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走心诗(苏轼这首千古第一咏月词)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又叫“八月节”、“八月半”、“月节”、“月夕”等,因为一年当中这一天的月亮最是圆满,因而又叫“团圆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节日活动。中秋节在唐朝固定下来,据《唐书·太宗记》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

《东京梦华录》这样描述宋人的中秋节:“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苏轼最走心诗(苏轼这首千古第一咏月词)(1)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卷四里记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从以上记载可知,中秋节在宋代正式形成并被发扬光大,成为隆重的节日。宋代文化繁荣,文人士大夫赏月饮酒,吟诗作对,十分风雅。在所有的中秋咏月作品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誉为千古第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赏析这首咏月佳作。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最走心诗(苏轼这首千古第一咏月词)(2)

题解:

这首词的为“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熙宁九年,也就是1076年。此时苏轼在密州,苏辙在济南,兄弟二人已经六年未曾见面。时值中秋,苏轼在密州超然台赏月而大醉,写了这首词寄给弟弟子由。

“大醉”是诗人借醉酒遣怀,是写词的主要原因,“兼怀子由”因醉而思。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的私情,比起内忧边患的国势,属于其次的伦理负荷。

“水调”是商调名,隋炀帝开凿汴河时,自制歌曲《水调》,声调悲凉。后被纳入唐教坊曲,是长调的一种,有平、仄韵两体,平韵体即以晁词为正格,别名《陇头泉》《多丽》等,相传多丽本为歌妓名衍为词牌名。

苏轼最走心诗(苏轼这首千古第一咏月词)(3)

注释:

1. 明月:化用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2. 今夕:《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唐戴叔伦《二灵寺守岁》:“已悟化城非乐界,不知今夕是何年。”唐韦瓘托名牛僧孺《周秦行纪》载牛所作诗:“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3. 乘风:《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列子黄帝》:“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

4. 琼楼玉宇:谓月宫。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二:“翟天师名乾祐……曾于江岸与弟子数十玩月,或曰‘此中竟何有’,翟笑曰:‘可随吾指观。’弟子中两人见月规半天,琼楼金阙满焉。数息间不复见。”

5. “高处”句: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上游月宫,将行,请上衣裘而往。及至月宫,寒凛特异,上不能禁。”

苏轼最走心诗(苏轼这首千古第一咏月词)(4)

6. 起舞:指月中仙女起舞。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7. 何似:何如,意思是不如。

8. 转朱阁:月光转过红色楼阁。

9. “不应”二句:谓月与人不应有仇,为何常在人分别的时候圆?司马光《温公续诗话》:“李长吉(唐代诗人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以为奇绝无对。曼卿(宋石延年)对‘月如无恨月长圆’,人以为勍敌。”何事,为何。

10. “但愿”二句:此意古人常用。南朝宋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唐代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唐代许浑《怀江淮同志》:“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

苏轼最走心诗(苏轼这首千古第一咏月词)(5)

赏析:

上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首句即以仰望的姿势,把目光投射到浩瀚无垠的夜空之中,并聚焦于一轮明月。

人类所见只有一轮明月,李白在《把酒问月》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苏轼看到的明月和李白看到的明月是同一轮明月,李白看到明月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这一问,苏轼来作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两个文学圣坛上的人物,穿越时光,举着不同的酒杯,对着同样的明月,隔空饮下。明月在青天,只是天上又是何年何月呢?屈原《天问》说:“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看来人类自古就有探索宇宙的求知欲。

苏轼最走心诗(苏轼这首千古第一咏月词)(6)

苏轼对茫茫苍穹更是充满好奇,他看到明月,就想知道明月所在的地方是什么时间,他仰天长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大醉”写的这首词,这一问可谓酒后天真。苏轼不但天真的问了,而且还想“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欲”、“又恐”体现出作者矛盾的心理,这其实和苏轼仕途坎坷有很大关系。他希望自己能够成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又深知成就多大的事业必会同时成就更大的阻碍,寄寓了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暗藏作者对封建社会良好秩序构建的疑问,也就是所谓的公平是相对的,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

所以苏轼的早期作品中已经有了些许“归隐”之意,1061年,他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弟弟苏辙一路从京城开封护送哥哥到一百四十里外的郑州,苏轼写了一首诗给苏辙,诗的最后几句说:“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苏轼最走心诗(苏轼这首千古第一咏月词)(7)

诗中充满了离愁别绪,表达出兄弟二人“风雨对床”的深厚感情,并且告诫弟弟,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人间真情最是可贵。而在这首同样给弟弟的中秋寄语中,苏轼诉说了自己徘徊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而实则苏轼以“出世”的心做了无数“入世”的事,这是一种反拨,是诗人借酒醉抒发真情实感的表达。

诗人虽然大醉,但未必真的要“起舞弄清影”,“起舞”的主语应是嫦娥这样的月中仙女,她们在月宫翩翩起舞,过的是神仙日子,哪里知道人间冷暖。诗人的意思是,还是要脚踏实地,过好人间的生活,不去“高处不胜寒”的地方,这样理解,就前后语意贯通了。

下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片把视线从空中明月落在人间朱阁,写月光下诗人顾影自怜,思念弟弟的心情。

苏轼最走心诗(苏轼这首千古第一咏月词)(8)

一个“转”字,有时空流转之感,随着月光普照大地,诗人收束目光,关照当下。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评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无眠。以下愈转愈深,自成妙谛”。

月光照在诗人身上,也照在诗人周围的建筑上,诗人思念弟弟无法入睡。他还是责怪月亮,为什么自己和弟弟分别的日子,它还那么明亮。月亮难道不知道自己在思念弟弟吗,他们已经六年未见。诗人借月亮的阴晴圆缺衬托人间的离合悲欢,并感慨说:此事古难全 进而呼应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笔意酣畅淋漓,顿挫生情。

月缺月圆,本来就是大自然最普通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对于望月的人来说,月缺和月圆就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意义。石曼卿诗云“月如无恨月长圆”,其实只是人类单方面对月亮寄寓了自己的情感,月亮并不知道。人类想当然认为月缺寓意有恨,无恨则应长圆。这只不过是人类的一厢情愿而已。王闿运《湘绮楼词选》评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大开大阖之笔,他人所不能。”

苏轼最走心诗(苏轼这首千古第一咏月词)(9)

词人当然也是普通人,望月怀远,因月寄情,他和大多数人一样,把自己对弟弟的思念融入月色之中,见圆月转有恨,并愤懑地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移情于月,“不应”与“何事”两者抵消,缓解愤懑情绪。词人情绪一泻千里,写出了尾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词人由感性转入理性的情感升华,化愤懑而为旷达,释放了情绪,写出了中秋赏月的千古名句。

下片词意跌宕起伏,但意脉自上片流转而来,情感排空而下,笔力奇崛。虽然诗人和弟弟不能相见,但是无论他们在哪里,举头望月,都是同一轮明月,都是同样的清辉,都是同样的思念,这才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内在含义,读之摇曳有力,足以慰情。

上片借明月自喻人格清高,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情思。诗人全篇都以月贯穿,围绕月亮这个中心意象,抒发人和月之间的情感寄托,以月传情,一方面写出了诗人在“出世”与“入世”、“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的徘徊心态。另一方面诉说对弟弟子由的想念。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天地自然与人间社会相契合的特点。

苏轼最走心诗(苏轼这首千古第一咏月词)(10)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苏轼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纵观全词,从虚处入笔,在实处感怀,尾句虚实结合,高远浩荡的格调,清冷澄明的意象,奇异瑰丽的笔墨,捕风追雾的妙想,排遣胸怀,读之酣畅淋漓,不饮自醉。南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这首千古明月第一词,惊艳了岁月,温柔了时光,写尽兄弟之间的风雨对床之情,成为无数中国人熟读会背的佳作。

您还知道哪些关于明月中秋的诗词呢?欢迎评论区留墨点评。

#创作挑战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