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平民观人生(品读万以学)

一介平民观人生(品读万以学)(1)

走正阳

作者:万以学

正阳关今属淮南市寿县。

春天时,我便发心要去正阳关看看。转眼秋天了,朋友说正阳关城门楼的修缮工程已告一段落,可以去了。正是深秋,杨叶飘零,收割后的稻田里,满是长长的稻茬子,是另一番秋收的景色。我们从寿县县城出发,沿328国道,往西南方向行走,约四十分钟车程。刚按路边指示的“正阳街道”牌子拐进镇子,便看到一个镌刻“正阳关”三个大字的青石牌楼,再仔细看,落款居然是大名鼎鼎的董其昌。

我被正阳关吸引,主要是它的名字响亮。日为众阳之宗,正阳,日中之象,充满了朝气大气,光明阳刚,如同“紫阳”这个仙气飘飘的称谓一样,最具中国意象。屈原《远游》,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露。其次是它的历史名气,正阳关是淮河上的著名关隘。董其昌是明朝万历时人,是著名书法家,还是朝廷重臣。他能给正阳关题额,也是侧面的一个佐证。说明正阳关在明朝时名气就足够大了。正阳关在明清两朝,舟楫四达,物盛人众,市廛栉比,商贾沓来,设关所,征税赋,长期经济文化繁荣,是赫赫有名的地方。

一介平民观人生(品读万以学)(2)

若要了解淮河,无论如何,正阳关都是绕不开的地方。

近几年,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各地对挖掘古镇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争先恐后,重新发现和更新整理了不少古镇,甚至还新建了一些伪古镇,搞得市场反了胃。

但对正阳关,我并不担心自己会扑空。一方面是因为它并没处在经济发展的风暴眼上,相对还比较边缘,一方面还是因为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些东西并不是你想改就能改得动的。祸福总是相倚相存。

从历史遗存角度,正阳关最值得看的首推城楼。正阳关的城楼是清同治和光绪年间修建的。我们先上了北门城楼。城楼孤立,城楼之间连接的城墙早已拆毁。城楼并不高大,约摸二到三层楼高。它应与南门城楼遥遥相对,但站在楼垛口,却看不见南门楼。环顾四周,满满的都是各个年代积累下来的各式各样、新旧交错、参差不齐的建筑。这是人口增加、城镇发展的结果,也反映了过去城镇长期失管,如今想要纠正,代价将会十分巨大。

原在正阳小学工作的退休老师王老师给我们介绍。正阳关城楼,面向城内和面向城外的两面分别有题字。一般而言,内额题字就是城门的名字。

正阳关的北门,内额题字为“拱辰”,所以也称为拱辰门。外额题字为“凤城首镇”。拱辰,出自《论语为政》。子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是说做官,要立身周正,为民表率。凤城指的是凤阳府,不是今天的凤阳县或某个地级市。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明朝凤阳府或许是仅次于北京的大府,凤阳府的级别与京城的级别一样高。而正阳则是凤阳府的头牌镇,可以想见当时正阳关的份量。

一介平民观人生(品读万以学)(3)

东门内额是“朝阳”,外额是“熙宇春台”。东门对东方,取名朝阳景义一致,遗憾的是朝阳两字今已不见。老子道德经,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熙宇春台,这是说的欣欣向上的一种心情。雕有这几个字的石匾额还镶嵌在城门上方,只是字迹已在糊糊一片。要仔细分辨,才可隐约看到底字。文化大革命中,根据红卫兵指示,当地一个石匠把几字给琢掉了。这次修复城楼,有人建议恢复,但大多数人意见,这是那个特殊时代的印迹,也是一段历史,应该保持原样。我觉得这种认识,本身也能证明正阳关的文化底蕴。东门旁边是座百年清真寺,其“无像宝殿”前门柱的楹联是:望空非是空,雷雨风云孰执掌,无象真有象,乾坤日月大经纶。满是儒释道兼有的味道,仿佛正好作东门城楼现状的注解。

南门内额题字“解阜”,意思是解民之忧,阜民之财。外额题字“淮南古镇”。解阜,“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史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南风之时兮,可以解吾民之财兮。我笑道,这与北门一样,是写给当官的人看的,当官的人要知道自己如何当官、怎样当官,但把它高悬在城楼门上,广而告之,则是让老百姓来监督的。淮南古镇的淮南,指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范围要比今天的淮南市大的多。正阳关还有“淮南第一镇”之称。这镇也不是今天正阳关行政镇,而是镇守一方的节点城市的意思。开南门迎的是南风,南风温暖熏人,带来的是播种季节,是财源的象征。天地无私,春天时,这风并不会顺着曲曲折折的街巷吹,而一定是漫天过来,覆盖住每家每户、每一寸土地都不会遗忘的。

一介平民观人生(品读万以学)(4)

正阳关的西门已不存在了。在镇边的玄帝庙公园内,现有个缩小版的正阳关东西南北四门造形。其西门其内额题字“西映长庚”,外额题字为“淮流管钥”。长庚语出《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俅天毕,载施之行。不知何时、何人和为何依此篇诗歌为西门取名,仿佛一语成谶。西门城楼境遇充满悲怆。西门城楼是日本人开着炮艇,从淮河上开炮将其轰炸掉的。城墙也是被国民党部队于1940年拆掉用来作战的。追究起来,罪魁祸首还是日本帝国主义。正阳关再也没有人动议重修西门。

值得指出的是,各门题额都是名家题写,称得上是书法珍品。

因没有城墙相连,我们必须反复穿过城内一条一条逼仄的街道和巷子,去看城楼。这样无意中,迫使我们更近距离体验了正阳关的集市风貌。

是个平常的日子,不是过节,也不逢集,又是上午,集市刚刚苏醒,各商家正陆续开门和出摊子,正好给我们看了个本色的正阳关。可能是因为城楼的存在,将城镇的四面方位固定下来,所以正阳关街道肌理完好,基本保留了原有格局。给我的印象是,一是建筑多,其密度之大,令人乍舌。单体规模都不是很大,大多用作商铺。建筑多为后来建设的,说不上什么风格式样或流派。真正的古建很少了。经指点,偶尔能见到保存较为完好的四合院、青砖墙、黛瓦、马头墙等明清古建。二是色彩鲜艳,层次丰富。首先是店招,大红色居多,各个浓抹重彩。官方似乎对店招专门整治过,上过一些底色较为素淡的店招,但它们似经不起风雨驳蚀,看上去显得陈旧,毫无精气神,反不如那些看似大俗的店招,来得直接与有氛围。其次是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商品,每家商铺都大门大开,让人一眼洞穿,甚至将商品直接陈列在街道上。三是屋瓦栉比,电线纵横。街道狭窄,建筑老旧,但老百姓争取改善生活的愿望从未暂停,电线、摩托及其他现代生活的用品用具自然深入进每个角落,将天空和街道都切割得破碎。上午开始时行人并不多,接近中午时,街上行人才逐渐多起来,人声笛声乐声也逐步喧哗起来。在给人凌乱嘈杂印象的同时,也给人以有生气的印象。现在很多农村乡镇,市面上很少见人,正阳关还有如此人气与商气,确属难得景象。

一介平民观人生(品读万以学)(5)

我问镇里的领导,这正阳关镇多少人口,他说前些年并过来一个乡,加在一起有五六万人。我感到有些诧异,五六万人,支撑起这么规模的市场,也是个奇迹了。镇领导说,现在电商冲击很大,一般人现在都学会了电商采购物品。维持市场的基本运转,现在主要凭借正阳关人习惯上街的老传统。为支持这些小商铺,它们基本上不纳税,实际也难以收到。细心观察,可以看到有些店铺歇业了。如何保护这些小商户的利益,宏观政策层面上应多加关心关注。

街上的商业业态主要是餐馆,百货店,特产店,理发铺子不少,也保留些过去的行当。过去街上有个造船厂,后来改成维修厂,是专门给淮河上的轮船提供服务的,为船上打些锚钉、钯钉、锚链、钎头之类。我们从开着大门的一些人家,还可以窥见大堂里摆的锻铁的工具,甚至有户人家还摆有车床之类机械。它们看上去都很长时间没有使用了。现在淮河上行驶的船基本变成钢驳船,传统木质船只极少,相应的活计自然用不着了。我们走进一家铁匠铺,炉火正旺,两个师傅正乒乒乓乓打铁。这家铺子专打各类刀具。师傅说要锤打几万下,才能打成一把菜刀。两个人,一天下来也就四五把刀,一把刀卖140元。他伸出手来,骨节都有些变形了。他说这门手艺祖上传下来已三代了,现在舍不得丢,也丢不得。说正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能得点支持。镇领导说,这些传统行当都面临淘汰,相关手工艺需要保护。镇里现在的支柱产业早已转型,有几家大点企业在做木材等加工业,支撑着镇财政,仍然十分困难。

他带我去看一幢清朝末年的老房子。房子正在维修,说要当镇史陈列室,和节假日进行文艺演出的地方。正阳关历史长,又长期充任商贸枢纽角色,也遗留不少活文化资产。如肘阁表演,也叫空中舞蹈,舞台是被人抬着,在肘上进行的,表演难度相当大,现已作为非物质遗产被政府保护。难得的是,这些传统手工艺都还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本地百姓觉得打出的菜刀就是好使,每次肘阁演出,都会吸引相当多的百姓来观看。这些仍然活着的遗产,当然更珍贵。

最能体现一个地方文化文脉的是学校。路上几次看到正阳中学的牌子,我很想进去看看。但考虑疫情要求,便放弃了这个想法。正阳中学据说教学质量很高,还有县城的孩子被送到这里来读书的。学校教学楼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式建筑,保存完好,非常漂亮。

正阳关作为传统重镇,崇文重教,是有传统的。史上记载,正阳关曾有书院两座,一是安丰书院,一是寿阳书院,一般县城都达不到这个水平。有个故事挺有趣,说道光年庐凤道札饬知州整顿寿阳书院,存银五千两,发商生息,以供师生膏火,修葺赡给。太平天国时,知州金光筯打仗缺钱,算计到寿阳书院,便提取了寿阳书院的银两充作军需。学院屋宇旋以燹废。据志载,这个金光筯提取了书院的银子,也没能救得了自己,最后他和捻军作战,在正阳关下溺水而毙。我想起徽州歙县紫阳书院也有类似遇。太平天国间,清兵借紫阳书院银两充作军需,却遇到紫阳书院师生的强烈反对,一直闹到两江总督那里,后在曾国藩的干涉下,才要回了书院的银两。看来北方的书生与南方的书生还是有差别的。

一介平民观人生(品读万以学)(6)

从解阜门下走出城门不远,就是淮河大堤了。我有些疑惑,按理淮河在正阳关的北面,应是北门对应淮河,现在却是出南门外是淮河。

站在淮河大堤上方明白,淮河本是东西走向,到正阳关转折为北上,河道便变为南北走向。这样正阳关便处在淮河的偏东方向。河对面是阜阳颍上的赛涧民族乡。依托渡河的码头,两边分别形成了两个集市,称为东正阳,西正阳。对面的西正阳规模和影响要比东正阳小得多,所以现在讲正阳关,都是指寿县的东正阳。

淮河在正阳关这里拐湾北上,所形成的湾渚,正适宜泊船。河滩面积也足够大和平整,作为港口,无论是给船提供维修服务,还是堆放物资,条件都极好。翻过堤坝就是正阳关,这对船员的生活和补给,以及物质的转运和流通,都是十分的方便。

但时事流转,今天正阳港已停用。我们站在码头上,看着眼前的一湾清流。一些船只抛在岸上,还有一些泊在水里。河滩上芦苇花起了,有秋风萧瑟之感。民间有“七十二水归正阳”之说。指的是淮河上游的水都是在正阳关这里汇集。这种说法并不精准。当地人喜说七十二,不仅有七十二条水,还有七十二座庙,还有七十二条巷。用这种大概数字说事,可能显得有气势,说来铿锵有力吧。

一介平民观人生(品读万以学)(7)

曾有人认真去核数字,统计竟有160多条河流,在正阳注入淮河。但我觉得这数字也有问题。淮河发源于桐柏山,跌宕在高山峻岭和丘陵岗谷之间,待到了中游,坡降骤减,河道平缓,落差仅16米,并开始密集纳入南北两岸的各路细小河流。平原上的河流大多是为雨源型河流,流短而急,它们先注入淮河一级支流,如颍河、淠河、史河、汲河等,然后再从正阳关汇入淮河。这几条河流,纳入众水后,水量就比较充沛,能够通航了。这使得正阳关上通汝颍,下通洪泽湖,还深入大别山腹地,包括了皖西六安、霍邱及河南固始、商城和潢川等大片深山峻岭。在水运为王的时代,正阳关自然成为淮河中上游的枢纽,大别山的东方门户。所谓“淮流管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正阳港虽废,但还保留着汽车轮渡码头。也许是秋天枯水季节,远远看去,那里河道很窄,横跨过去并不是很难。跨过河去,对岸就是平平展展的淮北大平原了。

可以想像,古时,为什么正阳叫“羊市”,那是以物易物形成的市场意思。两岸居民并不需要特别的舟楫之便,就可以跨过这细细的、浅浅的仿佛一抬脚就能过的河流,在河滩上交易。但很难想像,这细细的、浅浅的仿佛一抬脚就能过的河流,竟是划分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中国地理有所谓“江淮河汉”四渎之说。淮河虽无长江黄河长大,但它与秦岭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淮河----秦岭一线,大体与一月份的摄氏0度等温线,800MM等量降水线,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度,积温4500度等值线吻合。确切地说,这条线是区别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是我国东部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水田农业区与旱作农业区的分界线。

纵看中国几千年的国土大格局演变,几乎大的历史转变都是围绕秦岭----淮河这条线来进行的。淮河流域的攻守易势,往往也决定着国家的统一和分裂。即使唐宋后,中国政治轴线由东向西开始转变为南北的地理空间,经济中心日渐向东南转移,无论怎样变化,秦岭--大别山--淮河都处于中心位置。历史学家冀朝鼎说,“淮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就命定它成了南北之间的要道和军屯与内战的中心”,“在自秦以后的整个中国历史上,淮河流域就成了南北之间的战场了,即使在各次战争的间隙之间,也是由屯田兵保卫着的”。

一介平民观人生(品读万以学)(8)

如果以淮河全长计算,正阳关正处在中游的中心位置。而且这里尽管汇集诸水,流量较大,但河道并不显得十分宽阔。过去用兵,多选择秋冬季,一则马肥膘壮,另外的原因可能就是秋冬水枯,易于渡河涉水作战。无论北伐还是南征,正阳关都必然成为争战的首选地,自然见证并承载着中国历史上众多的政治纷争和军事战争。秦汉以降,直至太平天国,这里都是血火战场。上面提到的知州金光筯溺毙,正是清军与农民军在这里反复拉锯作战的结果。一部《寿州志(嘉庆)》,满是战殁者或因兵灾死亡者,不忍卒读。

我们现在讲南北地理分界线,并不在意昔日的争战杀伐,关注的是广袤国土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以及自然与人文在区域上的差别。“橘生淮南则为权,生于淮北则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中外实践都证明,人与自然的适应是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条件。逆天行事总是劳民伤财,不可能得到又好又快发展结果的。从精神文化层面,探讨不同地域丰富的人文精神、历史传统,探寻文化的根脉和基因,寻找的是地方振兴的可靠路径和准确方向。淮河一带,处于中华大帝国的核心或内圈的位置,是将中国的东南西北紧密联系在一起柔软的下腹部,无疑是解开中国农耕社会农业文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不由感叹:有客游濠梁,频酌淮河水。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美哉洋洋清颖尾,西通天邑无千里,舸舣大艑起危樯,淮颍耕田岁收米。河边古迹多老柳,去马来船一回首。百年去往不由人,岁暮天寒聊饮酒。

一介平民观人生(品读万以学)(9)

淮河对岸颍上赛涧乡有个村叫金垛子,是脱胎西正阳而来,西正阳没有东正阳豪奢气派。取名“金垛子”,有与“银正阳”相抗衡的心理诉求在里边。这样连理同气的地理位置,时运好的,两岸共同发力,甚至能发展成为大的或较大的城市。

正阳关叫银正阳,原因在于它有钱,有钱是因为它有“关”。凡立乎此而交彼曰关。关是门闩,关节,关隘,是地理上的要津。关首先是战争的需要,过去中国有所谓的八大关之说,如韶关,嘉峪关,涵谷关,山海关,宁武关,紫荆关,居庸关等,都在中原的边地,处在险峻山岭的要道要冲上。其次才是今天海关的“关”意思,在交通要道上设立关卡,检查行人和货物,并征收税银。

耐人寻味的是,只有正阳关设在国家腹地的淮河上。朱元璋把正阳关纳入中央管理,看中的或许就是这里的银子多。正阳关曾设有凤阳钞关署,凤阳府督粮道通判署,中营正阳汛把总署等重要机构。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在此设卡征税,级别很高,为凤阳府通判管理。清康熙五十五年,归安庆巡抚监收,乾隆五年,钦差监督管理,实际仍归中央政府直接管理。清朝编写的《皖政辑要》对正阳关的沿革征税有清淅描述。可以参阅。

光绪《寿州志食货志关榷》载:正阳关额征税银六万二千四百四十六两三钱六毫五丝。

一介平民观人生(品读万以学)(10)

这些银两,若折算成今天的人民币,不知值多少钱。想来也是个天文数字。今天的人对银子价值没什么认识,枯燥数字读来令人无感。那时一亩田地实征银子是多少呢?按方志记载,每亩田征一分八厘四毫九忽七微二纤六沙二尘四埃九渺三溟七逡四须,每亩地征一分八厘五毫二丝四忽八微三纤四沙八尘六埃八渺三巡三清。

这些计量单位令人窒息,叫人晕菜。如以今天数字计算,是“两”后面再加14位数,差不多快赶上圆周率的计算位数了。许多人说中国人都是大数,马马虎虎,见到此等数字,谁还敢说中国人没有数字概念?只是此事很可疑,小数点后数字越多,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越无意义。倒是偏好了算账的胥吏们,他们上下其手,欺蒙百姓,借机揩油的可能就大多了。不知过去皇家的衮衮诸公可曾考虑过这一层因素,恐怕大多人可能还为自己的认真负责、精打细算得意呢。

当然,帐再怎么算,也不能算出繁荣,繁荣还得靠实实在在的产业。正阳关征得的这些银两,反映了当时正阳关的进出货物量和流动的人口规模,它们足以支撑正阳关的社会地位,以及在正阳关生活的一众小民的生活了。

中午我们在一家名叫“良辰”的土菜馆吃饭。正阳关的文化底蕴,不经意地也体现在美食上。一道能博取一定知名度的菜肴,有时要数代厨师钻研,还要食客们长期品评鉴赏比较,积数十年或更长的时间沉淀。

中饭有二道稀罕菜肴。一是肉枣,与市面上说的肉枣并不是一回事,既不是植物,也不是皖北人家的腊肉肠肉枣。是用面粉裹着肉,做成枣子形状,再用油炸成金黄,然后醮着红色的辣椒酱吃。一是鸡海,先剔去鸡骨鸡架,把鸡肉鸡皮分开,再象锤猪肉一样把鸡肉锤烂,一部分用蛋清调和做成肉片,另一小部分用蛋清作皮包上,然后蒸发出拳头大小的蛋包。上桌时,是一锅鸡肉汤,即所谓的鸡海,鸡肉片在下,汤面上飘浮的是象白雪一样的蛋包,形色味都有。剩下鸡骨鸡架之类,配上一些蔬菜,另外做成一个火锅。食材是一点也无浪费。

一介平民观人生(品读万以学)(11)

这道菜是功夫菜,需要花五六个小时方能完成。舍得在吃上花功夫,也许是正阳关的商埠特征之一吧。淮河两岸人家,做的菜很少舍得花时间功夫,多为即做即吃,快做快吃型。王老师说,正阳关人就是讲究,过去人们还在穿土布褂子时,正阳街上已开办府绸一条街了,别地女人还在用红纸沾嘴唇,这里女人已用上正规口红了。因为有淮河码头啊,啥事都会领先一步。

美食菜肴,或也能提供一个正阳关历史文化的窗口。战争年代,关的军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突显,关与“镇”的联系紧密。和平年代,关的交通枢纽要道位置的价值突显,关与“市”的联系紧密。因为有关的地方,处于中心位置,能给各方提供便于交易的场所,易于形成“市”。若在有关的时代,依托关形成稳定的市,关则很可能发展成为城市。象其他中华古关,现在都变成了正儿八经的“市”,只有正阳关,现在还是个建制镇。关,没有先变成市场的市,还想要变成行政区划上的市,是几无可能的。

随着国家经济中心的进一步东移,正阳关的关榷功能让位给了临淮关。到了近代,随着陆路交通运输方式的改进,淮河水路运输的重要性下降,正阳关的交通位置也变得无关紧要了。为此正阳关人也努力过,早在解放前,就争取过在安庆至正阳关至淮北间,修建一条铁路。这是非常富于远见的想法,如果真正实行,将使安徽境内完全沟通一气,而不是仅仅承担“酒肉穿肠过”的过路责任。如果那时候铁路修通了,正阳关或许还是南北交通枢纽,还是皖西南的门户,面貌不会是今天的样子,只能通过吃几道传统菜肴,让我们品评回味过去繁荣的滋味。

我建议他们用美食作正阳关的营销招牌,可能比作人工旅游景点更受欢迎。再编一本《正阳关志》,系统梳理下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

如今国家经济地理已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特别是新时代提出振兴乡村战略,正阳关或可再次站到历史的风口。隔壁的临淮岗建有超大的国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已全部竣工。前年,淮河干流正阳关到峡山口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开工,项目总投资62亿元。投资近千亿元的引江济淮工程也正在如火如工进行,它将让正阳关进入长江时代。寿县高速、高铁都已通车。甚至重提淮(正)安铁路概念,也可再次激发想像力。人口资源、水资源加上能源资源和文化资源,也可以说是“四美具二难并”了。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语言,江淮间的这片热土,美好前景可期。

正阳关的东面,是镇上的玄帝庙公园。

公园规划设计建设很用心,小径曲折,廊榭错落,叠石成景,有着江南园林的格局和风味。特别是密密的竹林长势茂盛,风从林间吹过,沙沙声响,鸟雀叽喳,更显清净幽雅。一个小镇有如此幽景,可是过去许多县城百姓也难得享受的生活福利。这也是正阳关文化品味和文化生态的一个方面。

一介平民观人生(品读万以学)(12)

进公园大门处,有一祭台模样的高台。在写着满满“紫气东来”的围栏里,树着一尊龟和蛇相互缠绕的石雕像。公园幽深,我以为玄帝庙并不存在,但它实际还在公园深部。玄帝庙前二棵银杏树叶黄了,闪耀着金灿灿的光泽。这里看不到游客,只有几个道友,维持着香火不绝。玄帝庙供奉的当然是玄武大帝。中国民间玄武信仰源远流长,明朝尤盛,武当山、齐云山等供奉的都是他。玄武帝是北方之神。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北方属水,所以玄武大帝也是水神。正阳关在淮河边上,淮河是个不够安分的河流,老百姓供奉玄武大帝的原因,并不难以理解。蛇与龟,都是玄武大帝手下的大将。对这二个大神,各地民俗都有解释,但正阳关的解释,是它们由玄武的肚子和肠子转化,听上去让人十分迷感。

淮河两岸的民间信仰向来丰富,道教的俗神崇拜更是与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文娱活动紧密相关。但深入观察,老百姓虽然求仙拜佛,念兹在兹,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依靠的还是自己,从来就没有把身家性命完全寄于神仙佛道等虚无。相反,这些神仙佛道要为俗世的人们站台助阵,要为平凡世界的平凡人提供支持。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永远是促进发展的真正不竭动力。

声明: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请作者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费

责编 童飞飞 实习生 袁柏林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

一介平民观人生(品读万以学)(13)

一介平民观人生(品读万以学)(14)

一介平民观人生(品读万以学)(15)

点分享

一介平民观人生(品读万以学)(16)

一介平民观人生(品读万以学)(1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