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的深度解析(经典古籍左传个人解读)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是一部记录春秋时鲁国内部的编年体史书,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左传的深度解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左传的深度解析(经典古籍左传个人解读)

左传的深度解析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是一部记录春秋时鲁国内部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全书共三十五卷,约计18万字。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录了鲁国还有其他诸侯国的历史。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关于《左传》作者是何人,历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下,文人学者各自持有不同意见。

接下来我们开始大概了解左传的内容:

隐公

鲁隐公元年,相当于周平王49年,也就是公元前722年。书中描写的第一个国君鲁国国君是鲁隐公,此时的周天子是周平王。

隐公篇涉及隐公在位十一年的历史,此前西周最后一个天子周幽王死去,春秋历史进一步发展,周天子在隐公篇很少出场,即便出场也感受不到丝毫的王者风范,此时诸侯粉墨登场,周天子逐渐被边缘化。

隐公篇涉及鲁、郑、宋、卫、陈、晋等诸侯,除了主要叙述诸侯国之间的内政外交,还重点描写了诸侯间的战争,如隐公五年,就发生多起战争,如郑人、邢人伐翼,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卫乱、郕人侵卫,邾人、郑人伐宋,宋人伐郑。诸侯间反反复复,为自身利益发动战争,以至于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诸侯之间冲突加剧升级,源于周王室势力的式微,从周昭王四处征伐,南征回师病逝开始衰落,直到周幽王时代的一系列作死操作,周王室彻底失去对诸侯们的控制力。

周幽王因宠爱褒姒、欲削除西方强藩申国的势力,废王后申后及申后所生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申后及太子宜臼被迫出逃往申国,激怒了申侯,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及犬戎,败王师于骊山,弑周幽王,并杀司徒郑桓公、太子伯服。申侯、缯侯及许文公在犬戎仍占据的宗周立宜臼为周天子,即周平王。而虢公翰则在携拥立余臣为周天子,即周携王。

但周平王并未被所有的诸侯信服,首先是因为他勾结犬戎灭了西周,有通敌卖国之嫌。虽然由于年岁小,政不由己出,但到底是因为他间接导致西周的灭亡;其次,背负弑父杀弟的骂名。虽然不是他亲自杀的,但亲生父亲周幽王和异母弟弟姬伯服确实是死在他所在势力和串通的外敌手里。周幽王即使昏庸,也是他的亲生父亲,在封建时代,弑父是一个极重的罪名,所以历史记载诸侯们九年不来朝贡。周平王只得到来自母系势力方少数诸侯的支持。

而周惠王没有对周平王及其他诸侯有所警惕,没有发展自己的军队武装,也没有迁都镐京继承大统,而是在自己的封地称王,毫无政治根基。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内,有的诸侯支持周平王,有的诸侯支持周惠王,有的诸侯谁都不支持,默默发展自身实力,静观其变。形成“二王并立”的局面。

公元前750年,晋文侯为了讨好周平王,向周平王建议说:“天无二日,国无两王”。携王(周惠王)虽为先王兄弟,但没有得到诸侯认可而擅自称王,不符合法理,等同叛逆,天子应当予以讨伐。于是晋文侯击杀携王(周惠王),结束了二王并立二十年的局面。

周天子虽然还可以号令诸侯,但也只是个别一些事例,对于调停诸侯间的矛盾纷争,周天子显然不能为力,比如会盟,会盟是诸侯缓和矛盾的一种手段,隐公篇中记录了很多会盟事件,但周天子都未被邀请,倒不是说周天子不想出席,而是很多会盟压根就没有邀请周天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另外,宗周社会的伦理秩序开始崩坏,外部诸侯间尔虞我诈,互相讨伐。内部王室之间争权夺利。弑君,兄弟相残。

归根结底,经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的封地实力迅速发展,诸侯地盘大,有军权手上有兵。而只盘踞在一块小地方、军力弱小的周王室逐渐对分封国的控制失衡。

再来说说隐公,隐公是鲁惠公与继室声子之子,名息。惠公死后,太子允年幼,隐公息年长而贤能,鲁国大夫们都举荐他,并要立他为国君。因为允当时年龄幼小,息如果推辞国君之位,那么不可预测太子允将来能否被立为国君;如果允被立为国君,息又担心大夫们不能很好地辅佐年幼的国君,所以息代替允行摄政之事。他虽然摄政十一年,但并没有篡位之心,最终他还是被他的弟弟桓公谋害。

隐公他想做什么,他想成为周公,然而,毕竟是时代不同了,就像一个生错时代的人,隐公的行为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纵观整个春秋时代,摄政的也只有他一个。鲁国没有当初周朝的实力,隐公也没有周公的才能。

从左传中我们不难发现,王室之间亲人杀戮相残,在春秋时期开始成为家常便饭,仅仅隐公这卷中,就出现郑庄公和共叔段、鲁隐公和齐桓公、州呼和卫恒公,兄弟相残的故事。从周宣王谋反篡夺国君之位开始,此举也让天下诸侯看在眼里,本来恪守周礼的诸侯国,也变的举棋不定,周王朝就是靠周礼法度来统治个诸侯国,因为这件事情周宣王自毁长城,致国家法度于不顾,导致天下诸侯国纷纷效仿,天下就开始大乱了。

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弑君篡位的事情时常发生,人们对权力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中国的历代统治者在历史长河中总结出长子继承制更加稳定,更有利于王朝的根本利益。人常说,最是无情帝王家,这是由制度决定的,生在其间,获取巨大的利益,也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只要最高权力的移交是靠血缘决定或者代际私相授受,那么人们为了追逐最高权力,必然会对其他可能威胁自身的亲人实施肉体消灭。

桓公

鲁恒公在位共十八年,之前提到,桓公因年幼,隐公掌管政事,因为羽父劝隐公杀掉桓公,但隐公不许,羽父害怕事情泄露对自己不利,向桓公反告隐公,将隐公谋害。桓公即位。

左传和春秋对他记载的事迹不多,即位多年,政治军事上也没有什么重大发展。在位期间,鲁国依旧是平稳发展着,总体上表现平庸。

鲁桓公三年,鲁桓公派公子挥到齐国迎娶文姜为妻,并立文姜为夫人。鲁桓公六年,文姜为鲁桓公生下一子,名为同,同长大后立为太子。后来,文姜再为鲁桓公生下儿子公子友。

文姜出嫁前,便与其兄齐襄公私通。春秋时期贵族内部淫乱之事层出不穷。鲁恒公十八年,齐襄王与异母妹、恒公的妻子文姜两人的不伦之情被恒公发现,齐襄王担心奸情泄露,派公子彭生杀掉桓公,桓公因此送命由于齐国实力强盛,鲁国臣民对此无可奈何,只得向齐襄王施加压力,以公子彭生的死来消除两国之间的仇怨,而受命的公子彭生也就成了替罪羊。

但在桓公篇中,更让人注目的是郑国的兴衰,为什么作为春秋初期的“小霸”,郑国会如此快的衰落。

郑国的崛起我觉得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郑国的崛起,是跟郑国与周王室的紧密依存有关,郑国与周王室的近亲关系,初代郑国国君是周宣公的弟弟,周王室迁都洛阳,正好迁徙到郑国的地盘,所以在这件事上,郑国是功不可没,凭借这个功劳,换来了郑国三代国君在周朝的三公之位,在诸侯中有比较大的威望,甚至可以向别的诸侯讨要城邑。

其次是郑庄公的人治,郑庄公对内重农兴商,与商人定下盟约“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形成宽松的经商环境,大力支持商事活动。对外打着周王室的名号,讨伐宋国,交好齐国,震慑鲁国,扫清郑国面前的障碍,远交强国,借强国制衡弱国。

然而就在郑庄公死后,郑国国力迅速衰弱,与其中以下原因有莫大的关系

  1. 地缘。郑国处于河南中部,四周诸侯国环伺,虎视眈眈,也就是所谓的四战之地。在这种地方国家并没有广大的战略纵深,随时会面临多个敌人。这种地利基本上就注定了,郑国要面对时时刻刻都能够直接威胁到自己的军事压力,保障国家的完整和实力极其困难。一旦处于这个中心地带,假如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那么你的邻居就会想尽办法,找机会揍你、欺负你。
  1. 成立时间短。郑国成立的时间已经在西周倒数第二个统治者周宣王时代,这也就意味着郑国本身是个统治基础薄弱,且内部矛盾重重的新兴国家。在应对诸多强国的挑战时,郑国没有有足够的时间,去整合自己封地内部的政治力量和社会资源。
  1. 继承人问题。郑庄公虽然通过“繻葛之战”击溃了周天子,将其对郑国的遏制降到最低,但在这份”打破礼法“之外,庄公依然是个恪守周礼的传统地方诸侯。考虑再三他还是遵循嫡长子制将国君之位传给了自己的长子公子忽,但公子忽因为其母出身于卑微,所以根本得不到国内卿大夫的支持,最终引起了郑国公族对国君之位的争夺。这场内乱严重削弱了郑庄公打下的基础,使得本来有机会称霸的郑国回归到了郑庄公上台前的混乱局面。另一是重用与公子忽有间隙的高渠弥,为郑国的内政留下严重后患,高渠弥后来果然杀死了继位的昭公。等到厉公回国执政时,诸侯中齐国已经称霸,郑国夹在大国齐、楚之间,再难崛起,从此衰弱下去。

郑国君位于厉公和昭公之间反复易手。这个过程前后历时约三十年。而这三十年,也是郑国从强大走向衰亡的时期。郑国在春秋初期是一个大国,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四面受敌以及后期内乱不止等原因,未能整合内部力量趁机对外扩张,最终没能发展成齐、晋、秦、楚这样的超级大国,只能逐渐消亡于历史的滚滚车轮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