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夫作文素材(81岁时代楷模赵亚夫)

赵亚夫作文素材(81岁时代楷模赵亚夫)(1)

时代楷模赵亚夫

1941年出生的赵亚夫,今年已经81岁。老人实在太忙,学习、讲课、培训、参会、接待......当然,不管多忙,老人的绝大部分时间,还都是泡在戴庄的农田里、山坡上、果园里,和戴庄的农民兄弟们在一起。

9月28日下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镇江句容戴庄见到这位时代楷模、党的二十大代表时,他刚刚才接待完一拨来访者,连午觉都没有睡。在赵老简陋至极的办公室内,一张光秃秃的办公桌前,赵老面前只有一只磨损了的茶杯,桌上看不到杂物。“因为他除了接待客人,几乎都不会出现在此。”赵老的“徒弟”王忠立说。

记者注意到,墙上挂了一幅字“把成绩写在大地上”——那是2021年2月25日上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为赵老颁奖时,叮嘱其的一句话。

赵亚夫作文素材(81岁时代楷模赵亚夫)(2)

赵老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

20年前,退下来的他到戴庄“带着农民干”

“一辈子听党的话,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赵老的入党誓言。赵老退休前,曾担任镇江农科所所长,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党的十四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刚刚,赵老又光荣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从20岁参加工作起,赵亚夫就立志为“农”,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特别注重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至今给16万农民带来200多亿元直接收益。真真切切,把成绩写在广袤的大地上,而其间,句容戴庄就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赵老又是如何与戴庄结缘的呢?赵老的思绪一下就回到了2001年,当时他已经60岁面临退休。领导问他退下来准备搞什么?由于当时江苏省委提出了两个“率先”(率先小康、率先现代化),并且提出“苏南两个‘率先’,既要看昆山,又要看句容”,镇江市委的压力比较大。“经济薄弱地区怎么实现两个‘率先’?”是镇江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基于扎实的“农”字功底,赵老勇挑重担迎难而上,挑选了句容戴庄(原白沙村)作为“破题”试点地区,并得到了镇江市委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

“白沙村海拔在100米上下,是镇江地区农用地最高之一。一般来讲,海拔100米左右的水田就很少了,全靠老天下雨,否则就无灌溉水源”,赵老回忆,白沙村靠天吃饭,土质很差,水土流失严重,水稻亩产量只有800斤,而当时大面积的水稻产量都在1000多斤了。

作为茅山老区最穷的村,赵老清楚记得,“水不好、土不好”的白沙村,一直呈现“三多”:“光棍多、外来女子多(本地姑娘不肯嫁过来)、智障多(近亲结婚)”。

选择戴庄还有一个重要机缘,2000年赵老在参与江苏省政府“搞有机农业圈”规划中,他不仅到白沙村参与调研,同时还执笔了调研报告。“锁定”白沙村后,老人思考并意识到:白沙村虽然人均只有一亩多水田,但人均旱地却有7亩,土地多是当地的一大优势,并且,白沙村工业、生活和农业污染都很轻,导致当地的水、土都很干净,其中白沙水库还是苏南十分罕见的“一级水渠”,这些都成为推广有机农业的“天时地利”!

“搞有机农业,说不定能‘弯道超车’!”正是基于这一深思熟虑后的“构想”,2002年春播时分,距今整整20年,已经61岁的赵老,经过前期充分地运筹帷幄,开始大展拳脚!

“守住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赵亚夫战天斗地、栉风沐雨、气象万千的“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也由此开篇。

赵亚夫作文素材(81岁时代楷模赵亚夫)(3)

“有机农业”大旗下,他带着村民奋力奔跑

2003年,白沙、南庄和戴庄三个自然村,合并成为戴庄村。消失的不止是“白沙村”,还有曾经的贫穷、苦难和泪水。

20年过去,戴庄早已今非昔比。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2003年入户调查,当地的人均年收入是2800元;2012年,这一数字为1.8万,戴庄率先实现了小康;2021年数字又更迭为3.75万,比句容的平均水平高出1万多元,戴庄人走上了富裕的康庄大道!如今,60%的戴庄人拥有两套房,戴庄一套,句容城里一套,当地的男娃都成了“香饽饽”。

村民汪兴霞22岁的儿子,学的是城乡规划,毕业后就在父母的支持下在外闯荡锻炼。当记者问汪兴霞其儿子有无谈对象时,她笑着告诉记者:“不急不急,让他多锻炼几年!现在戴庄条件好了,孩子谈对象不是问题。”

“要想富,找亚夫;找亚夫,能致富”,这句话不仅写在了戴庄的标语中,更深深印在了戴庄老百姓的心窝里,当地村民妇孺皆知。

把致富农民,作为毕生的追求。“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带领村民们致富的传奇故事,从中央到地方,包括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在内的各级媒体,已经报得太多太多。由此,记者和赵老也成了“忘年交”。镇江很多单位、学校要对接赵老,有时在找不到“渠道”时,都是记者从中穿针引线、牵线搭桥。

回忆起当初“发动”戴庄村民一起搞有机农业,赵老给记者回忆了一件事。2002年春播时,赵老在村委会开讲第一堂“农机课”动员发展有机农业,村民们不理解不接受。最后在他的反复工作之下,包括村干部在内,会场一共只来了7个人!

在“做给农民看”时,初始更是没有村民们响应。最后,赵老从自己“代伙”的杜中志家中开始,并承诺其“亏了是我们的,赚了是你的”。最终,51岁的老杜勉强种了九分地桃子,一亩一分地的越光水稻。看到越光水稻栽插的如此之“稀”,当时村民们纷纷质疑:这么稀的秧苗,能收到水稻吗?

面对自家栽插不久的越光水稻,强烈怀疑的老杜就找到赵老问:“现在还能找到普通秧苗,要不拔掉重插吧?”赵老马上就将其“堵死”:“说好了的,亏了是我们的,赚了是你的,不行!”

秋收时分,高低立现:越光水稻产出的大米,卖到8元/斤,而普通水稻产出的大米,每斤只能卖到1.3元!越光水稻一亩地净收入2000多元,而普通水稻只有三四百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第二年就有50多家村民开种越光水稻,第三年达到了130多家......随着种植户的大面积覆盖,2005年赵老开始酝酿成立合作社,2006年正式成立。至此,戴庄的有机越光大米、有机水果,就有了统一对外的集散和销售平台。800多户的戴庄村民,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在“有机农业”的大旗下,和赵老一起奋力奔跑!

赵亚夫作文素材(81岁时代楷模赵亚夫)(4)

赵老和记者合影

带出“亚夫团队”,他把更多的成绩写在更广阔的大地上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当面交代任务,让我把成绩写在大地上。牢记的嘱托,我要把更多的成绩写在更广阔的大地上!”面对记者,81岁高龄的赵亚夫,一字一句,不急不忙,认认真真地说出这句话。

赵老就像扎根茅山老区的一棵“不老松”,一直都在全身心的“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并且,赵老带着“亚夫团队”,继续充实、完善“戴庄经验”,其间合作社办得更好;生物的多样性进一步完善,戴庄的土壤越种越肥;突破农产品销售瓶颈,建成江苏第一个“盒马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农产品打入南京、镇江高端市场;“品‘越光液’,尝越光大米”,种植有机高粱,研发投产“越光液”有机白酒,进一步提升越光大米的附加值……就在记者采访前,赵老他们又接到上海客商的电话,要求订购1000吨的越光大米米粉,那就需要上万亩的越光水稻来支撑!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放大‘戴庄经验’的示范效应,进一步办好合作社,才能帮助更多农民共同富裕!”赵老敏锐地意识到,要想“写下”新的更大成绩,必须让“戴庄经验”及“戴庄经验示范村”走出戴庄,在面上进行推广,让这些带着“亚夫基因”的优质“种子”,在更广阔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赵老的努力及镇江农业农村局的支持和协助下,如今镇江大市范围内“戴庄经验示范村”已经多达27个。党支部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让这27个村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甩开膀子加油干!

而最最令人欣慰的是,亚夫带出了“亚夫团队”!“亚夫二代”“亚夫三代”让赵老“把更多的成绩写在更广阔的大地上”的承诺,更有底气,更有力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的万春雁,是镇江市农科院果树研究室主任,2009年参加工作。从仰慕赵亚夫的大名,到陪伴在赵老身边常年“上山下乡”,如今她也是“亚夫三代”的代表人物。

小万告诉记者,81岁的赵老精神饱满,但“斗志更旺”!如今,每当小万提出示范户的一些问题自己无法解决后,赵老总是说:“走,小万带我去看看!”马不停蹄就到现场,而神奇的是,总就能“人到病除”。

眼下,“赵亚夫”已不再是“独此一家”,以芮东明等为代表的“亚夫二代”、以万春雁等为代表的“亚夫三代”,均已活跃在镇江和句容城乡大地上。他们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快速成长,独当一面,爱农惜农,不仅让“赵亚夫”这面旗帜更加鲜亮,也让这面旗帜一直高高飘扬。

“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2014年12月13日,在江苏镇江调研时说。

赵老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围绕的这一指示精神,自己正在思考并在二十大上还要“交作业”。盛会后,他会把关于“三农”工作的最新指示带回戴庄带回镇江,在广袤的大地上,持之以恒写出更多更好的“成绩”。

采访现场,赵老还试了试他参加二十大盛会的新西装。穿上新西装,慈祥的赵老精神焕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凌云

校对 盛媛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