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改变世界就得改变自己(从改变自己开始)

亚巴拉罕·马斯洛说:“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罗伯特·西奥迪尼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有一天,他在纽约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乘地铁去时代广场站。当时正值下班乘车的高峰期,人流像往常一样沿着台阶蜂拥而下直奔站台。

突然,罗伯特·西奥迪尼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躺在台阶中间,闭着眼睛,一动不动。

赶地铁的人们都像没看到这个男子一样,匆匆从他身边走过,个别的甚至是从他身上跨过。

看到这一情景,罗伯特·西奥迪尼感到非常震惊。于是,他停了下来,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在他停下来的时候,耐人寻味的转变出现了,一些人也陆续跟着停了下来。

很快,这个男子身边聚集了一小圈关心的人。人们的同情心一下子蔓延开来,有个男人去给他买了食物,有位女士匆匆给他买来了水,还有一个人通知了地铁巡逻员,这个巡逻员又打电话叫来了救护车。

几分钟后,这个男子苏醒了,一边吃着食物,一边等待着救护车的到来。

人们渐渐了解到,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子只会说西班牙语,且身无分文,已经饿着肚子在曼哈顿的大街上徘徊流浪了好几天。他是因为饥饿而昏倒在地铁站的台阶上的。

想要改变世界就得改变自己(从改变自己开始)(1)

为什么起初人们会对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子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呢?

罗伯特·西奥迪尼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熙熙攘攘、匆匆忙忙的人流中,人们往往会陷入完全的自我状态,在忽视无关信息的同时,也忽视了周围需要帮助的人。

这就像一位诗人说的那样,我们“走在嘈杂的大街上,眼睛却看不见,耳朵却听不见”。

在社会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都市恍惚症”。

为什么后来人们对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子的态度会有了较大的改变呢?

罗伯特·西奥迪尼认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一个人的关注,致使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自已停下来,仅仅是要看一下那个处于困境的男子而已。路人却因此从“都市恍惚症”中清醒过来,从而也注意到了这个男子需要帮助。在注意到他的困境后,大家开始用实际行动来帮助他。

因为看到别人的善举,而对自身的心理产生了冲击,进而引发出行善的愿望和行动,心理学家将这种变化称为“升华”。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帮助病人、穷人或者是其他处于困境中的人,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升华”。尽管这些助人为乐的善事,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也不必像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莎修女在加尔各答帮助贫民时那样无私。

想要改变世界就得改变自己(从改变自己开始)(2)

从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的故事,让人联想到英国一位主教的墓志铭:

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可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遂人愿,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当我垂垂老矣时,我终于顿悟了一个道理: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国家,再以后,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

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曾对学生们说:“我可以把对面的山移过来。”

学生们一下子炸开了锅,感到羡慕和好奇,于是向老师请教:“老师,你是怎么做到的?你能教我们吗?”

柏拉图笑着说:“很简单,如果山不来,我就走过去!”

在生活中,我们会想要改变爱人,让他变得体贴、温柔、能干;我们会想要改变孩子,让他变得懂事、聪明、乐观;我们会想要改变父母,让他们变得豁达、包容、洒脱;我们会想要改变下属,让他们变得勤奋、认真、能干……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期待着别人的改变,恰恰忽略了最应该改变的是自己,要让自己去适应生活、适应环境、适应周围的人,这样才能得到自己内心最想要的。

想要改变世界就得改变自己(从改变自己开始)(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