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风品人生(晚潮器物与人)

□张侯权

张志杰的新作《器物方概——乐清工艺术美术口述史》寄到,打开翻阅,读到了很多熟悉的人和事。

晚风品人生(晚潮器物与人)(1)

算起来,我和志杰相识有20多年了。那时乐清撤县建市,我受邀担任首席摄影,为家乡做些事。当时志杰是乐清教育局主办的《语文小报》的编辑,来找我约稿,开始熟识起来,他也是乐清四都陈坦人,按张侯氏家族的排辈,他还得叫我“太公”。

志杰是个做事专注的人,2012年他担任乐清历史学会会长,对地方史有了浓厚的兴趣,再之后,去了乐清市二轻工业联社工作,更是专注于地方工艺美术发展历史的研究和史料收集。听说我解放初时曾经为首饰龙拍过照片,还专门跑到浙江图书馆去查找出几十年前刊登了我的摄影作品的杂志。只要到杭州出差,他就会来和我聊天,主题都是围绕地方文化。后来才知道他几年间完成了几十个人的采访,不是件容易的事。

晚风品人生(晚潮器物与人)(2)

首饰龙

《器局方概——乐清工艺术美术口述史》记录了彩泥塑、黄杨木雕、细纹刻纸等20位不同行业工艺美术工作者的人生经历。口述的方式,从个体的视角,对乐清社会发展、文化演变的做了最感性和直接的记录。

我的家乡乐清在当下众人眼中,是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地方,富甲一方,但少有人知道它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间特别的勾连,或者说是特属的印记。在我的记忆里,乐清是一个“特别讲究”的地方,今天所说的“工艺美术”,当年就是渗透在家家户户生活日常中的文化细节。对文化的尊重,和柴米油盐结合在一起,成为家家户户的日常。

记得那时我家太平巷口有一口终年不熄火种的塔炉,叫“惜字炉”,凡是书写过的纸张,不会乱扔,都是收拾在一起放到“惜字炉”里焚化。手艺人,被尊称为“老司”,家家户户都有几位常年有联系的“老司”,随时都有相互的照应。我的母亲和她的姐妹们,都以精湛的女工为傲。至今我还珍藏着我母亲手工纺织的布带,蓝白相间的花纹,非常精细和紧致。用在帽子和鞋子上的纸样图案,主持家务的女主人平时都会细心收藏,以免用时着忙。

晚风品人生(晚潮器物与人)(3)

乐清花边一厂上世纪80年代生产的十字花盘布

再说剪纸,更是乐清家家日子里都不可缺的。一年四季八节,婚丧嫁娶,小娃娃满月、小学童拜师谢师、长辈做寿,诸多亲戚间的礼尚往来,都是用两叠或是三叠的锦盒装了礼担去,最上叠往往是放的盘成小山状的长寿面,面上都复着一张红色的剪纸。礼物不奢华不昂贵,但一份亲情,在来来往往中有了温度。每年重阳登高节才有的红色小糕点就叫“登糕”,是用米粉做的,重阳那天,登糕上桌,都会插上一杆小旗子,旗杆是竹蔑做的,筷子长,顶上的三角的旗帜是剪纸做的,还带着长长的穗,装点了平常的糕点变得不平常了。

剪纸最辉煌的亮相是在每年春节的正月里。乐清不论是城里还各个乡,每到正月,都要“上演”首饰龙“大战”,各支队伍都有一架集木雕、纸人和剪纸等各种工艺于一体的首饰龙,龙首后的身子有一间小屋子大小,分成几层,几十个小间,一间是一个主题故事,纸扎小人,外围有细纹剪纸装裱。一个一个龙档连接成长长的龙身,每个连接龙档的栓头,都有一个或是一组木雕的戏曲人物,十公分大小,却个个神形兼备。

晚风品人生(晚潮器物与人)(4)

彩泥塑(陈鹤亭作品)

过去,民间艺人们赖以为生的,主要是宗教和民俗的需求,象寺庙泥塑、壁画,民间的节庆和婚丧嫁娶。艺术创作,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时代赋予传统民间艺术的新的文化生命。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使得工艺美术产品成为地方经济产业重要的力量。工艺美术大师们口述中对老一辈艺人的回记,也勾起了我的记忆。

195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新成立了一个组织美术创作的机构——古元工作室,我在温州地委宣传部工作时的老领导、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的沙兵调任古元工作室副主任。那时中央美术学院正在筹备成立工艺美术研究室。沙兵向院长江风推荐了三个自己家乡的工艺美术项目:温州青田石雕和乐清黄杨木雕、乐清泥塑。江风对这三个项目都很有兴趣。沙兵来信,委托我整理这三个项目的资料。

晚风品人生(晚潮器物与人)(5)

彩泥塑(周如章作品)

我向温州文化局报告了此事,大家都觉得是好事,都很高兴,但具体的工作过程,温州市文化局没有介入。我就这件事与乐清文化局张龙光先生商议,龙光先生的意见,确定以潘雨辰、王凤祚、陈鹤亭三位作为项目的代表人物,我一边开始着手整理资料,一边分别到温州城区和乐清翁垟一家一家去联系了三位艺人,帮他们三人整理履历,请他们先做出作品的泥塑小样,为他们的创作提供建议。当时我和他们一一商定,潘雨辰创作万马奔腾,王凤祚创作苏武牧羊,陈鹤亭创作夫妻识字。对艺人们来说,如果是做一些传统的作品,他们是十分熟练,可以信手拈来,但要创作新作,必须要先做小样的。泥塑小样出来后,送到温州,我请了当时在市委宣传部的陈贯时、市文化馆的奚立镇和单眉月,4人一起给三件作品提修改意见。每次碰头都是在阿镇家,我们吃了阿镇妈妈做的不少好吃的饭菜。每次都是约好下次的时间,改了之后,再拿来看,再修改。

晚风品人生(晚潮器物与人)(6)

六格盒(陈光远绘制)

创作的时间经历了半年,作品完成的时候,已经是1953年年底了。我自己买了胶卷,到报社借了相机给作品拍了照,前后左右上下,几乎是360度的全景了,与文字材料一起寄往沙兵处,不久就有了回音,江风评价非常高,不久调令就到了,让三位去中央美院新成立的民间工艺研究所工作。这在当时是个大事,三位艺人也非常高兴。

这期间,浙江省文化厅成立了美术工作组,工作组到乐清调查、收集民间工艺品。先到了温州,我介绍了三位艺人给他们认识,又为他们介绍了张龙江先生,算是把这事作了移交。随后我离开温州调到了杭州工作。

三位艺人办好手续到杭州的时间,与我到杭州的时间不差上下。我到杭州之后不久,他们也到省文化局转关系。结果,他们三人却就此留在了杭州。原由是当时全国已经启动民间工艺美术展的筹备工作,浙江省决定先期筹办浙江省的民间工艺美术展,而美院也开始筹建民间工艺美术室,列入的项目还包括龙泉青瓷、东阳木雕和福建漆器,这样,这三件作品和3位艺人就被留在了浙江美院。在美院的时候,他们参与了一件大事,就是灵隐寺的修缮。过去的灵隐寺佛像又小又破,今天大家看到的,就是在1954年重新修塑的。随后三位艺人的作品在浙江、华东地区和全国的民间美术工艺品观摩会上展出,获得极高的评价。《苏武牧羊》还被送往莫斯科参加国际展览,后来就收藏在列宁格勒博物馆。几年后,“工艺美术”又划归了轻工厅,轻工厅下设了“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三位艺人就此归入了“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的麾下。

晚风品人生(晚潮器物与人)(7)

龙档上的雕刻

这段时间,我还做了一些民间艺人的调查工作,包括收集作品。三位艺人也因此和我成了朋友。王凤祚比我年长10多岁,他一直就称我“侯权同志”,一直到退休,不管遇到什么事,高兴的不高兴的,都会来与我商量。1953年的五一节,我与单眉月在杭州结婚,三位艺人朋友合送了贺礼——一对热水瓶和一只搪瓷脸盆。我们还收到了的另一件更珍贵的贺礼,是温州黄杨木雕老艺人阿伦(朱子常)的作品,一尊济公和尚。单眉月的大哥上大学之前曾经跟阿伦学习过木雕手艺,这本是他的收藏。但是非常可惜,对这位1909年就走出国门拿了国际大奖的黄杨木雕圆雕的祖师爷,我们所知甚少,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文字资料。中国自古手艺在民间,《天工开物》《木经》《考工记》《营造法式》《梦溪笔谈》……虽可罗列,却实是不多,因此很多精美的制造没有留下可考的文字史料。志杰的书取名《器局方概》,非常贴切地传递了这本书的内容主题。“器局”,既是说器,也是说人。志杰做了一件艺人们自己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