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死亡属于反复作死吗 社死社会性死亡

社死。

社会性死亡。

脸丢完了,没脸见人了。

话说,规避社死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呢?

《红楼梦》里,林黛玉进贾府,有所谓: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如此谨小慎微,自然就不会社死了。甚至还有余裕,担心别人会不会社死。

当日王熙凤来了个文学史上最经典的登场之一,未见人,先听笑声。社死规避能手林黛玉立时纳罕道: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可见在那个场合,笑一声也是不许的。

旁观者如我看着,只能感叹一句:

你们大户人家,规矩真重。

社会性死亡属于反复作死吗 社死社会性死亡(1)

话说,《红楼梦》里有社死的人吗?

有的。那就是刘姥姥了。

刘姥姥二入贾府时,闹了不少笑话。到得后来,自己也明白是逗大家开心,甚至配合演起笑话来,也是能屈能伸。

有一处场景是:刘姥姥让了石子路给贾母走,自己走苍苔,算是很体贴人了,结果滑了一跤,摔了。旁观小丫鬟们拍手大笑。

这大概就算社死了——摔一跤,出了洋相,挺丢人?

可是摔一跤,实在是人之常情。这到底有什么好笑的呢?

值得一提的是,身为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不会社死的林黛玉,吐槽起刘姥姥来,嘴挺厉害。说刘姥姥是个“母蝗虫”,说拿她作画,是《携蝗大嚼图》。

——大概算个小佐证?自己小心留意,处处不社死的人,特别容易感受到他人的社死,还会追加吐槽个几句?

——然而刘姥姥自己反而不太在乎。毕竟在大观园的世界里,摔一跤、吃猛了,都能被嘲笑;在她那个世界里却无所谓:

“哪一天不跌一两下子!”

社会性死亡属于反复作死吗 社死社会性死亡(2)

话说,我小时候,被灌输过许多规矩:

拿筷子不能拿得太下;吃饭的时候要端碗;长辈递压岁钱一定要推辞;长辈递碗一定要双手接;一碗荤素搭配比如青椒炒肉丝之类的菜上桌,不能紧着吃肉……

那个年代,孩子中午在学校吃食堂,都自带饭盆勺子,所以我擅长用勺吃饭喝粥,筷子使得不算利落。

被外公追究起来,逼我好好地学用筷子喝粥,理由很充分:

“将来你去岳父岳母家吃饭,不会用筷子,只会用勺子,被别人耻笑了去!”

我后来年纪略长,又从朋友那里知道了其他规矩:比如米饭上不能插筷子、吃鱼不能翻面(这是某个当过水手的长辈念叨的)……现在想来,许多好像没啥科学依据。

世纪之交吧,无锡有个主营披萨饼,也兼卖各色零碎西餐的地方。有长辈请我去吃,看我用右手执叉子吃意面,就教训我:

“吃西餐一定要左手叉子右手刀,你这样不讲规矩,很丢面子的……”

——后来我在罗马,亲眼看见意大利人都右手使叉子卷意面吃时,就想起我那位规矩颇多的长辈来。

话说,许多违背了似乎就会社死的规矩——其实是人自己捏造的。

我妈就挺喜欢给我捏规矩。比如之前几年夏天,我常会在上海书展之类的地方做签售会。我自己是当事人,往往也就轻装简从去了。倒是我妈妈大为操心,总觉得是个大场面,该西装革履地去才对,还屡屡操心,“你这样穿个T恤凉鞋就去,要被人笑的!”

“妈,大热天!我穿别的热啊!”

2018年3月,我去央外语频道录个节目,回头被我妈训,说头发太长了,该剪短了才去,“要被电视台的人笑话!”——当然实际上,并没有。人家见多识广,并不觉得我有多奇怪。

如果让她知道,我当初在上海某频道做解说时,入春嫌热,上镜时上边正经穿西装,下边穿条旧牛仔裤配凉鞋(反正被遮着不会出镜,我身边的搭档陈老师跟我一样),大概她得替我尴尬死吧?

话说,世事的底线是法律,人不能做违法乱纪的事,不然会受制裁;再便是道德,人不该做不道德的事,不然会遭到谴责。

再往下,就是细细碎碎的社会习俗了,违背了就会社死,就会被人耻笑了去——但如上所述,社死违背的习俗,有多少是有理有据的,有多少只是人的虚空想象,甚至过时了的陋习呢?

对大观园里的人而言,行差踏错就可笑,摔一跤就会社死。但对刘姥姥世界的人而言,每天都要跌个两三下,浑不为事。

对我乡下许多老辈亲戚而言,拿筷子、递碗、接压岁钱都是规矩,违背了就要社死,但在我看来,这些都没啥现实意义。

对我某些想象力丰富的长辈而言,他们自行想出了许多规矩,生活在自己虚空的枷锁中,生怕搞错了——然而许多事情,没那么复杂。

《围城》里有个好笑的细节。方鸿渐和孙柔嘉夫妻回老家拜见父母,顺便祭祖。陈腐的父母还预备红毯,显然要鸿渐夫妇向空中过往祖先灵魂下跪。可是受过高等教育、自己在大学里做老师的孙柔嘉,直挺挺踏上毯子,跟鸿渐并肩三鞠躬完事。傍观的人说不出心里惊骇和反对,我倒看得很是痛快:

本来嘛,过时的规矩,守它作甚?

大江健三郎有个小说,提到过个可怕的细节:在日本,在旧农村,谁坏了当地规矩,村里人会让你社死——是真的完全隔绝,对一个人施行冷暴力致死。大概这就是规矩习俗起的作用吧。

但我们都知道,这玩意在现代,起不了啥作用。在2020年的大都市,一个人只要账户还有余额,不跟任何人说话,都能好好活着。

值得多提一句的是:

同样是社死,看看应对不同吧。

刘姥姥滑倒了,围观的丫鬟们拍手笑,倒是老太君忍不住笑的同时,还会笑骂丫鬟们:“小蹄子们,还不搀起来,只站着笑。”

还会关心刘姥姥,“可扭了腰了不曾?叫丫头们捶一捶。”

以及后来,平儿这样善良的人,依然会关怀刘姥姥到底。

大概,越是见过世面的宽宏之人,越是善良有同理心的人,越不在意这类无伤大雅的社死。

会幸灾乐祸的,会追加吐槽的,恰恰是被规矩束得紧紧的那类。

大概他们的乐趣是:“我没犯错你犯错了所以我当然要嘲笑你。”

于是最喜欢起哄让人社死的,也基本是最希望拘束别人的。

所以咯:

只要没犯法没坑人,许多事,不妨放松点。

毕竟世上大多数所谓社死及其背后的规矩,都是过时习俗与想象虚构的。

毕竟世上大多数人,最关心的还是自己,并不来得及盯着别人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