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为什么从黄河走向世界含义(道德经执大象天下往)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梁武帝时的禅宗先驱傅大士一首禅诗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物不可以倒流,但象可以倒流,大象则可以逆转。故前文说“可名为小,可名为大”,小大可以逆转,河水可以倒流。老子显然是在用禅的意境说法。

《道德经》是有禅意的,禅意的关要就是逻辑反转,把老子称为第一位禅师当然是合理的。如果把“执大象”读为“空手执大象”更加有意义。

道德经为什么从黄河走向世界含义(道德经执大象天下往)(1)

老子第十章说“凝神抱一”,抱与执意义很近。名家以概念分离为工具,使物与象实现了分离。在名家之前,物与象的概念是不分离的。世人习惯于把物和象合体理解,当名家把物与象分离的时候,遇到了世人的攻击,致使名家的伟大发现被淹没了。

计算机时代来临,把物与象彻底分离,世人才真正知道把物与象分离的伟大意义。计算机可以传输象(图形),但不能传输物(物体)。人工智能更进一步,把象(图形)进一步分离为逻辑。技术进步就大为提速了。这是象的历史发展。

老子宣说道,直接把物分离为象,再把象分离为逻辑。这样的比喻使我们更易理解老子的伟大功绩。老子《道德经》已经为科学技术进步准备了思想基础。

道德经为什么从黄河走向世界含义(道德经执大象天下往)(2)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道德经为什么从黄河走向世界含义(道德经执大象天下往)(3)

第一段:执大象, 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第二段:乐(lè)与饵, 过客止。

第三段:道之出口, 淡乎其无味。

第四段: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道德经为什么从黄河走向世界含义(道德经执大象天下往)(4)

此章经文分为四段。修道士应该勇往直前,不可受外境诱惑,中途停止修道,虚度一生。此章文字虽然比较简单,但也有一定难度的。

第一段经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执大象。河上公注:“执,守也。大象,道也。”大象是道,执大象就是守住道。

王弼注:“大象,天象之母也。不炎不寒,不温不凉。故能包统万物,无所犯伤。主若执之,则天下往也。”古代圣人仰观天象,窥探天机。天象之母就是圣人仰观天象背后的主宰,是天象的创造者。这里王弼把天象与大象作了区别,不要把天象错会为代表道的大象。

《易经》就是观象的文化,象中隐藏了微妙的天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之文,这是古代通灵的巫师的神秘职业。大象显然超越了巫师眼睛直观之天象,故王弼说是“天象之母”

道德经为什么从黄河走向世界含义(道德经执大象天下往)(5)

王弼是《易经》大宗师,所注《易经》是历代注释家的典范。所以王弼从“执大象”这句经文看出《道德经》和《易经》之间的内在联系。

世人只能领会物,但道不是物。老子一直避免把道与物联系起来,怕弟子们误会。前面对道的描绘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十四章),道不是物,道只是状、象,没有物质性,没有质碍性。

老子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二十一章)老子还说“大象无形”(四十一章)。

既然是“大象无形”,怎么执呢?象是物的超越,大象是对象的超越,超越再超越,就见道了。

道德经为什么从黄河走向世界含义(道德经执大象天下往)(6)

大象不可执,老子却要修道士去执。道只有用心去执,去抱,凡夫之手是无能为力的。大象如同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子。大象是对象的概念分离,所以王弼说大象是天象之母,只有道可以担当这个威名。

世人的物质概念很难分离,混合思维,实际上思想进步和科学进步都离不开概念分离。概念分离是智者,混合思维是凡夫。经过概念分离再走向整合思维是大宗师。老子“执大象”一句经文,开启了物与象、象与大象的概念分离的道路。

执大象这句经文是老子告诫世人不可执物、不可执象,唯一可执者是大象。物是道所生,实际上是假物,名也是假名。“一呼我为牛,一呼我为马”,喊老子为牛,老子答应。喊老子为马,老子也答应。世人肉眼中,牛就是牛,马就是马,二者有分别。于是世人执着牛为牛,马为马。

道德经为什么从黄河走向世界含义(道德经执大象天下往)(7)

基因科学的进步,基因编辑技术可以跨越牛和马的分界。世人眼中都是徼(边界),但徼(边界)是虚假的,可以超越,可以逆转。象超越了物,天象是象的最大者。执大象一句,遣除物的羁绊,再遣除象的羁绊,包括遣除上天垂象(天象)的羁绊,直执无象之象。老子的思想就是这样超越。

大象是道,但不能简单的把大象注释为道。道有八万四千相,大象是道之一相。

道德经为什么从黄河走向世界含义(道德经执大象天下往)(8)

经文:天下往。

释德清注:“此明前章未尽之意也。”意思是此章是在阐述前章未尽的意蕴。

前章说:“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万物归向道就是“天下往”,二十八章更是阐述“三知三守三归”,老子在玄同大定中很清楚万物从那里来,又归向那里。世人可能不关心万物的归宿,但一定关心人生的归宿。子路问孔子:“敢问死?”这就是代表世人对归宿的关心。人生的归宿与万物的归宿是关联的,要知道人生的归宿必须首先知道万物的归宿。天下往更代表人类文明的归宿。

下二句“往而不害,安平太”就是为人类文明未来的考虑。“为天下溪,为天下式,为天下谷”则“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婴儿、无极、朴是修行的终极归宿,虽然是三,实际是一。婴儿是逆生长,无极是无所极,朴是纯朴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