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称旅游大师的原因(九仙今已压京东)

山东五莲的九仙山,素以“奇如黄山,秀如泰山,险如华山”而著称。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多次游历九仙山,并写下“九仙今已压京东”的诗句。作为苏轼的“铁杆粉丝”,前不久,我慕名到九仙山一探“仙”容。

我们从莒县出发。天阴着,云一朵接一朵,蓄满了水汽。深吸一口,五脏六腑似都被淘洗了一遍。这里靠海,海风徐徐吹来,带着腥润的气息。

苏轼被称旅游大师的原因(九仙今已压京东)(1)

九仙山云海 九仙山景区 供图

车子不知蜿蜒前行了多久,终于停下来。一抬步,似乎闯进一个绿色的屏障。满目的绿啊,绿得张扬,绿得杂糅,草绿嫩绿翠绿碧绿墨绿……绿密密占领了九仙山。而一些奇峰怪石,就从那绿中钻出来。有的像一只鳌驮着乌龟,有的像一只犬凝望着天空,有的如灵猴蠢蠢欲动,有的似骆驼朝天而呼,还有两块巨石紧紧偎着,如两位热恋里的人……这些奇峰怪石,一定受过火山、地震等多种力的淬炼,方涅槃成如此美景。

视线从一座峰,望向另一座峰,迟迟挪不开。忽地,就听到一阵哗哗的水声。声音越来越响,似乎在你的脚底。心下好奇,低头去寻,沿着一丛丛绿,却寻了许久,方看到绿豁开一个口子,一汪水活泼泼地跃出来,唱着歌,奔向前方。继续前行,蓦地又听到一片水声,比刚才的沉稳、浓郁。忍不住又去寻。它却离得近些。这是条大水,宽宽地、气定神闲地奔着。我们忍不住发出惊叹,它全然不理会我们的步伐,继续着自己的脚步。在山间行走,总能时不时听到水的喧鸣。朋友笑着说:“九仙山最大的特点是‘地中山、地中潭、地中瀑’,那绿崖间的瀑布,你还没见识过呢!”心下便有些欢喜,又有点惊讶,九仙山,果真是藏着不少宝贝。

这山看着不高,爬起来却挺吃力,不一会儿,走出一身汗。只好歇住脚,稍事喘息。一仰头,见一只巨石“靴子”立在前方高处,仿佛摇摇欲坠。这是谁的靴子呀?如此巨大、沉实!有人说,这是铁拐李的靴子。当年八仙路过此地,见这山荒芜,便和山神一起栽花种草。铁拐李用靴子到东海取水浇花,短短几天,九仙山便变得绿意葱茏,百花炽盛,而铁拐李却不小心遗落了那只靴子。铁拐李丢了靴子,九仙山却得了不少好处,此地成了一个著名景点,不时有人过来瞻望。古时人们相爱相交,往往取下心爱之物赠予对方。八仙如此喜爱这座山,留下一只靴子,也并不为过。

继续前行,回眸,还在想着靴石。苏轼一定也是见过这块石头的。他弟弟苏辙在齐州任上,写信向兄长夸赞山东的好处,远在杭州的苏轼便动了心思,上书请求皇帝把自己也调到山东,最好离弟弟近一些。就这样,他被调到了密州。

苏轼一来,便被山东的山水迷住了,尤其是九仙山。他打马山间,左牵黄,右擎苍,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他登上亭台,看鸥鹭翩翩,青烟袅袅,写下《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中秋的深夜,他望着一盘明月,无比思念弟弟,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山下卧榻,他梦见亡妻王弗又来到他跟前对镜梳妆,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他夜宿九仙山,感觉像在桃花源里,梦醒看到一钩新月如冰轮,旁边伴着几颗疏星,写下《宿九仙山》……苏轼一定是把九仙山的山山水水踏了个遍,爱极了它,才写下如此多的篇章。其实,来这之前,他早已游过四川、陕西、杭州等地,那里的山水都不赖,可一见到九仙山,他的心还是不由自主地沦陷了。

越往里走,越能发现九仙山的好处。凡以“仙”为名的山,大抵不会让人失望。空气愈加潮润,鸟鸣也愈加热闹起来。喜鹊、斑鸠、蓝翡翠、黄莺、金腰燕、伯劳……叽叽啁啁,混杂在一起,难分彼此。金鸡菊、紫薇、茉莉……各色花儿摇荡在山间,使得山色更加清丽、迷人。在九仙山居住,真个是有福气的,看山花,饮山泉,食山果,病了,还可以采山药。可惜苏轼在此只待了两年,就被一纸诏令调到了徐州。长期享有此等福气的人,恐怕只有那位“围魏救赵”的兵神孙膑了。

往前见到一个清潭。一些荷花粉腮绿鬓,亭亭立着,衬托着身后的山林。蜻蜓如小直升机,巡视着这片领地。偶有小鸟划过,藏到叶间。不少画家支着画板,正在沉浸地写生。我们经过,他们浑然不觉,似乎已在优美的景色里入定。

听说到了冬天,还有一些人不畏严寒来此写生。大约此处的景致,别处很少见到,此处的氛围,也与他处不同。

继续前行,我们要去拜望孙膑。孙膑在此隐居著述,设馆收徒。他与苏轼,一个兵祖,一个文杰,在此交汇,使九仙山有了文韬武略的厚重。

经过一棵树时,树上忽地窜下来一只灵猴,使劲掰我们的手,抢我们的桃子。它得逞了,龇牙咧嘴,跳到一旁的树上,边瞅着我们,边大口咀嚼。孙膑仙逝了,苏轼走远了,猎人和樵夫也不见了身影,淘气的猴子成了山大王。

抱犊峰前,就是孙膑书屋了,这是孙膑亲自选择的隐居之地。经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后,孙膑急流勇退,到此隐居。虽说同窗庞涓百般嫉恨孙膑,设计挖走了他的膝盖骨,却一点儿没能阻止他在军事上的鲲鹏展翅。相反,庞涓自己却在马陵殒命,留下了心胸窄仄的坏名声。孙膑为什么选择在九仙山隐居呢?仔细想来,此山位于齐长城五莲段之阳,便于防御,环境优美,人迹也少,最符合他的心愿吧。孙膑在此盖了3间石屋,专心读书、著述。不过,山上的荆棘可真不少,每每挂住他的衣裳;那些青蛙也“呱呱呱”的,似乎要和他讨论兵法。孙膑长叹一声。那些棘子和青蛙,居然似读懂了他的叹息,从此齐齐闭了口舌,九仙山一片安谧。孙膑写就《孙膑兵法》,永传后世。

3间石屋敦敦实实的,依然矗立在那里,见证着世间风云。石阶很高,长满苔藓,光滑,厚腻。孙膑在此遥望九仙山,尽揽天下局势。他虽隐居了,还是有不少慕名拜访的人,齐王也不顾坎坷,多次跑到石屋求教。一定程度上,九仙山成了齐王的书桌。

攀上长长的石阶,走进书屋,只见“孙膑”凝眉肃目,嘴角微扬,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仿佛他的心里,又有一个妙计产生。

抱犊峰旁,有一处泉,汩汩淌着,十分奇妙。掬一捧,清冽,甘甜。多少年来,它就这样不疾不徐地流着,无论如何干旱,从没有停止过。不少人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找它的源头,却以失败告终。于是,人们称这泉为“天泉”。大约上苍见孙膑隐居在此,惜他是经世良才,故而降下甘露,供其取用。

下山时,云重了起来,雨点淅淅沥沥洒到脸上,一片畅然。雨中的九仙山葱葱莽莽、温温润润的,似又多了几分仙气。

名山之中,像九仙山这样毗邻大海、耸入九霄的,可真不是很多。海风远远吹来,一日一日,沁染着它。海的胸怀是宽广的,山的襟抱是厚重的。山中夹杂海的气息,而海面也时时倒映出山的影子。山海便这样相依,亘古如斯。这种气魄和襟怀,滋养着这里的每一个人。或许正因为此,苏轼才能一改词坛靡靡之风,以长风皓月入文,启豪放派的先河。而孙膑也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兵法89篇、图4卷。

山与水,在时光中永恒;人与文,在历史上独树一帜。

远远望去,那些各具特色的山峰,在雨雾里隐隐约约,不言不语。它们身上,长花,长草,长日月,长海洋,还长数不清的年年岁岁。(作者:盛夏;编辑:杨硕)

原题:《九仙今已压京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