座听完这句话后心情是不可言喻的。

至于公叔座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自私,他为了相位,排挤出能人吴起,之后又为了相位,拖着不举荐商鞅,可见他的的确确不是什么贤明人物,而商鞅为何会这样同公叔座讲话,也就情有可原了。

寻至秦国

等到公叔座去世,商鞅就开始另寻出路了,碰巧此时听说秦孝公在秦国下了招贤令,孝公打算不断招揽贤人以求光复亲缪公之事业。

于是商鞅便开始出发,到了秦国,商鞅找了孝公的宠臣景监,请他将自己引荐给秦孝公,之后商鞅就开始同孝公攀谈了。

三谈上位

商鞅拿来五帝治国之法同孝公商谈,而孝公对此很是不感冒,五帝治国,说到底不还是施行仁政的那一套吗?孝公并不是很相信仁政这一东西,或者说孝公等不及,迫切地想要看到施行新的政策的成效,毕竟晋文公,秦穆公等先贤施行仁政的效果已经非常明显了,而孝公依然想要招纳贤士,借此光大秦国,可见其志不在于仁政。

历史上的商鞅是怎样一个人(商鞅有着如此才能)(4)

秦孝公

这次商谈过后,孝公找到景监把他给数落了一顿:"你这找的什么贤士,徒有虚名耳,说话不着边际,你怎么可以把这种人引荐给我。"

景监也找到商鞅,对着他抱怨一番,商鞅就用自己的理由安抚道:"我当时用的是五帝治国之法来开导他的,(这是在抬高自己能力,让景监相信自己是有真正实力的人),看来他对此尚不能领悟,希望你能在5天之后再引荐我一回。"、

历史上的商鞅是怎样一个人(商鞅有着如此才能)(5)

秦缪公

商鞅话说的好听,但不能尽信,为什么,孝公不喜欢他的观点,在于孝公广纳贤士目的在于即刻取得成效,否则他根本无需去招揽贤士,只需亲自施行仁政,贤明之人自会找上门来,所以商鞅并未意识到孝公所做的根本目的,不过还好商鞅的确有能力,且存货不少,就这样一次次地同孝公攀谈。

孝公听商鞅谈及三王治国之法,稍微起了点兴趣,听商鞅所讲五霸治国之法,倒是兴趣盎然,为什么?因为孝公目的就在于称霸诸侯。

商鞅一见说到点子上了,便继续在这点上说下去,一直说到秦孝公高兴地将坐席凑到商鞅前面。

自此,商鞅变法的序幕便已经打开,但我们从商鞅求职以及在魏国的经历来看,商鞅或许明晓一些道理,但他却不能洞察人情,这也就为他的未来埋下了祸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