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的理念和智慧(儒家学说的根本)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其中的精髓呢?我个人的学习体会是:要纲举目张,循序渐进也就是要抓住儒家学说的根本,带动其他部分“四纲七证八条目”就是儒家文化思想的总“基调”,抓住这“四纲七证八条目”,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四纲七证八条目”来自孔子的学生曾子写的《大学》这本经典著作,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地探讨分享一下,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儒家学说的理念和智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儒家学说的理念和智慧(儒家学说的根本)

儒家学说的理念和智慧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其中的精髓呢?我个人的学习体会是:要纲举目张,循序渐进。也就是要抓住儒家学说的根本,带动其他部分。“四纲七证八条目”就是儒家文化思想的总“基调”,抓住这“四纲七证八条目”,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四纲七证八条目”来自孔子的学生曾子写的《大学》这本经典著作,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地探讨分享一下。

先来说说“四纲”。《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四纲"。第一纲就是“大学之道”,是《大学》的宗旨和目的。第二纲是"明明德",其中的第一个“明”字,是动词,是发扬、弘扬的意思。这里的“明德”是形容词,是光明伟大的德行或道德。“明明德”,就是发扬光明而又伟大的人性品德和做人做事的道德。第二纲是"亲民",这里的“亲”,是"新旧"的“新”的通假字。“亲民”就是“使民新”,就是使老百姓“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历久弥新,弃旧图新的意思。第三纲是"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儒家主张的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紧接着,《大学》便提出了“七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意思是: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有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关系,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所谓“七证”就在这段话中,也就是“知、止、定、静、安、虑、得”。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七证”的“证”字是求证的意思。求证什么呢?求证大道与明德的养程序,也可说是求证大道的学养步骤。

前面我们讲了“四纲”和“七证”,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八条目”。《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在这段话中,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因此,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可以说,“八条目”是实现"四纲"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径;“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在前提;“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所以《大学》 说:"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意思是说:人人都要以修养品德为根本。如果这个根本被扰乱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