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战场究竟在哪里)

转载  洪仁文 纪斌

1999年6月18日,黑龙江省东宁县中俄边境,郧山———原日军东宁要塞旧址 对游人开放。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昔日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尽。风雨将当年岩 石上的血迹冲刷得没有一丝痕迹。曾经成为焦土的大山重新变得郁郁葱葱。

  人们习惯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定在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那天 ———1945年8月15日。但是,很少有人会想到,在这个时间之后,还有成千上万 的人在这个战争巨轮惯性的辗动下成为“最后的战场”上的牺牲品。

  东宁要塞———这个最初被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开发才引起人们重视的、沉寂 了半个多世纪的军事要塞,已被证实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在亚洲 修建的最大的军事要塞。

  在调查东宁要塞诸多史料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发现了东宁要塞被攻克、日 军向苏联红军投降的日期不仅比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时间晚许多,而且也 晚于虎头要塞被攻克的日期。

  较为流行的说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次大规模战斗发生在虎林县虎头 要塞。它最后被攻克的时间是1945年8月26日。这种说法的来源是原日本关东军军 人岗崎哲夫所著《最后的关东军》。

  但是在对东宁要塞的被攻克时间进行调查时,调查组人员先后在不同的档案 和著作中发现了东宁要塞最后被攻克的时间是“1945年8月28日”的记载。

找到了当年的目击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战场究竟在哪里)(1)

现代东宁要塞

从开始发掘时起,东宁县委将调查组兵分两路:一路前往哈尔滨、 大连、沈阳、长春等地档案馆和图书馆查找有关日军二战期间在东北地区“筑垒 地带”和日军投降等方面的资料;另一路负责现场探查,寻找当年战场的亲历者 和幸存者。

  现场探查组在东宁要塞日军最后投降地郧山附近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当年 为日军种菜的一个姓徐的老人。但老人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他只记得当年苏联红 军和小鬼子打了半个月,但具体时间记不清楚了。

  就在这时,一个重要线索反馈回来:在大肚川镇太阳升村有一个知情人。探 查组如获至宝,火速赶到太阳升村,找到了已经82岁的张福忠老人。老人的记忆 和有关史料的记载是一致的。

  1945年8月9日午夜,苏军在大炮和飞机的掩护下,分3路向日军发起进攻。北 路苏军当面的庙沟要塞日军独立混成132旅团被击溃后,残部迅速向吉林方向撤退 ,被苏军追击至距东宁县城100多公里的老黑山七十二顶子处围歼。中路苏军在突 破日军防线后,迅速攻入东宁县城,向牡丹江方向追击日军。而南路苏军本来是 向郧山和胜洪山要塞攻击的,但由于要塞隐蔽性强,与后方切断了通讯联系的驻 守要塞的日军第132旅团第783大队没有与苏军交火,因此苏军没有发现这一部分 日军,直接向中国境内追击日军。

  1945年8月11日,张福忠到高丽庙子大营(郧山要塞)去捡“洋落”。在日本 兵营,他捡了一把刀,拿着刀到处挑来挑去。他意外地挑开了日军的伪装、发现 了一群手里端着上了刺刀的日本兵时,吓得转身就跑,向驻扎在石门子的苏军报 告了这一情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战场究竟在哪里)(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战场究竟在哪里)(3)

东宁要塞内部

  第二天,相当于一个师的苏军从苏联境内开过来,包围了郧山要塞和胜洪山 要塞。从老黑山追击日军的苏军调回来的一部分兵力也参与了围困攻击要塞的战 斗。日军进行了殊死的抵抗。苏军的炮火非常猛烈。两个轰炸机师也出动了170多 架次的飞机轰炸。张福忠老人说,苏联红军打了两三天也没打进去,人死“老鼻 子(东北方言,意为极多)”了。

  老人说,打到第17天,小鬼子猫在洞里也不投降,苏联兵也打不进去。这时 来了个“日本大官”。苏联红军让张福忠给这个日本军官带路。张福忠扛着白旗 ,带着那个“日本大官”到大营劝降。头一天要塞里的日本兵打枪,他们没能上 去。第二天那个“日本大官”喊话进了工事。第3天,要塞内的日军向苏军投降。 投降的日军近900人。

  据史料记载,当时给顽抗的日军宣布天皇的投降诏书和向苏军交出武器命令的是日本第3军后勤参谋河野贞夫中佐。

  从8月11日苏军向郧山要塞和胜洪山要塞进攻开始,打到第17天,8月28日河野贞夫中佐到要塞,到后第3天,正是1945年8月30日。

  苏军此役伤亡1500多人。

历史是不能抹煞的

  与探查组寻找到张福忠老人的同时,前往大连、长春、沈阳和哈尔滨等地寻 找档案资料组的工作也有了重大突破。他们找到了有关东宁要塞日军最后向苏军投降的准确日期。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副研究员程鹏汉经考证认为,东宁要塞日军向苏军投降的最后时间是1945年8月28日。他发表在《纵横》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写道:“当苏 军攻至日军第一国境守备区时,日军依托秘密的地下工事阻击苏军,使苏军难以接近,虽伤亡1500人未能奏效。激战从9日开始,共持续20天。8月28日,河野贞夫从牡丹江来到日军第一守备区,传达了天皇的投降诏书和向苏军投降的命令后 ,抵抗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战场究竟在哪里)(4)

苏联红军在东北作战

  另据王辅所著《日军侵华战争》记载,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侵华战争最后一场战斗在东宁结束,时间也是1945年8月28日。显然,在1945年8月28日结束战斗的东宁要塞的日军向苏军投降的时间,比1945年8月26日结束战斗的虎头要塞被攻克要晚两天。但这和张福忠老人所说的8月30日还是有两天的出入。

就在这时 ,资料组意外地在哈尔滨市省图书馆发现了一本1949年由东北书局出版的原苏军战地记者著的《满洲之战》一书。随军记者干德拉多维奇在《最后的一次战斗》一文中写道:“下面是满洲日军结束最后一次战斗的概述。两个不甚知名的山地———世明寨(石门子)和磨盘山(麻达山),在过去的战争中,那里曾响过最后的炮声———这是值得我们充分纪念的。这两个地方,驻扎着日本大竹少将的132混成旅团……当全部‘关东军’都已驯服地举起双手的时候,他们还不愿意投降。”

在描写日军投降时干德拉多维奇写道:“日本鬼子开始从自己的巢穴中跑出来:开始是完整的俘虏,然后是伤号,接着拖出来的是死尸,这样的死尸有150多具。”最后干德拉多维奇写道:“这一切都是在1945年8月30日发生的事情。 这天以前磨盘山也被我军光荣地攻克了。第二天世界大战最后一次战斗就是这样结束的。”

  《满洲之战》是由随军的战地记者以新闻的方式撰写的。它的可信度要高得多,而且,干德拉多维奇记载的时间和张福忠老人的记忆完全吻合。

  1945年8月30日,当日本关东军最后的抵抗在阴冷幽暗的东宁要塞停止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战斗落下了帷幕。

  从1933年日军进驻东宁开始,就为实现其战略企图,进行大规模的要塞构建 。直至战争结束,这个庞大的要塞尚未完全竣工。当年被炮火烧红的山头,如今已是绿树浓荫。部分要塞旧址,已经成为教育后人认识历史的教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战场究竟在哪里)(5)

要塞指挥室

  历史是无法抹煞的。截止2000年5月末,东宁要塞考察组已经发现日军 由10个地下要塞构成的南北核心主阵地两处,每个主阵地均由3个地下要塞构筑成 三角形,其中每个地下要塞面积均在4万平方米以上,最大的达6万平方米。地下阵地除在战时当作军事阵地外,平时都屯积了大量的军火。而这些日军投降时没 有来得及销毁的弹药,却在战争结束以后仍然伤害着善良无辜的东宁人民。据不完全统计,东宁境内至今被那些露在地表面和埋在地下的炮弹、炸弹和子弹炸死 炸伤的已有40余人。

  东宁要塞,这个深埋在大山里的“伤口”,永远是侵略者的耻辱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