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言左传襄公23年(卫灵公篇15.32子曰)

每日一言左传襄公23年(卫灵公篇15.32子曰)(1)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注释】

▲谋道:谋求道义;谋求治国安邦之道,济世安民之道。

▲谋食:谋求个人的物质生活。

▲耕也,馁[něi]在其中矣:“耕也”指谋食,追求物质生活。“馁”是饥饿。君子耕种能力不如农民,去种庄稼难免会欠收。《子路篇》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学也:指谋道。学习治国安邦,济世安民之道。

【译文】

孔子说:“君子谋求道义而不谋求衣食。君子去耕种,或许会挨饿;去学习济世安民之道,自然会得到食禄。君子担忧道义不能实行,而不担忧个人贫穷。”

【学而思】

“耕也,馁在其中矣”,“耕也”指谋食而言,耕种庄稼或许收成好,也有可能歉收,做生意也是有赚有赔,所以“馁在其中矣”。这句话是指君子不能整天想着当官发财,不要过度地追求物质生活。后一句“学也,禄在其中矣”指君子要有远大理想,以救世安民为己任。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并非是反对谋食,重视学问。物质基础是一切基础的基础,温饱还不能解决的时候,谈理想只能是空谈。孔子年轻的时候家庭生活困苦,也曾学习各种生活技艺来维持生计。“君子谋道不谋食”指解决了个人温饱问题之后,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是选择继续谋求物质享受,还是选择干一番事业。“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等人选择避世隐居,虽解决了个人生活困苦,却对人类社会无所贡献。子路说:“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孔子和其弟子们弘扬道义,造就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璀璨文化。

参读:

《学而篇》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宪问篇》14.2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知识扩展】

“众生困苦即我苦,如来悲心即我心。”(《醒世吟》真如妙心佛学文选)

《管子·匡君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máng],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

【译文】士农工商四民,是国家的柱石之民,不可使他们杂居,杂居则说的话做的事都不一样。因此,圣王总是安排士住于闲静之地,安排农民住近田野,安置工匠靠近官府,安置商人靠近市场。

“是故农之子常为农,朴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畏戚农。”

【译文】所以,农家的子弟常是农人。他们朴实而不奸恶,其优秀人才能够成为士人的,就可以信赖。让他们种地,粮食就多;让他们做官,贤才就多。所以,圣王总是敬农而爱农。

《淮南子·齐俗训》:治世之体易守也,其事易为也,其礼易行也,其责易偿也。是以人不兼官,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是以士无遗行,农无废功,工无苦事,商无折货,各安其性,不得相干。

【译文】在治世,人们坚守本职岗位,它的事情也容易完成,它的礼仪也容易实施,人们间的债务也容易偿还。所以,一人不兼任多种官职,一官也不兼任多种事务,士农工商各行其职,在不同的领域从事不同的工作内容。因此,农夫们在一起谈论利农的事,士人们在一起谈论品行的问题,工匠们在一起研究工艺技术的精巧,商人们在一起交流生意经。因此,士人没有失去检点的行为,农夫没有白费的劳动,工匠没有伪劣的产品,商人没有亏损的买卖,各行各业都安于本性,不得互相干扰。

《资治通鉴·唐纪十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丙戌,诏立晋王治为皇太子,御承天门楼,赦天下,酺[pú]三日。上谓侍臣曰:“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译文】初七,太宗下诏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太宗亲临承天门楼,大赦天下,饮宴三天。太宗对身边大臣说:“朕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就表明太子的位置可以苦心经营而得到自今往后,太子失德背道,而藩王企图谋取的,两人都要弃置不用,这一规定传给子孙后代,永为后代效法。而且李泰为太子,则李承乾和李治均难以保全,李治为太子,则李承乾与李泰均安然无恙。”

参读:

《泰伯篇》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泰伯篇》8.18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