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黄州写的词10首(苏轼一首作于黄州贬所的七律)

写在前面: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次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管。

虽然人生遭受了重创,可旷达的苏轼似乎随时都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这里,他躬耕东坡,种庄稼,栽果树,筑雪堂,建南堂,困苦黯淡的贬谪生涯,被他经营得有滋有味。

如果就这样终老于此,也未尝不可,可苏轼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还是渴望回到朝堂,得到皇帝的重用,实现自己家国天下的人生理想。

所以,在宋神宗元丰六年正月二十,即公元1083年,苏轼被贬黄州的第四年,他写下了这首《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的七律。

苏轼的这首诗笔调温雅含蓄,感情厚重,虽写政治失意之悲,通篇却没有怨怼和愤懑,通过东门寻春之意,含蓄地表达了他希望归朝奉职的愿望。

苏轼被贬黄州写的词10首(苏轼一首作于黄州贬所的七律)(1)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宋 苏轼《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简译:

乱山环绕着我的住所,江水侵袭着我的房门,这么久以来,我就住在淮南尽头一个荒远的小村子里。

我已经在这里置买了五亩薄田,准备余生就在此终老了,因为朝廷革新官制,我曾经任职过的史馆已被撤除了。

江边的沙鸥岂止是见惯了我的身影,它们和我早就是老相识了,因为经常在江边垂钓,就连我常坐的石台也都是半温的。

很久以前我就与东风作好了今天的约定,当美丽的梅花再度绽放时,我就将重返朝堂。

苏轼被贬黄州写的词10首(苏轼一首作于黄州贬所的七律)(2)

赏析:

诗题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和“复出东门”寻春的寓意,而之所以说仍用前韵,因为元丰四年他作《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元丰五年作《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所以这年作此诗,仍用前韵。

首联写自己在黄州住所的环境和地理位置,“乱山环合”、“水侵门”、“淮南尽处”,三组词的运用,不仅点明了住处,还写出了居住环境的恶劣。

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定慧院,后迁临皋亭水驿,元丰六年五月,在友人的大力支持下,其在临皋亭南畔修筑的三间屋才得以竣工,苏轼名之曰“南堂”。

尽管乱山环抱,江水侵门,荒远偏僻,可乐观旷达的苏轼不仅没有抱怨,还兴致勃勃地为南堂题下了五首七言绝句,赞美这里清幽雅静的环境,抒发自己怡然自得的美好心情。

苏轼被贬黄州写的词10首(苏轼一首作于黄州贬所的七律)(3)

颔联写自己决定终老黄州,首句“五亩渐成终老计”是计划终老的物质基础,因为有薄田五亩,可以躬耕垄亩,自给自足。

诗人在其组诗《南堂》之四里曰:“山家为割千房蜜,稚子新畦五亩蔬。”,这幼子分畦种植蔬菜的五亩田园,就是苏轼引以为傲的五亩养老之田。

次句“九重新扫旧巢痕”是朝廷为他终老此地创造的政治条件,也是他选择此地终老的直接原因,“九重”指朝廷,“旧巢”指自己曾经供职过的史馆。

因为王安石改革官制,废除弘文、集贤、史馆三馆,而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就在被撤除之列,所以苏轼诗曰“新扫旧巢痕”,直接表明是朝廷不要自己了,没有退路可言,只好终老于此,但是此语委婉,全然没有被排挤和埋怨的意思。

颈联“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承颔联的“终老计”,鸥鸟已熟,钓台已温,诗人已经为终老此地做好了充分的精神准备,“沙鸥熟”是化用了《列子·黄帝》里的典故,意思是自己忘掉机心,甘心退隐。

苏轼被贬黄州写的词10首(苏轼一首作于黄州贬所的七律)(4)

梅花的花朵通体像玉,所以又称为玉梅,而湖南气候温和,此地梅花一冬两次开放,第二次绽放就如梅魂的重返一般。

所以,诗人在尾联说:“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即自己已经和东风约定好了,到了正月里,梅花的香魂先返回去,以便让它再一次地绽放。

暗香先返玉梅魂”,就是梅开二度,希望自己能重返朝堂,得到神宗皇帝的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前三联都说自己已为终老此地做好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准备,为什么在这一联又渴望回归了呢,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其实,苏轼虽远在黄州,但对朝中的情况他也是有所耳闻的,知道彼时神宗已有起用他的意愿,所以他才“与东风约今日”。

这也照应了诗题里“复出东门”的寓意,即出门寻春,希望得到神宗的诏书,重回政治舞台,实现其达则兼济天下的心愿。

苏轼被贬黄州写的词10首(苏轼一首作于黄州贬所的七律)(5)

写在后面:

苏轼的心愿在他写此诗的次年得到了回应,元丰七年,宋神宗给三省发手札,称:“苏轼黜住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

遂移苏轼为如汝州团练副使,后应苏轼之请,允许他常州居住,虽未如愿回京,可总算离开了贬谪之地,守得云开见月明,这也算是一个好的开局。

苏轼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散文、书、画等领域都有极高的成就。

可是,纵观苏轼的这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几乎大半生都奔波在贬谪的路上,可谓饱尝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尽管如此,他从未对生活失去希望,依旧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一路上的风吹雨打,就如他在其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说的那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这就是真实的苏轼,面对逆境和挫折,从不心生颓废,依旧年年寻春,依旧向阳而生,心存希望和美好,依旧充满期待……

苏轼被贬黄州写的词10首(苏轼一首作于黄州贬所的七律)(6)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